阜阳当代欧阳修研究概观

2019-03-27 01:30
关键词:颍州阜阳欧阳修

明 智



阜阳当代欧阳修研究概观

明 智

(阜阳市历史文化研究会,安徽 阜阳 236000)

欧阳修与颍州结下不解之缘。阜阳当代欧阳修研究,时间跨越40年,前20年是奠基阶段,后20年是发展、繁荣阶段。后一阶段论文量多质优,有数部著作出版,以文学、历史、文献研究成果较突出。本土、外地学者都很关注欧阳修与颍州的研究。欧苏师生情缘成为历史美谈。熙宁四年九月的欧苏颍州欢聚,意义不容低估。颍州欧阳氏确系欧阳修遗族。欧阳修的颍州诗词、颍州遗迹,是阜阳宝贵的文化资源。欧阳修的颍州情结,是一个值得探讨的学术论题。

欧阳修;颍州;阜阳;颍州情结

一代文宗欧阳修(1007—1072)生于绵州,长于随州,仕于江北,老于颍州(即今阜阳),葬于新郑,为官生涯长达四十余年,主要活跃于仁宗盛世,其宦迹遍及十数州县、都邑。他集文学、史学、金石学、目录学、谱牒学等多方面的成就于一身,是一位百科全书式的通儒,同时又是北宋朝廷重臣,可以社稷相托。早在皇祐年间知颍时,已经爱上了颍州这方水土,尤其是这里有颍州西湖,号称天下胜绝,便油然产生终焉之意,此后其拳拳爱颍之心,未尝一日稍辍,直至晚年仍说“白首重来似故乡”。千百年来,欧阳修诗文、遗迹及后世文人的凭吊缅怀、宴饮酬唱诗章构成阜阳的文化记忆,影响并塑造着阜阳的文化精神。

这里的“当代”以改革开放新时期为起点,至今已40年。这里“阜阳”人特指本土学者和在阜阳仕宦、谋事者。从改革开放以来,国家已经推行、实施了两轮修志,各地开始重视地方文化研究,而1959年启动的修志,未果。这些年来,随着传统文化的复兴,国家迎来学术盛世时代,欧阳修研究成果大量涌现。阜阳欧阳修研究,是全国欧阳修研究的组成部分,是盛世学术的缩影。新时期阜阳欧阳修研究又大致划分为两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是1978年到2000年,第二个阶段即新世纪以来到今天,拙文重点说后者。在论述中,大体以时间先后为序,但有时一个问题涉及到多人不同时段的论文,需要突破所设时限,就根据实际需要灵活处理。

一、欧阳修研究第一阶段简述

阜阳当代欧阳修研究的开拓者是施培毅。他原籍江苏,1979年6月从《安徽日报》副总编辑调任阜阳地委宣传部长。他很关心地方文化事业的发展,是阜阳当代欧阳修诗词选释第一人。他1980年写的文章《欧阳修的“颍州诗词”》,把欧阳修的颍州诗词分为三部分:“一是宋仁宗皇祐元年(1049)二月(阴历,下同)到至和元年(1054)五月在颍州所写,约30余首,这一部分,我在下文称之为‘知颍诗’;二是从至和元年五月到宋神宗熙宁四年(1071)六月所写,约30首,欧阳修自己称之为‘思颍诗’;三是熙宁四年七月到熙宁五年(1072)闰七月致仕以后去世之前所写,我们可称之为‘归颍诗’。”[1]81关于欧阳修颍州诗词的分期、分类问题,王秋生、阮娟也有各自的论述,见下文。

施培毅受邀选录欧诗并作注释,命名《欧阳修诗选》,由安徽人民出版社于1982年3月出版。他以《四部备要》“上海中华书局据乾隆丙寅祠堂本校”本为底本,选欧诗160首,以涉颍诗为重点,对每首诗都作了解题、注释。该书的出版在安徽尤其阜阳反响较大,很多人就是通过读这本书,了解到欧阳修与阜阳的密切关系,激发了对家乡历史文化的热爱,增强了作为阜阳人的文化自信。施注也曾受到质疑。比如,胡守仁撰文《对施培毅<欧阳修诗选>注释的意见》[2]142,以商榷为名,对施注进行修订,内容涉及版本考校、字词释义、典故运用、诗意梳理等等,累计达数十处。

1979年8月,刘奕云写出《颍州西湖史初探》[3]135一文,已经关注到欧阳修西湖胜迹,强调欧阳修与颍州西湖的“不解之缘”,对颍州西湖的热爱“至深至厚”。20世纪80年代前期,王秉臣、刘奕云、徐卫民选编的《颍州诗词选》由阜阳市地方志办公室以“《阜阳市志资料》第一集”的形式出版,内收欧阳修90首诗词,只有白文,没有编年和注释。

同时期有王冠华、叶胥《欧阳修为何眷恋颍州》[4]82、刘奇《欧阳修·颍州·西湖·诗话》[4]85、罗文博《欧阳修与焦千之》[5]106、杨峰《欧阳修与颍州西湖》[6]105等文章出现。

1986年5月,阜阳县志办编印《颍州西湖诗词选注》,由杨霖生作注。是书选入欧阳修颍州诗词47首。杨霖生按照时间顺序编排诗词,注重版本校勘,讹误较少,对关键字词作扼要解读,对整句诗的意义偶作疏通,利于读者理解。

