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堂的“摆渡人”:论信息技术教师角色的突破

2019-04-08 09:07万姝
关键词:边缘人摆渡人角色

万姝

【摘 要】信息技术学科作为实践层面的必修课程受到了国家教育部门的高度重视,信息技术教师作为教学主体本应在有效、共生的教学模式中提供有效教学,但由于主客体认识的不足、学校教师队伍管理缺乏人文性关怀以及信息技术教师自身定位不准确,导致信息技术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成为“边缘人”和教学之外的“衍生人”。作为信息技术教师想要突破自定的角色定位,改善信息技術学科地位,应努力成为引领教学过程的“建构者”、丰富教育资源的“开发者”和提高教学地位的“破势者”,以此成为信息技术课堂的“摆渡人”,到达师生信息素养的彼岸。

【关键词】摆渡人;信息技术;边缘人;衍生人;角色

【中图分类号】G6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9)01-0153-01

教师作为教学过程中的掌舵者和引路人,应该明确自身在教学过程中扮演的角色,促进有效、共生的教学模式的进行。然而现实的情况是,信息技术教师面对的是满额的教学工作量,过量的信息化工作以及不受同等待遇与尊重的教师地位。于是,部分教师毅然而然辞去了别人眼中的“铁饭碗”,成为了下海经商或是企业风云中的一份子;部分教师选择了“混日子”——工作成了他们糊口的“工具”,“随遇而安”成为了对他们的最佳褒奖;而更有部分教师还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成为了教学过程中的“透明人”和教学过程之外的“衍生人”。如何突破信息技术在先进课程教学体系和行政体系中扮演的角色,成为了重中之重。

一、高中信息技术教师角色误区

1.教学过程的“边缘人”。

信息技术作为高中综合实践的必修课程之一受到多方的重视,却在教学过程中出现了“透明”现象:学生不重视信息技术课程学习,课堂上匆忙完成教师布置的任务后就忙于上网、游戏等无关教学活动;同行认为信息技术学科没有升学压力,可以为“语数外”等高考科目让路;学校领导对信息技术课程缺少明确的目标期望值,成为了不受高考“指挥棒”影响的非主流学科。部分信息技术教师戏称在当前的高考模式下,语数外科目教师是“欧洲人”,政史地物化生教师是“亚洲人”,而作为副科中的副科信息技术教师则成为了“第三世界”的人。信息技术教师作为教学过程中的“边缘”,主要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一是信息技术开课课时被“边缘化”。以高中为例,部分学校为了给高考科目让步,不在高一开设信息技术课程;只是在高二学期学业水平测试前集中某一段时间对学生进行训练。二是信息技术教师本身被“边缘化”。在教学岗位上,信息技术教师被其他同行认为“信息技术课只要随便上上就可以,不用备课”,“你们上课不就是带着学生玩电脑吗?”部分同行甚至随意霸占信息技术课时、利用信息技术课堂留任学生补习等情况。在经济地位上,部分学校将教师的单位课酬进行了区分设置,信息技术教师的单位课酬比主科教师低,奖金等部分则更不及主课教师。在工作机会方面,对于职称评定、评奖评优、进修培训等情况,多数信息技术缺乏与其他教师同等的竞争机会,鲜有教师能够通过学校分配的名额进行评优、进修等。

2.教学之外的“衍生人”。

对于信息技术教师而言,他们的工作远不止教学这么简单。教师除了完成常规的教学工作之外,还承担了常规电教工作,从机房、教室、办公室等常规教学、办公场所以及微格教室、多媒体教室、会议室等各种教室网络及机器的维护管理,到其他学科教师的电脑软、硬件设备的装机、维护等,甚至是校园网络的建设、更新、维护与管理、会议摄影与摄像、打印机耗材维护等工作,多数均由信息技术教师承包。除此之外,学校参与的各类评比需要用到的PPT、视频等材料均也由信息技术教师完成。如此种种的设备维修、材料制作、摄影摄像等工作占据了信息技术教师除上课之外的其他时间。于是,信息技术教师由“教学者”成为了“修理工”与“勤杂工”,信息技术教师的办公室成为了第二个“总务处”或是“校长办”。甚至对于学校领导而言,这些额外的工作成为了比教学更重要的工作。如此的教学之外的“衍生人”身兼数职,工作繁杂而职责不明,能够完成基本的教学任务已实属不易,更别提在教学中进行钻研与反思,成为信息技术领域的领导者了。

