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D打印联合Y型板与重建板治疗 肩胛骨骨折的疗效比较*

2019-04-24 06:07史会明胡远军王飞张堃赵小龙张志忠陈建华龙芳盛杰鑫
中国现代医学杂志 2019年8期
关键词:三角肌肩胛肩胛骨

史会明,胡远军,王飞,张堃,赵小龙,张志忠,陈建华,龙芳,盛杰鑫

(1.汉中市中心医院 创伤骨科一病区,陕西 汉中 723000;2.西安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红会医院 创伤骨科,陕西 西安 710054;3.汉中市中心医院 影像科,陕西 汉中 723000)

肩胛骨骨折(scapular fracture,SF)占3%~5%肩部骨折,占0.5%~1.0%全身骨折[1-2]。对于不稳定性SF,手术治疗成为越来越多骨科医生的共识[3-4]。随着3D打印技术的应用,骨科医生更容易控制手术过程,使不稳定SF手术做到精准化。本研究比较3D打印Y型板固定组与传统非3D打印重建板组的临床疗效,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回顾性分析2013年7月—2016年7月汉中市中心医院30例肩胛骨体部骨折合并颈部和/或肩胛冈基底部不稳定性骨折患者。根据术前是否行3D打印及内固定类型,分为3D打印Y型板固定组12例(A组)与传统非3D打印重建板组18例(B组)。A组中男性9例,女性3例;平均年龄47岁;左侧8例,右侧4例;车祸伤10例,坠落伤2例;8例合并有胸部损伤多发肋骨骨折,3例同时合并胸部及颅脑损伤,1例无合并伤;平均随访13.2个月;按照Ada-Miller分型,Ⅳ型并ⅠB型4例,Ⅳ型并Ⅱ型6例,Ⅳ型并ⅠB及Ⅱ型2例。B组中男性15例,女性3例;平均年龄46岁;左侧13例,右侧5例;车祸伤11例,坠落伤2例,砸伤3例,摔伤2例;7例合并有胸部损伤多发肋骨骨折,5例合并颅脑损伤,3例合并其他部位骨折,2例合并腹部损伤,1例无合并伤;平均随访14.8个月;按照Ada-Miller分型,Ⅳ型并ⅠB型5例,Ⅳ型并Ⅱ型11例,Ⅳ型并ⅠB及Ⅱ型2例。两组患者性别、年龄、骨折分型、受伤部位、受伤原因及合并伤等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 术前准备

择取手术指征[5-7]:①关节面塌陷或移位≥ 4 mm;②外侧缘骨折移位≥20 mm;③骨折成角≥ 45°;④盂极角≤22°;⑤外侧缘骨折移位≥15 mm伴有成角≥30°,所有患者满足1≥条上述指征。术前拍摄肩胛骨正侧位X射线片、肩胛骨CT及三维重建(见图1)。A组采集双侧肩胛骨CT薄层平扫数据,导入本院3D打印中心(西京真我医学3D打印云终端),制作等大肩胛骨3D骨折模型及对侧正常肩胛骨镜像模型。术前参照3D骨折模型设计骨折复位及固定方案,选取肱骨远端Y型锁定板(北京贝思达生物技术有限公司),参照3D镜像模型及骨折模型预弯锁定板,使之与肩胛骨主要固定部位形态相一致(见图2)。B组为传统手术组,未行3D打印及预处理锁定板。

图1 术前肩胛骨骨折三维CT

图2 3D打印骨折模型

1.3 手术方法

全身麻醉后取健侧卧位,患肢消毒无菌单包裹。采用Judet改良入路[8]:自肩峰开始切口,沿肩胛冈向内走行,再弧形拐向肩胛骨下角,根据骨折位置决定弧形拐点,内收肩关节保护腋神经、桡神经。从小圆肌与冈下肌之间进入,结扎旋肩胛动脉,骨膜下分离逐步显露肩胛骨外缘骨折,自肩胛颈部牵起冈下肌、三角肌显露肩胛颈,显露困难时切断部分三角肌后侧纤维。骨膜下分离肩胛区冈下肌及三角肌至肩胛冈基底部,肩胛冈三角肌起点开窗形成隧道,橡皮条牵开,保护肩胛上神经和血管,显露肩胛冈基底部,骨折复位克氏针临时稳定(见图3)。微创原则,隧道内固定,减少创伤。A组:参照3D打印骨折模型及镜像模型,结合术前复位计划,植入术前塑形的Y型锁定板固定。B组:根据术中显露的骨折复位后情况,选择≥1块重建锁定板,多次折弯塑形锁定板,使之贴附固定。固定后放松牵拉肌组织,肌组织完整,关闭切口(见图4)。

图3 牵开冈下肌、三角肌形成骨膜下隧道

图4 骨折固定后三角肌、冈下肌、大圆肌 及小圆肌形态完整

1.4 术后康复及随访

术后肘托悬吊保护患肢2周,以肘、腕指功能锻炼为主。1周后逐步肩关节功能锻炼,肩关节钟摆样运动;2周后逐步耸肩和被动外展运动,逐渐增加关节运动范围;3周进行肩关节上举运动;8周开始肩部肌肉强度和耐力的训练。分别于术后,以及术后1、3、6和12个月拍片并门诊复查,指导患肢功能 锻炼。

