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创新型本科人才培养的影响因素分析

2019-04-22 05:27贡璐
科教导刊 2019年6期
关键词:创新型人才培养生态学影响因素

摘 要 创新型人才培养是教育改革的重点内容,开展创新型人才培养与各种外因、内因密切相关。本文基于高校本科人才培养现状,以生态学为例,结合调查问卷结果,从教学体系、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手段、师资队伍、学生参与科学研究的意愿和途径等方面系统剖析影响高校创新型本科人才培养的各因素,以期为全面提升高校人才培养质量、构建创新型本科人才培养模式提供理论和实践参考。

关键词 创新型人才培养 影响因素 生态学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DOI:10.16400/j.cnki.kjdkx.2019.02.006

Abstract The cultivation of innovative talents is the key content of educational reform. The cultivation of innovative talents is closely related to various external and internal causes. Based on the current situation of undergraduate talent cultivation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taking ecology as an example and combining with the results of questionnaires, this paper systematically analyses the factors influencing the cultivation of innovative undergraduate talents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from the aspects of teaching system, teaching contents, teaching methods and means, teachers, students' willingness and ways to participate in scientific research, with a view to comprehensively improving the quality of talent cultivation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and constructing innovative talents. The training mode of subject talents provides theoretical and practical reference.

Keywords innovative talent training; influencing factors; ecology

創新型人才是当今世界各国经济发展、社会进步、综合国力增强的重要战略资源,转变传统教育发展模式、着力于创新型人才培养已成为我国高等教育面临的重大挑战。当前,我国高校已全面实施本科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并将创新型人才培养作为了教育改革的重点内容。[1-2]

伴随全球变化和社会经济的高速发展,生态学作为生物圈可持续发展的学科基础,其重要性不断凸显。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明确指出,“建设生态文明是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千年大计”,我国“生态环境保护任重道远”。生态学2011年提升为一级学科,2018年6月国务院学位委员会生态学科评议组对生态学科的二级学科方向重新做出划分,将原来的3个二级学科方向改为7个。以上举措充分体现了生态学在国家社会经济发展和生态文明建设中的重要地位。随着学科的迅猛发展,对生态学专业人才特别是创新型人才的需求将会显著增加。[3]

各高校特别是研究型大学实施创新型人才培养实践与各种外因、内因密切相关,从而影响了人才培养成效,生态学专业也不例外。高校创新型本科人才培养贯穿了本科教学的全过程,本文基于高校本科人才培养现状,以生态学为例,结合针对本科生和业内同行发放的147份调查问卷结果,从教学体系、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手段、师资队伍、学生参与科学研究的意愿和途径等方面剖析影响高校创新型本科人才培养的各因素,旨在为全面提高高校人才培养质量、构建创新型本科人才培养模式提供理论和实践参考。

1 教学体系

习近平总书记明确指出,高校应“形成高水平人才培养体系”,“立足于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这个根本问题来建设”。调查问卷结果表明,传统的理论课程体系不能满足当前人才培养需要,新的课程体系应更注重于现代的理论课程与实践课程的有机结合。

传统的课程体系设置全而泛,部分内容重复冗余,缺乏对应用型课程的重视;课程体系偏重于理论课教学,而真正培养学生实践技能的实验和实习等教学环节相对薄弱。这就造成了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负担重、无法准确把握重点方向,重理论轻实践,动手能力差等问题。传统的课程体系制约了创新型本科人才的发展,不利于创新思维、创造能力的养成。

新疆大学生态学专业自2004年开始招收本科生,期间根据专业发展需要多次修订本科培养计划。当前的教学体系正不断优化,以适应对创新型人才培养的需求。以新疆大学“21世纪教育教学改革工程”三期项目“基于干旱区特色的新疆大学生态学本科专业课程体系改革研究与实践”为支撑,在学校、学院对教学工作的支持下,已初步构建了具有干旱区特色的生态学本科专业理论和实践课程体系。该课程体系精选了专业理论课,加强了应用类课程的设置,兼顾了实验和实习教学内容的基础性和创新性,注重了对实验和实习环节学生动手能力的考核以及创新思维的引导和激发。通过以上对现有课程体系的优化改革,初步收到了较好的成效,学生对生态学的学习热情明显提高,更多的学生有时间有兴趣投入到生态学的科学研究当中。

2 教学内容

教学过程中教学内容的选择与教学效果直接相关,创新型人才的培养需要将教学中的理论与实践内容有机结合,使内容的基础性、研究性和前沿性融为一体。

陈旧的教材、照本宣科的内容只能极大的阻碍学生的求知和探索欲望。课本上的内容大多以理论知识为主,有的概念抽象难以理解;案例相对较少,有些案例与理论内容脱节,结合干旱区地域特色的案例严重不足。生态学不与实践内容结合,根本无法让学生系统掌握相知识,更加谈不上创新型人才的培养。

基于以上问题,新疆大学生态学专业的任课教师精选教材,积极选取国家精品教材和国家规划教材,并将自己在教学、科研中多年积累的具有地域特色的案例补充到了教学内容当中,图文并茂,增进了学生对理论知识的理解;同时添加了教学过程中相关内容的前沿学术进展,并将自己的科研成果及时更新到教学内容中,极大地激发学生对科研工作的积极性;鼓励学生结合教学内容有选择的查找阅读国内外生态学相关期刊的学术文献,让学生通过问题开展探索、解惑,了解求知过程,从而锻炼学生的创新能力,引导其掌握获取知识的方法途径。

