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 兰
(沈阳市第五人民医院,辽宁 沈阳 110000)
我国急性心肌梗死发病率越来越高,发病越来越年轻化[1]。急性心肌梗死作为常见的急诊科疾病,如治疗不及时,会致高病死率、高致残率。临床上一般使用介入术对急性心肌梗死患者进行急救,由于急性心肌梗死特殊性,对其实施全面护理非常必要。
1.1 一般资料:选取我院的90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男女不限,年龄在40~60岁。纳入标准:签署知情同意书的符合急性心肌梗死的临床诊断标准的患者 ,同意接受介入治疗患者。排除标准:不配合医师患者,合并重要脏器疾病患者,恶性肿瘤患者,认知障碍患者等。常规组45例,平均年龄(54.6±6.3)岁;综合组45例,平均年龄(55.8±4.3)岁。经统计,两组患者的一般资料差异不显著,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连接心电监护,留置静脉导管,连接测压管,注射照影剂,常规消毒,铺巾,选择右侧桡动脉或右股动脉作为穿刺部位。在穿刺侧肢体呈过伸位时进行动脉穿刺,并植入动脉鞘。经动脉鞘注入肝素,插入引导导管,进行冠状动脉血管造影,支架植入,这些均在严格无菌下操作。
2.1 术前护理。心理准备:术前心理护理是关键。大部分患者对疾病了解甚少,对手术持恐惧怀疑态度、缺乏信心,应根据患者的职业、文化背景的不同,对其实施有效的心理护理。术前准备:术前抽血查血气分析、心功能、超敏肌钙蛋白、血常规、凝血功能等指标,还需碘过敏试验,做好消毒准备,开放静脉通路,做好用药指导,仔细观察有无出血倾向。
2.2 术中护理:保持静脉通路的开放,密切观察患者心电监护,发现心律失常,立即报告;密切观察患者的呼吸并做好记录,密切检测有无血压变化;经常询问患者有无出现恶心、呕吐、头晕、呼吸困难等对比剂过敏反应,如出现,要及时进行抗过敏处理;注意观察患者有无胸痛和心电图变化;准确记录肝素应用的时间,防止血栓形成,并密切观察患者有无出血倾向;加强术中心理护理,要经常询问患者的自我感受和症状缓解情况,并及时告知医师。
表1 .两组患者的满意度和纠纷率[n(%)]
2.3 术后护理:手术结束回病房后,应立即连接心电监护,监测生命体征。注意叮嘱患者尽量减少活动,防止肢体弯曲对动脉鞘血管造成损伤,从而引起大出血。加压包扎穿刺部位,防止穿刺部位出血和血肿。鼓励患者多喝水,尽量快速排出对比剂。注意观察有无急性冠状动脉闭塞的症状,如突发性胸痛、心电图发生变化等,出现这些情况要及时通知医师。注意观察患者皮肤黏膜有无出血或紫癜、有无黑便、输液针头拔针后有无针眼血流不止的现象。注意观察肢端血运、足背动脉搏动情况,双下肢皮肤温度及颜色,预防下肢血栓形成。护士在拔鞘6 h后,指导、协助患者进行增加舒适感的活动,如进行翻身、屈曲、床上坐起等。发生迷走神经反应时,立即给患者静脉注射1 mg阿托品,让患者在平卧位下吸氧、快速补液,随即安抚患者,做好护理记录。患者要进行适当的康复训练,以增加冠状动脉血流,促进身体恢复,但要遵循个体化,循序渐进的原则[2-4]。
3.1 综合组与常规组的满意度和纠纷率比较。对比分析两组结果,综合组的满意度明显高于常规组,纠纷率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显著,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3.2 综合组和常规组治疗效果比较。综合组治疗有效率明显高于常规组,P<0.05,差异显著,具有统计学意义,见表2。
表2 两组患者疗效比较[n(%)]
急性心肌梗死是一种发病急骤、病情危重的疾病,严重威胁患者的生命安全和生活质量[5]。根据本实验结果,综合组在患者满意度、临床治疗效果、总有效率均比常规组高,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说明对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实施综合护理比实施常规护理的治疗效果和恢复更好,能有效提高患者生活质量。我们在改善患者心肌血流灌注的情况介入治疗的基础上,术前、术中和术后的综合护理干预可以提高手术成功率,改善患者的预后情况,降低病死率,从而使患者顺利康复。
综上所述,急性心肌梗死患者进行综合护理的效果显著,可在临床上推广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