1987年5月刘奕云写出《历史上颍州西湖的景观特征——颍州西湖史再探》,后来,又有《颍州西湖史初探》《再探》《三探》,收入他的阜阳文史专著《可在轩集》。

1991年3月,阜阳市方志办编的《阜阳市志资料》(第三集)“民间故事选”, 由吴兆洛、刘奕云搜集、整理、出版。书中编写了12篇与欧阳修及其后裔有关的故事传说,融文学、历史、掌故、民俗、传说、逸闻趣事于一体,这些故事篇幅短小,内容生动,雅俗共赏,可读性强,对读者是有益的心灵滋养。

庆历年间,欧阳修知滁州时自号“醉翁”,与酒结下不解之缘。颍州作为酒乡,自然对欧阳修极有吸引力。欧阳修的颍州酒事,成为刘奕云的关注对象。其专著《中国酒林之葩——阜阳酒文化》收入《金龟换酒到焦陂》[7]154等文章。这些酒事伴以欧阳修诗词,氤氲着颍州酒气,深受读者青睐。

外地人的研究成果,主要是3篇学术论文。张景孔、赵洪胜《宽简·优游·思颍——简谈欧阳修知青州》指出,欧阳修知青州期间,一直持续不断地思归颍州。之所以思归颍州,原因有三:其一,“义所难安”“他清除时弊改革政治的主张不能实现,空尸官位徒食俸禄而又心惭,故而容止难安”;其二,“仕途坎坷”“几遭诬陷”“几经贬谪”“仕途已冷”,决计“退居林下”;其三,“精力已衰”“身体多病,难以自支”[8]15。韩酋山《欧阳修颍州聚星堂燕集赋诗考述》一文,论述的是皇祐二年正月,欧阳修在聚星堂的燕集雅事。他认为,这场雅聚客观上对诗文革新力量进行了一次重新整合,并创作一批体现诗文革新主张的作品,产生一定影响[9]92。朱学忠、朱雪里撰文《醉翁情醉颍西湖》,以欧词《采桑子》为对象,分析欧阳修对颍州西湖的迷恋之情,指出这组词在词史上的意义:“而欧阳修这组词使我们耳目一新,词中体现出的那种大时代的闲雅宽松氛围,明媚、热闹、熙乐情调,可以说从晚唐以来那股浓重的忧伤情绪的‘阴霾’中,至此总算露出了‘晴日’的亮色,给词坛带来了新的气象。欧阳修《采桑子》联章体笔触的清新、疏淡,对苏轼以后词人的影响是不可低估的。”[10]39

从总体上看,前20年的欧阳修研究尚处于起步阶段。诗词选本、注本虽已出版,但研究成果零散,很多问题未作深入探讨,与外地学界交流不够,本土以外学者对“欧阳修与颍州”论题关注的少。

二、欧阳修研究第二阶段简述

(一) 成就概览

2000年后,信息时代步伐的加快,使学术交流更加便捷,中青年一代学者迅速成长起来,推动着欧阳修研究走向繁荣。全国(含国外)欧阳修研究取得了很好的成绩和长足的进步。这期间,全国评介性著作达近10部,专题研究著作近20部,点校、笺注、选译、赏析类著作10多部,硕博士论文仅万方数据库显示就有120多篇(硕士论文占绝大多数),发表于学术期刊的论文数百篇,评论欧阳修的报刊文章数百篇(1)。另外,欧阳修宦迹所及的各个地方,欧阳修研究著作与文章,更是多得无法统计。这些研究主要以文学、历史、文化为主,经学、哲学、美学、书法涉及较少。2007年8月中旬和2017年9月下旬,阜阳师范学院分别召开了全国欧阳修文化学术研讨会,欧阳修国际学术研讨会,出版、印刷了两部论文集,收入的阜阳本地论文数量多,提高了阜阳在全国欧阳修研究方面的影响力。同时,阜阳学者还走出去,参加全国、国际欧阳修学术会议,或者在省级及以上学术期刊发表论文,有的文章收入论文集。

笔者统计发现,新世纪以来,全国欧阳修与颍州相关研究论文达70多篇。从内容上看,文学、文献类有50多篇,历史、方志、文化类10多篇,其他研究成果较少。截至目前,除重复的扣除外,发表于学术期刊的30篇,收录到欧阳修学术研讨会论文集的40多篇,收录进其他类论文集的5篇。这三类论文中,阜阳本土的有40多篇,约占60%。

阜阳欧阳修研究专著、选注本、赏析类著作见下表:

作者著作版权类别作者单位 李兴武欧阳修与颍州黄山书社2003年版历史阜阳市政协 王秋生欧阳修苏轼颍州诗词详注辑评黄山书社2003年版文学阜阳日报社 邓建设欧公遗爱黄山书社2007年版史志文献阜阳市方志办 宋家伟刘学忠千年欧公:欧阳修文化学术研讨会论文选编中国文史出版社2007年版专题研究阜阳市政府、阜阳师范学院 亓 龙王秋生胡天生颍州西湖:历史与文化的研究中国文联出版社2009年版文学、文化中共阜阳市委、市方志办、市档案局 李兴武陆志成欧阳修的坚守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2010年版历史阜阳市科技局、颍泉区文联 肖汉泽孰约黄昏后:《生查子·元夕》溯源中国文联出版社2015年版文献阜阳市政协

