伍慧明小说《骨》中的文化记忆与身份

2019-03-22 16:00慕容玉贞
长春教育学院学报 2019年5期
关键词:唐人街阿妈华裔

慕容玉贞

华裔美国作家伍慧明根据自己的经历,探索了构建华裔美国文学的不同角度,以独特的叙事手法书写华裔美国人的历史,从唐人街的现实角度细致描绘了华裔的家园,并探讨华裔美国人身份的冲突和融合。

《骨》这本小说讲述的是一个有三个女儿的中国移民家庭在美国的故事。小说揭示了不同人物性格的记忆以呈现代际间共有的文化,反映出华裔在特定时代下的文化记忆。通过华裔美国人中的中国传统文化与美国主流文化的逐渐同等的重要性,体现了两种文化的冲突,最后通过尼娜又看到了两者的融合之路。从不同时代的人物——梁爷爷、利昂、尼娜,看到了代际的个体记忆和共有的中国传统文化记忆,从“骨”和唐人街以及鲑鱼巷看到不同的记忆画面。从梁爷爷居住时排外的唐人街,到利昂住所的落后,到尼娜搬出鲑鱼巷,我们可以发现文化记忆为个人身份构建提供了空间保障。

一、文化记忆与身份

记忆是一个人的认知维度之一,具有历史、政治和社会背景代代相传的特征。文化记忆以历史经验为基础,植根于真实事件中。Jan Assmann1(1997:15)认为文化记忆是一个人的外显特征。为了能够巩固和传达社会中的集体形象,群体依据自己对于整体的意识而形成共识。

文化记忆依附于某种事物或具有文化内涵的形式而存在。康澄(2008:54-64)指出文化记忆符号的一系列特征决定了它是承载文化记忆和文化体系中的一种内聚结构。文化记忆符号具有四个特点:第一,具有高程度的文化信息,其中有价值体系和行为方式。第二,面对新文化时,文化符号具有很高的辨识度、评价和重构信息的特点。第三,具有很高的创造性,具有依据想象力不断更新记忆和新文化的意义。第四,文化符号可以是文本、图形、空间和礼仪系统。可见,文化记忆基于个体身份构建的基础上所呈现的文化和道德能促使个体反思过去,是重构自我的动力系统。

二、“骨”文化与身份

小说《骨》提及梁爷爷的遗骨还没有送回中国,而利昂为此感到深深的自责和不安。梁爷爷的形象并没有正面描述,而是通过莱拉的回忆展开的。作为第一代移民美国的华人,梁爷爷无疑是当时遭到美国社会“阉割”的代表。对于美国的铁路建设和西部开发,第一代华裔的贡献在美国历史中被淹没。美国梦的破灭,晚年的惨淡,苦劳和功劳都未能得到正视。葬礼的冷清和后来梁爷爷骨灰的不知所踪,这些都淋漓尽致地体现出第一代华裔的身份遭遇美国社会的排斥和遗忘。真正的“阉割”手段就是排华法案中禁止华人男子带妻子来美国,也禁止华人男子与白人女子结婚。这无疑是对当时华裔男子的封闭。

当梁爷爷去世的时候葬礼寒酸,利昂也没有主持和参加葬礼,对于梁爷爷把遗骨送回中国的遗愿,利昂一直感到有心无力。当时候的利昂非常贫穷,受到美国主流文化排华政策的影响,生计一筹莫展,同时以“契约儿子”的身份回国后就无法再次回到美国。一方面是对于“契约父子关系”无法实现,另一方面是已经在美国落地生根的利昂希望能够实现自己的美国梦。对于尚且没有实现美国梦而回国的他而言,自我感觉没有颜面和无地自容。可见,对于梁爷爷的遗骨,利昂一方面表现出中国传统文化落叶归根的思想影响,另一方面又受到美国主流文化关于实现美国梦的影响。

