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语文教学中加强语言训练的策略研究

2019-03-23 02:52张吉惠
重庆第二师范学院学报 2019年4期
关键词:课文语言语文

张吉惠

(重庆市綦江区第一实验小学, 重庆 綦江 401420)

语言训练是小学语文教学中一种重要的学习方法。叶圣陶先生曾经讲过:“什么是训练呢?就是要使学生学的东西变成他们自己的东西。”语文的核心问题是语言,语文实践归根结底就是语言训练。语言是工具,如何引导小学生把语言这一工具内化、真正成为自己的工具,训练是唯一的途径[1]。张志公先生也曾说过:“用了‘语文’这个名称,表明在这门功课里面要向学生进行全面的语言训练。”他认为语文教学就是对学生进行口头语言(即“语”)和书面语言(即“文”)的训练。此外,《义务教育阶段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以下简称《标准》)中也明确提出,小学语文教学的目的是指导学生正确理解和运用祖国的语言文字,使学生具有初步的听说读写的能力。因此,指导学生正确地理解和运用语言文字,使学生具备语言能力,是当前以及长期需要关注和探讨的问题。

一、小学语文教学中语言训练存在的问题

(一)语言训练缺乏力度

由于教师的教学水平参差不齐,在语文教学中,语言训练缺乏力度,导致教学效果不好。其一,教师“满堂灌”“一人言”现象严重。部分教师上课以讲授为主,不能体现“教师主导、学生主体”的新课程理念,一节课在教师的口若悬河中结束,多数学生成为倾听者,而不是实践参与者。学生除了朗读和解释简单的词语以外,课堂基本由教师包办“发声”,学生没有思考,没有交流碰撞,没有思考后的自主表达,语言训练形同虚设。其二,学生缺少语言训练的机会。训练包括动口、动笔,而在部分语文教学课堂中学生几乎不动笔,动口是少数,或由于教师对文本解读把握不全,无法让学生得到应有的语言训练。比如,在小学三年级上册《找骆驼》一课的教学案例中,教师上课只注重了对课文故事情节的理解,采用朗读对话的方法,引导学生分析得出老人判断找到骆驼的依据,而文本中的对话恰恰是语言训练点,教师却忽略了,让学生失去了课堂训练机会。其实,在课文中,商人与老人的对话,是一个非常好的语言训练点。在第一部分对话中,没有提示语出现。教师应顺势引导学生认识这种写对话的方式——只有两个人的对话,可以不用提示语。在第二部分对话中,提示语中加入了“商人忿忿地说”和“老人不紧不慢地说”。“忿忿”与“不紧不慢”可以表现两人说话时的情绪状态,教师也可以抓住这个训练点,及时进行语言练习。比如,教师带着不同的情绪说一句简单的话,让学生有意识地掌握提示语表达的丰富性。

(二)语言训练方法随意

语言训练缺乏有效的方法,没有系统的方法构架,教师在指导过程中较为随意。其一,谈话法、问答式的简易操作。由于课堂时间有限,教师为完成教学任务,通常会采用谈话法和问答法这两种相对容易操作的方法,即教师会为了理解课文内容而将课文碎片化处理,提出一些没有深度的问题,让学生机械式应答,课堂学习过程犹如蜻蜓点水,由此导致学生不能深入揣摩文本本身,更不能吸收并运用文本中的语言。比如,一位教师在教授《四个太阳》一文时设计了一个问题:“金黄的落叶忙着邀请哪些小伙伴尝尝水果的香甜?”这个问题对于学生而言很简单,完全不用思考就能在文中找到答案,类似简单的一问一答对学生的语言训练毫无意义。其二,重作业训练,忽视较高层次的语言综合运用。有的教师在课堂教学时,对课后的问题、教辅的习题训练比较重视,以解决“问题”为目的,不能让学生充分感受语言模仿的深层魅力,这既增加了学生的课业负担,又严重影响了学生对语言学习的热情。这样的训练无助于真正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其三,重文本本身认知,轻内化思考说写,缺乏再造和创造。很多教师在课堂教学中擅长营造书声琅琅的氛围,让学生反复诵读一篇课文,这样机械的语言训练,没有注意知识的迁移和运用,无法将文本承载的表达方式通过恰当的训练转化为学生自己的能力,导致学生停留在“感知、了解”层次,未达到“掌握、运用”层次。

