脑梗死并发下肢深静脉血栓的预防和康复护理及其临床研究

2019-03-28 08:05白海秋
反射疗法与康复医学 2019年21期
关键词:患肢下肢血栓

白海秋

(桦甸市公吉乡桦南卫生院,吉林桦甸 132402)

深静脉血栓是指血液非正常在深静脉内凝结阻塞管腔,导致静脉回流障碍,全身主干静脉均可发生,尤以下肢深静脉多见。脑梗死患者多伴有与“三高征”有关疾病,血液粘稠度高,加之随着年龄增大生理机能降低,饮水量少,血液循环能力和有效血容量降低,长期应用利尿剂加重血液高凝状态;偏瘫脑梗死往往需要长期卧床,肌肉收缩力降低,血流缓慢,上述因素均可导致深静脉血栓,且瘫痪程度越高发生机会越高。如治疗不及时或未得到积极治疗,不仅会加重下肢功能障碍甚或出现坏死病变,更为严重者可并发危及生命安全的肺栓塞。因此,要避免和降低脑梗死并发下肢深静脉血栓的发生机会,应采取积极的预防和康复护理措施,促使患者早日康复。

1 预防性护理

1.1 基础护理

饮食护理。患者应食用低脂高纤维素清淡食物,适当减少盐摄入量,可多食新鲜水果、黑木耳、蔬菜等具有降血液粘稠度作用的食物。使患者主动禁烟禁酒,避免因尼古丁和酒精刺激引发血栓。

心理护理。脑梗死患者多合并肢体障碍,心理压力较重,可出现各种情绪障碍。护士应主动与患者及其家属沟通交流,掌握其心态变化,根据实际给予心理疏导,安慰鼓励患者,说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原因、临床表现和治疗方案,消除患者不良心态,使其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提高治疗依从性。

体位护理。卧床者的体位应舒适,膝关节保证伸直位,患肢在心脏水平面以上20~30 cm。

1.2 危险因素护理

静脉壁损伤、高凝状态和血流滞缓是下肢深静脉血栓的重要危险因素,应根据患者具有的危险因素进行积极的预防性护理。

静脉壁损伤的护理。严禁在同一静脉多次穿刺或在偏瘫肢体穿刺,3~5 d为周期静脉留置针患者更换1次留置针。静脉滴注时,要严格控制滴速,并严禁持续滴注在48 h以上。为避免应用甘露醇患者出现静脉炎,可局部涂抹赛肤润液体辅料。

高凝状态的护理。检测并掌握脑梗死患者血脂、凝血与血糖数值及其变化情况,发现异常及时遵医嘱给予患者降血糖、抗凝、抑制血小板聚集、降血脂、溶栓、降纤的药物治疗。用药后,护士要密切观察患者皮肤粘膜是否有出血倾向,密切观察注射部位和穿刺点是否出现青紫或瘀斑等现象。

血流滞缓的护理。每天按摩下肢腿部肌肉2~3次。每天指导患者做踝关节被动运动2次,15~20 min/次。卧床时,垫下肢功能垫于患肢并使其抬高约30°,加快静脉回流速度。切勿悬空腘窝处,使肢体处于功能位。为促进下肢静脉血液回流,鼓励患者行主动运动,穿戴抗血栓袜以降低踝关节以上压力,预防深静脉血栓形成。

1.3 输液护理

选择上肢静脉输液,避免在患肢和下肢静脉穿刺、深静脉置管等护理操作,避免在同一部位、同一静脉反复穿刺和留置套管针。为避免和降低刺激性药物损伤静脉血管壁,应用前后用生理盐水冲洗。穿刺部位出现炎症反应,应重新建立适宜的静脉通路。

1.4 预防性用药护理

为降低无出血性疾病脑梗死患者下肢深静脉血栓的发生机会,应遵医嘱使用抗凝和抗血小板药物[1],同时观察是否存在出血倾向或出血,注意观察是否出现头痛、呕吐、意识障碍、肢体瘫痪麻木等颅内出血征象。

1.5 临床研究

杨庆辉[2]将80例脑梗死老年患者随机分为具有可比性的对照组和观察组,分别给予常规和综合护理干预,结果表明观察组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平均住院时间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说明综合护理干预能显著降低老年脑梗死患者下肢深静脉血栓发生率,减少住院时间。

孙莉[3]按照随机分配法将586例急性脑梗死患者分为两组,参照组给予常规护理,研究组给予循证护理,结果显示研究组各项凝血功能指标检测值优于参照组,研究组下肢深静脉血栓发生率、SAS和SDS评分均低于参照组,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可见循证护理干预急性脑梗死患者可有效预防下肢深静脉血栓发生,减轻焦虑和抑郁程度。

