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校园欺凌现状及规避策略研究

2019-04-07 17:10刘海云
中学课程辅导·教学研究 2019年23期
关键词:学生家长课外活动暴力

刘海云

引言:2016年4月,国务院为了应对校园欺凌问题,《关于开展校园欺凌专项治理的通知》下发至各个学校,旨在预防校园欺凌事件,专项治理针对各地的中小学校园,治理目标是杜绝发生的语言、肢体等蓄意伤害行为,即校园欺凌。同年六月,李克强总理对也提出,校园暴力现象要坚决遏制,不能姑息。随后,教育部、中央综治办等九部门联合下发《关于防治中小学生欺凌和暴力的指导意见》,可以视为对校园欺凌现象的直接治理。

一、中小学校园欺凌现状

1.主客体结构紧张与校园欺凌治理的零和博弈困境 引导青少年形成正确的是非观,帮助孩子树立良好的品格是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应尽的责任。发生校园欺凌后,被欺凌的学生家长虽平衡维权和止损,对于欺凌事件发生后积极找各方主体沟通,提出一系列诉求,但施暴孩子家长并无正确的反思态度;加之学校在多发调查后却做出“事件不符合校园欺凌的特征”的论述,也未对欺凌者做出相关惩罚,更不用说对双方学生开展心理辅导。这有可能被认为学校态度消极、处理不利,而缺失了秉持公正、客观的态度积极应对。欺凌参与的各方主体站在各自不同的角度,对其做出不同的应对。学校方面则一方面秉着息事宁人的原则,对家长进行安抚,另一方面并无拿出有力举措进行纠正。作为事件中的其他参与者,有些家长则认为被欺凌学生家长反映过激。在这起校园欺凌事件中,参与的各方主体被欺凌的学生、学生家长、欺凌者、欺凌者家长、学校、教育局由于诉求与利益不同,因此进入了事件解决的困境。

2.阶层结构紧张与校园欺凌治理的目标分散困境 家长的阶层不一,诉求不一,导致校园欺凌治理的目标很难统一。家庭教育、父母与孩子的互动对于孩子成长的起着不可或缺的作用,但在现实生活中家庭教育缺位、父母教育缺失的现象却屡见不鲜。一旦欺凌发生,受欺凌与欺凌者的家长都缺乏足够的意识去正确解决办法并最大程度的减少对孩子的伤害。被欺凌的学生家长往往希望通过赔偿、道歉、调换班级等措施实现其诉求。欺凌者的家长为了避免对孩子的未来、学业造成伤害则希望讲事情控制到最小范围。

二、中小学校园欺凌规避策略研究

1.正确引导公众,理性看待问题 有些人认为,校园暴力现象已经成为十分普遍的现象,校园生产环境前所未有的危险与糟糕,应对任何校园欺凌的欺凌者予以重惩。校园暴力的防治中,理性的观念和认知至关重要。首先,不夸大,不掩盖,理性认知,客观报道,防止有个体的关注上升到普遍认知的“孕妇效应”。其次,宣传教育和道德建设是关键,社会公德的建设不是一朝一夕就可以完成,因此要通过不断强化宣传,增加社会的道德意识。最后,担负着舆论宣传责任的大众媒体要注重其社会责任的承担,减少博眼球的片面报道和歪曲事实的夸大渲染,通过对公民精神的提倡,培育公民自觉意识,为校园欺凌的预防和治理创造良好社会氛围。

2.加强协同教育,提高校园安全 校园欺凌的发生有着复杂的社会机制,涉及社会结构、家庭、学校、个人等方面。因此,校园欺凌的治理也应该从不同方面入手,多管齐下,协同治理。第一,注重对于校园暴力参与者的分类治理,对症下药。对于能够通过学校、家庭或者社会教化纠正的暴力施加者来讲,轻微的不良行为可以通过批评教育等方式杜绝。学校可以建立不良行为管理档案,对学生进行防治性管理与教育,同时增强与家庭、社会的合作,共同治理。而对于另外一些性质较为严重的校园暴力事件及暴力施加者,学校应联合公安机关,用少年法庭等方式对其进行管教,防止恶劣风气造成的扩散影响。收容感化制度可以参考国外的先进经验,如日本的少年收容所,其以教育为出发点,对青少年犯罪者进行收容治疗,给与其医疗、心理、技能等方面的培训。假如性质极其恶劣,校园暴力的施害者也到了可以承担部分法律责任的年级,可通过社区矫正手段对其进行矫正教育。

结语:学生成长过程中因为各种问题极易走入歧途,校园管理的薄弱环节也是促使因素之一。这要求校园管理者和教育工作者提高自身的素质与知识,正确把握学生在不同成长、教育阶段的的生理、心理特点,根据其成长经历有针对性进行干预治理,才能真正发挥实效。另外,笔者认为学校应该为中小学生提供健康的活动场所,丰富其课余活动,以丰富多彩、健康向上的课外活动吸引学生,减少其接触各类存在潜在暴力因素的机会。加大投入,增减课外活动场所,丰富孩子们的课外活动,能够有效帮助孩子丰富生活,转移其注意力,助其健康成长。

猜你喜欢
学生家长课外活动暴力
反性别暴力
“暴力”女
课外活动类作文
致学生家长的一封信(客户告知书)
两会“课外活动”四川山西搞得好
人兽表演
家长对学校满意度调查研究
暴力云与送子鹳
农村中学“留守儿童”教育问题与教育方式研究
向暴力宣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