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典型翻译问题的定性概括与经验规则建构❋
——体验-建构融通式笔译教学法研究之三

2019-04-18 15:02曾利沙广西财经学院广东外语外贸大学
外语与翻译 2019年3期
关键词:语义语境建构

曾利沙 广西财经学院/广东外语外贸大学

【提 要】笔译教学的改革创新应着重于指导学生针对难点与重点问题进行归纳性的经验规则建构,培养其举一反三和触类旁通的经验理性认识的能力。本文以体验-建构融通式笔译教学模式为理论方法,通过对文本翻译理解与表达过程中的若干典型问题的剖析,探讨了培养学生定性概括能力、语境参数甄别能力,多维方法运用能力,体验逻辑辨析能力,经验规则建构能力之道,为提升翻译人才综合素养探索了一种实用高效的教学模式。

1. 关于笔译教学问题的若干问题

传统翻译教学内容一般注重于翻译基本原则和技法介绍及例证讲解,但远不能满足于翻译人才培养的需求。教材提供的有限的基本理论和技法,难以真正提升学生的翻译能力和综合素养。其原因一是学生可便捷地从互联网收集到海量的有关翻译理论、翻译史、翻译技法、翻译知识、词汇知识、句法知识、文化知识等,可作为自己课后“集中量补”的自我学习提高的材料(曾利沙2013),这些内容的简单重复难以调动学生积极性和参与性;二是学生翻译能力高低体现在对若干理解与表达的难点与重点问题的操作处理。这从国内翻译赛事可以看出,译文优劣常见于对若干难词难句的深入理解与创译性表达,以及译文整体风格的和谐性与语境适切性。现阶段的本科或MTI的笔译实训教学都存在谈“译”必谈“法”的现象,以致于绝大多数学生在毕业实践报告中的经验总结部分几乎都是套用“基本法”:增词法、减词法、引申法、正说反译、反说正译、重译法、词序调整法、分译法、词类转换法、语态变换法、长句译法、定语/状语从句译法等。其结果是,翻译实践报告中经验总结部分呈同质化、肤浅化、简单(技法)化,毫无创新意识,一批批毕业生的笔译实践经验总结就是对“基本法”的千篇一律地沿用。这显然不能反映出学生对翻译的本质认识以及发现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更体现不出高层次翻译人才的素养。

笔者认为,教师应将教学重点集中于以解决各种常见难点和重点问题为导向的内容,任何理论认识和技法都应围绕这些问题展开。例如,多义性、不定性、歧义性、隐晦性、模糊性、抽象性、隐喻性、跨域性、间接性、经济性、概念语义缺省、命题结构缺省、空白性、陌生化、关系性、隐性连贯性、互文性、新异性、暂构性、变体性、艺术性、个性化特征、语境嬗变、召唤结构、习语或惯用语、语用含意、行话术语等,都是翻译教学中面临的一系列重要问题,需要寻求相应的对策与方法,激发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和创新思维。教学方法和创新思维培养应注重对翻译“问题”(客体属性)的定性认识,其对策方法应力求有的放矢,这样才能真正培养学生真正发现和解决问题的创新能力,有效提升翻译专业或方向学生的翻译能力结构和整体素养。

