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D打印创意智造提升学生核心素养

2019-04-04 01:06高丹顾卫
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 2019年3期
关键词:核雕灯罩学科知识

高丹顾卫

【摘 要】从3D打印学习到创意智造,是一个由学到用,由用到结合多学科知识开展创意智造的探究实践过程。这对开发学生智力、挖掘创新潜能、促进核心素养培育是一个值得尝试的教育研究活动。笔者结合教学实例简要介绍如何构建情境,逐步引导学生成长。

【关键词】3D打印;创新能力;核心素养培养

【中图分类号】G434  【文献标识码】B

【论文编号】1671-7384(2019)02、03-0111-03

众所周知,单纯从学习3D打印角度来说,学生经过规划、建模、切片、打印这几个环节的技能培训后,原则上说入门学习已告一个段落了。如果抛开教材例子,结合多学科知识开展运用,解决生活中实际问题,自行设计并制作有创意的3D作品,这就不是件容易的事了。

笔者所在江苏省苏州市振吴实验学校是苏州市一所体育特色学校,自2015年开始,我们将3D打印纳入学校体育特长生的学习计划。这些学生学得怎样,会用所学到的3D打印技术创作出新的作品吗?为此,笔者进行了尝试,通过组织学生开展多学科知识的融合运用,引导学生在打印方法、建模构思和智能化应用等方面开展实践研究,取得了较好的效果,基本达到了预期目标。

2017年5月,在参加苏州市首届青少年科技节系列活动之苏州市中小学3D打印创新设计大赛中,我校初、高中两个组别的参赛选手,不畏强手奋力拼搏,从参赛的67所学校113支队伍中脱颖而出,揽获了初、高中组团体一、二等奖。其中,由高中组学生(苏州市跆拳道运动员)创设的“憩”主题作品,因在造型中引入了跆拳道踢腿动作元素,使设有顶棚的多功能长椅休息区、太阳能路灯箱、分类垃圾箱等构图内容与周边环境融于一体,赢得了现场评委和观赛师生、家长们的赞赏,获得了市教育局、市科协等主办单位的表彰。

在此,笔者以在教学中通过构建不同情境来激发学生创新潜能为例,简述学生核心素养培育获得较快提升的过程。

巧设问:3D打印能制造多彩的体育运动模型吗

我们知道,一般的3D打印机,通常都只能打印单一色彩的模型,如MBot Grid II+ 3D 打印机,要制作出多彩的3D运动员动作造型,该如何做呢?

带着疑问,笔者把学生们带到了学校美术作品陈列室,详听美术老师对各类作品制作过程的介绍,启发学生创作多彩3D作品的思路。

有学生问,可否用着色法来解决呢?也有学生提出用粘贴法、嵌套法来试试。学生们你一言我一语,渐渐地,四五个解决问题的方案被汇集起来。

方案一:着色法

着色法是对3D打印出的运动员整体模型,采用类似于美术作品上色的操作,对各部分区域依照设计的人物与动作造型涂上相应的色彩,达到问题解决的目的。

这种方法的特点是色彩丰富、方便直观、易于操作。缺点是3D打印耗材固有色彩没有得到较好发挥。

方案二:粘贴法

此方法是对构建的运动员整体造型在建模时根据需要进行分割处理,3D打印输出时再依据不同部件需要换上相应颜色的PLA线喷制。对制作出的各个部件再用胶水依次粘贴起来,最终搭建完成一个多彩的3D运动员模型。

经反复多次实践后发现这种方法是可行的。缺点是操作过程繁杂,一些复杂部件造型,如运动员的臉部表情等不如着色法直观。

方案三:串线法

与粘贴法类同,将整体造型分割成各个小模块处理后,对制作出的各个部件用线(或橡皮筋)连接。其优点是搭建好的运动员模型可根据不同需要做适当变动,根据需要可摆出不同的状态造型。关注点是串线的孔需事先设计好,如在建模时要先定好串孔位置,或打印输出后借助小电钻对相应部件做适当钻孔处理。

方案四:换线法

换线法是在3D打印机工作的时候,打印到适当位置时,把原本3D打印机上的打印材料PLA线剪断,换上其他颜色的PLA线接上。这种方法可以让作品的颜色层与层间有色彩变化,如一些学生制作的田径运动员模型,就用此方法,实现了运动员与底座(跑道)色彩互相区分开来,增添了作品的艺术感染力,也体现了学生3D创作的智慧。

