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时代提升高校思政课教师综合素养的路径探究

2019-03-23 02:52汪莙霞
重庆第二师范学院学报 2019年4期
关键词:理论课互联网+思政

汪莙霞

(中央民族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 北京 100081)

随着信息技术突飞猛进的发展,“互联网+”已成为当代大学生生活和学习中的重要载体,对大学生的价值取向、思想观念、生活方式等都产生了巨大影响,同时也给高校思政课教师的综合素养提出了更高要求。2015年国务院发布的《关于积极推进“互联网+”行动的指导意见》中就提出,“鼓励学校利用数字教育资源及教育服务平台,逐步探索网络化教育新模式”[1]。2016年末的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习近平总书记再次强调,要“推动思想政治工作传统优势同信息技术高度融合,增强时代感和吸引力”[2]。“互联网+思想政治教育”已成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大势所趋。

一、“互联网+”视域下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新特征

“互联网+思想政治教育”是“互联网+”环境下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一种创新教学模式。“互联网+”时代的来临,在教学时间和空间、教学内容、教学平台及教学实效性等方面赋予了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新特征。

(一)拓展了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时间和空间

互联网的超时空性,对高校大学生获取和表达信息的方式产生了巨大影响,便于拓宽当前高校思想政治理论工作的时间和空间。一方面,以往思想政治教育活动的开展范围十分有限,主要是在会议室、教室等有固定场所,而且需要选择老师和学生都能到场的固定时间,由于参会人员层次广、数量多,容易发生时间冲突,浪费很多碎片化的、零散的时间。在“互联网+”环境下,只要可以连接网络,师生就可以不受时空限制,根据个人需求及时了解自己想要学习的内容。另一方面,以往课堂上的教育载体,例如固定电脑、电视等,由于自身体积限制,很难被学生充分共享,随时随地使用更是天方夜谭。现在的手机、PAD等移动终端体积小巧、便于携带,结合移动互联网的普及性,学生只要将手机终端与互联网连接就能马上获取丰富的信息,并且可以将有价值的资源储存到手机中,通过手机中各种学习社交软件进行互动交流,及时传播信息,真正实现师生之间的资源共享。

(二)丰富了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

思想政治教育获取资源的传统渠道是通过书籍、报刊等媒介,虽然其发展历史悠久,但因其存在出版发行的周期较固定、更新速度慢、内容篇幅少、信息量小等问题,使得思政课教师的讲授内容缺乏时效性。而移动互联网结合了移动通信和互联网,涵盖范围广泛,信息更新速度极快,有效弥补了传统媒体更新速度慢的缺陷,学生只要联网就能立即获取丰富的思想政治教育信息。它延续了传统互联网的共享开放性,突破了传统教学资源的有限性和被动性,学生可以在及时掌握最新、最快的信息后,进行师生之间或同学之间的讨论,这极大提高了学生的学习热情和主动性,拓展了大学生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资源。同时,思政课教师也可以借助动态图片、视频等生动的教学形式与学生分享思想政治教育资源。移动互联网的即时性和开放性大大充实了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

(三)完善了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平台

在以往的思想政治理论课上,教学主要围绕课堂展开,学生对老师充满敬畏感,课堂交流和个别谈话是师生沟通的主要方式,逐层的信息传递过程难免出现信息衰减或失真,信息传播的速度和范围受到了影响。同时,这种单一的教学模式和沟通渠道使学生始终处于被动接受状态,教学效果不明显。而移动互联网技术的运用,一方面,使师生可以利用微信、QQ等方式实现互动交流,有效拓展了思想政治教育覆盖面。另一方面,网络的虚拟性减弱了教师绝对权威的形象,师生的身份都被符号替代,使得交流双方在一个相对隐秘的空间中进行,双方关系更加平等,自主性更强,实现了真正意义上的平等互动。学生可以在法律允许的范围内,在互联网上自由发表言论,将自己平时不方便说、不愿意说或者不敢说的话,通过新平台充分表达。互联网的诞生,让师生间的信息沟通从数量上和氛围上都有了极大改善。根据调查,学生与老师的主要沟通方式中,有34%的学生愿意采取发短信或打电话的方式,有44%的学生愿意采取发送电子邮件或QQ聊天的方式,只有18%的学生愿意找老师进行面对面的交流。这说明当学生遇到现实困难时,更愿意用新的交流方式寻求帮助。移动互联技术为开展有针对性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提供了有利条件。