2. 体验-建构融通式笔译教学模式的特色与理念

近10 多年来,教学方法层出不穷。据CNKI 检索,有近100 篇相关论文讨论笔译教学方法和理念。其中,注重多样化和特色化,强调主动求知、交往互动、动态建构性的教学理念主要有:建构主义(谭业升2000;陈葵阳 2005)、自主式(张卫萍 2008)、个性化(廖志勤 2008)、支架式(王磊 2008)、双主式(邓艳2009);注重体验认知观,突出语言的心智性、体验性、视角性、现实性、摹写性的主要有:现实-体验-翻译模式(王寅 2005)、作坊式(肖红 2005)、体验式(钱春花2011);注重翻译教学过程互动法的主要有:过程式(周维杰2002)、互动式(周领顺2003)、二度对话式(晓言、孙迎春、阎林2004)、交互式(伍小君2007)、评注式(李小撒、柯平2013)。此外,还有注重方法、手段、形式、经验总结等的研究,如语料库式(王克非2004)等。这些翻译教学研究注重形式与方法手段的创新,对激发学生兴趣和探索翻译过程的经验交往具有积极作用,但弱于解决难点与重点问题的对策意识,未能突出培养学生建构举一反三,触类旁通的经验规则的能力结构,尤其未能提出一套可描述、可分析、可阐释、可推论、可印证、可操作的翻译教学理论与方法论体系。为了解决各种复杂的典型问题,曾利沙(2013)将体验哲学观、建构主义和语境参数理论结合起来,创建了比较完整的“体验-建构融通式笔译教学法”体系,针对性地用以解决翻译理解与表达双向维度中的各种难点与重点问题;曾利沙(2011)、马海燕、曾利沙(2017)就若干典型案例的教学过程进行了描述,论述了问题对策化,理论实践化,过程体验化,手段多样化、效果显著化的课堂教学组织方法。主要特色有三:

(1)难点重点问题的意义理解过程参与化、体验化、生活化、场景再现化,以及意义表达过程语境化、主客互动化、建构化。其教学理念与对策是将各种难点重点的理解与表达纳入各种可体验感知的框架形态内进行阐释与模拟再现,如自然体验、人生体验、社会体验、关系体验、情感体验、形象体验、感官体验(味觉/触觉/嗅觉/视觉/听觉)、精神体验、经验体验(间接与直接)、时空体验、心智体验、动感体验、角色体验、工作体验、文化共性/差异体验、视角变换体验等。其实质是让人生阅历不足、经验贫乏的学生在理解过程中融入语言所描写的特定历时社会生活场景,去体验语言符号激活的内容,在特定时空中参与文本意义的展开过程(解码),获得各种感官认识;然后回到语言形式,剖析语言形式与所描写内容之间的“隔异”(非对应性),从而作出语境化含义充实以及选择目的语中的适切性译文(编码)。这体现了语言形式与意义形态、意义知觉与生活体验的互动关系:“从最深层的意义上来说,心智是体验的,意义是体验的,思维是体验的,这是体验哲学的核心”(Johnson&Lakoff 2002:245)。

(2)将理解与表达的难点重点问题“意义”形态化、明晰化和认识范畴化。翻译教学的有效性离不开学生首先能够主动地辨析原文的意义形态及其表现方式,只有对复杂的文本意义给予明晰的定性概括和分类才能使学生对翻译问题具有直观可感性,才能确切地根据语境表达原文的某种(些)“意义”,如概念内涵/外延意义、逻辑意义、认知意义、联想意义、情感意义、形象意义、社会意义、主位-述位结构意义、搭配意义、修辞意义、(语篇)主题意义、文化意义、互文意义、语用意义、风格意义、语法意义、功能意义、语境意义等(曾利沙2015a:110-111)。否则,笼统抽象地讨论“意义”的理解与表达无法使学生有效地把握翻译实践对象的本质,也就不能让他们形成多维度、多层面、多属性的认识视角,更谈不上培养他们动态地忠实原文的“义”与“意”的主观能动性。

3. 典型问题定性、过程剖析与经验规则

3.1 比喻类翻译问题的定性与经验规则

课堂笔译教学的重要内容之一在于向学生呈现具有典型意义的译例,比喻翻译(包括明喻和隐喻)实践是值得经验总结的一大类型。教学要点:教师应指导学生剖析比喻的语境相似性与表达的语境适切性,即A 与B 的相似性是与语境高度关联的,并受制于语境参数的关系特征。即使对于明喻的翻译,译者也不能不顾上下文语境的认知关联而简单地按照字面形式移译。例(1)属于此种情况。

例1)The night is quite hot for the time of year. Do you know, Sylvia, that I made during the last week a distinct saving. I allowed you, as I always do, ten shillings for the house-hold expenses. You managed capitally on eight shillings. We really lived like fighting-cocks; and what is nicest of all, my dear daughter, you look the better in consequence. (From A Naughty Girl)

原译:这个季节的晚上还是挺热的。你知道吗,西尔维,上周我们节约了一大笔钱。按照惯例,我给了你十个先令家用。你干得真棒,只花了八先令。||?我们活得像好斗的公鸡,最令人高兴的是,结果你看上去气色好得多了。(胡锦凤译)