《欧公遗爱》的内容主要来自阜阳历代方志。该书从旧志中整理出绝大部分欧阳修相关资料,带有汇编性质。对于想研究欧阳修与颍州之人而言,这本书是不可或缺的。肖汉泽的《孰约黄昏后——<生查子·元夕>溯源》是一部考证性质的书。《生查子·元夕》这首词在作者问题上有争议。书中提到五种说法:秦少游、李清照、朱淑真、嚣薄者、欧阳修。著者苦心孤诣,多方取证,得出结论:作词者,欧阳修也。

(二) 成果述评

近20年来,阜阳欧阳修研究论文,可分为文学、文献、文史哲综合研究等类别。与全国相比较,文史哲综合研究更贴近阜阳实际,成果较突出。为便于比较,下面在述评中,适当介绍外地人相关论述。

1.文学研究

(1)欧诗研究

张明华《试论梅欧诸人的近体诗对西昆体的继承和改造》具体论述欧梅近体诗对西昆体的承袭和发展,“舍弃了西昆体喜欢用典使事的习气,尤其是把西昆体华美艳丽的词藻改造为自然清丽的语言,并成为其近体诗的一大特色”[11]15。他的《欧阳修<六一诗话>写作原因探讨》[12]39-43从颍州地理与人文环境、学习并改造西昆诗风、借鉴杂史类文体的角度,综合考察《六一诗话》产生的原因。他的《试论欧阳修诗学中的和谐观念》[13]143从三个方面论述欧阳修诗学思想中的和谐观:主张多种题材和艺术风格的和谐并存,主张矛盾双方的协调统一,追求新变在欧阳修和谐诗学中占有突出地位。李晓黎《欧阳修咏物诗的艺术特征》[14]21-25认为欧阳修开“宋调”之先,咏物诗个性鲜明,艺术特征有四:清丽、自然诗风的回归,怪奇、飘逸的审美追求,理性精神的高扬和写作手法的创新。张明华《试论欧阳修的分题诗和分韵诗》[15]6-9一文指出,欧阳修对唐代分题诗、分韵诗在继承中有变革:他主要使用古体诗的形式,明显区别于唐五代以来主要使用近体诗形式;他在北宋掀起了分题诗创作热潮,当时影响很大;而他开创的用“分古人诗句”代替了唐五代以至宋初简单“分字”的分韵诗创作方式,极大地推动了分韵诗在后世的发展和繁荣。张明华的《论欧阳修身后诗歌影响迅速减弱的现象及其原因》[16]335是关于欧阳修诗歌的接受研究。他认为,欧阳修去世后的北宋后期与南宋初年,其诗歌的影响力减弱了,远不能与苏、黄相比。欧诗影响减弱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欧诗中某些因素不适合“宋诗”的发展是内因,王安石、苏轼、黄庭坚后出转精,迅速超越了欧诗是外因。

(2)欧词研究

郑虹霓《欧词之“深”探析》[13]397把欧词之“深”的内涵概括为两点:一是词作中丰富的情感内容,二是创作手法上的深曲委婉。李洪亮《欧阳修词中的酒意象探析》[13]307根据欧词中酒意象传达的情感,把这类词分成五类:酒意象与爱情、友情,酒意象与赏玩美景,酒与美景不长、及时行乐的心绪,酒与百无聊赖的心态,酒意象中的其他意蕴。杨素萍《超然独骛一居士——以<采桑子>组词为例析欧阳修退居颍州时的形象》[17]28-30以《采桑子》组词为例,分析了欧阳修退居颍州时“超然独骛一居士”的形象:超然尘外的孤独、了无俗事的闲适、阅透人生的快乐。

(3)欧文研究

潘友梅《欧阳修序文简论》[18]216一文认为,欧阳修借为他人文集写序言阐述其文论主张:“简古纯粹”“宏博雅健”“诗穷后工”。刘敏《试论欧阳修赠序文之创作》[13]331从内容上对欧阳修赠序文分类,并归纳出艺术技巧方面巧于构思、随人赋文,情系于文、意蕴深厚,善用比喻、类比、对比、渲染等艺术手法,既委婉含蓄又生动形象等艺术特征。从欧阳修的赠序文作品中,概括其独特的魅力和人格风范。王启才的《欧阳修奏议探微》[13]193指出,欧阳修现存近400篇奏议,其主要内容有澄清吏治、巩固边防、“务本兴农”、反对议和;文学方面的特征有着眼于实用,论事大胆、激切,富有人情味,章法“简而有法”。张明华撰写的《谪宦谁知是胜游:从欧阳修夷陵赴任的经历看宋人的“谪宦”之游》[19]42-45一文,以欧阳修景祐三年(1036)贬谪夷陵途中的行程记录《于役志》为研究对象,把贬谪途中的活动分成三类:游赏、交游和纪游。文中指出:“其实,更多的游赏活动往往跟交游、宴饮结合在一起。”“需要指出的是,由于这些宴饮大多选择在环境比较优美的地方进行,所以同时往往伴随着游赏活动。”他认为宋代文人对待贬官的心态非常豁达,但是“其中的快乐往往有一些夸张的成分”。张明华的《经学研究与文学研究的结合——评刘越峰<庆历学术与欧阳修散文>》[20]100是一篇书评。他从三方面肯定该书的学术价值:细致入微的经学研究,深入探讨经学对文学的具体作用,对欧阳修散文特点的反思和分析。

