落实乡村振兴战略,关注农村中学生良好习惯养成教育

2019-04-07 17:10林淑萍
中学课程辅导·教学研究 2019年23期
关键词:良好习惯行为习惯育人

林淑萍

党中央对农村建设十分重视,提出了乡村振兴战略和美丽乡村建设,这是关注三农问题所做出的战略性决定。为了实现乡村振兴和美丽乡村建设,必须进一步改善农村教育,这是每个教育工作者义不容辞的职责和担当。

教育是农村的未来和希望,中学生正处于性格养成的关键时期,学校教育一定要把立德树人放在第一位,坚决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着力培养和挖掘农村青年学生所特有的优秀品质和能力。在这具有历史意义的进程中,探索一条符合农村实际的良好习惯养成教育途径,让农村孩子具有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有较强的责任和担当意识,是当前教育关键所在。

一、当前农村中学学生良好习惯养成教育实际现状的担忧

优秀其实是一种习惯,一个人习惯都良好的人,就会水到渠成地优秀。良好习惯养成教育,主要包括:爱学习、懂文明、有礼貌、讲诚信、尊他人、重勤俭、会自理、守秩序、讲卫生、懂感恩等方面。习惯是一个人内在素质的外在体现,是需要经过反复操练、不断强化、长期积淀而养成的自觉的行为。然而,在农村许多家长文化水平较低,整天忙于生计,不少学生甚至成为留守青年或者长期处于“散养”状态,在良好习惯养成教育方面存在较大的缺失。具体主要归纳为以下几个方面:

1.家庭教育的缺失:许多家长本人接受教育程度不高,缺乏教育知识储备,而且不少学生是独生子女。因此,作为孩子的第一任而且最重要的老师——家长,放松了对孩子的良好行为习惯教育。并且,即使在有限的教育过程中,严重错位言传身教,有“养而不教,重养轻教”倾向。孩子成长过程中的关键期没有得到科学引导,农村孩子的纯朴,坦诚,吃苦耐劳精神的精神没有得到挖掘。

2.社会教育的影响:虽然农村的物质生活有了较大改善,但精神生活仍然比较滞后。特别是不良网络信息传播,为学生的成长带来严重影响。有不少学生沉溺网络虚拟世界和网络游戏里不能自拔,还有有不少学生过早忙于做微商、做代理而把学业耽搁了。中学生“三观”尚未定型,社会上诚信缺和欺诈行为泛滥,成年人的价值观的扭曲,很容易侵蚀着未成年人的心灵和灵魂,照成有些孩子崇尚物质、金钱等拜金主义思想,缺少高尚灵魂与道德的充实和引导。

3.学校教育的无奈:当前学生的叛逆、逃课、沉迷手机、早恋、校园欺凌、故意破坏公物、自杀甚至杀人等现象日益增多,它和立德树人工程严重相违背。但是,由于当前的德育工作方式相对陈旧、方法比较生硬,很难把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植入到新生代的学生内心的深层。另外,迫于升学压力和应试教育思想严重,为完成高考任务和提高录取率,老师把大部分的精力放在教学上,重“教”而轻“育”,以成绩论英雄,没注意对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教育和引导。

二、加强农村中学学生生良好养成教育的有效途径

1.用优秀的校园文化浸润,塑造学生高尚品格 古人云:蓬生麻中,不扶自直;白沙在涅,与之俱黑。校园文化的力量在于“浸润”而不是“灌输”。良好的行为习惯必须只有在本人自己的内驱力影响下逐步形成的,才可能是长期的、稳定的和自发的行为。优秀的校园文化使学生在在环境熏陶过程中,潜移默化地在内心深层产生变化,逐步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校园文化建设强调四个字“静、净、敬、竞”。“静”——课堂静,“入室即静,入座即学”;集会静,认真听领导、老师和同学的发言;心态静,教师安心教书,学生安心学习。“净”——环境干净和心灵干净,不说粗话,净化思想,净化语言,净化行为,以诚待人;“敬”——敬学业,以学为重;敬师长,感恩他们的付出;敬同学,以礼待人,助人为乐;敬生命,生命来之不易,不能随意践踏。“竞”——竞争意识,未来社会,充满竞争,充满自信,不到最后,不言放弃。

