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文化”对青少年价值观的影响研究

2019-03-22 17:01梁炎新林展鸿江门职业技术学院
传播力研究 2019年18期
关键词:微文化价值观青少年

梁炎新 林展鸿 江门职业技术学院

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坚持把立德树人作为中心环节,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实现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努力开创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发展新局面。”但伴随智能手机的发展,以QQ、微信、今日头条、抖音等新媒介迅速崛起,逐渐形成碎片化的文化新形态,并占据了主流地位。近年来,“抖音”作为“微文化”传播的重要媒介,随着用户规模的增长,抖音成瘾、文化侵蚀、价值歪曲、精神污染等负影响也开始显现,对青年的成长、对党的事业、对国家的发展,造成潜在的危害,给青少年价值观教育带来严峻挑战[1]。

一、青少年沉迷抖音的原因审视

据海马云大数据联合秒针系统一起发布的《2018抖音研究报告》统计数据,2018年抖音国内日活用户1.5亿,月活超3亿,平均每人每月有13.5天都在使用抖音。抖音海外版Tik Tok也成为全球下载量最大的iphone应用,在第一季度就超过了Facebook、YouTube、Instagram。全球月活跃用户数超过5亿。其中25岁以下抖音用户占比达到24.68%,青少年成为了抖音用户的主力军。显然抖音短视频在青少年群体中风靡不是一个偶然的事物,一定有其深层的原因。

(一)抖音软件的精心设计

抖音软件的设计以简便快捷为主,容易上手,受众面广,而且其设计具有以下四个特点:(1)内容的不可预测性:切换视频时只需要轻轻一划,便可转到下一条新的视频,这种随机的刺激性加上抖音的算法,让用户对抖音沉迷。(2)点赞的特效:Android和iOS点赞分别会有不同的红心飞出,给与用户一定的反馈,这不仅刺激了观看者,也刺激了视频发布者。(3)自动循环:抖音设定进入视频后自动播放,播放完后自动循环,且限定为15s,用户有一种尚未尽兴就截然而止的感觉,忍不住多看几遍。(4)智能算法加持,能够根据用户的兴趣和喜欢好进行推荐。

(二)满足了青少年获取信息的需求

抖音作为一款短视频软件,15秒钟的视频设定,满足了人们时间碎片化的需求,而且因其制作简单、信息容量大、传播速度快、受众面广、易接受的特点[2],每个用户都可以成为视频的发布者,某个信息发布后都有可能成为一个热点或者爆点,吸引广大人群关注和转发,甚至段时间内制造一个个网红人物或者网红打卡地点。例如2019年4月突然冒出的“美女闺蜜团PK”,号称“成都美女千千万,我的闺蜜占一半”,随着《开场秒下》这歌动感的节奏,女生逐一出场。一群女生,浓妆艳抹,在美颜的世界里,抖着屁股,露着大腿,扭着腰,舞蹈千篇一律,没有任何技术含量,点击很高,赚着宅男的眼球。这主题在“抖音”火了后,以城市为单位,引起全国闺蜜大PK,在“抖音”强势刷屏。受众获得丰富的信息,盲目的跟风,被动的接受信息的支配和灌输,抖音成为信息的集散地。

(三)满足青少年交往与认同的需求

随着社会的发展,生活工作学习给人们带来的压力越来越大,现实生活中人们往往无法释放自身压力,无法产生精神上的共鸣。而抖音为这些群体提供了一个虚拟的空间,通过虚拟的身份、虚拟的昵称、虚拟的空间来共同宣泄隐藏的情感和情绪。用户通过观看视频,使用虚拟的账号进行点赞、关注、评论,与他人进行互动沟通,满足了交往的需求。而用户通过不断的更新分享,获得粉丝的增长,形成了网络媒介的身份重构和认同[3]。通过虚拟角色的认同而获得对自我身份和社会地位的认同感,并在不断的与粉丝互动交流中进行身份的确认。为了维持这种虚拟的形象和身份地位,只能不断的投入大量时间和精力去更新分享。

