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素养理念下的2019年高考全国卷I生物试题评析

2019-03-23 06:13方伟奇
中学生物学 2019年10期
关键词:高考试题核心素养

方伟奇

摘要以2019年高考理综全国卷I生物试题为例,同时结合近三年的高考全国卷I生物试题,从生物学学科核心素养的视角对高考真题进行剖析,探寻试题特点及命题规律,把握正确的备考方向,以期提升后阶段备考的复习效益。

关键词 高考试题 核心素养 试题评析

中图分类号C633.91

之献标志码B

2019年高考理综全国卷I生物试题紧紧围绕“一核、四层、四翼”高考评价体系,贯彻全国教育大会精神,落实立德树人核心任务,充分发挥生物学科育人功能。试题创新设问方式,聚焦科学探究,注重考查必备知识、关键能力、学科素养,引导学生增强社会责任意识,整体难度较2018年相比略有降低,符合2019年考试大纲与考试说明要求。2019年教育部考试中心共命制了3套全国卷供25个省市使用,其中全国卷I主要是针对教育相对发达且尚未进入新高考改革的10个省份,分别是河南、河北、山西、江西、湖北、湖南、广东、安徽、福建、山东。2019年,使用全国卷I的高考报考人数高达517.5万(占全国高考报考人数50.19%),占据全国考生的半壁江山,足见其影响覆盖面之广。全国卷I从2013年伊始,至令已7个年头,由于卷I使用时间较长,命题技术成熟、试题风格稳定,常起到当年的高考风向标作用。相比高等学校关心,一线中学教师与学生更为关切。本文拟以2019年高考理综全国卷I生物试题为例,同时结合近三年的高考全国卷I试题,从生物学学科核心素养的视角对高考试题进行剖析,探寻试题特点及命题规律,把握正确的备考方向,以期提升后阶段备考的复习效益。

1 201 9年高考理综卷1分值与考点分布

2019年高考理综卷1分值与近三年考点分布见表1和表2。

2 核心素养理念下的试题特点分析

2.1 基于必备知识命题,体现基础性

2019年全国卷I注重考查考生对生物学必备知识的理解与运用,注重生物学科内知识的综合,体现基础性的同时又有利于对生物学核心素养的考查。

(1)优选考查内容,立足主干知识。对2017-2019年全国卷I的考点对比分析(表2),对生物学主干知识的考查越来越来明晰。近三年,高考选择题考查的都是必修模块的主干知识与高频考点,诸如细胞的结构与功能、细胞代谢、种群数量变化、神经一体液调节、探究实验、遗传基本规律等几乎年年考,全国卷I从来不回避对历年主干知识与高频考点的考查。非选择题中,必考题部分则主要是光合与呼吸、脊椎动物生命调节、群落与生态、遗传基本定律4个专题,实验与探究内容则一般会穿插到其中一两道大题当中去考查,很少刻意用一道大题来专门考查实验。选考部分内容这几年相对都比较固定,37题基本都是选修1“微生物的培养(计数)”的考查,而38题则主要考查选修3“基因工程(含PCR)”内容。可见,对生物学主干知识的考查依旧是今后复习备考的主旋律。

(2)必修3模块考查比例增大。从表1中,必修3模块“稳态与环境”的考查内容所占比例较往年有较大提升,分值占比达到37.8%。当下不少热点的学科素养问题都与必修3模块息息相关,如生态文明观、健康生活观、稳态平衡观、信息調控观等。因此,在后续的高考备考中,教师可有侧重地从必修3模块中有效攫取与当下热点素养相关的命题素材,是后续复习备考的一个方向。

(3)重视教材内容考查。全国卷I都极为重视对教材内容的考查,2019年试题中有将近80%的内容直接来源于教材,不少命题的落脚点就来自教材中的基础知识。教材的选学部分、选修教材的扉页部分、教材正文的小字部分、课后拓展题等,这些内容往往容易被学生所忽视,而这几年却成为高考命题素材的一个主要来源。例如,2019年全国卷I第2题,选自必修2教材的选学部分“遗传密码的破译”(P.75);2018年全国卷I第38(1)题、2017年全国卷I第38(5)题都选自选修3教材的的扉页部分“科技探索之路”(P.2-3)。这些内容在高考中被作为命题素材,对考生的科学思维、实验探究等能力进行很好地考查,体现了高考的基础性与综合性。高考重视从教材中选取命题素材,有利于改善当今不少偏离教学本质、脱离教学规律、盲目刷题与迷信教辅的现象,引导教学回归本质、重返教材。

2.2 着重关键能力考查,体现应用性

(1)凸显图表信息能力的获取。对近三年试题的考点分析,选择题中至少包含1道“坐标曲线类”的图表,非选择题中亦至少有一道题是包含图表类的。生物学中的图表一般是根据某一自然规律、生理变化过程或生物的生理结构来设计的,旨在让考生总结规律或对现象进行恰当解释或预测。试题中呈现的图表类信息,有助于考查考生从图表中获取信息方面的能力,并将相关的生物学知识迁移、应用于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2)实验与探究比例增大。从表1可知,2019年试题非常显著地突出了对实验与探究能力的考查,全卷对该内容考查的分值达到57.8%,极其鲜明地体现了生物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自然科学的学科特点。同时,丰富的实验与探究内容有利于引导中学重视实验教学,落实“科学探究”的生物学核心素养。