2 康复护理

应在急性期、急性后期和恢复期进行针对性康复护理[4-5]。

2.1 急性期康复护理

为促使患肢明显肿胀疼痛者清热利湿消肿止痛,患肢用装入500 g芒硝纱布袋外敷,药物变硬潮湿后取下,更换频次为1次/d。为缓解此类患者血管痉挛程度,减轻炎性症状,也可用10%硫酸镁冷湿敷。为避免病情加重、肢体大幅度活动和过度用力以及血栓脱落所致肺栓塞的发生,病变局部不得使用刺激性疗法、按摩疗法甚或按压肢体。

2.2 急性后期康复护理

此期患者栓子处于稳定状态,应根据病情给予按摩、肢体功能训练和被动活动为主的康复护理措施。按摩从远心向近心端,力度先轻后重,由浅至深,由慢至快,2次/d,10 min/次。肢体功能训练动作由简单到复杂,鼓励患者做膝踝关节屈曲背伸、舒缩小腿和股四头肌收缩运动,4~6次/d,促进下肢深静脉的回流。鼓励患者进行桥式运动等被动活动,患肢肿胀发生后不得继续进行训练。当患肢肌力达到或超过4级时可适当下床活动,应穿循环弹力袜完成康复训练以避免患肢水肿。

2.3 恢复期康复护理

恢复期是指患者罹患下肢深静脉血栓1月以后。此期的康复护理如同脑梗死瘫痪康复训练,应经常变换体位,加强患肢功能锻炼,协助患者完成下肢肌肉向心性被动按摩和肢体被动活动,养成主动锻炼的习惯。

2.4 临床研究

李淑玲等[6]采用抽签法将60例偏瘫脑梗死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分别采用常规护理及其早期运动干预,研究显示观察组下肢深静脉血栓发生率低于对照组,干预后观察组脑卒中量表评分明显小于对照组,简化Fugl-Meyer评价法评分明显优于对照组,观察组治疗总有效率明显优于对照组,干预后观察组股静脉血流峰速度、平均速度和护理满意度均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可见给予偏瘫脑梗死患者常规护理和早期运动护理干预不仅能降低下肢深静脉血栓的发生率,而且能改善神经功能缺如促进运动功能恢复,提高护理满意度。

古贱秀[7]将74例脑梗死偏瘫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实施常规护理,实验组在实施常规护理的基础上进行早期运动护理,结果显示实验组股静脉血流峰速度、平均速度比对照组均显著增快,实验组深静脉血栓发生率较低且护理满意率较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因此早期运动护理可显著降低脑梗死偏瘫患者下肢深静脉血栓的发生率,患者对护理服务较满意。

王金萍[8]选取并将40例偏瘫脑梗死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分别给予常规护理和早期运动护理干预,两组护理前后Fugl-Meyer评分和NIHSS评分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且观察组改善幅度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护理前后血流峰速度、血流平均速度均有统计学意义,观察组提高幅度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下肢深静脉血栓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可见早期运动护理能降低偏瘫脑梗死患者下肢深静脉血栓的发生机会,显著提高运动和日常生活能力。

唐磊[9]选取并按照随机数表法将82例偏瘫脑梗死患者分为两组,对照组行常规护理,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予早期运动护理,结果表明护理10 d后两组股静脉血流峰速度、血流平均速度和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发生率之间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中观察组静脉血流峰速度、血流平均速度较高,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发生率较低,所以早期运动护理可显著提高偏瘫脑梗死患者股静脉血流速度,显著降低下肢深静脉血栓的发生率。

3 讨论

脑梗死患者病情危重,患病率高,临床多采用抗凝、降低脑水肿等方法进行治疗。由于脑梗死患者存在静脉壁损伤、高凝状态、血流滞缓等危险因素[10],易导致下肢深静脉血栓甚或因其急性发作而猝死,且有逐年递增的趋势。所以,护士应及早发现下肢深静脉血栓的危险因素,采取针对性预防和康复护理措施,发挥降低下肢深静脉血栓发生率的作用,提高护理满意度,保障患者身心健康。

猜你喜欢
患肢下肢血栓
下肢下垂体位对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患者影响的meta分析
股骨髁间骨折术后患肢采用特殊体位制动加速康复的效果观察
防栓八段操 让你远离深静脉血栓
血栓会自己消除么? 记住一个字,血栓不上身!
一种水垫式患肢抬高枕的设计及应用
血栓最容易“栓”住哪些人
团队互助模式对乳腺癌患者术后患肢功能锻炼依从性的影响
钬激光治疗下肢静脉曲张的临床观察
微创旋切术治疗182例下肢静脉曲张的术后护理
中西医结合治疗胫腓骨双骨折术后并发患肢水肿的效果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