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对教育改革过程中出现的问题的几点思考和质疑

2019-04-09 05:44郭媛媛
文理导航·教育研究与实践 2019年3期
关键词:学案改革传统

郭媛媛

曾经,作为一名学生,我经历了多种改革,但如今,身为教师的我,回头去想,我学生时代的改革并未从根本上改变我的学习方式,我接受的是当前被诟病的传统教学;而结果我也并不是一个只会背书不会思考高分低能的人。我提出疑问:日前流于形式的教与学转变是否真的能改变学生的思维方式、学习方式?不管结果如何,高中改革势在必行。在好的初衷下,教师应摆脱对外界因素(如:生源、教育体制)的抱怨,踏踏实实、有决心地实践到实处。对于教学方式的转变,我有如下几点思考。

一、一定要靠改变教学方式达成高效课堂吗

从当年轰轰烈烈的杜郎口模式,到山东昌乐二中的“271”模式,到其他学校的“循环大课堂模式”“自学交流模式”“大单元模式”“网络课堂模式”……,从宣传角度来看,虽各有成败,外界评论不一,但基本上的认识是他们这些改革利大于弊,成功之处闪闪发光,因为它们都体现了“以生为本”“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

此时,我想起了当年我们学校引入导学案实践时的动员培训。教务处安排了传统模式和导学案模式的公开课,这样的安排,让全体教师客观地分析得出了不同的结论,有了各自不同的体会。当时我对学校领导的总结十分信服:“传统式和导学案模式的展现,相信给各位老师带来了不同的感受,希望老师们回去自己实践,找到适合自己、适合学生的模式。”我从心里佩服主任的教学胸襟,虽然导学案在当下流行,必有它的可取之处,但他并没有彻底否定传统教学。从我个人角度来说,我有改革的热情和决心,但我并未对传统教学失去信心。在实践中,我发现导学案并不适用于每个学科、每堂课、每种课型,传统教学也并非一无是处。导学案实践证明,哪怕是年轻教师,有时候用传统教学,其结果也让学生和我自己都欣喜万分。因为高效课堂的达成取决于方方面面,而课堂模式仅是其中的一部分,万不可绝对地否定传统教学对高效课堂的贡献。

二、以人为本,就一定是“赏识教育”优于“挫折教育”吗

自课改以来,听课评课时,常常听到教师不疼不痒地说:“You did a good job”“well done”,而评课时也把授课教师对学生情感的关注放在教师对学生的表扬方式上。高中生想得到的真的都是那些泛泛的表扬吗?换句话说,教师泛泛的表扬真的能挽救全体学生的学习信心和热情吗?有时候学生的答案根本不符合普世价值观,却还要形式性地说:“你的观点很独特”“嗯,你可以这么想”……每每听到这些话,我就告诉自己要引以为戒。因为教师不仅传授知识、教予方法,更是在学生形成“三观”这一关键时期的关键引领者。同时,对学生一律采取赏识教育不符合因材施教的理念,有些学生若得到适当的“挫折”教育会进步得更快,有些学生得到一点表扬就能灿烂一天、一个月,甚至一辈子。因此“赏识教育”不应该是流于表面、没有感情的表扬。

三、“学生在讲台上讲”就是“以学生为主体”吗

现在的课堂,甚至是公开课,经常会看到这样的场面:一组或一位学生在讲台上拿着鼠标,熟练地给同学和老师演示自己事先搜集的资料,或说或念。相信大家心中都有数,这样的形式,在传递完大量信息后,学生真的记住了什么?分享了什么?得到了什么方面的锻炼和提升?可悲哀的是,评课时,这样的课堂仍然能获得好评:“这节课,老师只讲了短短十分钟,而把大部分课堂还给了学生。”学生在课前浏览网页,他整理信息了吗?他在课上的表达得到老师的指导了吗?他整理出来要和同学分享的信息是有分享价值的吗?在“表演”后,台下的学生学到了什么?

四、评课标准真的标准吗

上文已经提到过,一些老师对授课老师的评价流于形式、趋于大众,这仅是其中一个表现。我的疑问是:这些专家的评课标准符合教学规律、体现先进教学理念,真正以“学生学到什么”作为准绳了吗?这不禁讓我想起参加区级竞赛课的情景,我的主题是“气候变暖”。面对文科生读那些充斥着二氧化碳等字眼文章的困难,我非常自信、果断地把课文换成了我自己修改成的易于学生读懂的类似summary的一篇文章。当学生顺利接受了经我修改的课文,对此话题展开了激烈的相关讨论后,我客观地认为这是一堂成功的课,既体现了以学生为主,又体现了情感关注,更重要的是我以我的“以学定教”为荣。虽然我的课获得了一等奖,但我得到了某权威老教师的如此评价:“这果真是年轻人的思想,大胆创新,这是我们这个年龄的老师没有勇气做到的。但是这是否真的可取呢?我想这是一个值得探讨的问题。”另一位年轻教师则赤裸裸地批评:“如果你认为自己改编的课文很好,那还要这些教材干什么呢?”当然,这两位的点评应该不是普遍的,但至少反映出一个问题,我们如火如荼的听课、评课真正起到作用了吗?我认为,在听课评课的过程中应注意如下几点:首先,评课者要深入了解学情,深入了解、钻研教材,之前的准备工作并不能输给授课教师,否则评课容易流于形式、限于形式;其次,评课人员应具备与时俱进的教育理念,能接受百花齐放的教学思想,最终应该回归到“学生学到了什么”,并以此来评价一节课。

五、结语

综上所述,我认为,我所提到的几个问题的根本是“实质”与“形式”“学术”与“权威”之间的矛盾。不管是否改革教与学的方式,都不应该是学校硬性规定、统一的千篇一律、流于形式的改革。无论采取何种教学模式,教师都应该有足够的自由,因为一线教师才最有发言权,否则在“被动”改革中,只会有“形式”“表面”“疲惫”“失败”。此外,还要求教师真正以学生为本、心中有学生,热爱自己的工作、有高度责任感,不是简单地完成任务,而是发自内心地主动改革,这之后才会有“改变”“成功”“幸福”,因为我们面对的是不同的个体,所以,教育应该是多元化的,我们的改革更不应流于形式、趋附大众。

猜你喜欢
学案改革传统
饭后“老传统”该改了
同样的新年,不同的传统
乡愁导学案
改革之路
老传统当传承
口耳相传的直苴赛装传统
改革备忘
改革创新(二)
“比例尺(一)”导学案
瞧,那些改革推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