3 教学方法和手段

多样化教学方法和手段可以活跃课堂气氛,全面促进教与学的互动,也是开展创新型人才培养的有效途径。有了更多的兴趣,才有钻研的动力。

教师在讲台上授课,不注重课堂艺术,缺乏与学生的互动;教学手段形式单一,枯燥的板书教学或者通篇文字的多媒体教学使得教学效果大打折扣。完全以教师讲授为主的教学方法和单一的教学手段不再适用于高等教学的课程教学,更加会挫伤学生对知识的渴求和探索欲望。

教学方法和手段的改变首先应注重教与学的互动,教师需注意自身教学艺术水平的提高,增强语言的生动性,并通过导读、提问、讨论等方式增多与学生在课堂内互动频次;同时,将板书与多媒体教学有机结合,板书作为梳理提纲、演绎计算过程的手段,而通过多媒体教学增强授课内容的信息量,还可将生态学方面的电教片、生态学专家的前沿讲座等穿插入课程相关的内容。教学方法和手段的多样化会提升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专注度,扩大知识面,从而培养学生创新思维的形成。

4 师资队伍

教师是高校创新人才培养的关键所在。教师队伍自身的知识、能力和個人素养的高低直接影响着本科教学质量,制约着创新人才的培养。

教师没有良好的师德师风、业务能力泛泛、缺乏责任心,不足以担负起教书育人的重担,这样的教师会形成极大的负面作用,使得学生产生消极的思想,更加不可能在创新型人才培养过程中有所贡献。

通过问卷调查显示,被调查者认为教师的学历水平和师德修养对创新人才培养起到了重要作用。高学历的教师通常知识面更为广阔,有利于给学生带来更多的信息,引导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而拥有良好师德修养的教师对学生的激励作用更大,可通过自身的示范作用对学生带来更深刻的言传身教的效果。新疆大学生态学专业的教师队伍建设兼顾教师思想政治和业务水平的提高,专职教师队伍中80%以上拥有博士研究生学历,近年来从疆内外引入了多名高层次青年人才,通过老教师传、帮、带,帮助青年教师过好教学关,创造条件让青年教师积极参加国内外培训进修和学术交流,从而实现教研相长,让教师在创新型本科人才培养中发挥更为积极的作用。

5 学生参与科学研究的意愿和途径

直接参与科学研究是高校创新型本科人才培养的重要方式,而是否参与科学研究取决于学生的个人意愿和参与途径。

针对本科生的调查问卷结果显示,100%的学生都愿意在学有余力的情况下参与科学研究工作,愿意参与科研工作的原因主要有提高动手能力、个人兴趣爱好等,而部分学生没有参与科学研究工作的原因主要归纳为课程多没时间、成绩不理想等。

当前,新疆大学生态学学科本科生参与科研工作的热情较高,有超过三分之一的学生通过主持或者参与国家、自治区和校级的大学生创新训练计划项目、教师科研项目的方式直接参与了科研工作,并且受到了显著成效。据不完全统计,近10年来新疆大学生态学专业上研率超过50%。这对开展创新型本科人才培养起到了重要的促进作用。由此可见,本科生通过参与科学研究工作,为后续进入更高层次的学习和深造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针对调查问卷针对学生参与科学研究的意愿和途径中发现的问题,后续考虑从以下两个方面继续深入创新型本科人才的培养。一方面,应增强对学生参与科学研究工作的正确引导。大部分学生是本着提高动手能力和个人对科学研究的兴趣爱好参加科研工作的,但是也有部分同学把主持和参加项目与获得劳务费、或者在考研面试环节获得加分挂钩,还有同学认为自己成绩不理想,不适合参加科研工作,以上认知都是不正确的。教师应进一步引导学生正确认识实践学习的重要性,使得学生从解决科学问题层次真正认识科研创新的重大意义。另一方面,帮助学生合理规划参与科研工作的时间。部分学生在上课过程对专业产生极大的兴趣,一年级就想参与科研项目,也有学生一直到毕业论文阶段才体验到开展科研工作的乐趣。教师因及时根据学生自身情况协助其合理安排课余时间,在学好专业课程的基础上,学有余力的情况下利用课余时间、寒暑假开展各种研究工作,如果学生精力有限,也可在上述其他环节注重其创新思维、创新能力的培养。

综上,在实施创新型本科人才培养过程中,诸多因素都会影响到培养成效。教师在教育教学当中,应结合实际进行教育教学的研究与思考,使得各因素发挥其积极正向作用,最终达到全面提升本科教学质量的目标。

参考文献

[1] 李松敏.专业课教学过程中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探索[J].教育教学论坛,2018(8):138-139.

[2] 田芬.我国高校创新人才培养目标的提出与实践[J].苏州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17.5(4):20-27.

[3] 贡璐.创新型科研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与实践——以生态学本科专业为例[J].科教文汇,2017(7):46-47.

猜你喜欢
创新型人才培养生态学影响因素
生态学视野下的幼儿园环境创设探析
构建沈阳地区创新型人才培养评价体系的研究
国外高校创新型人才培养的实践与启示
依托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培育机电类创新型人才的实践
高校大学生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初探
农业生产性服务业需求影响因素分析
村级发展互助资金组织的运行效率研究
基于系统论的煤层瓦斯压力测定影响因素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