二、青少年使用抖音行为透视

尼尔·波兹曼在《娱乐至死》里这样写过这样的一段话:“一切公众话语日渐以娱乐的方式出现,并成为一种文化精神。我们的政治、宗教、新闻、体育、教育和商业都心甘情愿地成为娱乐的附庸,毫无怨言,甚至无声无息,其结果是我们成了一个娱乐至死的物种。”微文化具有去中心化和解构权威的天然属性,爆红的抖音如果不加正确引导和管制,必然使长期浸泡在抖音乱象之下的青年价值观,偏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主航道,对青年的成长造成潜在的危害。

(一)智能算法加持致信息茧房形成

信息茧房是指人们的信息领域会习惯性地被自己的兴趣所引导,从而将自己的生活桎梏于像蚕茧一般的“茧房”中的现象。根据艾瑞指数数据统计机构统计,2018年平均每位用户每天在抖音上消耗的时长达到20-27分钟。抖音让用户在不知不觉中沉浸其中,失去了时间的概念,从而对APP产生上瘾感觉。这种上瘾效应在青少年群体中更为凸显,容易使青少年失去对学习的专注,占据青少年大量的时间。上瘾效应的产生源于在智能算法的加持下,抖音能够根据用户的兴趣和喜好进行推荐,在海量的信息中随意选择用户关注的话题,让人逐步禁锢在使自己愉悦的信息领域,禁锢在自身构建的信息茧房中。对于正在成长的青少年而言,心智处于塑造期,长期处于信息茧房中容易产生盲目自信、心胸狭隘等不良心理。尤其当青少年无意识或误操作下选择了负能量信息,在抖音算法加持下便会推荐引导类似视频出现,助长了这种偏执行为的显现。

(二)“看客”心理滋生从众行为

广东新会网红掉头事件,只因抖音一条“阿伯暴骂家门口掉头车辆”的视频,便引起全民热议和关注。很多不明真相的抖音“看客”跟风聚集围观,由于聚集人数较多,当地警方不得不组织警力到场处置,疏散聚集的群众。这场“网红掉头”事件就是微文化下全民“看客”心理滋生危及公共治安的生动表现。对青少年来说,抖音平台大量刺激火爆的热点信息让青少年沉迷,欲罢不能。过度的沉迷让青少年无法区分虚拟和现实,不满足于抖音虚拟世界中的“看客”,而到现实中狂欢、从众,使得“从众就是力量”成为网络暴力的护身符,引发网络暴力世界,危及社会公共治安。抖音视频中高危动作或是酷炫特技,往往是“看客”热衷的信息,在“看客”的推动下,容易引发大量用户的争相模仿,像“男子模仿抖音视频恶作剧弄伤弟弟”、“轧马路拍照引发车祸”、“爬火车拍抖音秒变事故现场”等负面新闻层出不穷。对那些心智还尚未成熟的青少年来说,为了与其他群体保持一致性,便盲目跟风、从众,以获得归属感和团结感[4]。抖音的“看客”从众心理无疑成了影响青少年人生观价值取向的潘多拉魔盒。