(3)注重长句答题模式。2019年试题中最具代表性的莫过于第29 (3)题,通过开放式的设问要求学生设计实验验证结论,并简要写出实验思路和预期结果。值得指出的是该小题答题的作答区域足有8条横杆,参考答案有144余字。可见,该小题对考生的实验分析、判断与设计能力以及语言文字的表达与运用等都着实提出了较高的要求。此外,在第30题、第31题、第37题和第38题中都有要求学生进行长句作答的设问,这是今后备考的一个新方向。教师要教会学生善于构建长句答题的模型(描述事实一分析本质一得出结论),并在平常的训练中加以强化。

(4)“阐明原因”类试题比例增大。今年高考另一个突出变化便是“阐明原因”类试题比例增大,5道非选择题中需要用到专业语言回答“其原因是”、“的主要原因是”就有4道题,占比80%。“阐明原因”是常见的考查方式,就是在一定的情景中给出某个生物学现象,要求学生作出合理解释。这种方式能很好地考查考生的表达能力以及思维推理的逻辑性、科学性以及全面性。

2.3 以重要概念为载体考查考生的生命观念

生物学是由一系列重要的事实、概念(包括原理、定律、规律)所组成的认知结论和认识过程,学习生物学的主要任务之一是建构重要概念,形成一系列的生命观念。因此,高考生物试题以重要概念为载体,考查学生的生命观念就成为必然选择。2019年全国卷I对生命观念的考查,主要围绕题目中某个具体的重要概念来进行考查。例如,第1题通过以“细胞凋亡”这一核心概念为载体,考查生命观念中的信息与调控观、稳态与平衡观、进化与适应观。第2题对于翻译过程所需的材料组合,也是紧紧围绕基因的表达这一重要概念,从而考查了考生生命观念中的“结构与功能观”。这种类型的考查方式归纳见表3。

2.4 重视科学探究和科学思维的考查

科学探究是指能够发现现实世界中的生物学问题,针对特定的生物学现象,进行观察、提问、实验设计、方案实施以及结果的交流与讨论的能力。科学思维是指尊重事实和证据,崇尚严谨和务实的求知态度,运用科学的思维方法认识事物、解决实际问题的思维习惯和能力。常见的科学思维方法有归纳与演绎、演绎与推理、模型与建模、批判性思维、分析与综合、比较与分类等。科学探究和科学思维是构建概念、形成生命观念的重要方式,是高考生物的重点考查内容。高考生物试题常常将科学探究和科学思维结合在一起考查,在科学探究中考查科学思维是常考方式。2019年高考试题通过创设真实而有价值的问题情境以及巧妙设计实验,较好地考查了考生多种科学探究与科学思维能力。例如,第2题考查以体外实验方法合成同位素标记多肽链所需的材料组合,需要考生综合考虑细胞中蛋白质合成所需的原料、模板、tRNA和酶等条件,才能准确作答。该题以真实的科学研究为背景,考查考生基于逻辑进行严谨地推理、思考、分析和推测的能力,对思维品质提出了较高要求。第6题围绕细菌甲在不同实验条件(培养基的更新时间间隔)下种群数量增长曲线的变化,要求考生根据实验结果对此探究实验进行分析判断,考查了分析运用数学模型解决问题和批判性思维的能力。第29(3)题要求以ABA缺失突变体植株作为材料,设计实验证明“干旱条件下气孔开度减小不是由缺水直接引起的,而是由ABA引起的”,这种开放式设问对考生的分析解决问题能力提出了较高要求。考生必须注意到“不是缺水直接引起”“而是ABA引起”这两个关键信息,处理和控制好实验的水分和ABA两个自变量,并在实验设计时遵循好单一变量的原则。该题考查了考生对实验设计中“控制变量和设计对照实验”这一科学方法的运用,以及实验思路、预期结果等方面的设计,从而对考生获取信息与处理信息能力、分析能力、逻辑推理能力、实验与探究能力以及用生物学术语表达自己看法等能力都进行了很好的考查。第32题围绕遗传核心知识和基本规律进行设计,依托经典遗传学实验(摩尔根的果蝇杂交实验)进行问题设置,考查内容较为全面,旨在考查考生对基本规律、重要概念的理解能力以及利用题干信息解决问题的推理分析能力。第37题考查微生物培养及分离的相关知识,检测考生能否运用已有知识对结果做出预测和解释,意在考查识记能力和理解能力。科学探究的过程和方法以及科学探究过程中所表现出来了科学思维能力,是核心素养中关键能力的直接体现。可以预见,科学探究与科学思维依旧是今后高考考查的重点,必须在高考中予以重视。