问题定性概括与说明:译文问题可定性概括为:喻义离题+不当预设意义+不当连贯意义+后照应语义不关联。译文标示符号“||?”表示前后语句不连贯,后面三句译文与话题和主题没有任何关联,是望文生义的误译。语境参数甄别(见划线部分):此语段话题参数是父亲“夸赞女儿持家”,隐性主题参数:女儿持家节俭强于父亲(女儿每周只开销8 先令,比父亲节省25%)。问题剖析(见斜粗体部分):译文“气色好得多”预设此前女儿身体状况不佳,看上去脸色不好,与“我们活得像斗鸡”和“你看上去气色好得多了”之间缺乏语境关联性。难道是活得像斗鸡的结果使得女儿脸色好得多?“活得像斗鸡”、“气色好得多”与上文的“省了一大笔钱”、“家庭开支”和“只开支了八先令”之间有何内在经验逻辑?误译根本原因就是译者未能正确体验斗鸡的相似性特征与该语境中喻体和本体之间的关联性融合。为了让学生认识到比喻翻译的本体与喻体的语境相似性,教师应通过图片或视频让学生去观察、体验、辨析、判断、析取生活场景中“斗鸡”的关系特点,与父女持家节俭的相似点建立起关联,再将其形成可推导的程序化描写与解析:

本体A:父女持家管理比较;喻体B:斗鸡的隐性相似性,A 与B 的相似性必须具有语境关联性。比喻关联相似点解说:(1)斗鸡是两只公鸡间的打斗或竞技,打斗必然有一方“胜出”,胜方必然比败方“厉害(凶狠)”(见上图公鸡);(2)确定本体A 的语境人物行为关系与事态参数及其与喻体B 的关联性相似点:父亲持家节俭,全家每周开支1 英镑已属“抠门”,但将持家大权交给女儿管理后,她竟然更“抠门”(更厉害),只开销了8 先令,为父亲节省了可观的一笔钱(a distinctive saving);(3)喻意相似性的语境化隐性连贯:父亲对女儿大加赞赏,说在持家开销管理上父女俩像“好胜”的斗鸡,比谁更“厉害”,结果还是女儿“胜出”。“厉害”和“胜出”就是本体A 和喻体B 的语境关联性相似点,这对上下文隐性连贯具有直接制约性。原文的lookthe better(胜出)并非look better(气色好多了),而in consequence(结果)和斗鸡的隐性行为特征“fierce fighting”具有直接关联性。此例所关涉的比喻翻译问题的解决对策与方法是:语境关联性行为特征凸显+增译喻意“持起家来”和“胜出”。译者应将父亲夸赞女儿勤俭持家比自己更“抠门”(更厉害)的由衷语态艺术再现出来。

改译:……你可知道,西维尔,我上周省下一大笔钱。按惯例,我照常给你十个先令家用,你可了不得,只开销了八先令。我俩持起家来真象(好胜的)斗鸡,最让我高兴的是,乖女儿,结果还是你胜出啊。

基于典型案例的经验规则建构:化隐性相似性为明晰化相似性;语境参数关系对本体-喻体相似性具有统摄性或选择制约性。

比喻翻译问题导致语段不连贯的解决之法及其理据:任一比喻必然是本体A 与喻体B 之间的相似性比较,其相似点必然是由语境参数(如话题、属性特征、关系、行为、事态参数等)决定的,译者应通过语境参数关系的甄别,建立起可比较的语境适切相似性,必要时应在译文中将喻义明晰化,以便使译文形成前后照应的语义连贯。

如果只到问题4结束,将来可能会有不少学生认为,倒序相加法就是等差数列求和公式推导的专用方法,需要通过问题4-1帮助学生厘清这里的逻辑关系,需要让他们回顾思考用倒序相加法求和的其他问题.事实上,前面复习函数时有例子:已知函数则f(-2015)+…+f(-2)+f(-1)+f(0)+f(1)+f(2)+…+f(2016)=______.能用倒序相加的原因是另外,高二排列组合一章中也有例子:这也能用倒序相加法求和,因为组合数前面的系数是等差数列,且组合数有性质倒序后对应相等.