(三)语言训练评价不全面

目前,小学语文教学的考核评价主要还是以学生的成绩为标准。因此,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对学生的评价,也是以提高考试效率为目的,对学生语言训练的评价较为单一、不全面。其一,重答题技巧评价,轻语言艺术之美评价。教师往往会在教学中总结出很多答题方法、答题步骤,如“表达方式及表达效果”“说明方法及其作用”等,无不是公式化、模式化的东西。这固然能让学生高效获得得分点,但是机械的记忆代替了灵动的思维,削弱了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在集中批阅试卷的时候,会看到很多“干巴巴”的答案,缺少了语言的艺术美,学生驾驭语言的能力较差。其二,重教师点评,轻学生互评。学生的自我评价能力是其独立学习的标志,而在课堂教学中,部分教师为了节省时间,担心学生评价不到位而影响教学进度,从而很少让学生自评、互评。教师的“一言堂”忽视了学生的个体差异,忽视了学生的层次差异,剥夺了学生语言的自主发展机会,没有锻炼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和言语能力。其三,重一过性点评,轻发展性再评。教师在课堂教学中为了珍惜教学时间,在语言训练时没有把发展学生落到实处。只要学生的语言表达有问题,教师就会直接纠正,而没有充分启发,让学生自我纠正并再次表达,不能体现学生语言发展的层次和前后成长变化。

总之,这些现象必然影响学生语言训练的口语表达、语言实践、语言兴趣,导致其语言能力不足。

二、在课堂教学中强化语言训练的策略

针对语言训练的重要性和上述问题,教师在教学中强化语言训练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一)树立正确的语言训练思想

1. 重视多种技能整体推进的思想

语言技能由头脑内部完成的心智活动构成,包括听、说、读、写四个方面技能[2]。教师进行语言训练前,既要了解这四项基本技能的特点,又要熟悉这四项基本技能之间的联系。比如,仍然是教授《四个太阳》一文,为了达到语言训练的目的,教师可将问题设计成:“金黄的落叶忙着邀请哪些小伙伴尝尝水果的香甜?他们是怎么邀请的?”学生们就会用书面的语言带着自己的理解进行“邀请”表达。紧接着再设计一个拓展性问题:“我想画一个________的太阳,送给________。”这样的问题设计思路,虽然只比前述案例中的那一位教师多了拓展和延伸问题,但学生的想象能力、思维能力、语言表达能力都能得到训练。其实,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教师要善于抓住课文中语言的特点,放手让学生大胆去想、去写,在阅读的训练中充分结合目标挖掘习作训练的资源,做到资源整合互补,有效利用资源,不浪费资源,也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读写结合。

2. 重视语感培养的思想

语言训练和语感培养的关系十分密切。语感是迅速直接感悟语言和文字的能力,具有很浓的经验色彩[3]。经验越丰富,感受、感悟越多,越能进行再造和创造的想象,这是语言能力外部显现部分——说和写的基础。因此,培养语感是语言训练的重要组成部分。培养语感是一个长期、曲折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教师应当引导学生反反复复地对各式各样的言语材料进行感受和品味,培养学生丰富、敏锐的情感,使他们对语言的感受逐步从肤浅、狭窄走向深刻、全面、灵敏和迅速。可以说,培养学生对语言的深刻、全面、灵敏等直觉能力正是语言训练的灵魂所在。学生如果对课文中在写作手法、表达方式等方面有特色的语言熟视无睹,反应麻木、迟钝,或仅作一般意义上的表面理解,缺乏敏锐的感觉,不进一步研究探索,内化成自己的能力,其语言技能很难得到提高。

3. 注重积累的思想

“量变引起质变”的道理告诉我们,语言技能的形成还需要一个必要的条件,即积累语言。没有一定量语言的积累,则无法形成语言技能。语言的积累,既是具体的、个别的语句的积累,也是各种语言现象和句子形式的积累,这是更高层次的语言积累。一个人思维水平的高低往往和他语言积累的多少有直接关系。思维的形式一是概念,二是判断,三是推理。看不见、摸不着的思维不能独立存在,而是依附在具体的、物质的语言中;语言中词或短语是概念的外在形式,是概念的化身;语言中句子是判断和推理的外在形式。学生掌握、积累的词汇甚至句子的量越大,认识、了解的语言现象越多,其思维才有可能愈加敏捷、缜密、深刻、全面。语言贫乏的人往往思维水平也低下,当然也不能拥有好的语言能力。因此,语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必须注重对学生语言积累的训练。

(二)确立科学的训练方向

1. 注重情感——热爱祖国的语言文字

爱因斯坦说:“热爱是最好的老师。”我国有灿烂的语言文字文化,当学生感受到祖国语言文字的形式美、内在美等,内心就会涌起需要学习它、掌握它的力量。需要是推动学生认识、掌握语言的重要动机,这对增强学生的学习效果是非常有益的。比如,在识字教学中,教师应当使用规范标准的普通话教读文字,让学生感受语言文字的音韵之美;用字理识字法引导学生体会语言文字的形式美。在阅读教学中,教师可以赏析典范实例,在理解文本内容、结构的同时,深入钻研课文语言,对其中某些语段词句作具体详细的欣赏品鉴,这不但能使学生加深对课文思想内容的理解,而且能让他们体味祖国语言丰富的表达功能。