2.5 注重理论联系实际,考查考生的社会责任

社会责任是指基于生物学的认识,参与个人与社会事务的讨论,作出理性解释和判断,尝试解决生产生活问题的担当和能力。学生应能够以造福人类的态度和价值观,积极运用生物学的知识和方法,关注社会议题,参与讨论并作出理性解释,辨别迷信和伪科学;结合本题资源开展科学实践,尝试解决现实生活问题。树立和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形成生态意识,参与环境保护实践;主动向他人宣传健康生活和关爱生命等相关知识。2019年高考对“社会责任”的考查(表4),不仅是落实生物学核心素养的具体体现,也是贯彻高考核心功能“立德树人”及全国教育大会所倡导的“五育方针”相呼应。

3 2019年试题对高考备考的启示

3.1 关注考纲与考试说明的最新变化

在新一轮高考备考当中,教师要始终紧扣《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大纲(理科)》(以下简称《考试大纲》)和《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大纲的说明(理科)》(以下简称《考试说明》),并以此为依据指导复习备考工作。《考试大纲》是教育部考试中心面向高考全国卷及各省市自主卷命题的规范性文件和标准。《考试大纲》明确了高考的性质和功能,规定了考核目标和考试范围。《考试说明》是教育部考试中心依据《考试大纲》只针对全国卷制定的,对全国卷命题给出了具体详细的说明和范例。《考试说明》-般是由各学科命题组的老师编写的,可以看做是对考试大纲的详细解释,对考生复习备考有着具体、明确的指导意义。因此,关注当年的《考试大纲》与《考试说明》便成为当年获取高考最新动向的一个重要参考。

2019的《考试大纲》与2018年相比,由“对新生文化素质的要求”变更为“对新生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的要求”,新增“高考生物试题注重考查考生的知识、能力和素养,强调理论联系实际,关注生物学科知识在日常生活、生产实践等方面的应用,有利于高校对新生的选拔,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和创新思维,激发学生学习生命科学的兴趣,培养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形成正确的价值观,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增加的这部分内容彰显了生物学科核心素养的培养要求,体现了高考“立德树人、服务选材、引导教学”的核心功能。高考在能力要求上会更加注重素养考查及理论联系实际、会更加关注知识在日常生活、生产实践中的应用。再如,2019年《考试说明》就增加了3道题型示例,分别是例6、例7、例12。其中,例6是选自2004年全国卷的一道高考题,主要考查验证甲状腺激素的生理作用的实验;例7是选自2002年全国卷的一道高考题,主要考查淀粉和碘能否穿过半透膜的实验。这两道例题共同点除了都是实验设计题外,都考查了对实验结果预测和分析。这与2019年全国卷I第29(3)题考查实验设计并预测实验结果的考法不谋而合。可见,关注每年教育部考试中心所颁布的《考试大纲》及《考试说明》,并认真研究其内容的更替及变化,是获取当年高考信息最有效的途径。

3.2 注重历年高考真题的研析

历年高考真题是备考复习中最好的备考复习资料,任何一套模拟题都不能与之相比拟。只有认真研读“原汁原味”的高考题,并对试题进行认真研析、揣摩与品位,方能能感悟命题者的真谛与命题风格。高考“重考题”其实并不是简单的试题重复,而是考法与命题风格异常相似,近乎实质等同。从近两年“重考题”的“时间跨度”来看,由“三年、五年”向“十年”演变,如2019年全国卷I第1题与2015年海南卷第5题;2019年全国卷I第4题与2011年新课标卷第5题;2019年全国卷I第5题与2016年海南卷第29题;2019年全国卷I第29题与2017年全国卷Ⅲ第30题;2019年全国卷I第31题与2014年海南卷第28题;2018年全国卷I第3题与2014年海南卷第4题;2018年全国卷I第30题与2009年宁夏卷第29题。这些历经数年时间跨度的高考试题,竟有如此高度的相似,实属罕见,从而也说明了教育部考试中心命題团队是比较固定且命题思路与风格会有自然的延续,特别是近十年教育部考试中心命制的试题(包括全国卷、课标卷、大纲卷、海南卷和宁夏卷),都出自同一套人马,应引起足够的重视。

3.3 重视对学生科学思维的训练

近年来全国卷I的非选择题,非常突出对考生“科学思维”能力的考查。试题通过在新情境下设问,由浅入深、层层递进、思维缜密,且试题的作答也是要求考生建立在科学思维上的语言表达。试题中较常见的有关科学思维的特征设问,诸如“合理的解释是……”“判断的依据为……”“其原因是……”、“为什么?……”“得出的结论是……”“它们的相同点是……”等。这类试题在全国卷中经常涉及,能够较好地体现生物学科素养评价导向以及基于考生生物学核心素养的文字表述能力。所以,在今后备考当中,教师要善于将生物试题的“填空式作答”改为“设问式作答”,让学生充分表达自己的思维状况和逻辑推理能力,同时还可以检测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为进一步提升学生的科学思维奠定基础。

猜你喜欢
高考试题核心素养
思想教育视域下公民核心素养教育的研究
如何培养学生的化学核心素养
限制性核酸内切酶及相关试题的归类分析
巧用高考试题,让高三哲学复习课堂灵动起来
利用高考试题,提升高三历史一轮复习的“能效比”
浅析高考试题中的差异充气电池
对一道高考试题的商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