3.2 抽象语义翻译问题的定性与经验规则

文学语言的一大特点就是作者鲜明的个性化语言表现形式,这种个性化语言对读(译)者而言往往呈陌生化特征,即与之摹写的现实之间出现“隔异”,是文学翻译理解与表达的难点,也是翻译教学的类型重点内容之一。对于此类问题的教学,教师应引导学生建构模拟情(场)景、体验人物心理,力图教学形象化、联想化、角色化、道具化等(曾利沙2013;马海燕、曾利沙2017),以此化解各种翻译难点或重点问题。从翻译思维运作过程的特征看,翻译是一种跨语言文化、关涉语内释义和不同意义形态的语际转换的综合思维活动,译者必须经历一种对词汇语义、结构语义、语境意义等的感知、知觉、辨析、甄别、判断、析取、加工、协调、抽象或具体、(艺术)再现或表现的认知思维过程。然而,对于生活经历有限、百科知识不足、思维能力弱的年轻学生来说,教师应引导学生还原到语言所描写的生活场景,身临其境地模拟再现语言符号激活的人物行为,观察其外部特征,体验其内心的经验感受,然后再回到高度抽象而简化了的语言形式本身,重构其生活场景所描写的“原义”。例(2)典型地反映了此类问题。

例2)There was a pier-glass between the windows of the room. Perhaps you have seen a pier-glass in an $ 8 flat. A very thin and very agile person may,by observing her reflection in a rapid sequence of longitudinal strips,obtain a fairly accurate conception of her looks. Della,being slender, had mastered the art. (O. Henry: The gift of the Magi)

原译:房间的两扇窗户间有面穿衣镜。8 块钱一间的房间里的穿衣镜你也许见过。一个瘦而灵活的人迅速一晃,靠接踵而过的长条片段影像,能大致准确看出自己的模样。德拉身材苗条,已掌握了这套本领。(张经浩译)

问题定性概括:原译划线部分语义抽象晦涩,造成读者理解困难,描写的人物照镜行为特征不符合经验逻辑。语境参数甄别:人物参数(女主人公德拉)+客体参数(廉价公寓墙上挂的窄短的直角镜)+行为参数(一连串快速的照镜动作)。难点问题剖析:该语句描写德拉日常照镜动作,但其照镜方式描写“a rapid sequence oflongitudinal strips”(以一种纵向的条状形式的快速序列方式观察自己的镜像)读起来语义抽象晦涩,是一种个性化和陌生化的语言形式,难以按字面意思移译。译文问题辨析:“迅速一晃”和“接踵而过的长条片段影像”不能在日常生活场景中得到还原和体验,表达不符合经验逻辑。说明:(1)“接踵而过”是指“人们前脚跟着后脚,接连不断地来。形容来者很多,络绎不绝”(《百度百科》)。按照译文所述,怎么会冒出一种人们横向地一个接一个地从左至右或从右至左在镜前迅速晃过的场景,如何让一个照镜者在现实生活中再现出来?(2)什么叫“长条片段影像”?只有录像机才能录下来,人在镜中能迅速地看出长条片段影像来吗?(3)longitudinal 意为 measured lengthwise,是指在墙上窄短镜子前纵向地照镜察看自己容貌和体态方式,并非横向地快速接踵而过。

问题解决对策与方法:(1)教师采用角色模拟方式,先在黑板或教室门上画一块窄小的离地有一定高度的直角镜(如有实物更佳),可让一位瘦小灵活的女生上台表演再现此种“照镜术”,其他同学对此进行观察,并用语言对其一连串动作进行描述。(2)教师先用分解式动作教女生“身临其境”地表演女德拉照镜正容的灵活优雅方式:近照(近观胸部以上服饰与脸部容貌)、左右侧照(观察侧面模样)、远照(退后几步远观下方及整体模样)。也就是说,面对短窄墙镜,照镜者只有在镜面映照的一个狭长纵向空间里,通过向前靠近、侧身、退后远观的一连串照镜动作才能大致把握自己的整体模样。(3)最后,教师让女生熟练了动作后,再一气呵成地快速完成几个照镜动作。(4)启发全班学生根据女生实际表演的照镜方式重构译文。