妙引导:苏式核雕3D打印可来点“创新”吗

进入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推荐目录的苏式核雕,是一种果核上的雕刻艺术。其体量大不盈寸,其空间在指掌之间,被人喻为“雕虫小技”。然而,正是因为“小”而闻名于世四百多年。2013年,在首届全国民间核雕艺术大赛上,苏式核雕一举囊括了全部五项金奖,让人刮目相看。

去年春天,我校开展社会实践活动时,组织学生来到了郊外苏式核雕发源地——“核雕村”,大家无不为这里各式各样的核雕艺术品所吸引。看着核雕艺人“鬼斧神工”般的技能展示,听着展区讲解员的介绍,学生们激动地说:“老师,核雕真是太美了!我们要用3D打印做一个。”

“好啊!能否来点创新呢?发挥3D打印技术优势,制造出手工核雕也难做的新品来。”笔者借机引导学生向更深层次去思考。

这下学生们热闹了,各式各样的建议都涌现出来。有的到店里仔细察看柜台中陈列的核雕展品,也有的拿出相机、手机拍下自己钟爱的核雕精品,更有一些心急的学生干脆坐在街头石凳上勾画起了草图,根据3D打印机的功能与特点酝酿具体实施方案。

构建一个镂空的蛋状3D作品成了当时大家呼声最高的方案。此方案具体要求是,做一个类似于鹅蛋大小的镂空作品,在镂空的“鹅蛋壳”中央放置一个运动员的造型在其中。

回到学校后,学生们又是建模又是切片又是打印,忙得不亦乐乎。两周之后,各学习小组的作品都纷纷展示出来。

在“鹅蛋壳”的镂空处,有的学生用文字衔接,也有的是运动器具、场馆图案。“壳”内的运动员模型更是花样繁多,有跑步的、游泳的,还有踢足球、练武术的等等。学生们汲取苏式文化底蕴,感受到创制3D作品的乐趣。

助融合:3D打印与学科融合,开拓创新应用新领域

与生活结合、与学科知识融合,是3D打印由学到用,由用到跨入创新发展、智慧创造新阶段。住校生们有个梦,梦想用所学的信息技术物联网知识给宿舍区楼道灯做点改造。除了要有智能开关功能外,每一楼区的灯罩还要有所居住学生的专业特色,即灯罩上含有相应体育运动员的造型,灯罩的色彩也要有变化等等。这真是个好创意!笔者知道后决定帮助学生来圆这个梦。可怎么做呢?为此,师生们一起又开始了方案构思。

灯罩:用3D打印来实现,借助创制镂空“鹅蛋壳”运动员造型经验,参照一般普通灯罩外型样式,把“鹅蛋壳”做得再大一点(可容得下一只灯泡安装为宜)、壁做得再厚实一点(壁厚:2mm,填充密度50%)。

色彩:根据个人喜好,可选用不同3D打印耗材线原色或采用着色法来解决。而对喜欢色彩斑阑灯罩的同学,还可在打印前将不同色泽的PLA耗材线分段融接混合起来使用。

智能开关:直接选用市场上售卖的智能人体感应开关或声光控延时开关来实现。

在学校支持下,与学生平日生活密切相关的首个3D打印应用创意很快得到了落实。当学生们看到自己亲手制作的楼道灯一盏一盏地亮起时,心中甭说多美了。大家真真切切地体会到3D打印与多学科知识融合运用的甜蜜。

借助3D打印技术的学习与应用,笔者构建了一个又一个紧贴学生生活的情境,大大激发了学生求知创新的欲望。通过一次又一次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实践,使得学生们的创造性思维能力与实践水平获得了提升和锻炼。实践证明,只要引导方法适当,学生所蕴藏的创新潜能定能被极大地释放出来,而有深度有智慧的创意便会随着知识学习的深度、广度和应用机会的增加变得越来越多,核心素养培育也在活动的实践中得到落实。可以相信,这种被培育出的有智慧的创新能力,不仅在3D打印学习实践中获得体现,也定能在其他学科知识的学习中、体育运动训练和比赛场上获得印证,甚至影响孩子们一生的发展。

参考文献

李美凤,孙玉杰.国外“设计型学习”研究与应用综述[J].现代教育技术,2015(7):12-18.

孙静洁.基于“逆向思维学习过程模型”的3D打印教学研究[J].中国信息技术教育,2017(12):43-44.

猜你喜欢
核雕灯罩学科知识
高校图书馆学科化知识服务模式研究
“核雕”进校园
核雕文化,非遗传承
孤独的夜晚
品读
汽车大灯灯罩双色注射模设计
灯罩里
学校德育要植根于学科知识的意蕴之中
核雕:天地之宽,显于方寸
倾斜的灯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