(三)“负能量”信息泛滥引起价值脱轨

微文化背景下,抖音作为虚拟的网络平台使得传播者难以被约束和监控,使用虚拟的身份发布和转发不实短视频,却不必担心承担传播虚假信息而要承担的社会责任,导致用户在发布和转发视频时,没有去甄别信息的真伪,而是跟风抢热点的选择第一时间分享和转发。更有甚者为了引起关注而发布有悖于主流价值观的视频,比如凭一则在地下停车场跳古驰古驰舞蹈,就获赞千万的爆火女神温婉。十秒的视频,点赞量千万,转发评论几十万,粉丝高达1200w,温婉可以说是一夜成名。随后,只要是温婉发布的视频,均被粉丝赞为女神,关注量不亚于真正的明星。其抖音号都是泡吧、蹦迪、买奢侈品的生活视频获得千万人的关注与崇拜,给青少年带来了非主流的价值观导向——只要通过炫富、整容就能获得关注和崇拜,迈向成功之路。而这不仅仅是个案,在抖音上炫富的视频比比皆是,最常见的是晒豪宅、晒豪车、晒豪华旅行。与炫富这种非主流价值视频相比,抖音平台拿革命英烈邱少云来作为宣传噱头一则广告《邱少云被火烧的笑话》,把一个为了革命事业依然牺牲自我,被火烧死的英雄行为,说成是笑话,简直让人发抖。对英雄的不敬,无疑是对人民感情的伤害。但这种违反《英雄烈士保护法》的视频却被大量跟风用户进行转载和点赞。这种有违历史事实的行为,如果不加正确引导和管制,必然使长期浸泡在微文化之下的青年价值观,偏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主航道,影响他们对社会、历史的理解[5]。

三、建构“微文化”背景下青少年价格观培育的有效路径

习近平总书记也指出:“做好网上舆论工作是一项长期任务,要创新改进网上宣传,运用网络传播规律,弘扬主旋律,激发正能量,大力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把握好网上舆论引导。”抖音作为一款为青少年量身定制的“微文化”产品,吸引着青少年群体的广泛关注和使用,而随着抖音的快速吸粉,抖音繁荣伴生的乱象给青少年思想政治教育带来严峻挑战。因此,面对挑战,我们应该加强抖音的管理,善用抖音弘扬主旋律,激发正能量,利用抖音大力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一)善用“抖音微媒体”,打造“网络宣传新阵地”

在互联网络中,各种思想和意识形态充斥其中,大学生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都处于形成的重要时期,乐于接受新事物,同样很容易受到各种思想意识形态的影响。因此更应该善用“抖音”等微媒体,针对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主动打造“网络宣传新阵地”,就显得尤为重要。根据2019年6月12日抖音公布的数据,目前入驻抖音的政府机构和主流媒体数量超过500家,其中包括共青团中央、人民日报等权威机构。截至2019年6月,抖音上政务号相关的视频播放量已经超过16亿。有些抖音政务号在微博中也曾崭露头角,如曾经在“紫光阁地沟油”事件中发声的共青团中央的“青微工作室”,中央政法委官方新闻网站中国长安网等有较高知名度的官方大号。此外,地方政府政务的传播阵地也开始由微博向抖音转移。江苏省徐州市公安局官方微博“平安徐州”在微博上已经有56万的粉丝数量,在4月下旬“平安徐州”也开通了官方抖音账号,在《抖音政务账号分析报告》中“平安徐州”在抖音政务类账号中排名前十。活泼、接地气、年轻化的短视频语音表达方式,高效的宣传效果成了“平安徐州”加入抖音平台作为宣传阵地的主要原因(1)。政务号的入驻抖音应该成为政府部门政务宣传的“常规操作”,政务传播的方式也应该是与时俱进的,利用最新的传播平台才能够达到最好的传播效果,哪里最新、年轻人最喜欢、人最多,政府的宣传阵地就应该在那里。

(二)加强平台监督,建立综合监管机制

大学生对新事物充满好奇心、有旺盛的求知欲、能快速接受对新事物,在“抖音”中扮演了非常重要的角色——踊跃的参与者和积极的推动者。而随着抖音用户规模的增长,非主流低俗逐步增多。据统计,2018年6月1日至6月30日,抖音平台累计清理27578条视频,9415个音频,235个挑战,永久封禁33146个账号,受到处罚的违规内容及账号包含以下8种违规类型:色情低俗、辱骂谩骂、造谣传谣、垃圾广告、版权侵犯、内容引人不适、涉嫌违法违规、侵犯未成年人权益[6]。抖音存在的这些问题,主要原因还是在于平台的审查力度不足。抖音平台不能只追求流量为先,应该对平台内容进行严查严审,对于播放制假售假视频、涉嫌侮辱烈士等违法违规内容应进行封号下架,严惩不贷。要保障青少年思想价值观念朝着正确方向发展的前提是要确保良好的网络环境。政府做好顶层设计,完善相关法律法规,健全网络监管制度,多部门联合监管合作,构筑起严密的网络监管体系。要有一支专业化的监管队伍,他们既能懂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核心要义,又能在网络视频信息进行科学合理的甄别,通过网络筛选技术将消解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视频信息予以过源,确保视频内容的风清气正。

