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医药治疗折伤门疾病辨治探索*

2019-04-20 02:28徐建国张文晋
世界科学技术-中医药现代化 2019年12期
关键词:伤损骨伤科药方

徐建国,马 雯,张文晋

(1. 宁夏医科大学总医院 银川 750004;2. 宁夏吴忠市利通区马莲渠卫生院 吴忠 751100;3. 宁夏医科大学药学院 银川 750004)

十四世纪中叶至十六世纪前后,中国的回民在长期的生活和生产实践中,逐渐产生了独具特色的医学创造和积累,形成了自己的民族医学,并编撰了一大批回医药著作,如唐代的《胡本草》、五代的《海药本草》、元代的《瑞竹堂经验方》、《回回药方》等[1],到了明清以后,回医药典籍多流散于民间,主要以口传心授散见于一些乡邦、回坊及非医药文献、资料中。直至20世纪80年代,回族医药文献的深入挖掘与整理使沉睡百年的回医药迎来了新的发展契机。其中《回回药方》是一部囊括内、外、妇、儿、骨伤等多科的回医药学综合典籍,该书诊治特色突出、学术思想鲜明,原书共36 卷,现仅存目录卷之下、卷之十二、卷之三十、卷之三十四共四卷残本[2]。《瑞竹堂经验方》(原佚)由回族药学家沙图穆苏·萨谦斋编撰,共分15 卷24 门,集药方300余首,是继《回回药方》之后又一部集内、外、妇、儿、美容、调补等科的综合性回医药经验方书[3]。回医药作为我国民族医药的重要组成部分,其理论及临床应用曾对中医药学产生过积极而深远的影响,如矿物药及回药的入药、中医骨伤疾病的诊治等多来源于回族医学[4]。

《回回药方》残卷中的折伤门是一部保存相对完整的伤科学,它包含了组织损伤、骨折和脱臼三种创伤,同时介绍了一些相应的合并症,阐述了这些损伤的发病机理及其诊治方略,几乎囊括了古今骨伤科的所有相关内容[5]。而且回医折伤门与中医骨伤科有着密切联系,在治疗伤科疾病时能起到优势互补作用[4]。然而,由于历史、社会变迁等原因,回医药相关典籍和许多疗效独特的技法、药方都散落民间,大部分甚至已失传,未能发挥其应有作用。

回族医学是以“真一七行论”、“四性学说”等特有的病机理论为指导,以“理气调性”为主要治则,以“矿物药”和“回药”的运用为主要特点,并且结合中医学的相关理论,诊治疾病的一门学科[6]。回医药研究在我国起步晚,成果少。主要集中在回回甘松饮、回回蒜、甘松丸子,张氏骨伤宁膏,汤瓶八诊等极个别单味药、复方或特色疗法上[1]。回医药临床实践中以复方应用为主,但无中医复方的“君臣佐使”之别[7];而且回药基原在回医药界争议很大,同原异名或同名异原的现象十分突出[8]。因此,回医药的诊治、用药不能照搬中医之法,而这些基础研究是回医药深入研究的前提。鉴于此,本文以《回回药方》、《瑞竹堂经验方》中骨伤科疾病诊治为对象,采用典籍校勘、专家咨询等方法,全面搜集、系统整理《回回药方》、《瑞竹堂经验方》中有关骨伤科疾病辨治方略,包括其发病机理、诊治方法和用药特点,进而探讨其辨治规律,为中医回医临床实践提供理论基础与思路。

1 折伤门疾病分类辨证

1.1 伤损类

《回回药方》将损伤根据其发病机理、深浅及范围等分为10等。前四等属于轻度的皮肤损伤,后六等伤势逐渐加重,由皮及肉,继而骨断筋损[4]。根据损伤情况确定病情轻重,进而评判治疗难度。具体而言,伤少能愈,是轻伤;肝经伤损,有风险;心经损伤,必速死。凡是因连筋肉或筋上伤损,引起筋缩、发昏、智乱证候,则风险大,难施治;凡腹上有伤损,引发恶心发噎有泄泻者,必死[5]。

1.2 骨损折类

人的骨损伤,分为直理损伤(斜形或纵形骨折)、横理损伤(横断骨折)、碎损伤(粉碎性骨折)[4]。《回回药方》认为,骨损伤的愈合时间因年岁而异,小儿童子,因初生之力还在其体内,有望再生;若到了壮年、老人,虽然辏接了,但无再生之力[5],因此,儿童骨折愈合时间较老年人早。骨折后骨痂先在骨折部位周边生长,如同焊接一般,即现代医学所说的外骨痂。对于不同部位骨折的愈合时间,《回回药方》认为,平复日数不等,具体来说,鼻十日,肋枝骨二十日,臂骨三十日到四十日,大腿骨五十日。此论述与现代医学认为的骨折愈合时间相差无几。骨折不愈合或愈合迟缓发生的原因有四种,一是因损伤处多用水洗;二是因栓系解早了;三是因举动过早;四是吃精碎的饮食。以上论述均契合当前中医临床实际[5]。

