尿激酶溶栓治疗脑血栓86例临床分析

2019-03-22 07:51许建华
中国医药指南 2019年2期
关键词:尿激酶脑血栓溶栓

许建华

(阜新市第二人民医院(阜新市妇产医院)神经内科,辽宁 阜新 123000)

脑血栓是一种可能导致患者死亡的严重疾病,并且发病率较高,其治疗探讨一直是临床的热点话题[1]。虽然目前脑血栓致死率已经得到了大幅度的降低,但由于病情进展造成的神经功能损害问题仍然值得关注,患者在治疗后仍然有较高概率残疾,因此仍然需要对有效的治疗方法进行探讨[2]。静脉溶栓是快速打开血栓血管的一种办法,实现血管再通,达到挽救缺血脑组织,挽救缺血半暗带,减少致残率及挽救生命的目的,r-tPA价格昂贵,尚未普及,尿激酶价格便宜,适合发病时间短的患者实现血管再通,本研究观察尿激酶溶栓治疗脑血栓的临床效果,并且与常规综合性治疗进行对照,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我院自2015年12月至2017年7月收治的脑血栓患者发病时间<6 h患者172例,经伦理委员会批准,纳入标准:均进行头CT检查,完善了血常规、血凝、肝功能、肾功能、血糖等化验结果,检查结果符合全国第5次脑血管病会议所制定脑血栓诊断标准者;自愿签署知情同意书者;首次发病者。排除标准:多次发病者;有出血倾向者;严重肾功能不全者;严重心功能不全者;严重肝功能不全者;对本次研究的两种药物过敏者;采取数字表法随机分成两组,观察组86例,其中男51例,女35例,年龄在40~65岁,平均年龄(50.7±4.8)岁;对照组86例,其中男53例,女33例,年龄在40~63岁,平均年龄(50.1±4.6)岁;两组患者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 方法:两组均采取常规抗血小板聚集、调脂、血压控制、血糖控制、扩张血管、脱水、脑保护等对症处理。

1.2.1 观察组:采取尿激酶溶栓治疗,根据患者病程给予不同剂量尿激酶溶栓,发病时间<6 h者,没有溶栓禁忌,给予尿激酶100 万U+生理盐水100 mL混合后,于30 min内静脉滴注,共1次,余为脑保护、血糖控制等常规对症治疗,暂时不予阿司匹林口服,24 h后复查头CT检查,没有颅内出血,给予阿司匹林0.1 g日1次口服,余同对照组。

1.2.2 对照组:采取常规抗血小板聚集、调脂、改善脑供血、脑保护等常规治疗。

1.3 观察指标:选择卒中患者神经功能缺损程度分级(NIHSS)评分[3-4]对患者的神经功能情况进行测定,分数越高,代表神经功能缺损越严重,0~1分:为正常或近乎正常,1~4分:轻度卒中或小卒中;5~15分:中度卒中;15~20分:中-重度卒中;21~42分:重度卒中。临床疗效评定标准:显效:NIHSS评分的改善情况在50%以上;有效:NIHSS评分的改善情况在18%~49%;无效:与上述不符;计算总有效率,将显效与有效相加,除以总例数计算。

1.4 统计学方法:数据采用专业SPSS 17.0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处理。计数资料用率(%)表示,计量资料以表示,组间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 果

2.1 两组临床疗效:观察组显效43例(50.00%),有效37例(43.02%),无效6例(6.98%),总有效率93.02%,对照组显效29例(33.72%),有效37例(43.02%),无效20例(23.26%),总有效率76.74%,观察组患者临床疗效总有效率(93.02%)高于对照组(76.7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2.2 两组治疗前、后NHISS评分:两组患者治疗前NHISS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治疗后NHISS评分低于治疗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治疗后NHISS评分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两组治疗前、后NHISS评分对比分)

表1 两组治疗前、后NHISS评分对比分)

组别 n 治疗前 治疗后 t P观察组 86 31.10±11.74 14.63±4.55 9.166 <0.05对照组 86 30.99±11.67 22.11±10.16 4.942 <0.05 t 0.061 4.163 P >0.05 <0.05

2.3 两组用药不良反应:对两组患者在用药期间进行密切观察发现,均未发生严重的不良反应事件,因此,观察组用药不良反应率0.00%,对照组0.00%,两组患者用药不良反应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3 讨 论

脑血栓是常见而危险的临床疾病,由于血栓形成,导致脑血管狭窄或闭塞,血供氧供不足,区域缺氧而导致十分严重的临床症状,虽然目前脑血栓的治疗手段日渐成熟,患者病死率有了显著的下降,但如果不在早期给予适宜的治疗,随着病情的进展,仍然可能导致严重的神经功能损害,引发严重的后遗症,具有较高的致残率[5]。因此减轻神经功能损伤,降低致残率是目前治疗脑血栓的关键所在。

常规治疗方法一般是以抗血小板聚集、调脂、血压控制、血糖控制、扩张血管、脱水等对症处理为主,综合性的处理方法虽然具有一定的效果,但由于针对性缺乏,因此难以令人满意。本研究观察中的尿激酶是一种人体肾小球上皮细胞合成的蛋白水解酶,其可激活纤维蛋白溶解系统,提高纤维蛋白浓度,减少血小板的凝聚,降低血液黏稠度,对血栓形成具有较好的预防作用,因此是常用的溶栓治疗药物之一[6]。根据多方文献报道[7-8],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采用尿激酶,通常可改善基本治疗效果,而本研究结果中也观察到了类似的结果,观察组患者临床疗效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说明了从总体上看,早期脑血栓患者发病时间<6 h,无禁忌证,给予尿激酶100万单位治疗,24 h后复查头CT检查无出血,给予常规阿司匹林治疗,可起到总体疗效改善作用,对患者临床症状有明显的改善。而从患者神经功能缺损情况分析,观察组NIHSS评分明显低于对照组,说明了尿激酶有效的遏制了神经功能缺损,改善了神经功能,对疾病的整体治疗十分有利。并且尿激酶制取途径多,技术成熟,成本也比较低,因此无临床推广难度,其起效也十分迅速,是有效的溶栓治疗药物之一。但需要注意,尿激酶的大剂量使用可能导致出血不良反应,因此在使用尿激酶的同时,进行保护性的治疗也十分重要。

综上所述,脑血栓是一种严重而危险的疾病,尿激酶溶栓治疗可防止神经功能缺损,改善患者临床症状,对患者的预后有利,是一种有效的溶栓治疗药物,具有较高的临床价值。

猜你喜欢
尿激酶脑血栓溶栓
不同浓度尿激酶在PICC导管堵塞再通中的应用进展
替罗非班联合尿激酶在缺血性脑卒中治疗的应用效果
在急性脑梗塞中应用尿激酶溶栓治疗的有效性评价
疏血通注射液与奥扎格雷纳联合治疗脑血栓临床效果观察
超声针联合微泡干预尿激酶溶解体外血凝块
动静脉联合溶栓及机械取栓治疗急性脑梗死临床观察
急性脑梗死动脉溶栓治疗后并发症的观察与护理
急性脑梗死患者静脉溶栓前急诊生化与溶栓后早期转归及预后的关系
睡前一杯水可以预防脑血栓吗
急性脑梗死静脉溶栓治疗的临床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