巧用五字“督导诀” 讲好扫黑新故事
——中央扫黑除恶督导组蹲点采访手记

2019-03-26 17:45■王
法治新闻传播 2019年5期
关键词:政法委督导组督导

■王 玲

难:一次急促又特殊的采访任务

对我来说,其实是挺难的一次采访。

任务来得猝不及防。周末刚接到电话通知,周一一大早,便迅速集结。没有方案,没有行程,甚至没有任何参考资料。封闭的场地、严密的安保、凝重的氛围、紧张的空气、严明的纪律。作为下沉督导组唯一一名随团记者及女性,我强烈感到沉甸甸的两个字——压力。

最大的考验是“写稿”。开会、谈话、查阅档案、调研走访,面对的都是严肃的工作检查,如何找准切口,在把握扫黑基调和严守宣传纪律前提下,既积极正面、又不矫揉造作地讲好真实生动的首都特色“扫黑故事”?近一周的实地蹲点采访,近两周的补充采访及素材反复加工提炼,我在报道中将督导组全部的工作归纳总结为五件事,“听、谈、查、走、访”。我发现,五字“督导诀”也为我带来了采写扫黑报道源源不断的灵感。

听:“耳听六路”有条不紊沉稳备战

在大会议室观看扫黑除恶专题片、听取区委区政府关于扫黑除恶专项斗争的汇报、聆听督导组长大会发言,在宾馆房间改造的谈话室内旁听组长与区委区政府主要领导谈话,表面看只是“听会”“走程式”,对于我这个第一次参与扫黑除恶督导的新人来说,却是在最短时间内熟悉情况、了解背景、把握全局的最佳捷径。

在一间会议室里,督导组一名成员就某村黑恶村支书案侦破始末,与承办民警有过一下午的交流。桌上摞起的材料卷宗足有两尺高。他仔细地询问着每一张账单、每一份会议纪要、每一页审讯笔录。该案被列为了区里和市里的专案。针对北京扫黑行动中广受关注的“黑恶势力把控基层政权”问题,我将其列为了重点采访方向之一。

谈:“80后”一线扫黑民警的苦乐华年

几天的朝夕相处,很快,我和督导组成员、市委政法委、区扫黑办、区政法委、区公安分局、各派出所的民警混熟了。聊天、用餐、外出调研、加微信、关注朋友圈,一个又一个鲜活的“扫黑斗士”,进入我的视线。

行程结束后,我的微信朋友圈里多了三个扫黑一线的“80后”年轻人。

区政法委法制科科长小丁,两个孩子的爸爸,忙得两个月没回家了,此刻,一边给我看刚刚编发的上午汇报会的公众号图文稿件,一边声音嘶哑地接电话。

区扫黑办民警小寇,一脸疲倦,双眼红红,给我讲了他从“羽毛球一级运动员”“特警”“刑警”“社区民警”一路到“扫黑办工作狂魔”的人生故事。

两个男孩的爸爸小王,皮肤白,个子不高,瘦,是我见过最年轻的派出所所长。在侦办专案的三个月里几乎夜夜失眠,同样特警出身的他,第一次,血压居然飙升到160。

转眼两个月过去了。发稿的时候,三位扫黑帅哥第一时间为我点赞并转发。朋友圈里我发现,小寇终于如愿以偿回了趟老家云南,终于做了痔疮手术,而习惯了发时政与警务内容的小王,发了条热门的“天坛大爷的健身鄙视链”。

查:“案头资料”迅速补给底气元气

各路专案材料、党小组工作情况、人物事迹材料向我涌来,一串串数据、机制、举措、成果、荣誉,我深知,那背后可能凝聚了无数个人、无数个日夜的艰辛努力,我更想透过攻坚战,找到背后人性化的细节,挖掘那些真实感人的故事。

我收集了一段时期以来中央主流媒体对全国扫黑除恶专项斗争的各种报道,掌握信息动态的同时,借鉴其成功的经验与手法,博采众长,同时寻找我自己的突破口。

我收集了北京扫黑行动的文字、图片、视频资料,研究市委政法委及市政法单位网站和新媒体专题报道,重点关注了刚刚宣判的陈海涛案侦破始末。

我成了“南城小寇”公号的粉丝,用了整整半天时间,把他的扫黑知识推文、扫黑工作总结汇报稿,还有本色出演的网红MV《刑警不一样》、为父母家人录制的歌《回家的路》,一网打尽。

