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如何践行立德树人

2019-03-22 15:29
成才 2019年6期
关键词:树人学校德育立德

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教育大会上提出:“要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工作的主线,融入思想道德教育、文化知识教育、社会实践教育各环节,贯穿基础教育、职业教育、高等教育各领域。”在教育改革不断深入的当下,中小学如何结合地域、学校实际践行立德树人是一个亟须面对的命题。

“立德”与“树人”二者相辅相成、不可分割。“德立”方可“人树”,“立德”是前提基础,“树人”是“立德”的根本目标。

其实“德”之呈现可谓多样:大德、公德与私德等。习近平总书记提出:“核心价值观,其实就是一种德,既是个人的德,也是一种大德,就是国家的德、社会的德。国无德不兴、人无德不立。”由此可见,在中小学贯穿社会主体核心价值观不仅关乎大德,而且切乎公德与私德。教育部也多次要求,要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贯穿于中小学教育全过程。

2017年8月22日《中小学德育工作指南》已经对中小学德育目标、内容、途径等提出了具体要求,新时代中小学如何“立德”“树人”?

首先,厘定学校德目谱系。党的十九大报告明确提出:“要以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为着眼点”,《德育工作指南》中明晰了中小学德育的目标与内容,即理想信念教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生态文明教育、心理健康教育等。在新时代教育背景下,中小学要建立因校制宜的德目体系,要做到四个结合:一是要结合习总书记提出的“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育人目标,与时俱进;二是要结合学生的道德成长需要,因生定育;三是要结合学生全面发展的核心素养,据需建构;四是要结合区域及学校德育历史传承及现实基础,秉持鼎新。以此厘清、建构校本化的德目系列,具化学校德育内容。

其次,凸显学校课程主阵地。充分发挥国家、地方及校本等各级各类课程立德树人的重要载体价值:一是让德育学科课程入脑入耳入心;二是在学科课程中有机渗融德育内容;三是因地、因校开发地方及校本德育课程,让多元课程凸显立德树人的功能。

第三,优化校本德育实践逻辑。实践体验是践行立德树人的基本途径,让学生于“景”生情,于“境”共情,于实践中体认,于生活中习得,以“知”促“行”,以“行”促“知”,进而知行合一,让“德”于知、情、意、行中“习与智长,化与心成”。渐进优化学校的德育实践逻辑:一是课程教学的多元化实践,二是德育阵地的有效性实践,三是德育的社会化延伸实践,藉此不断拓展德育实践的范围,创新德育实践的载体,整合德育实践的资源,形成以学生为中心的学校高效德育场域与德育协同“资源链”。

第四,创新学校德育评价。德育评价一直是学校德育面临的挑战与难题。运用现代信息技术手段,进行校本化的德育评价创新,诸如开展德育过程评价、动态及时评价、增值评价及多主体交互评价等多元、多样评价方式与策略,让评价激活学生道德内化的动力。

另外,彰显学校的文化魅力。让学校的物质、精神、活动、制度及课程等文化中内隐的德育元素,隐性的育人课程等融情渗理,于无痕中散发出内隐、稳定的育人效能与魅力。

猜你喜欢
树人学校德育立德
内生德育:九年一贯制学校德育路径探索
强基固本汇中西 立德树人铸师魂
强基固本汇中西 立德树人铸师魂
学校德育工作的方法和途径
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实践探索
农村初中学校德育管理工作探究
用关怀实现学校立德树人的使命
又是开学季,再聊“树人班”
华林 修身立德 以道致远
立德树人 德法兼修 探索法硕人才培养路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