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文解字·目部》中的同源词研究

2019-05-09 00:52高婷
长安学刊 2019年2期
关键词:说文解字

高婷

摘要:《说文解字》是中国文字学的奠基之作,也是中国古代第一部按照六书理论分析字形、说解字义的字典。《说文解字》对字义的说解中,有时直接或间接地揭示了词与词之间地音义关系。本文具体分析该书《目部》说解所涉及的三组同源词。

关键词:《说文解字》;《目部》;同源词

文章编号:978-7-80736-771-0(2019)01-025-02

《说文解字》(以下简称《说文》)为东汉许慎所撰,是一部流传至今的不朽名著。许慎撰写《说文》,从永和帝永元十二年(公元100年)开始,到汉安帝建光元年(公元121年)方告完成,历时21年。《说文》是中国文字学的奠基之作,也是我国古代第一部按照六书理论分析字形、说解字义的字典,共收字9353个,编排在540部首之中。《说文》与同源词的研究,以往曾有一些学者论及,通过《说文》全书对这一问题进行宏观论述,有助于进一步认识该书对训诂学的重大贡献,但是学者对于《说文》中具体的同源词分析却很少。本文具体分析《目部》说解所涉及的同源词问题,《目部》共收字113个(除新附字外),重文9个。许慎对《说文·目部》字的说解中,直接或者间接地揭示了部分字与字(单音节的词与词)之间的音义联系,这对于我们认识词与词之间的同源关系,给了很多有效的启示。

一、同源词的基本概念

何为同源词?两个或两个以上,读音相同或相近,是指上古音,意义相近或相关,具有同一语源的词,构成一组同源词,也称同源字。对同源词的研究,有助于从源头认知词与词之间的关系,建立汉语词义的体系,推动词汇史的系统研究。

凡音义皆近,音近义同,或义近音同的字,都叫做同源字。这些字都有同一个来源,或者说是同时产生的,如“背”和“负”;或者是先后产生的,如“麓”(牦牛)和“旄”(用牦牛尾装饰的旗子)。同源字,常常是以某一概念为中心,而以语音的细微差别,表示相近或相关的几个概念。为什么说它们是同源?因为它们在原始的时候本是一个词,完全同音,后来分化为两个以上的读音,才产生细微的意义差别。有时候,连读音也没有分化,只是字形不同,用途也不完全相同了。同源词必是同义词,或者意义相关的词,但是,我们不能反过来说,凡是同义词都是同源词。例如“关”与“闭”同义,但是它们不是同源字,因为读音相差很远,即使在原始时代,也不可能同音。读音的转化是有条件的。我们所谓的同源字,实际上就是同源词,我们从语言的角度来看同源字,就会发现,同字未必同源,不同字反而同源。例如“戾”字有乖戾、暴戾、罪戾、戾止等多重意义,这些意义各不相关,这就是同字未必同源,这实际上是几个各别的同音词。异体字不是同源词,因为它们不是间源而是同一个字,即一个字的两种或多种写法,例如“线”和“線”、“姻”和“婣”、“迹”和“蹟”等。通假字不是同源字,因为它们不是同义词,或意义相近的词,例如“蚤”和“早”,“政”和“征”。很难说,跳蚤的“蚤”和早晚的“早”有什么關系,也很难说,政治的“政”和征伐的“征”有什么必然的联系。

二、《说文·目部》说解中的三组同源词研究

本文以《说文·目部》为研究对象,重点分析其中三组同源词:

(一)第一组:目、眸

“目”:《广韵》:“目:明母、屋韵目小韵、三等、开口,释名日:目默也,默而内识也,说文日:人眼象形重童子也,莫六切,十一。”《说文》:“目,人眼,象形。重童子也,凡目之属皆从目。莫六切。”小徐本说文:“目,人目也,象形。”按,小徐本是对的,上古“目”与“眼”不同义(眼是眼珠)。易小畜卦:“夫妻反目。”《左传宣公二年》:“睅其目,皤其腹。”

“眸”:《广韵》:“眸:明母、尤韵谋小韵、三等、开口,目童子。莫浮切。”《说文新附》:“眸,目童子也。”《孟子·离娄上》:“胸中正,则眸子瞭焉。”字本作“牟”。《荀子·非相》:“尧舜参牟子。”《淮南子·说山》:“清之为明,杯水见眸子。”《说文》:“盲,目无牟子也。”《释名》曰:“眸,冒也。相裹冒也。”