二、信息技术教师角色偏离成因

1.教学客体认识不足。

信息技术学科虽然贵为必修科目,却不是算入高考成绩的考试科目,缺乏健全的考核制度,不能引起学校、学生和其他同行的足够重视。学生对信息技术价值认识仍然停留在功利主义倾向上,即为了通过“学业水平测试”达到合格等级而进行的学习,这在高中学生群体中表现的尤为明显;而学生对于信息技术的学习也仅仅是满足了当前的短期需求,无法满足学生长期需要和社会发展需要。[1]教师同行对于信息技术教师则抱有误解态度,认为他们工作压力轻松、课程目标简单,无需花费太多的经历即可完成教学任务和工作任务。这些客体对于信息技术学科缺乏必要的认识,学习动机水平低下。[2]而作为信息技术教师,理应清楚信息技术学科不仅需要关注技能教育,更应注重人文教育、社会道德教育。可是现阶段的信息技术教师仍然走在计算机教育的陌路上,违背了信息技术学科的本质。[3]

2.队伍管理缺乏人文性。

信息技术教师作为教育信息化工作的主力军,他们的发展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教育信息化工作的推进速度与工作质量。作为学校管理部门,本应在信息技术教师职业生涯发展工作上给予关注和重视,建立科学合理的管理和保障制度,促进信息技术教师的发展。然而,在实际的管理过程中,多数学校对信息技术教师队伍的管理缺乏人文性,没有从根本上一视同仁的对待信息技术教师与其他学科教师。教师在薪资待遇、职务晋升、评奖评优等方面缺乏公平待遇。部分学校将课时津贴、教学绩效等方面对不同学科教师进行区别体现、差异对待,对于评奖评优、职务晋升等方面对于信息技术教师也缺乏公平的竞争和发展机会。这些缺乏人文化的教师队伍管理,致使信息技术教师遭受不公正的待遇,迫使他们成为了学校教学过程中的“边缘人”,也导致了信息技术教师角色定位的偏离。

3.教师自身定位不准确。

由于缺乏合理的评价标准,大部分信息技术教师对自我提高、自我发展没有明显的意识,对于自身应承担的角色也没有明确的定位。课程被挪用、待遇地位不高、信息化事务繁杂等情况带来的是多数信息技术教师抱着“混日子”的态度得过且过,对工作缺乏热情、兴趣淡漠,教学的成就感难以获得。[4]多数信息技术教师因为自己的专业而感到自卑,在学校环境中亦是感觉到不受重视、不被承认,自我价值得不到体现,便进一步发展成为职业倦怠,缺乏自我发展的动力。

三、在教学中突破角色——做课堂的“摆渡人”

1.引领教学过程的“建构者”。

在传统教学过程中,信息技术教师的职责就是如何把书本上几年前陈旧的知识原原本本地传递给学生,甚至将其定位为通过学业水平测试,达到“合格”程度即可的教学者。多数高中信息技术教师“把教材上的内容当作金科玉律,把教参中的提示当作颠簸不破的真理,把预先设计好的教案当作亦步亦趋的向导”。但是,教案、教参、教材只是信息技术课堂中教师教学的参考资源,教师和学生才是课堂教学的主体,需要共同利用并深度开发这些资源。当信息技术教师转变角色成为信息技术新课程教学环境中的“摆渡人”,教学环节则成为了师生双方积极互动、共同发展、动态生成的过程。这就要求让教师成为教学过程的“建构者”,促使教师和学生对客观事物的意义进行合作性的建构,而非简单的“客观知识”传递。教师通过教学资源的整合、分割、重新建构,并与学生进行互动,形成丰富多彩、富有情趣、易于接受的新知识。教师作为“摆渡人”,根据学生对于信息技术的需求,将学生带到他们想去的地方,通过建构共同达到学生信息素养的“彼岸”。将学生带到信息技术素养的彼岸,明确的表明了教师作为“摆渡人”对学生作为独特生命体的主体性存在的尊重,也表明了信息技术教师与学生之间的关系是共同建构。教师作为“摆渡人”,顺应学生的本性发展和自身完善的“天然需求”来进行引领,而不是依据原本教师作为权威或控制来进行教学活动。“摆渡”只是学生整个生命成长过程中无数学习的经历之一,强调的是“摆渡人”——即教师和“被摆渡人”——即学生之间平等的关系。