2.文献研究

翁小娣《近十年欧阳修诗歌研究综述》[21]49-53认为,近十年欧诗研究持续受到关注,这体现在诗歌题材的研究得到重视,欧诗渊源与影响的研究也有了新视角,同时研究方法上有改进。张明华的《明清五种<颍州志>中欧阳修及其家人之传记》[22]1-5一文指出,欧阳修被列入名宦传和寓居先贤传。名宦传突出他两大政绩:塞白龙沟,蓄水西湖灌溉田地,促进了当地农业生产;建书院施教化,普及文化。流寓先贤传中写他在颍为母亲守制,建书院、会老堂等。欧阳修家人传记涉及侍妾和儿子。侍妾卢儿进入列女传或贞节传。卢儿的资料属稀见资料。欧阳修四子传记大多雷同。《顺治颍州志》提到“兄弟俱家于颍”“国初,有欧阳氏尚居西湖上”,《康熙颍州志》提到“(辩)与兄俱家于颍”“至今欧阳氏尚居西湖上”,这些记载对于研究欧阳修后裔在阜阳的遗存、传承,有参考价值。肖汉泽《欧阳修“浅近之词”非刘煇造谤伪作》[23]12-18认为欧公“浅近之词”不是刘煇所作,为此,他从八个方面考察刘煇的为人绝非“嚣薄之士”。李兴武《“欧阳脩生日考辨”中的一则成语辨误》(2)指出王瑞来文章《欧阳脩生日考辨》中的疏忽,得益于南宋欧阳修老乡周必大的细心,今人弄清了欧阳修生日是景德四年六月二十一日戊辰,换算成公历是1007年8月6日。但王先生所用成语“鲁鱼豕亥”则属误用,正确的应是“鲁鱼亥豕”。李兴武还指出,欧阳修当年也曾把自己的名字写成“欧阳脩”,考察他爱“脩”甚于爱“修”的“原本初心”,后来默认从俗,认可了“修”。王静、章静、张明华《2017年欧阳修国际学术研讨会综述》[24]33-36一文介绍了2017年欧阳修国际学术研讨会在阜阳召开的情况,对参会文章作了扼要介绍。

3.文史哲综合研究

李兴武、陆志成撰文《颍州欧阳修遗族辨正》[25]127,在严格考证基础上,论证了颍州欧阳氏的归属问题:“颍州欧阳修后裔中,绝大多数是其三子欧阳棐的后代”“至明嘉靖聂豹‘求欧阳云归籍’的史实来看,当时居颍的不止欧阳棐一支”“颍州欧阳修后裔中,也应有其四子欧阳辩的后代”。潘友梅《欧阳修与庆历新政》[13]463论述了欧阳修在庆历新政中的政治作为、改革主张,认为欧阳修出于忠君爱民之心,为改变国弱民贫境况,积极护卫新政十项建策的实施,无私无畏,毫不懈怠。陆志成、李兴武《欧阳修与仁宗“罪己诏”》[13]432中指出,欧阳修心系社稷民生,曾多次实地考察黄河,关注黄河水患灾害。欧阳修就治河问题三次犯言抗奏,虽未能阻止朝廷作出事后证明极为错误的决策,但他力排众议,犯颜直谏,风骨铮铮。邓建设《阜阳旧志中的欧阳修及欧阳修在阜阳的民间形象》[13]744指出,从阜阳旧志看,欧阳修征服阜阳人的不是他的政绩,而是他在文学史上的地位和他的人格力量。他归纳出欧阳修在阜阳旧志中的风趣诙谐、乐观开朗的快乐老头,幽默滑稽的老学究,胸怀宽广、气度宏大的仁厚长官等形象。李锦旺《欧阳修的吏隐心态》[13]478认为,贬谪夷陵是欧阳修吏隐心态的萌芽期,贬知滁州是发展期,“张甥案”对他心灵上的伤害远远超过贬官本身的打击。移知颍州使其吏隐心态趋于成熟,吏隐形式更加丰富,吏隐心态更加平和。陆志成、李兴武《“欧阳修忠君误国”辩》[26]154是一篇针对官伟勋《欧阳修忠君误国》一文写的驳论文。官文说欧阳修“不知道爱惜军事人才”,排挤、参掉狄青,起到“教唆”秦桧陷害岳飞的恶果,最终误国。李、陆文认为,官伟勋在欧阳修头上强加了污蔑不实之词。从当时政治环境看,崇文抑武是大宋国策,朝廷对狄青始终有戒心,而欧阳修一直乐于爱才荐贤,同样爱护狄青。“黄袄”事件使狄青陷入大不利之境,欧阳修两次上章,劝朝廷让狄青早日到地方任职,故“‘劾青’实为‘保青’”。文章破立结合,结论可靠。最后指出:“凭主观取舍历史事实,既‘诬古人’又‘误后人’。”杨素萍《独善其身与兼善天下——陶渊明与欧阳修之比较》[27]26-28则从哲学角度比较陶渊明与欧阳修的人生价值观。因主客观多种因素的作用,二人分别选择独善其身与兼善天下之路,前者在桃花源里找到精神归宿,后者在“三不朽”中找到人生意义。王秋生《焦生独立士,势利不可恐》[28]348介绍的是门生焦千之的生平经历、与欧阳修的交游活动。他追随欧公多年,坚守操行,学问进步快。李锦旺《欧阳修的洛中交游与尚隐心态》[29]26-36指出,欧阳修在洛中交游过程中呈现出的尚隐心态,是洛中自然形胜与人文传统、洛社风流和欧阳修本人放达个性、初仕才情等各种主客观因素混融交织而成的产物,对其一生影响很大。程宇静《颍州欧阳修遗迹考论》[30]7-15认为欧阳修颍州遗迹聚星堂、会老堂、六一堂等构成了颍州的文化符号;南宋以来,欧阳修遗迹逐渐衰落,主要原因是黄河南泛,西湖湖域面积逐年缩小以至消亡;欧阳修遗迹是颍州名流荟萃、文化昌盛的象征,彰显了文人不随流俗、讲信守义的价值观,体现了颍州重视教育的文化传统。她的《论欧阳修遗迹的繁盛状况与文化意义》一文[31]10-19深入阐释了欧阳修遗迹的文化意义:“欧阳修遗迹彰显了‘三不朽’的价值观念,具有贤守善政的象征意义,诠释了‘物以人重’、‘地以文传’的文化传播规律,蕴含着丰富的自然、社会、历史信息。作为地方文化遗产和资源,欧阳修遗迹延续了现代城市的文脉。”