1.3 骨脱出类

《回回药方》中所述的肘关节脱臼有两种可能,一种是肘关节脱臼,另一种是肘部移位骨折,如尺骨鹰嘴骨折、肱骨髁上骨折等,因为这些骨折发生的部位皆是肘部,局部均有功能障碍,甚至畸形,并且非重度损伤肘关节不易脱出,要早期治疗,否则难治。髋关节脱臼按其方向分为“直脱”、“前脱”、“后脱”、“向内脱”、“向外脱”五种,上述特征基本符合现代医学对髋关节脱臼的检查及整复原理。《回回药方》对肩关节脱臼的检查方法与后来美国Dugas 所述的杜加氏征类似,但早于杜加氏400多年,而迄今为止杜加氏法仍为检查肩关节脱臼的主要方法之一[4]。《回回药方》对下颌关节脱臼的整复法类似于公元前4世纪古希腊的希波克拉底介绍的葛洪之法[4]。

2 折伤门疾病的治疗

2.1 伤损类

《回回药方》详尽介绍了折伤门伤损类疾病的诊治,根据病情的轻重,辨证施治[9]。其治疗过程包括止血、清创、缝合、包扎四步,理念及手法与现代医学相似。

(1)治伤损肉纹缕直者:凡伤损纹缕直且白者,其本处肉未曾脱去,即用绢帛等拴缠,将伤损的两边辏向前来,收合后用绢帛一片搭伤处,拴系牢固即可。若拴系不当导致生肿者,将梅桂露与醋混合,然后用布片蘸湿搭伤处周回,能止肿;而蒲萄酒与新石榴同煎,捣烂作搭药用则效果更佳[5]。

(2)伤损圆裂纹或周回汊纹高低不匀,又伤损去皮肉,其伤破处深且宽大者,若其伤不多日,只用拴系,要在着伤处牢拴,不令根源凝在本处。治时间久伤损极重者,如不得已,将伤损部位割去。若伤损严重内陷宽,外口小,勿令疮口收合,导致生脓,可以先用生肌肉的药并饮膏药等沾在纸捻上放入,抵着陷处,后将陈棉花蘸酥油,或宰体油塞伤口,令其从底处生肌肉上来,直待陷处长满,不作恶成脓,取出棉花,方可[5]。

(3)若伤损打烂皮肉,血聚在肉纹缕内者,速以性软消散的药物治之。若伤损着肉稍轻,将松树叶用醋与水混合,或同葡萄酒熬,或青色马祖(即青色木实子)、哈里米牙(即金银器的釉子)、石榴皮用水洗过者,干车前子、叶沙答拿只,或同用,或单用此药,能生肌、平复。用药后将浑马子叶、莴苣叶、葡萄叶等,搭在伤损贴药周回处。若伤损着筋,用蚯蚓研细贴之。或用烧过的蒜,研细单用或与野琐珊根(即马蔺花根)研细同用,皆得济。若伤损极重,将新乳饼或酸乳造成的饼拓之,得济。若伤损不多日者,此等药足以治之。若日久者,将烧过的大麦,或是子粉与摩而的油、黄蜡制成膏贴之,或用哈里哈达而(即枯红矾)烧过者与贺福黑达只混合,或麻黄汁与没药混合,或迷石亦(即麝香当门子)与葡萄酒混合贴之,皆得济。若伤在头部,将和匀成剂的面复晒干为末,糁在伤处有效,或干车前子叶研细,与摩而的油或麻思他其油(即西域云香油)作成膏,或札兀石而根用醋与水混合,皆作榻药用,得济[5]。

表1 回药治疗折伤门疾病现存方剂汇总

(4)凡外部伤损严重透入体内者,若外皮打破,将皮内肠外一层连筋肉裂开,其肠冲出,先将肠子还于本处,然后将肠的皮肉缝合。若伤口小,其肠出有虚胀,因冷气与风将肠子把住,因此不能还本处。其治法有两种:一是要将风消散;另一种是肠子不能入,须将原伤口割开。缝合原则:针孔稀密均匀,若宽了,肠子把不住,窄了,恐针跟重复,难以生合且受疼[5]。

2.2 骨损折类

骨损伤的总体治法有扯和栓系两步。简言之,第一步整复,第二步固定,《回回药方》对整复技术的要求也较为详尽。骨折后固定:对骨折严重者,用三条带栓,先用绢片,再用板,且宜用柔软、光且匀、稍厚且硬的木制板,如石榴木、柳木等。这些固定手法与材料的选择同样符合现代临床要求。《回回药方》注重药物外敷。相关外用方剂有12 个,而内服方仅有4 个,而且多用于治疗兼证。其药方中也有部分为中药,如没药、桅子花、芦荟、槟榔、紫檀、白芥子、甘松、葫芦巴、木香、桂花、五倍子、柏树子、松树子等[4]。