2. 注重运用——全面培养语言好习惯

叶圣陶先生说:“学习语文目的在运用,就要养成运用语文的好习惯。”因此,教师在语言训练的过程中,应逐步培养学生运用语言的习惯。

一是勤练。教师可以同时布置学生写各类语言材料,包括练句子、练语段、练篇章,可以是课内的段、篇练习,可以是日记、随笔练习,也可以是感悟批注练习。二是会评。教师要引导低年级小学生学会补充式评价;对于高年级小学生而言,可以指导他们进行语病文字的评改,提高学生对语言的敏感度和鉴别力。三是厚积。教师应要求学生在阅读中摘录自己认为有用的内容,包括语言表达的佳例,在头脑里贮蓄语言表达常用的词语、句式,如写读书笔记等,以及尽量多背诵各种富有表现力的成语、名言警句,富有生命力、脍炙人口的古诗文,富有启迪性的精短散文名篇等。四是求细。在读和写的时候,教师一方面要引导学生对语言作适当的推敲、品味,关键之处更应细细“玩味”一番,有时也可选择一些词语、句式或修辞方法,用另一个词语、另一种句式或修辞方法来和它作比较,看看用在文章里究竟哪一个、哪一种修辞更合适或更好一些,并能够用学到的词汇、语法、修辞方面的规律性的知识作一些评析,体会运用这种方法的好处,在此揣摩中体会语言表达的技巧,提高理解和运用语言的能力;另一方面教师要及时纠正学生说话、写作练习、作业中的不当之处,让学生改正,特别是对学生平时发言、表达时的指导,一定不能忽视。

3. 注重阅读教学——用范文教

在阅读教学中,教师要重视借助范文进行字词句章的常规教学,做到“用范文教”,而不是“教范文”。以范文为例子,引导学生通过理解语言文字去深入领会主要内容,体会文章的思想情感,感受谋篇布局的方法,再回味文章的语言文字,加深理解,学习用法,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始终“咬”住语言不放,凭借范文的语言去完成语文教学中有关良好品德的陶冶、审美情操的培养、逻辑能力的训练、知识经验的积累、技巧技法的模仿运用等,更好地完成语文教学的主体任务。教师在教学中应结合课本中范文的讲读教学,适量穿插作者(主要是著名作家)或课本编者精心修改文章的佳例,有锻词炼句的,有构段谋篇的,也有提炼标题、斟酌标点的,主题各不相同。可以引导学生对照原文,进行同改,分析探讨修改的理由依据。或在口头交流的基础上,加上书面练习,让学生对相似的一句或一组修改例子,写出评析修改好的简短文字,在词语、句子、语段和标点符号的增、删、调、改的种种实例训练中,帮助他们形成语感,避免为教范文而教范文的行为,这种方法还能启迪学生积极思维。学生在对照中展开比较,进行评析,能把语言知识融会贯通,举一反三。

4. 注重习作教学——轻重有序

《标准》中指出了作文教学的书面表达(即“写”)、修改等方面的要求。但是,由于教材中没有写作表达训练的详细体系,所以,作文教学显得模糊、相关训练方法单一。作文往往是学生语文水平高低的标志。无论从一般标准还是较高标准去衡量,学生作文中语言文字的通顺、连贯、得体,都应当放在重要的位置。在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琢磨范文的材料选择,表达方式运用,以及行文的遣词造句,这不仅对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有帮助,而且能有效地提高学生修改语言的能力。因此,教师在作文教学中一是要借助教材的单元训练点,整理出语言训练的专题,有针对性、有重点地进行练习,而不是面面俱到。如:“动静结合”“联想和想象”“人物的描写(外貌、动作、语言、神态等)”等,让语言训练有具体的目标,然后结合范文深入进行相关品鉴,再进行片段的模仿,最后用于习作表达中。经过每个专题的扎实训练,既能加强思想内容和篇章结构的教学,又教给了学生写作、修改的本领。二是加强专题性作文的修改指导。教师在讲评时,根据训练的专题要求和学生作文的实际情况,应做重点专题性的揣摩修改,可以是同伴交换改,可以是“世界咖啡”式的传阅修改,也可以是全体交流共改一文,要求学生都写上修改意见,使学生的修改由单一到丰富,让他们在思维火花的碰撞中,磨炼语言表达的本领,提高语言能力。