4.两个文史热点问题探讨

(1)北宋文坛盟主交接及欧苏师生情缘问题研究

宋仁宗嘉祐二年(1057),欧阳修主持礼部贡举时,力黜奇涩险怪的时文,推行诗文革新思想,为朝廷选拔了一批人才,文学上以苏轼为最突出,二人自此确立了座主与门生关系。他们一前一后,成为北宋文坛领袖。更巧的是,他们又都曾知颍。在他们的带动下,颍州一时文士汇聚,如群星般璀璨。熙宁四年(1071)六月,苏轼自京城赴杭任职,在陈州弟弟苏辙处待两个多月,然后同去颍州拜望恩师,在颍州度过二十多天,师生间其乐融融,情同父子,此即“颍州欢聚”。怎样看待颍州欢聚?这场欢聚是否完成了文坛盟主的交接?如何认识欧苏情缘?

陆志成撰写的论文《欧苏颍州之文坛盟主责任交接》[22]6-11认为,欧阳修自担任文坛盟主以来,一直在找接班人。他先看上曾巩,曾文最得欧文神髓,乃其文风的正宗嫡传。陆文分析了曾巩在领袖文坛方面存有不足,并揣测欧阳修内心世界:“欧阳修出于对诗文革新的责任,只得忍痛割爱,迟迟没有把接班责任交给曾巩。”在曾巩推荐下,王安石得以结识欧阳修。多年后两人见面了,欧写诗把王比成李白、韩愈那样的人物,王却回敬以志在“传道义”,而非“学文章”,不敢以韩愈自任。陆文认为,王安石“无意去竞争文坛领袖”。陆文先排除曾、王,然后详述欧苏的相识、相交、相知结缘,进而水到渠成地指出这次欢聚的意义:“(欧阳修)深感自己来日无多,决心趁这次难得的相聚机会,将文坛盟主的责任交付给自嘉祐二年考中进士以来,经过十五年考验的苏轼,以保持诗文革新的持续发展。”陆文认为,颍州欢聚完成了文坛盟主的责任交接,强调这是一个“史实”。也就是说,盟主授受的史实发生地在颍州,不是其他地方。

欧苏师生情谊、“付与斯文”问题,史不乏书。当今学界更有专门分析,下面略作梳理:洪本健在《欧阳修的主盟历程》[18]114中指出,欧阳修是一步步逐渐确立了盟主地位的。他的主盟历程是:天圣起步,庆历奠基,嘉祐辉煌。他说:“嘉祐贡举中发现了苏轼,令他欣喜不已,注意力(由曾、王)转到了苏的身上。”后来经过多次观察,认定苏轼必名于当世,最终把文坛盟主的重任交给了苏轼。

刘尚荣发表的《评欧阳修与苏轼的忘年交契》[32]1-5一文阐释颍州欢聚的意义:“(它)不仅仅是宴赋诗传佳作,在诗人接物举贤授能的教诲中,在诗歌创作美学理论的探讨中,在求医问药治病救人的闲话中,在忘年之交无拘无束的欢声笑语中,欧阳修自然而然地把诗文革新的接力棒传给了苏轼,同时也传给了他许多宝贵的人生体验,这些都成为苏轼日后昂首阔步于文坛、奋力挣扎于仕途的精神财富,既给苏轼留下美好回忆,也给今人以启迪。”

1993年,杨胜宽撰文《欧苏相合于“道”》[33]37-42认为,苏轼除了感谢欧阳修的知遇之恩,更重要的是,他的思想与老师相契合,两人在内心深处相互认同。他说:“欧阳修在与苏轼的交往中,越来越感到他与自己同样有志于道,是最理想的诗文革新运动的领袖继承人。故当他退居汝阴时,即如佛家之传衣钵,郑重告之以‘我所谓文,必与道俱’。”在他看来,“道”是他们的共同特征,具体表现在:“难进易退,淡于名利”“徜徉山水间,以适意为乐”“幽默健谈,性格开朗”“提携后进,见善如己出”“直气不阿,大节挺挺”。