报道的思路方向越来越明晰,感觉越来越有底气。如同即将出征的战士,厉兵秣马,粮草先行。第三天,已经没有了第一天的忐忑、不安、焦虑。下一步,找重点和突破口,精准出击。

走:督导组的“自选动作”与“小秘密”

在驻地四处“游荡”,是我另一个“日常”。在看似刻板、程式化的每日督导工作中,在材料、笔记本之外努力寻找督导组成员们的“蛛丝马迹”“自选动作”,成为我的另一项重要计划。确实,除却吃饭睡觉时间,他们都在紧张工作。

第一天,我发现了督导组的“小秘密”:那就是他们每天不定时的各种“小会”,谈话间隙、午饭后、外出督导归来、晚饭后、临睡前。会议地点,就在组长房间内。

第二天,在食堂,我特意数了数督导组的晚餐菜谱:土豆牛肉、香菇油菜、肉末豆角、米饭馒头花卷……

第三天,一大早,发现督导组专用会议室的门开着,会议桌上一桶吃完的方便面,进门的小桌子上,酸奶、饼干只动了一点点。工作人员告诉我,督导组熬了整整一夜。

我抬眼向旁边的谈话室看去,组长已经开始了一天的工作。

访:“最佳男主角”如何顺利出炉

面对面采访完几个最想采访的人,笔记密密麻麻记了厚厚一摞。

小寇的同事在第一天督导结束的深夜里,为他过了简单又特别的34岁生日。小寇的父母和女友都离他很远很远。特别的表达爱的方式,是为他们唱歌。

扫黑队长小常挺拔、刚毅、果断,完美地为我诠释了荧幕中的“硬汉”形象。摸排、蹲守、抓捕,20多年的坚守,印记之一是身上数不清的伤疤。“铁血队长”的另一面,则是对队员家事的如数家珍、对套路贷受害老人的默默救助、对儿子对家庭的深深愧疚。

最后一晚的“压轴访”,自然是“张老师”——市区相关负责人称他“组长”,组员称“张局”,不知为何,我更愿意称呼“老师”。

张老师用了三个词来概括他三个月的全国巡回督导感受:说“缺觉”时,他笑嘻嘻的;说“压力”时,他若有所思;说“责任”时,他神色凝重。

一小时后,他把我送下楼,送上了车。马上,“小会”要继续。出房间时我看见,桌上有他揣了一周的皱巴巴的“头孢”和“润喉片”。

感:点一盏“心灯” 铺一条“心路”

8月21日,中央政法委长安剑公众号头条刊登我的原创独家深度报道《北京蹲点96小时,告诉你真实的扫黑一线》,8月22日继续刊发《揭秘!中央扫黑督导组,每天都在忙什么》,阅读量均达到10万+,并迅速被各大媒体关注、转载。文末评论达到数百条。

“感谢有你们在前面为我们挡着风雨。”“为了国家强盛人民幸福,人民警察拿健康做筹码,拿生命做赌注。”“海晏河清,长治久安,都有他们十二时辰不掉线的工作。”“看着看着有点想笑,笑着笑着鼻子一酸。”“有你们默默守护,正义永不过期。”“注意安全。”……每一条评论都令我感动。

我突然发现,这么多年的政法报道,我对政法干警真实心路的了解与传递,依然太少太少。

他们不说,但他们眼里心里一直有光、有爱。

督导组一名成员第一时间把文章转给了我,在我的朋友圈里留言,“就服网友评论,督导组十二时辰!”

还要感谢的是一名叫“谨言慎行”的网友,他说,“长安君这篇文章走心了”。确实,我们要一直努力去做的事,点心灯,解心结,铺心路,用真心,结同心。

“走心”二字,是对我最大的肯定、最好的褒扬。

猜你喜欢
政法委督导组督导
荷兰高效教育督导如何炼成
用“长牙齿”的教育督导推动政府履职
立足督、导、评 创新督导工作
中央扫黑督导组,每天都在忙什么
法治漫坛
全省政法委书记党的十九大精神培训班在学院举办
民国时期教育督导制度的特点及启示
宝鸡“铁面”督导从严务实
轻车简从下基层俯下身子听民声
——乌兰察布市委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第二督导组基层调研侧记
政法委书记新格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