(四)增强了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

在以往的师生交流中,由于受传统思想的影响,学生对老师普遍存在敬畏心理,既不愿意也不敢把自己的实际心理活动和想法告诉老师,这使得老师和学生之间交流不足,老师难以准确掌握学生的思想动态,很可能错过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有利时机。而借助互联网这一新媒体的超时空性和多媒体融合性,老师可以通过QQ、微信、微博等新渠道,改变以往必须在固定时间或地点才能实施的教育手段。互联网的虚拟性淡化了老师始终处于绝对权威的形象,使得互动双方处于一个相对隐秘的空间,交流更加坦率。老师一条简单的微博评论、QQ语音、微信聊天的效果甚至比长时间的课堂教学更加有效。互联网开辟的新交流平台,有利于师生实现真正意义上的互动,极大地提高了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

此外,移动互联终端设计小巧、便于携带、信息更新周期快,人们可以通过网络依照自己的兴趣高效便捷地了解世界各地发生的各种事情。这种信息传播方式的及时和高效非常有助于高校思政课教师获取第一手资讯,随时了解学生动态,进行教学管理和解难答疑,有效解决了传统教学中信息传播渠道不畅通、师生交流不充分等问题。学生在遭遇挫折时,也能够在第一时间运用移动互联网向老师或同学寻求帮助。互联网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开辟了新渠道。

二、“互联网+”视域下高校思政课教师面对的挑战

“互联网+”的时代特征在给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带来便利的同时,也对教师主体地位的把控、教学内容、教学方法、综合素质等方面提出了更高要求。

(一)教师主体地位弱化,教学管理和引导的难度加大

尽管在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中,“互联网+”的信息传播优势为师生之间平等关系的构建提供了有利条件,但也带来了许多问题。一方面,由于受自身学习新技术能力和工作时间等多种因素的限制,高校思政课教师往往不能及时获取最新信息,这就导致其在教学中所使用的信息很多都是学生已知的,无法满足学生对新知识的求知欲,教师的权威性面临挑战;另一方面,“互联网+”使学生获取信息的渠道更加多元化,通过新媒体平台,学生还能针对同一信息内容跟不同网友分享不同观点,这就使学生对同一信息的理解更多样化。因此,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也会逐渐改变学习方式,不再被动接受,而是积极探索,对学习内容也有了自己的新认识。但这些变化也导致高校思政课教师的权威在一定程度上减弱,在教学过程中所占的主导地位受到挑战。

(二)教师教学内容多元化,专业素质要求提高

传统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内容都会经过相关教育部门的严格筛选后呈现或传达给大学生。教师会提前设计出教学模式,很多教育资源是教师独有的,学生无法提前获取,这也使教师控制了信息的传播渠道,增强了自己的权威性。但是在“互联网+”环境下,一方面,移动互联网使信息资源的平等交流和传递成为可能,完全改变了信息逐层传递的模式。学生不但可以和教师同时获取教育资源,甚至有可能比教师知道得更多更早,学生不仅仅是教育信息的接收者,更是教育信息的传播者。另一方面,学生积极参与课堂讨论的主体意识在互联网信息传播的及时性和开放性中被激发。传统的思想政治理论课以老师讲、学生听的模式展开,这就容易导致学生对老师的观点即使有质疑也必须在课后探讨。而移动互联网由于具有随时随地上网的优势,对于老师在课堂上讲授的内容,学生只要有疑虑就可以即时利用手机查询,当场找出问题,这为学生提供了更多发言和积极参与课堂互动的机会。此外,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凭借网络传播的特征,将其价值理念、霸权思想等渗透到网络空间,有些青年大学生由于认知程度还不够高,西方价值观念对他们的思想和行为方式产生了很多不良影响,这就需要教师对其进行及时引导,对教师的专业素质提出了更高要求。