朱安义撰文《苏轼与欧阳修的师生情谊浅识》[34]25-28指出,苏轼对欧阳修的思想和精神作了继承和弘扬,并继欧阳修之后成为北宋诗文革新运动的又一领袖。苏轼对这位恩师始终怀有深挚的感戴之情。他们不同寻常的师生情缘,足令后人动容,“欧阳修奖引轼辙,决非私心自用,为个人培植羽翼。事实上,欧阳修是在为国选才,凡青年俊彦,人中骐骥,欧阳修都视为伏龙凤雏,尽力援之以手,呵护栽培,唯恐有所遗漏”。

喻世华的文章《尊师重道 薪火相传—— 论苏轼与欧阳修的三代交谊》[35]76-81考察了欧苏两大文化世家构筑的牢固的世交关系。喻文做了不完全统计,苏轼直接或间接写作与欧阳修有关的作品,计有词4首,诗歌40多首,文章80多篇。欧苏之间的情谊为什么这么深厚?作者归纳出这几条:君子于行的倾慕,才士于文的契合,经世致用的同道,知遇之恩的感激。欧苏交谊给今人的启示是:重道——欧阳修对后进之士的赏识提携;尊师——苏轼对欧阳修的终身感激。

颍州欢聚这一历史事件到底有多大的开拓生发空间?不得而知。尽管此前欧阳修在多个场合不止一次提到苏轼将来要超越他,那也只能表明他对青年一代寄予厚望,不代表苏轼已经成为事实上的文坛盟主。文坛领袖要被接受、认可不是一蹴而就的,要有一个自然的发生过程。欧阳修本人成为文坛领袖也不是事先由哪个人安排好的,而是靠他自身的实力和朝野各种社会因素的综合作用。当时苏轼才35岁,阅历不够,足以传世的重要作品出现的少。所以,欧阳修对苏轼的揄扬,只能说明他很看好苏轼。另外,官方认可的文坛盟主一般都处在翰林学士的位置上,这样便于发挥其社会影响力。当然,这次聚会是两人的最后一次晤面,在古今文人心理上产生持久的文化效应,在历史的星空中熠熠生辉、千年闪耀,故确实有着非同寻常的意义。

(2)欧阳修的颍州情结研究

从首次到颍州起,欧阳修就视这里如家乡,这种情结,古今罕见。他对颍州的爱,愈老弥笃,无以复加。我们可以通过《续思颍诗序》明其心迹:“盖自南都至在中书十有八年,而得十三篇;在亳及青三年而得十有七篇,以见余之年益加老,病益加衰,其日渐短,其心渐迫,故其言愈多也。”[36]304欧阳修的颍州情结,已经成为阜阳的文化现象。研究这一现象,挖掘其中的意蕴,借以寄托人们见贤思齐的情怀,故备受学界瞩目。除前面提到的王冠华、叶胥的《欧阳修为何眷恋颍州》,还有黄进德的《风景这边独好——欧阳修的颍州情结》[13]580、亓龙的《试论欧阳修的颍州情结——纪念欧阳修千年诞辰》[13]714、魏红梅的《从十首<采桑子>看欧阳修的颍州情结》[13]739、王秋生的《欧阳修与颍州》[16]260、《欧阳修与颍州西湖》[37]236,等等。这里重点说说李兴武、陆志成和阮娟的论文。

李兴武、陆志成的《欧阳修定居颍州之谜》[13]776一文设置了六大标题,分别从地理位置、物产、自然生态环境、社会政治环境、欧阳修的反复选择、乡人后人的评价六个角度予以论述。最后作者作出总结:“1、欧阳修最终择颍而居,并非一时心血来潮、感情冲动,而是经过深思熟虑、权衡利弊、反复酝酿、综合比较主观和客观实际情况以后所作出的正确选择;2、审视欧阳修中年以后之心路历程,思颍之念愈老愈切,未尝一日稍忘。颍州之于欧阳修,始终是一个梦幻家园;而欧阳修之于颍州,则是历史赋予的一段千古奇缘;3、若推之于朝廷,则朝廷视欧阳修为股肱,惜欧阳修之干才,备欧阳修以顾问,不使欧阳修以远游。正所谓‘股肱喜哉!元首起哉’,君臣相宜,天下庶事而康。”

阮娟有五篇文章:《寻找“精神家园”:欧阳修“颍州情结”探论》[38]105《欧阳修致仕居颍心态探微》[39]37《欧阳修对颍州文化的影响》[40]27《欧阳修颍州诗考》(2)《欧阳修与颍州三题》[41]10。

《寻找“精神家园”:欧阳修“颍州情结”探论》全文约一万二千字。她首先归纳欧阳修爱颍的主客观因素,接着分析思颍的深层意蕴。她认为,思颍是欧阳修归隐情怀的表达,随着年龄、境遇的变化,颍州成为他“思隐之念具体的物质承载”。思颍又是他家园情感的最终凝聚。“欧阳修思念颍州,从本质上看,思念的是精神家园。这个精神家园摆脱了现实种种社会关系的束缚,摆脱了人生中的种种无奈,是一个稳定的、宁静淡泊、自由自在的世界。这才是欧阳修思颍诗的内在意蕴。”然后她又从“欧阳修的人生悲情——寻找精神家园的内因”的角度进行深入剖析。最后概括指出:“一次次的思颍,正是一次次陷入难以排解的悲情时对精神家园的追寻。最终,他把这个精神家园凝定在颍州,吟唱出一曲又一曲的思颍之歌。”