2.落实全员育人理念,注重教育全过程 全员育人,指为了改变只“教”不“育”现象和认为育人是班主任和德育工作者的事的教育观念,学校全体教职工遵循教育和学生身心发展规律,把握育人各个关键环节,包括环境育人、管理育人、教书育人和服务育人,最终实现学生的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育人目标。

班主任的一次个人成长个性化分析,科任老师的一个善意提醒,学校门卫一个热心招呼,食堂师傅的一个点头微笑,宿管大妈的一句温馨问候,保洁员的一丝不苟,实际上都蕴含着教育的气息。在校园的每一个角落,每一个岗位,每一项工作,每一次活动中,学生都能从员工们的举手投足中领悟教育的本真,受到他们人格魅力的感染,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将立德树人内化于心,外化于行。

3.搭建各类平台,不断强化训练 权威机构研究表明,21天重复形成习惯,90天重复形成稳定习惯。真正的良好习惯的养成不仅要言传身教,更要通过搭建各类平台,让学生亲自参与并进行长期的反复训练来巩固。

学校可以从寝室管理、文明就餐、两操评比、课间行为、课堂自主管理、请假制度的落实、卫生保洁、文明礼仪、自主诚信考试、参与校园管理这十个方面定期开展评比,并进行优秀展示,让优秀带动优秀,成功传递成功,通过个人的优秀的感染,带动集体优秀。它既让学生感受到成长的快乐,又让学生在经常性活动中不知不觉产生心灵的触动和良好习惯的养成。

4.德育活动课程化,提升德育教育的实效性 有些学校虽然举办了各种各样的德育活动,但是大多比较零散,甚至是“为活动而活动”,不具有有效性和针对性。德育活动课程化,通过对德育活动进行有整合,把较为零碎德育活动系列化,建构稳定的课程体系,提升德育教育的实效性。

德育课程源于学校德育活动又高于德育活动,包括课程目标、纲要、内容、实施、评价等环节,主要以年级或班级为单位来推进德育课程开展,注重学生对德育活动的态度由过去的参加向如今“参与”的转变,注重人人皆参与,人人皆有发展,还要进行课程评价,也是属于教学活动的一部分,它的实施就有了可靠保障。

课程内容包括学校举办的各项德育活动,以行为规范教育为例,可以有开学初《学校规章制度》、《班级公约》、《奖励制度》、《违纪处理制度》、《考勤制度》、《仪容仪表制度》、《学习制度》、《垃圾分类》等德育课程。

5.设立家长学校,做孩子成长的守望者和引领者 家长是孩子最重要的老师。在孩子教育的问题上,也许成功各有原因,但失败的原因大体是相似的,那就是家长自身不成长或者文化水平较低。通过家长学校,家长充实提升自我,更重要的是实现了让孩子成长的最好方式——陪伴成长。家长学校主要工作方式:学校讲座、优秀家长讲座、家长志愿者活动、参加毕业典礼、参加成人礼、参加人文游学、参加校园考务,参与巡视考场、担任团体操等比赛裁判、参加社团活动。

通过家长学校,教师和家长有了面对面交流平台,他们之间的关系变化也很明显。他们相互信任,不再是一味批评和指责,而是认真、坦诚地相互倾听。一旦上课发生了什么棘手的事,教师们也能坦率地跟家长们一起商量解决,真正实现了教师、家长团结协作关系。

三、结束语

少成若天性,习惯成自然。乡村振兴战略下农村中学学生生良好习惯养成教育是一个系统工程。学生是鲜活的、不断变化的个体,学校必须有鲜活的、不断创新的德育,成为学生良好行为习惯养成的沃土,不断通过丰富多彩的德育课程和活动,让学生感受先进,学习先进,形成你追我赶、争先抢优的良好氛围,把良好行为习惯养固化于心。

学生良好行为习惯养成教育是学校德育工作的核心,为促进农村中学学生全面而有个性的发展,逐步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念、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奠定坚实基础,它是教育工作者的共同追求,也是真正实现乡村振兴的未来和希望所在。

猜你喜欢
良好习惯行为习惯育人
文化育人的多维审视
育人铸魂守初心 赓续前行谱新篇
家校社协同育人 共赢美好未来
良好的行为习惯要从幼儿抓起
培养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的重要性
小学生良好行为习惯养成教育的探讨
浅谈学生良好习惯的培养
体育课中留守儿童良好行为习惯的培养
幼儿午睡良好习惯培养之我见
小学生学习英语良好习惯培养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