改译:房间两扇窗户间有面直角镜。八美元租金公寓房间里那种窄短的穿衣镜你也许见过。只有瘦小灵巧的人才可迅速地在一连串近照侧照远照下对自己的整体模样有个比较准确判断。身段苗条的黛拉,早已掌握了这套照镜术。

经验规则总结:还原生活场景,体验行为特征;化抽象为具体,化晦涩为明晰。规则理据说明:(1)语言摹写现实,但往往不直接对应现实,造成理解之隔,需要读(译)者根据语境所描写的内容从日常可体验的情景方式去还原或再现特定场景,语言形式内容与现实行为描写之间应符合日常可体验的经验逻辑。(2)任何抽象晦涩的语言形式必然通过概念语义来表达,之所以抽象晦涩是因为概念本身语义一般是抽象概括性的,其含义是空泛的,不能直接对应文本语言所描写的对象内容,需要根据语境关联参数对其进行含义充实才能得到可体验或可经验性地理解。(3)文学翻译的艺术性基于对人物行为特征的可模拟与可体验性,注重对人物形象和行为特征的细腻刻画,原文概念的语义模糊性和抽象表达形式需要译者通过想象,体验性地重构或情景再现其行为特征,准确地把握原文人物外在神貌与动作特点,才能在译文中做到神形兼备。

3.3 概念语义缺省翻译问题定性与经验规则

文本意义表达的一个显著特征就是“语境利用性”,读者只有在整个关联性语境中通过认知思维推导才能获得相对完整的意义。文本的这种特点造成局部词句语义的部分缺省性,包括概念语义缺省和命题语义缺省,需要读者根据语境参数对其进行语义补缺。这种现象也是翻译实践教学的难点和重点内容之一,教师应突出语篇话语层的语境利用性和语境建构性,让学生身临其境地参与意义体验与建构。语境可创造语篇,语篇也可创造语境,学习建构语境关涉社会经验问题(Halliday & Hasan 1985:47)。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充分利用多媒体和动画技术,制作可视性和可感性强的课件,利用丰富多彩的图形图片或视频将解析过程化、层次化、推导化、动画化,刺激学生多种感官感受,保持思维张力,激化学习兴趣,开发自主学习与运用潜力。例(3)具有典型性教学价值。

例 3)…for though feeling almost secure, and with reason, for Charlotte had beentolerably encouraging, he wascomparatively differentsince theadventure of Wednesday.(From Pride and Prejudice)

翻译问题解析:原文斜粗体部分文字为概念或命题语义缺省的概念和词组,其字面意思晦涩难懂,造成语言形式与所描写的生活场景之间的理解之隔:……夏洛特已经是可容忍地鼓励了他,但自从礼拜三的冒险以来,他相对地不同了。说明了文学语言的隐晦性、不完整性、结构空白性、认知补缺性、语境充实性和读者参与建构性等特点。

原文背景说明:上述原文引自小说《傲慢与偏见》,此段文字是作者描写柯林斯追求夏洛特小姐的内心活动片段,上图是作者对柯林斯追求夏洛特过程中的一个场景,反映的是柯林斯情不自禁地向夏洛特示爱的举动。教学对策与方法:为了帮助学生体会语言摹写现实生活的隔异性,笔者利用同名电影有关情节的影视截屏片段,向学生展示此前柯林斯的一个示爱场景:柯林斯双手紧握夏洛特的纤手。然后再让一男一女两位学生上讲台前模拟性表演此段“示爱”场景,以体验抽象而间接的语言形式与作者摹写人物情感活动之间的体验补缺的心理感受过程。首先,教师向学生说明18 世纪的英国社会在男女恋爱习俗上仍属保守,有教养的青年男女在结婚之前一般都会循规守礼,男绅士们不会过早出现大胆过激的亲昵举动;然后,启发男生如何体验当他紧握女方的手时女方作出的不同反应及其自己的不同感受:(1)若女方将手迅速抽回而与其保持距离,有何感受;(2)若女方任凭他紧握自己的手,他又感受如何。若为第二种状况,男生应理解为是女方对自己大胆示爱之举的一种容忍,实质上是对男方的一种默许性鼓励;否则,为不容忍。在奥斯汀的笔下则抽象简化为“tolerably encouraging”的搭配结构。再从自我反省的心理活动看,英国社会绅士的教养和礼仪使得他们在婚前不应有大胆唐突的亲昵性示爱之举,若此反而有可能使女方觉得自己过于轻率,有失绅士之礼而留下不良印象,因此,事后柯林斯觉得此唐突之举应有所克制,在作者笔下则描写为 comparatively different。