2.3 骨脱出类

下颌关节脱臼复位手法:一人扶正病人头,病人复大张其口后,令其颌垂解后,医生才能扶起此骨,左右摆动,缓缓向前推去,抬向上,移时可向后推去,抬起放本处。若脱出日久,坚实难入本处者,需以热水或紫花儿油滴病处,令其软却则易移入[5]。上述是一个简要的下颌关节脱位的复位法,其中对脱位日久的复杂症候的处理,更是别出心裁,现代的复位手法也不过如此。肩关节脱位所用的“舂杵法”、“架梯法”,以及对压缩性脊椎骨折采取的符合“俯卧位伸展复位”原则的整复方法等,均在正骨技术史上具有重要意义。元代《永类钤方》、《世医得效方》中的某些正骨手法与《回回药方》中相关内容类似,这与回医药在元代广泛流传的历史背景是分不开的[5]。肘关节脱臼的整复方法有三种:普通情况下,让病人舒手掌,一人执其臂膊向上扯,一人执其手向下扯。医生以手按其上,观其上下已扯到,然后移于本处;若人肘骨向前脱出者,使一人抬其臂,要令其手屈至肩上,则自移入;若向后脱出者,用力扯至外然后移入[5]。《回回药方》反复强调了正确的手法、恰当的牵引、合理的固定等密切配合在骨脱出类病症治疗过程中的重要意义。

在此基础上,本文就回医药治疗折伤门疾病现存的相关方剂作了分类汇总,见表1。

3 讨论与结论

回医药残存资料对折伤门疾病的辨治,就现代骨伤科学术角度来看,也有其科学性和先进性,而且现代骨伤科的若干思想及技术均来源于此。

《回回药方》记载的栓系止血法:从受伤部位的远端栓,将带子从伤处往后紧缩,复缩回栓定,则血可止。此法比法国外科大师阿·巴莱(1510-1590 年)早了200多年[5]。《回回药方》中关于抬高患肢以减少出血的论述,表明当时的回医药已经认识到出血有动脉、静脉两种,这种认识可能来源于古罗马医学家克劳迪亚斯·盖伦(129-199 年)。而当时的中国还没有这种认识,这也佐证了部分医学技术是由国外引进的。回医药关于清创、伤口消毒、伤口化脓、伤口包扎等的深度认识和处理原则均闪烁着现代医学的光芒。此外,就外科折伤门疾病的治疗而言,根据病情轻重,物理疗法和药物疗法相配合,轻度损伤未肿者、轻度骨脱臼者,物理疗法即可。折伤严重者的药物配合治疗以外敷为主,内服为辅治兼证,这充分体现了回医药治疗折伤门疾病的疗法适宜性和用药合理性。

从残存的回药治疗折伤门疾病相关方剂来看,《回回药方》治疗时用青木实子、金银铜油子、车前子、石榴皮、乳香、没药、木鳖子各等分,或单用,或合为末,敛小疮口,上用葡萄叶、浑马子叶、莴苣叶等贴者取效[10]。其中,木实子(回药名:马祖,波斯语的音译名)又名无食子[11]。《海药本草》有云,无食子,波斯国,大小如药子。味温、性平,无毒。……治阴毒痿,烧灰用[12]。此类方剂在药物配伍上,以甘涩性温、利湿力强的果实类药物与具有解毒、杀虫功效的叶类药物联合运用。而且用法颇为讲究,果实类药物单独或合并研末撒在疮口上,先收湿敛疮;再用叶类药物贴敷以解毒、杀虫[10]。整个方药用药比较精确、配伍相对严谨。配黄瓜籽、木瓜籽等清热利湿之品,再加上没药、乳香等性温行气的活血药,使之凉血止血而不留瘀。并且剂型以散剂为主,外用覆盖面大,收敛、保护作用更佳。用药过程中需根据药物药性冷热之不同,视患者气血强弱、年纪老少,酌量治。方药多性软能消散,因此药量不宜太大,中病即止[10]。

综上所述,回医药对折伤门疾病的辨析、诊治及用药,具有一定的的学术研究、临床应用价值,仍需深入挖掘、系统整理,并加以推广应用,以期能为回医药临床科研提供理论、实践基础,也为中医药临床实践注入新的内容。

猜你喜欢
伤损骨伤科药方
单元板式轨道脱空伤损识别的柔度曲率特征值法
张老师的“药方”
花开杏林 果结仁心——访江苏省中医院骨伤科主任医师沈计荣
普速铁路钢轨伤损的分布规律
中医骨伤科痛证分类
钢轨探伤车检出可疑伤损的综合分析方法
重楼:梁春宏的脱贫“药方”
弩药方提取工艺的优化
骨伤科临床应用益气化瘀法治疗的疗效分析
SZT-8型探伤仪伤损图形判伤标准的研究与运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