(三)主流媒体抢占抖音新阵地,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政府和主流媒体要主动抢占抖音新媒体的阵地,以互联网的长尾效应打造官方抖音品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什么是主流的价值观?大到爱国情怀、文化传承,小到一次关心、一个微笑:那些骄傲的、感动的、开心的瞬间都是值得弘扬的主流价值观。人民日报与抖音短视频曾共同发起了挑战--捕捉身边的美好。号召网友一起,发现点滴真善美,传播正能量。该活动视频累计总播放量超82亿,这些视频大多着眼于身边那些看似不起眼却又温暖人心的小事。有四岁的女孩悄悄陪伴大年初一还在工作岗位上的父亲;有花坛边哥哥妹妹一起闹一起笑;还有孙女和外婆对着镜头跳起同一支舞蹈;这些视频通过抖音感动了万千观众,弘扬孝道亲情。人民日报官方抖音号发布的“摩托车主守护老人过马路”抖音短视频获得超过30万点赞,并有1800位网友进行了转发。在视频中,一位步履蹒跚的老太太想要过马路,因为车流较多,老人家尝试了几次均因快速驶来的机动车而不得不放弃。这时一位好心的摩托车主横车挡住了车流,在他的默默守护下,老人安全地过了马路。在这些视频的评论区,网友议论掀起了正能量热潮。“好人一生平安”、“默默无闻的英雄”、“愿世界和谐,愿所有的阴暗都有阳光覆盖”,生活中有了这些点滴正能量,让人更加向往美好的生活[7]。当新的传播方式出现的时候,政府和主流媒体应该学习怎么去利用抖音,学习善于利用抖音新渠道,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8]。

(四)营造抖音“正能量环境”,传承文化自信

打造文化自信不仅要有所传承,更要与时俱进。青少年作为抖音上的主体用户,应正确引导青少年主动积极参与抖音的创作与传播,发挥政府部门的优势营造展现新时代祖国人民的精神风貌。而且自从“抖音”清扫了传递错误价值观的视频之后,抖音掀起了一股传播中华传统文化的热潮。《2018抖音大数据报告》显示在抖音平台上参与《笑出国粹》“谁说京剧不抖音”的挑战将传统文化与抖音风格相结合,参与用户多达18万,其中90后的青少年用户占了93%,仅仅京剧变脸的有关视屏播放量就达12亿。中华传统的戏曲、腰鼓、汉服,因为网友们在“抖音”上的创意短视频,被赋予了新的印象。很多人觉得传统文化很深奥,不了解传统文化,其实是缺乏一个接触的渠道,而像抖音这样新兴的平台,其实在传播传统文化上有着巨大潜力。古建筑艺术、书法、非遗技艺、中国传统乐器等传统文化在青少年印象中曾是缺乏生气的古板事物。在以往大多数时候,青少年只能通过书籍、图片去了解传统文化,缺乏任何的互动和交流,更难以撩拨起青少年的好奇心和新鲜感。如今,抖音短视频这种新媒体平台已然成为人们获知和感受世界的新途径,也给传统文化提供了创新发展的新机遇。“抖音”正在为中华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发展带来新的机会。

注释:

(1) 郑少东:《抖音上的政府:向“网红”进军》,《法治周末报》,2018年7月20日

猜你喜欢
微文化价值观青少年
我的价值观
青少年发明家
图说 我们的价值观
“微文化”传播对高职大学生价值观影响及对策研究
论网络微文化背景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的提升
微文化时代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现状与分析
“微文化”背景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研究
知名企业的价值观
价值观就在你我的身边
激励青少年放飞心中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