(三)教师教学对象虚拟化,教学针对性难度增大

对高校大学生而言,“互联网+”条件下信息的隐蔽性、网络身份的虚拟性能让他们通过网络表达自己的真实情感,这为高校思政课教师更加全面地了解学生的思想动态提供了更加便捷的途径。然而,也正是由于信息的这种隐蔽性和虚拟性,教师往往在了解学生的真实情感和想法后无法对学生个体进行目标锁定,也无法对学生进行有针对性的引导,这在某种程度上加大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难度。因此,采取有效的方式来更加有针对性地对学生的信息状态和真实情感进行了解,并在日常的教育过程中进行引导已然成为现阶段高校思政课教师教学工作中亟须解决的问题。

(四)教师教学方法老化,媒体素养亟须提升

由于大学生对新事物充满好奇,思想观念具有开放性,易于接受新事物,因此成为互联网的主要受众。调查显示:71.3%的大学生认为高校思政课教师需要有运用移动互联网手段进行教育教学的能力。但现在,高校思想教育政治理论教师的年龄主要集中于35岁到60岁,由于年龄的差异、精力的限制,他们对移动互联网等现代媒体工具的接受和运用能力明显落后于青年大学生。许多思政课教师除了要完成日常的教育教学工作外,还要完成大量的管理工作、科研任务等,没有太多的时间和精力去研究、掌握新事物,这就使他们对互联网和手机的许多功能知之甚少,从而导致他们无法充分利用移动互联网,发挥其思想政治教育功能。因此,抓紧培养出一批具有扎实的思想政治教育专业素养、能熟练运用移动互联网新技术的复合型师资队伍是当前提高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理论教学效果的重要途径。

三、“互联网+”视域下高校思政课教师综合素养提升的优化路径

“互联网+”的发展日新月异,面对新环境给思政课教师带来的挑战,从转变教学理念、创新教学内容、增强教学针对性、提高新媒体素养等方面进行深入探索,是促使思政课教师积极适应新形势的必经之路。

(一)适应时代要求,转变教学理念

在“互联网+”时代,教师要清醒地认识到“互联网+”技术对高校思政课教师的教学产生的双面影响,树立“互联网+”的教学理念,使其与传统的教学模式相结合。首先,坚持内容为主。无论教育技术、教学形式或教学手段如何先进,都应该以教学内容为核心。“互联网+”的作用尽管十分重要,但不能过度夸大,也不能完全用线上的学习替代课堂上教师对学生耳濡目染的教学活动,许多教学内容只有在教师对学生的潜移默化、言传身教中才能从观念接受转变为自觉行动,让学生真正践行。其次,充分发挥教师的引导作用。学生应逐渐从课堂教学的客体转变为积极学习的主体,而学生要实现这一角色的成功转变依然需要教师进行有效引导。在“互联网+”时代,处于网络世界中的教育者和被教育者都是参与主体,通过与学生的平等对话,思政课教师可以及时发现学生的真实困惑和问题。因此,教育者应该树立自由、平等、和谐的新理念,这样既不因教育关系而影响彼此的主体地位,教师也不因思政课教师的地位而居高临下,可以更好地提高大学生的积极性、参与性和主动性。最后,坚持共建共享。对优质课程、优质师资进行共建共享是信息化时代的突出特征,也有利于缩小不同地区的教育差距,使教学水平实现均衡化发展。

(二)利用新兴平台,创新教学内容

“互联网+”使学习模式从被动接受转变为主动探索,教育资源从个体独享转变为大众共享,突破了时间和空间的限制。“互联网+思想政治教育”能够对教学资源进行合理配置,通过对线下与线上内容的整合,“互联网+思想政治教育”可以使教学手段达到最大程度的相互补充。“互联网+”时代要深化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改革,必须建设“互联网+”教学平台,以便于教师丰富思想政治教育内容。此外,还可以制定有针对性的教学模式和内容,凭借网络平台无时限、零距离的沟通形式加强师生之间的沟通交流。在形式上,思政课教师要充分利用形式多样的新兴在线学习平台和在线学习方式。学校可以针对不同课程的特点,开发与教学大纲相适应的网络教学平台,通过设计基本原理、社会实践、解惑答疑、知识链接等板块,以学生认知、青年在线、学者视点等为角度,构建全方位、层次化、立体化的课程体系,以充实教师的教学资源,使教学形式多样化。此外,应该将以微信公众平台为代表的跨平台移动学习媒介作为提高和丰富大学生思想文化内涵的重要手段。通过设计出具有专业化、生动化、大众化的微信公众平台来进行课后或线上的思想政治理论教学,可以大大提高学生对教学内容的接收程度和学习的主动性。在内容上,教师要主动发现并深入挖掘教学资源。很多中央政策、时事热点、社会思潮都可以成为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素材,例如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针对思想政治理论课就提出了很多新观点、新思想,及时吸收、采纳这些教学资源有助于提高教学内容的即时性和生动性。在技术上,应该有效应用现代教育技术,一方面可以凭借不同学校和专业的优势对网络社交媒体的功能进行进一步开发,实现线下和线上两个平台的优势互补,另一方面也要保证思政课教学平台的平稳运行。