(三)落实语言训练方法指导

1. 感悟类训练

首先,朗读合情。教师在教学前要深钻教材,在充分理解教材的基础上,整合语言感悟的问题。教师可以通过融入节奏、停连、语气、想象等技巧指导学生入情地朗读,帮助其加深理解、提高表现能力。如在教授古诗词时,教师要引导学生在朗读中感悟,感受诗词独有的韵律美感,进而体会其中的感情;在教授《桥》这一阅读课文时,可以引导学生用语速的快慢对老人的语言和动作进行感悟,在体会老共产党员“舍小家为大家”的无私奉献精神的同时,对小说中用短句塑造人物形象的方法也能有所习得。其次,揣摩合理。词与句的训练,贯穿整个小学阶段的学习。通过词句间的比较体会情感,是教师进行语言感悟训练的常用手法。结合语境,对更换词语、删减成分、移动标点的方法进行变化比较,从而揣摩体会出句子的精妙之处,理解作者的用意,从而有助于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内容。比如教师在教授《威尼斯的小艇》时,将“威尼斯的小艇有二三十英尺长,又窄又深,有点儿像独木舟。船头和船艄向上翘起,像挂在天边的新月,行动轻快灵活,仿佛田沟里的水蛇”与“威尼斯的小艇有二三十英尺长,又窄又深。船头和船艄向上翘起,行动轻快灵活”两个句子进行对比,让学生揣摩比较,体会去掉比喻后的表达效果,理解感悟作者描写威尼斯小艇的特点时在表达上的生动性与准确性。

2. 积累类训练

对于正处于语言发展最佳年龄的小学生来说,扩大词汇量、熟悉各种句式的表达、积累丰富的语言运用文段,是他们当前学习语文的首要任务。首先,扩词积累。教师可以用预习、复习读字典的方法帮助学生积累词句,还可以开展各类活动让学生主动积累。其次,重视好词佳句的当堂积累。教师可以在黑板上划出一定区域作为好词区,把课堂教学中出现的好词、课文中出现的好词写出来,让学生抄写、读背。把课文中的佳句勾画出来,指导背诵方法,让学生当堂背诵等,这既能落实语言基本功训练,也能提高课堂效率。

3. 运用类训练

首先,模仿表达。课文情感的体验、表达方式的学习等,都可以通过对课文的模仿表达进行训练。叶圣陶先生说:“语文教材无非是个例子,凭借这个例子,要使学生能够举一反三,练成阅读和作文的熟练技能。”[4]而这其中的举一反三,关键在于认识和掌握语言表达的规律。比如在教授五年级下册《半截蜡烛》这一课时,学生对剧本有了初步认识后,教师就可以引导学生将作文中的故事或者书上熟悉的故事片段,仿照剧本的格式,将故事改编成剧本。这样不仅有助于学生对剧本的理解,而且也能让其对剧本的表达方式有一个更为广阔的认识。当然,模仿表达的训练,不是局限于对课文具体内容或句子进行模仿,还可以对对话写作方式进行模仿。其次,文本拓展补白。入选教材的课文,大多经过一定的修改,同时,作者当时已留有一定的艺术空白,目的是让读者去想象。教师应善于捕捉这些空白点,引导学生在立足文本的前提下进行合理的想象,或者指导学生用说或写的方式,对文本进行延伸性补白。比如,在教授《鱼游到了纸上》这一课时,教师可以让学生补充描写或者叙述:“盲人青年在烈日炎炎的夏日是怎样刻苦地训练画画儿的?在寒风刺骨的冬天,是怎样坚持练习画画儿的?”教师在点评学生的补白描写时,可以紧紧抓住学生的语言表达,关注学生用了哪些方面的词语或者句子。同时,教师更应该关注学生想象力的发展。

(四)注重多元的语言训练评价

1. 重视“随机”评价

在教学中,教师应仔细倾听学生的口头表达内容,并善于发现学生在用词、语法甚至语音等方面存在的问题,及时纠正,“小处不可随便”。同时也要让学生纠正后重新表达,真正将评价落到实处。而且,评价主体可以是教师,也可以是学生,根据小学生身心发展特点,他们往往对同伴的评价极为认真,认为其评价意见更为真实、准确。其实,在同伴互评中,评价者和被评价者的语言能力都会得到提高。

2. “再批改”的落实

实践证明,学生非常喜欢看教师在作业本上留下的鼓励性评语。尤其是在作文训练中,教师在批阅学生习作时,可以从各个方面鼓励学生的优点,同时也要指出问题,将问题依次罗列出来,让学生按建议进一步修改,教师再评。由此,学生才能将问题真正改掉,并掌握正确的语言表达方法,让习作语言更精彩。所以,“再批改”才是训练评价的发展、内化点。

三、结语

语言训练是语文教学中一种客观存在的现象,也是语文教学中一个永恒的话题,是发展和提高学生语言能力、使学生形成语言技能的必经之途和可靠保证,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注意方法、有效进行,才能对学生的语文学习起到一定的作用。

猜你喜欢
课文语言语文
《快乐语文》2022年全新改版!
细读课文,让思路清晰起来
背课文的小偷
语言是刀
让语言描写摇曳多姿
背课文
累积动态分析下的同声传译语言压缩
我有我语言
关于初中课文知识拓展教学的若干思考
语文知识连连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