1.5 观察指标

观察两组患者术中失血量、手术时间、术后伤口愈合、感染及并发症发生情况;观察术后末次随访肩关节Constant评分情况。

1.6 统计学方法

数据分析采用SPSS 17.0统计软件。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s)表示,比较用t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手术效果和并发症

两组均顺利完成手术,术中无并发症出现,术后复查位置满意。切口甲级愈合,无切口延期愈合和切口感染、无腋神经损伤表现、无肩胛及三角肌萎缩表现,骨折顺利愈合。见图5。

图5 术后肩胛骨骨折三维CT

2.2 两组患者术中失血量、手术时间及Constant评分比较

两组患者术中失血量、手术时间及Constant评分比较,经t检验,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A组术中失血量、手术时间低于B组,Constant评分高于B组。见表1。

表1 两组患者术中失血量、手术时间及Constant评分 比较(±s)

表1 两组患者术中失血量、手术时间及Constant评分 比较(±s)

组别 n 术中失血量/ml 手术时间/min Constant评分A组 12 160.00±105.40 123.08±46.48 97.17±1.80 B组 18 269.44±120.22 156.22±37.54 91.67±5.70 t值 -2.562 -2.154 3.221 P值 0.016 0.040 0.003

3 讨论

术前利用肩胛骨3D打印模型能提高手术精准性、便捷性,其优于传统手术。3D打印技术使骨科医生能获得更全面的术前计划,达到精准治疗、减少创伤,利于术后功能恢复[9-11]。以往传统手术(非3D打印组)术前通过X射线、CT三维成像判断骨折,预估骨折复位固定抽象,术中探查、复位骨折及塑形重建接骨板用时多,手术暴露时间长。术前利用3D打印技术制作肩胛骨骨折模型与镜像模型,参照骨折模型设计复位方案,包括骨折块的复位顺序、临时固定计划、接骨板的放置位置、固定螺孔、螺钉数目及长度等,做到精准化。术前塑形Y型板与镜像肩胛骨贴服一致,术中便捷置入,缩短手术时间。同时在术前3D模型上,对骨折复位及固定位点的具体化,术中只需显露骨折和固定的关键部位,不过多剥离软组织,减少创伤,避免出血过多、血管神经损伤等情况,降低手术风险,这些均得益3D打印模型的建立。A组各项指标均优于B组,得益于3D打印技术之后,全面细致的术前计划。

Y型板相对较好地贴附在肩胛骨骨质增厚处,以三角结构稳定原理,取得适形且稳定的固定,术后效果良好。对于肩胛骨体部骨折合并肩胛颈和/或肩胛冈基底部骨折的不稳定性肩胛骨骨折,术中固定稳定为术后早期肩关节功能锻炼创造条件和提供基础。既往临床常用的内固定物主要包括LCP、重建钢板、T形钢板及微型钢板等,各有利弊[4,12-14]。周建明等[13]提出内外二柱概念,强调严重粉碎性肩胛骨骨折须同时固定二柱以达到框架稳定结构,为早期功能锻炼创造条件,是取得满意疗效的关键。择取Y型板固定是根据肩胛骨外侧缘、肩胛颈及肩胛冈骨量较大,以及增厚骨脊的三柱特点而定,形成三角形力学支撑,优于二柱固定[15]。Y型板接近肩胛骨主要力学分布特点,仍需术前塑形处理,本组病例选用肱骨远端Y型锁定锁定板。肩胛骨为不规则三角形扁骨,外侧缘、颈部及肩胛冈骨质较厚,为接骨板放置最适区域。Y型板通过术前适度塑形,近端一边固定在肩胛盂颈部,一边固定在肩胛冈基底部,远端固定在肩胛骨体部外侧缘,形成三角形多平面多维度支撑固定,将粉碎不稳定性骨折变为一个整体固定,稳妥牢固。相对于单一重建板、组合式多块重建板固定,力学上更稳定。本研究显示,A组肩关节功能Constant评分高于B组,除3D打印的术中收益,Y型板的稳定固定也是重要因素之一。

综上所述。对于肩胛骨体部骨折合并颈部和/或肩胛冈基底部不稳定性骨折,采用3D打印联合Y型锁定锁定板固定,治疗更精准化、缩短手术时间、减少创伤及出血量,固定牢固、手术效果良好,优于重建板固定。在此基础上,设计固定肩胛颈、外缘及肩胛冈主要骨折块的实用性肩胛骨解剖型锁定板,将更优于Y型锁定板,会更方便的处理这类骨折。

猜你喜欢
三角肌肩胛肩胛骨
反向全肩关节置换术后肩胛骨切迹
改良肩前下入路治疗肱骨近端骨折的解剖学研究*
劈开三角肌入路治疗肩胛颈骨折
肩胛盂的骨性解剖结构
肩胛下肌损伤分型及治疗研究进展
经三角肌入路与经三角肌胸大肌间隙入路治疗老年移位肱骨近端骨折的疗效比较
肩胛舌骨肌的超声解剖及临床应用价值
肩胛下旋综合征研究进展
肩胛骨动力障碍对肩部疼痛影响的研究进展
肩颈痛,锻炼肩胛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