阮娟在《欧阳修致仕居颍心态探微》一文指出,晚年的欧阳修仍延续着一生中对人生衰亡的悲叹,但心态逐渐趋于闲适平和。回到颍州,生命逼近衰亡时找到“立言”的意义。《欧阳修对颍州文化的影响》把欧阳修对颍州文化产生的影响归结为三点:一是促进了颍州文学及文化的兴盛,二是提高了颍州的声名,三是欧阳修的颍州情结对苏轼产生了影响,使后来的颍州又增添了苏轼这位名人的光辉。《欧阳修与颍州三题》阐述三个观点:欧阳修是五次到颍州,不是八次;欧阳修到颍州不是偶然的,是颍州的魅力所吸引;欧阳修初到颍州的时间是皇祐元年(1049)三月十三日(农历)。

这几篇论文是阮娟硕士论文的重要组成部分。她2007年的毕业论文是《寻找精神家园:欧阳修“颍州情结”探论》。

下面对李、陆文和阮文试作比较。前者从历史地理学、地缘政治学、社会学、历史文献学等角度论述,偏重于“颍州情结”外在因素的考察,后者主要从文学、文献学、文艺心理学、文化学、美学等角度阐述;前者风格雄豪粗犷,厚重博大,有波澜壮阔、扛鼎拔山之势,后者细腻婉约,轻灵秀气,如小桥流水,润物无声;前者运筹帷幄,重视战略分析,以深度思考见长,带有仕宦色彩和沧桑底色,后者深入欧阳修的精神世界,娓娓道来,渗透着文学的审美情味,洋溢着诗人气质。总之,两文各有千秋,相映成趣,难分伯仲,共同把欧阳修的“颍州情结”研究推向高峰。

结语

阜阳当代欧阳修研究已经走过40年,文学研究与历史研究并驾齐驱。广大学者怀着对欧公的敬仰之心,在学术的园地里辛勤耕耘。他们的成就,承载着欧阳修文化的厚重和辉煌,为建设人文阜阳、实现城市可持续发展提供坚实的文化支撑。

当然,阜阳当代欧阳修研究也有些微不足。材料的占有是做文献、文史研究的基础,但对材料要有取舍,善甄别,做到去伪存真。欧阳修研究要参考多种版本,兼顾官方史书和野史、类书笔记、家谱族谱、佛典方志、金石碑刻以及最新研究成果。研究方法上要注意微观与宏观并举。欧阳修是文章宗主,知识宏富,研究者要扩大知识面,打通各学科之间的界限,作综合、全面的考察,从而开创学术研究的新局面。

注释:

(1)这里的统计数据参考了谭家健的《欧阳修诗文集校笺·序》。《欧阳修诗文集校笺》,洪本健校笺,上海古籍出版社,2009年版。

(2)李兴武.《欧阳修虽日考辨”中的一则成语辨谈》,《2017年欧阳修四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打印本,2017:122。

(3)阮娟把欧阳修的颍州诗词分成四部分:“依欧阳修在颍州的活动时间,将其颍州诗作分为知颍诗、居颍诗、思颍诗、归颍诗,其中居颍诗和思颍诗在时间上有所交叉。”(阮娟《欧阳修颍州诗考》,《阜阳师范学院学报》2009年第4期,第7页。)王秋生把欧阳修的颍州诗词分成三部分:“如果我们把欧阳修与颍州的关系,按照时间顺序分为结缘颍州、情牵颍州、归老颍州三个时期,那么,我们也可以把欧阳修的颍州诗词相对应地分为知颍诗、思颍诗、归颍诗三个部分。第一为结缘颍州时期,从皇祐元年二月到皇祐二年七月,时间大约为一年半。第二为情牵颍州时期,从离开颍州赴南京任,到熙宁四年归老颍州之前,时间长达二十多年。第三为归老颍州时期,从致仕到去世,时间为一年”(王秋生《欧阳修颍州诗词述略》,《千年欧公——欧阳修文化学术研讨会论文选编》,中国文史出版社2007年版,第158页)。在欧阳修颍州诗词的具体划分阶段上,他们与施培毅略有不同。

[1]施培毅.欧阳修的“颍州诗词”[J].江淮论坛,1980(5).

[2]胡守仁.对施培毅《欧阳修诗选》注释的意见[J].江西社会科学,1983(3).

[3]刘奕云.可在轩集[M].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14.

[4]政协阜阳市文史委.阜阳史话:第四辑[C].阜阳:政协阜阳市文史委,1984.

[5]政协阜阳县文史委.颍州古今:第一辑[C].阜阳:政协阜阳县文史委,1984.

[6]政协阜阳县文史委.颍州古今:第二辑[C].阜阳:政协阜阳县文史委,1986.

[7]刘奕云.中国酒林之葩——阜阳酒文化[M].澳门:澳门文星出版社,2002.

[8]张景孔,赵洪胜.宽简·优游·思颍——简谈欧阳修知青州[J].潍坊教育学院学报,1996(1).

[9]韩酋山.欧阳修颍州聚星堂燕集赋诗考述[J].江淮论坛,1999(4).

[10]朱学忠,朱雪里.醉翁情醉颍西湖[J].文史知识,2000(6).

[11]张明华.试论梅欧诸人的近体诗对西昆体的继承和改造[J].阜阳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2).

[12]张明华.欧阳修《六一诗话》写作原因探讨[J].阜阳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6).