语境化语义建构原理:(1)概念内涵语义特征析取理据:从概念语义的语境化生成机制看,adventure的词典释义为“an exciting experience in whichdangerousorunusual thingshappen”(斜体部分为内涵语义特征)。在上述语境中,内涵语义特征dangerous things 被排除,unusual things 则被析取,形成语境化释义(即语内翻译)。在此语境中,adventure是一个语义缺省的概念,需要根据语境参数作出结构扩展性阐释(见粗体字):Collins' exciting experience in an unusual behavior of abruptly holding Charlotte's hand(柯林斯因冲动而难以自制地紧握夏洛特纤手的一种唐突失礼之举)。此例说明,教师应告诫学生一定要记住辨析英语概念的内涵语义结构特征,不能完全依赖英汉词典释义,简单地将“冒险”与“adventure”对应或等值都容易产生误译。(2)命题语义结构缺省的补缺机制:原文三个短语tolerably encouraging//comparatively different// the adventure of Wednesday在语境中都扩展为命题语义结构,见译文下划线部分文字所示。

改译:……虽说柯林斯觉得从情意看已十拿九稳,而且有理由相信,夏绿蒂小姐早已默许了他的大胆示爱举动,不过自从礼拜三那次唐突之举以后,他克制多了。

经验规则总结:(缺省性概念或词组的)语境化意义补缺规则,或召唤结构的含义充实规则。

规则理据说明:(1)文学作品的语言具有审美张力,这种审美张力就是读者参与意义建构的接受美学心理机制,即文学语言形式的不完整性、不自足性召唤读者调动认知思维能力,充分利用语境参数对语义缺省的概念或词句进行语境化意义补缺或含义充实;(2)对译者而言,缺省性概念或词句语义的语境化含义充实是一种创造语境、再现生活场景、把握人物关系、体验人物情感、感知意义形态、艺术表现的意义重构过程。

4. 结语

基于典型问题导向的体验-建构融通式笔译教学法理念内涵丰富,方法手段多样化,突出典型译例,将翻译的思维运作化解为语言习得、生活体验、问题求解、翻译表达、意义建构、艺术再现或表现的有机统一,拓展了学生对丰富多彩、人生百态的体验性,使得问题-解决之道就是启发学生通过直接或间接体验生活并参与意义建构的过程。此外,其教学特色还在于注重典型问题的经验规则总结和“经验模块化”拓展以及“理论模块”化建构(曾利沙、李燕娜2011;张伟华、曾利沙2015;曾利沙2015)。例如笔者每解析一个典型译例X,课后就要求每位学生收集1-2 个类似X 的实例,模仿教师课堂解析的思维路径和结构要素,对其进行典型问题定性和问题求解案例分析,再从中进行经验规则总结。若一个班有25 位学生,教师至少能获得25 个类似X 的案例分析,在对其进行分类归纳整理和评析后,再发给每位学生,形成可共享的经验模块。这种基于一定数量的类型化、模块化的翻译问题实训研习,必然能使学生据此提高举一反三、触类旁通的实践能力,同时也能为教学科研提供真实丰富的语料。

猜你喜欢
语义语境建构
创作与做梦:精神分析语境下的“植田调”解读
残酷青春中的自我建构和救赎
语言与语义
主题语境八:语言学习(1)
建构基于校本的听评课新文化
建构游戏玩不够
批评话语分析中态度意向的邻近化语义构建
“社会”一词的语义流动与新陈代谢
“吃+NP”的语义生成机制研究
紧抓十进制 建构数的认知体系——以《亿以内数的认识》例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