“目”与“眸”两个字在上古的读音相似,意义也很接近,都表示“目童子”之义,并且在众多著作中,两个字表示的也是该意义,所以这两个字是一组同源词。

(二)第二组:盲、曚、眊、瞀

“盲”:《广韵》:“盲:明母、庚韵盲小韵、二等、开口,目无童子。武庚切,八。”《说文》:“盲,目无牟子,从目亡声。武庚切。”《释名·释疾病》:“盲,茫也,茫茫无所见也。”《吕氏春秋·音初》:“天大风晦盲。”注:“盲,暝也。”明理:“有书盲。”注:“盲,冥也。”

“矇”:《广韵》:“矇:明母、东韵蒙小韵、一等、开口,矇瞽。莫红切。”《说文》:“矇,童矇也,一曰不明也,从目蒙声。莫中切。”《广韵·释诂三》:“噱,盲也。”诗大雅靈台:“矇瞍奏公。”传:“有眸子而无见日矇。”《楚辞·九章怀沙》:“噱瞍谓之不章。”注:“矇,盲者也。”《礼记》:“昭然若发噱。”谓如发其覆。

“吒”:《广韵》:“吒:明母、号韵同小韵、一等、开口,目少睛。莫報切。”《说文》:“吒:目少精也,从目毛声,虞书耄字从此。亡報切。”《孟子·离娄上》:“胸中不正,则眸子吒焉。”赵注:“吒者,蒙蒙目不明之貌。”《广雅》:“吒吒,思也。”谓思劳而目少精也。

“瞀”:《广韵》:“瞀:明母、候韵茂小韵、一等、开口,瞉瞀。莫候切。”《说文》:“瞀:氏目谨视也,从目孜声。莫?切。”《玉篇》:“瞀,目不明貌。”

“盲”、“矇”、“吒”与“瞀”这四个字是一组同源词,它们在上古的读音相近,意义也比较相近,“吒”表示目少精,“瞀”表示目不明,意义非常接近。

(三)第三组:昧、昧

“昧”:《广韵》:“昧:明母、末韵末小韵、一等、合口,目不正/明也。莫拨切。”《说文》:“昧:目不明也,从目末声。莫拨切。”段注:“今音‘昧在末韵,‘昧在隧韵。攷从末之字兄於《公》、《毂》二传及《吴都赋》,从未之字,未之兄,其训皆日‘目不明,何不类居,而划分二处?且玉篇於‘?‘瞯二字之閒云:‘昧,莫连切,目不明。盖依说文旧次。则知说文原书从末之‘昧当在此。浅人改局从未,则又增从末之‘昧於前也。”

“昧”:《广韵》:“昧:明母、隧韵妹小韵、一等、合口,目暗。莫佩切。”《说文》:“昧:目部明也,从目未声。莫佩切。”桂馥日:“按玉篇次第,此文从午未之未,莫盖切。‘目不明也者,本书‘昧下训同,二字当有一误。蔡邕瞽师赋:‘夫何矇昧坐瞽兮。”力按,疑当作“昧”。字亦作“昧”。《左传·僖公二十四年》:“目不别五色之章为昧。”

“昧”与“昧”在上古时的读音相近,意义相关,并且在很多著作中所表示的意思都是这样的,所以“昧”与“昧”是一组同源词。

三、结语

《说文》是一部分析字形、诠释字义的字典,而不是专门的同源词典或词源学专著,但从以上材料可知,该书在说解文字时,有时的确探究了字义由来,或者是说明了字与字(词与词)之间的音义联系。尽管其中的说解有不可否定的缺陷,但可取之处也有很多。《说文》为我们进行同源词的研究提供了重要的参考价值。

猜你喜欢
说文解字
论《说文解字》与基础教育
《说文解字》与汉字形体分析对汉字教学的一些思考
“六书”在小学识字教学中的应用
《说文解字》的认识
《说文解字》中的反形字分析
体验知识的形成、产生和发展
《说文解字·邑部》构形方式和书体演变研究
浅谈《说文解字》中的“尸”部字
从出土文字看《说文解字》存在的问题
《说文解字》羊部字形、字义、文化蕴涵探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