[13]张明华.试论欧阳修诗学中的和谐观点[C]//宋家伟,刘学忠.千年欧公——欧阳修文化学术研讨会论文选编.北京:中国文史出版社,2007.

[14]李晓黎.欧阳修咏物诗的艺术特征[J].安庆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11).

[15]张明华.试论欧阳修的分题诗和分韵诗[J].滁州学院学报,2011(4).

[16]张明华.论欧阳修身后诗歌影响迅速减弱的现象及原因[C]//刘德清,丁功谊.一代文宗传风神——2012年欧阳修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南昌:江西人民出版社,2014.

[17]杨素萍.超然独骛一居士——以《采桑子》组词为例析欧阳修退居颍州时的形象[J].淮南师范学院学报,2010(4).

[18]刘文源.庐陵文章耀千古[C].南昌:百花洲文艺出版社,1999.

[19]张明华.谪宦谁知是胜游:从欧阳修夷陵赴任的经历看宋人的“谪宦”之游[J].安康学院学报,2014(6).

[20]张明华.经学研究与文学研究的结合——评刘越峰《庆历学术与欧阳修散文》[J].辽宁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4(2).

[21]翁小娣.近十年欧阳修诗歌研究综述[J].景德镇学院学报,2016(5).

[22]张明华.明清五种《颍州志》中欧阳修及其家人之传记[J].阜阳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7(6).

[23]肖汉泽.欧阳修“浅近之词”非刘煇造谤伪作[J].阜阳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7(6).

[24]王静,章静,张明华.2017年欧阳修国际学术研讨会综述[J].阜阳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8(3):33-36.

[25]李兴武,陆志成.颍州欧阳修遗族辨正[J].阜阳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4).

[26]陆志成,李兴武.“欧阳修忠君误国”辩[J].江淮论坛,2007(6).

[27]杨素萍.独善其身与兼善天下——陶渊明与欧阳修之比较[J].湖南社会科学,2010(6):26-28.

[28]王秋生.焦生独立士,势利不可恐[C]//李德书,刘文传,贾清仁.大宋文宗 六一风神——2014年欧阳修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北京:现代出版社,2015.

[29]李锦旺.欧阳修的洛申交游与尚隐心态[G]//周阿根.皖北文化研究集刊:第四辑.合肥:黄山书社,2014.

[30]程宇静.颍州欧阳修遗迹考论[J].阜阳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7(1).

[31]程宇静.论欧阳修遗迹的繁盛状况与文化意义[J].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学报,2018(1).

[32]刘尚荣.评欧阳修与苏轼的忘年交契[J].乐山师范学院学报,2008(1).

[33]杨胜宽.欧苏相合于“道”[J].成都大学学报(社科版),1993(3).

[34]朱安义.苏轼与欧阳修的师生情谊浅识[J].长江师范学院学报,2010(1).

[35]喻世华.尊师重道 薪火相传——论苏轼与欧阳修的三代交谊[J].南京航空航天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3).

[36]欧阳修.欧阳修全集[M].北京:中国书店,1986.

[37]王秋生、欧阳修与颍州西湖[G]//梁家贵.皖北文化研究集刊第二辑.合肥:黄山书社,2010.

[38]阮娟.寻找“精神家园”:欧阳修“颍州情结”探论[J].安徽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1).

[39]阮娟.欧阳修致仕居颍心态探微[J].阜阳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2).

[40]阮娟.欧阳修对颍州文化的影响[J].阜阳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3).

[41]阮娟.欧阳修与颍州三题[J].阜阳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1).

A Summary of Contemporary Study on Ouyang Xiu in Fuyang

MING Zhi

(Fuyang Historical Culture Research Association, Fuyang236000, Anhui)

Ouyang Xiu and Yingzhou have an indissoluble bond.The contemporary study of Ouyang Xiu in Fuyang has spanned across 40 years.The first 20 years are the foundation stage, and the second 20 years are the stage of development and prosperity. In the latter stage, a large number of high-quality research papers were published. Several books have been published, with literature, history and documentary study being the most prominent. Local and foreign scholars paid close attention to the study of Ouyang Xiu and Yingzhou. The two generations of friendship between Ouyang Xiu and Su Shi has become a beautiful story in history. The Yingzhou reunion between teacher and student in September of the fourth year of Xi Ning should not been underestimated. Ouyang clan in Yingzhou is indeed Ouyang Xiu’s progeny. Ouyang Xiu’s Yingzhou poems and Yingzhou relics are valuable culture resources in Fuyang. Ouyang Xiu’s Yingzhou complex is an academic topic worth discussing.

Ouyang Xiu; Yingzhou; Fuyang; Yingzhou complex

2018-12-15

明智(1976- ),男,安徽阜阳人,获安徽师范大学中国古代文学专业硕士学位,主要从事唐宋文学、阜阳文史、中华传统文化研究。

10.14096/j.cnki.cn34-1044/c.2019.01.04

I207

A

1004-4310(2019)01-0019-09

猜你喜欢
颍州阜阳欧阳修
让我受益匪浅的一本书
画眉鸟
第二届淮河文化论坛在阜阳举行
得颍意甚奇
欧阳修快马追字
合肥至霍邱至阜阳高速公路今年开建
安徽阜阳颍上:“产业花”结出“脱贫果”
再至汝阴三绝
勤奋的欧阳修
商合杭铁路阜阳西站信号系统特殊点的运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