安娜的尸骨,在利昂看来是上天对于他未能把梁爷爷遗骨送回中国的惩罚,在阿妈看来是上天对于她未继续等待第一任丈夫而嫁给利昂的报应。整个故事的中心是围绕着安娜自杀而展开的。最得父亲宠爱的安娜会在父母吵架后,耐心地劝父亲回家,用自己的耐心维系着父母千疮百孔的婚姻。一方面受父母方面中国文化关于孝顺和顺从传统的影响,另一方面受到美国关于自由和个性的影响。父亲在生意失败后,反对她与生意合作伙伴的儿子恋爱。她选择了私奔,但内心并不平静,更没有感到幸福。在受到父亲断绝关系的威胁时,也不舍放弃爱情。以中国传统文化中血缘关系的亲情碰撞美国文化的个性自由的爱情,这种文化的冲突让她在与父母的感情和与男友的感情之间撕扯着,同时也是中国传统文化和美国自由文化的拉扯,最后她选择了死亡以求解脱。

鸽子的骨头在这篇小说中代表着华裔女性的阿妈形象。第一,在得知利昂海航而归,阿妈毫不犹豫地宰杀鸽子,为丈夫的平安归来和全家的团聚而操办着最好的饭餐,然而利昂却没有如期而归。妻子在家期盼着和丈夫团聚,而利昂并没有按时回到家中,阿妈默默地夹着鸽子肉给女儿,照顾着大家吃饭。被前夫抛弃的记忆和利昂的不归更显出阿妈对丈夫的精神寄托。中国传统文化中女性会在经济和精神上依附着丈夫,而此时的阿妈需要自己处理前夫违背承诺所遗留的伤感和利昂未归家所带来的落寞,体现出华裔女性在中国传统文化女性角色中精神依赖的解构和逐渐显露出美国文化中的独立。第二,阿妈照顾女儿吃鸽子后,独自吃着剩下的鸽子骨头,一边吃一边告诉女儿鸽子的骨头是最美味的。对于孩子的爱,体现在言语之间。中国传统文化中有“父母之爱子,则为之计深远”,父母对子女的爱是天经地义的,需要为孩子的长远打算。对于阿妈而言,能让女儿吃上一顿好饭是自己最大限度能做的事情。出于本能,把最好的鸽子肉给了女儿,自己吃骨头,还在安慰着女儿,骨头比想象中好吃。毫无疑问,在艰难的生活中还处处想着女儿的阿妈,聚焦着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爱子之情。第三,即使重视和庆祝丈夫的归来,阿妈也无法买来其他的肉类,只能宰杀自家养的鸽子,可见当时美国华裔家庭的贫困。生活的困顿,阿妈并没有只是依赖着丈夫张罗生活,而是凭着自己的手艺在汤米裁缝厂中工作以赚取生活费用。从这一角度来看,这一代的华裔女性开始有独立意识,通过自己的能力获得经济来源。某种程度上来说,这也说明华裔女性从中国传统文化中逐渐解放,走向美国独立和自由的文化中。

三、唐人街文化与身份

“In this country,the San Fran is our family’s oldest place,our beginning place,our new China”(Ng3,1993:2).在美国,唐人街有着长久的历史和政治渊源。19世纪中叶,淘金热浪潮后大量的中国移民来到美国进行西部开发和铁路建设,但1882年的排华法案却令华裔变得无助。唐人街就是从这时候开始发展起来。它不仅是种族隔离的结果,也是西方权力意识的表征。这样的唐人街不仅是华裔的栖身之地,也是当时在美国“新的中国”建设所在之地。“新的中国”既承载着中国移民对于传统中华文化的记忆,也是与美国主流文化的冲击和碰撞的矛盾所在;既是对于梦想追求的体现,也是美国梦的破灭。

位于旧金山的唐人街有着无与伦比的地理优势。在伍慧明的作品中,唐人街不仅有异域风情,还见证了华裔的繁荣生活。梁爷爷作为第一代移民美国的华裔居住在唐人街,那里的人也具有排外思想,维持着中国传统文化价值,拒绝与美国主流文化或者其他文化相联系。梁爷爷的遗愿是把遗骨送回中国,体现了这一代人依然坚守着中国传统文化的身份。三藩公寓又窄又黑,又吵又廉价。可见,贫穷和孤独笼罩着这里。对美国西部建设做出贡献的梁爷爷在年老之时,只能呆在此处惨淡地度过晚年。由于与妻子的紧张关系,利昂只能独自住在这套公寓里。通过建立“契约关系”,利昂成了梁爷爷的儿子,得到了美国绿卡。排华法案废除,带着这个身份的利昂开始追逐着美国梦。他随着轮船漂泊大海,经常更换工作,也创业多次且无果而终。外出漂泊打工体现了利昂对自己身份的不安全感和对美国社会的缺乏归属感。另一面可以发现利昂为了实现其美国梦而努力工作,希望得到美国社会对其价值的认可。他未让自己事业有成,最后只能安放自我于三藩公寓中。这是对事业拼搏失去了信心,是对美国社会现实的无声抗衡,也是对美国主流文化带来的痛苦和压制的无力反抗。