(三)运用新型技术,增强教学针对性

在“互联网+”时代大背景下,大数据、云计算等技术的使用也越来越普遍,这些技术不仅可以对个体学习、工作、生活等方面的具体内容进行量化分析,甚至对个体兴趣、爱好等的量化研究也成为可能。“在大数据的支持下,教师的教学内容将更具有影响力与说服力,大数据统计下的教学评价体系将更具有权威性与科学性”[3]。通过完整记录学生的学习过程,大数据分析系统可以相对客观地评价学生的知识结构和已经达到的学习水平,进而找到学生学习的兴趣点,便于教师根据不同层次的学生因材施教,提升教学效果。同时,针对教师,大数据分析系统也可以依据教师的备课记录、教学反馈等内容,准确评估教师的授课能力和教学水平,这为提高教师教学的实效性和针对性提供了科学数据。因此,教师要善于记录和积累在教学过程中与学生互动的数据,基于学校平台建立班级数据库,同时将这种收集、整合和运用数据的能力应用于整个教学过程中,使教育过程更加信息化,师生测评与考核更加数据化,逐渐培养出教师利用数据进行管理、决策和创新的思维。

(四)加强师资培训,提高综合素养

思政课教师是教学活动的主体,教师应该不断探索社会现实问题与教材理论问题之间的内在联系,形成及时为学生解惑答疑的职业习惯,不断增强自身的教学素养。教师的素养结构大致可以分为媒介素养、业务素养和情意素养三个层次,三种素养各有所长,相互作用,共同构成了开放的、动态的、可持续发展的教师素养系统[4]。其中,“互联网+”背景下对思政课教师的媒介素养有了更高要求。教师应该熟练掌握应用信息技术的技能,促进现代信息技术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充分融合;应该在全面掌握“互联网+思想政治教育”基本教学规律的前提下,实现角色的主动定位和转变;应该从以传道授业者为主的角色转化为解难答疑者;能够依照教师讲授和学生学习的一般规律,把与之有关的知识、能力等内容融合起来;能够基于大学生所聚焦的理论疑点和时事热点,运用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以及思想政治教育的相关内容,完整、及时、准确地回答学生存疑的理论和现实问题。要解决以上问题,首先,应注重对青年教师新媒体能力的培训,增强其运营微信公众号,制作简易课件、短视频等的能力,使青年教师能熟练操作微课、慕课等线上教育平台。其次,必须加强对教师教学基本功的培训力度,增强教师的思想引导和理论辨析能力,使他们能以熟练的教学技巧和扎实的理论素养提高思想政治理论课的魅力。最后,还应该建立一支包括思政课教师、党政干部、辅导员、学生骨干等在内的媒体团队,对上至学校、下到班级的各种社交媒体平台进行高效化、规范化的管理运营,确保校园舆论引导的可控性和导向性,也为教师便捷运用新媒体提供技术支持。

四、结语

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习近平总书记强调“青年兴则国兴,青年强则国强。青年一代有理想、有本领、有担当,国家就有前途,民族就有希望”[5]。“互联网+”的发展日新月异,高校思政课教师担负着培养时代新人的重要使命,因此,思政课教师必须着眼于时代发展的需求,在抓住机遇的同时,迎接信息技术带来的挑战,从多方面不断提升自己的教育教学素质和能力,担负起大学生思政教育主力军的责任与使命。

猜你喜欢
理论课互联网+思政
思政课只不过是一门“副课”?
关于国企党建与思政宣传有效结合的探讨
思政课“需求侧”
思政课“进化”——西安交大:思政课是门艺术
新增本科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创新
“721”人才培养模式与高校思政理论课改革
医学院校基础化学理论课教学改革初探
新课标下中职体育与健康理论课有效教学策略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