2.丰富教育资源的“开发者”。

面对重复设置的课程和质量不高、陈旧落后的教材,信息技术教师需成为“摆渡人”进行“开发”,表现在其行为偏离以往经验的新方法的使用,其教学内容跳出教材不断更新的提升,其教学设备紧跟时代发展的步伐。教师不再是“一本教案‘糊几年”的状态,学生也不再是“老师做一步我做一步”的机械式学习。[5]教师作为“摆渡人”,应该成为教育资源的“开发者”而不是被动使用者,能够不断与“制度化实践”发生新的、自主的互动。这一“摆渡人”对自身“本体性安全”的克服,即克服了传统教学模式、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的舒适圈,也克服了被动使用教学资源、被动适应教学环境的舒适性。通过开发具有地区和学校特色的信息技术课程体系和资源,秉承培养学生科学与人文素养教育观的理念,在教学活动与科研活动中发挥自身的教育实践智慧。由此,信息技术教师才能真正梳理和构建自己的教育信仰和教育追求,实现信息技术学科本该培养的学生核心素养,实现对学生信息素养“摆渡”的宏大愿景,而不是仅仅停留在“心向往之,却不能至”的尴尬局面。

3.提高教学地位的“破势者”。

当前,虽然信息技术发展飞速,我国学科的地位高低仍然受高考的“指挥棒”左右,信息技术学科作为非高考科目在高中教学中备受冷落。在高中的信息技术教师群体中,消极怠工者有之,浑噩度日者有之,默默无闻者有之。教师成为信息技术课堂的“摆渡人”,面对教学过程中可能遇到的困难与尴尬的局面,不仅要有风平浪静时顺势而上的智慧,更要有疾风骤雨时乘风破浪的勇气。这种勇气是“摆渡人”面对教学过程中信息技术学科多年来地位低下时的“破势”。“破”代表着信息技术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不断的自我反思、自我否定、自我突破与自我變革。“势”代表了信息技术教师在“破”的过程中越来越强健的生命力的重建。[6]当信息技术教师成为了学科的“破势者”,“破”与“立”之中冲破了利益的藩篱与自身教学和生存的舒适圈,是信息技术教师发展与信息技术学科发展的关键。只有成为“破势者”,信息技术教师的地位才能提高,信息技术学科才能破除当前的尴尬局面,逃脱在中学教学中被迫“消亡”的命运。

在当前的环境下,信息技术教师想要抛开既定的“透明人”、“衍生人”角色,成为课堂的“摆渡人”还需要一个漫长而艰难的过程。教师作为“构建者”、“开发者”和“破势者”的角色,需要不断提升自身的综合素质,共同努力促进信息技术课程地位和信息技术教师地位的转变。

参考文献

[1]刘向永,董玉琦.学生对信息技术课程价值认识的现状与分析[J].中国远程教育,2011(9):89-92.

[2]兰光明.高中信息技术学科的现状与思考[J].中国教育信息化,2012(16):18-21.

[3]蒲德敏.不做“打杂”的信息技术教师[J].中国远程教育,2007(6X):65-66.

[4]孙彦华.中学信息技术教师职业生涯发展现状、问题与对策——以苏州市教育局直属学校为例[D].辽宁师范大学,2015:33.

[5]许启胜.浅议信息技术教师角色的转变[J].新课程学习:社会综合,2010(8).

[6]季春梅.生命的“摆渡人”:论教育家型校长的价值向度和实践突破[J].教师教育研究,2016,28(5):62-67.

猜你喜欢
边缘人摆渡人角色
范姜锋 从“追梦人”到“摆渡人”
课堂教学中的“边缘人”及其教
普通高等学校思想政治教育辅导员角色问题研究
浅析跨文化交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