这套公寓既是华裔美国人第一代的住所,也是华裔美国人在美国社会的象征—为美国的建设做出贡献却得不到承认而未能善终。同时也反映出排华政策对华裔造成的心理和生理的伤害。

妈妈和三个女儿所住之地——鲑鱼巷位于旧金山的中央,是一个能够自给自足的住所。蒲若茜(2006:48)认为鲑鱼巷是“中国传统文化的微缩盆景,保留了许多中国大陆的古老习俗,甚至非常落后的文化传统”。从第一代华裔梁爷爷到第二代的利昂,鲑鱼巷并没有发生很大的变化。可以看出鲑鱼巷的华人没有利用自身的地理优势发展自我,而是圈于其内。一方面体现两代华人蜷缩于共有的文化和记忆中,对现实的不甘和对未来的不确定,另一方面可以看见两代人对美国的主流文化排斥和对自身文化的封闭状态。

而这种封闭的状态让居住在鲑鱼巷的华人感到压抑和使用不同的方式开始逃离。“At Chinatown places,you can only talk about the b are issues.In American restaurants,the atmosphere helps forget”(Ng3,1993:24).唐人街保留着中国传统文化的记忆,同时也令新生的华裔感觉到贫困和艰难困境。

正是这种压抑和落后的感觉影响着住在唐人街的人,也促使了二女儿安娜在经历了中国传统文化和美国自由文化的撞击后无法融合,最后选择了以自杀作为解脱之道。“the heart never travels.I believe in holding still.I b elieve that the secrets we hold in our hearts are our a nchors,that even the unspoken between us is a mea sure of our every promise to the living and to the dea d.And all our promises,like all our hopes,move us through life with the power of an ocean liner pushin g through the sea”(Ng3,1993)。唐人街的落后和压抑、父母的争吵,这些对于三女儿尼娜而言都是痛苦的回忆,她搬出了唐人街,以空姐和导游的身份反抗来自鲑鱼巷的压抑,以“飞行和出游”的印象对抗着鲑鱼巷的文化记忆。身体自由了,记忆反而陷入了空虚和煎熬。但也正是与唐人街的反抗让她找到了与残酷现实相对的勇气和力量。

“Family exists only because somebody has a sto ry,and knowing the story connects us to a history”(Ng3,1993:33).大女儿莱拉深受中国孝道的影响,认为逆反父母的意愿就是不孝,承担起融合父母和姐妹关系的责任。安娜死后,莱拉开始反思自己的生活和社会身份。从小受中国传统文化熏陶,在美国自由文化中成长的莱拉开始感到自己能够与美国的主流文化相融合。她开始反思过去,探寻安娜的死因,并且引导家人走出难过的记忆。看着这一切发生的大女儿莱拉选择固守孝道陪护父母后,与丈夫搬出唐人街开始新生活。她意识到家庭和道德文化记忆的重要性,而这种强烈的意识可以看出莱拉已经寻找到如何填补记忆空缺的答案。

通过分析不难发现,华裔的身份构建困惑了几代人,身份的构建问题也是文化记忆的问题。而文化记忆是代代相传的,新生代的华裔也在不断积极地探寻着更好地融合中国传统文化与美国主流文化的身份模式,体现了新生代在美国社会主流文化下自信和自强的状态。

猜你喜欢
唐人街阿妈华裔
让中华文化在海外华裔青少年心中“留根”
阿妈的草原
南通籍华裔科学家高峰
陶欣伯:熠熠生辉的华裔实业家
王赣骏:首位华裔太空人
阿妈的歌谣
回乡之旅:讲述世界各地唐人街的变迁
阿妈 阿爸 嘎洒坝
光影
热闹的唐人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