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说严羽的妙悟

2019-05-15 10:37刘存斌张淑芳
文教资料 2019年9期
关键词:严羽妙悟意境

刘存斌 张淑芳

严羽的《沧浪诗话》是宋人诗话中最有名、对后代影响最大的一部诗论著作。他在书中提出了如兴趣、妙悟、以禅喻诗、以识为主等著名的诗学观点,这些观点在古代诗坛的创作与批评方面都有重要的地位与影响,更常常成为学术界关注的熱点,其中最受众人关注的应该是“妙悟说”。

一、禅悟与妙悟的比较

如果说对妙悟理论进行追根溯源的话,就不难发现严羽并不是最早提出妙悟理论的人。在他之前,妙悟说被多次运用于书论、画论。妙悟本是佛家的禅学用语,严羽以禅喻诗,借用佛家“妙悟”论诗,妙悟说是沧浪以禅喻诗的主旨。后世学者一般认为“沧浪以禅喻诗,其思想接近禅宗”,实际上,我们依据当时的社会历史背景、诗人的生平思想与诗学主张可以得知,严羽创作的诗话并不是基于或者浸润于佛教禅宗思维的。严羽生于南宋末年,战乱不断而且民不聊生,严羽有着兼济天下的强烈愿望,并没有选择佛家的消极避世。虽然在研究诗歌艺术规律方面,严羽做了大量的深入的探究,但他仍然是一位关注现实的文人,儒家温柔敦厚、注重教化的思想对他都是有很大影响的。另外,他对佛家禅宗知之甚少,甚至可以说是门外汉“不知乘只有大小之别,声闻辟支果也即在小乘之中”,在他的诗学理论中,禅是一种没有深层含义的简单比喻,他把诗分为汉魏晋盛唐、大历、晚唐三个阶段,以比附禅家的大乘、小乘和声闻辟支果三个等级,因此,他所谓的以禅喻诗只能是“以禅衡诗”,并非“以禅入诗”。

从本质上说,严羽诗论的妙悟与佛家禅宗的妙悟是截然不同的。佛家的悟是透过红尘,看透一切,自然的、社会的、人世的一切道理都明晰于目,了然于胸,达到最高的淡泊宁静而又悠远的理想境界,几乎不用借助任何外物,不需要长期的积累与努力;那种杜绝人生的情感、欲望和意志,靠的是一种超自然的力量,禅悟可以说是对人生与世界的终极追问。

作为诗学理论范畴的妙悟不仅指诗人被灵感袭击,在自己巅峰的创作状态中用语言文字将外界的自然景物、人物、事、理及内心交织的思想感情呈现出来,还指读者在阅读欣赏时悟出诗中的意境,读懂诗人的心声。也就是说,妙悟既属于作者,又属于读者,更是一种主客体相交融、主客观相关联的审美境界。意境组合体现着作者的妙悟,妙悟也是读者吟咏无尽的诗意空间。毫不夸张地说,妙悟不仅是诗人向往的理想诗境,更是读者审美观照下的最高诗境。

二、妙悟的内涵

严羽在《沧浪诗话·诗辨》中集中阐述了诗歌理论,他说:“诗有别材,非关书也;诗有别趣,非关理也。然非多读书、多穷理,则不能极其至,所谓不涉理路、不落言筌者,上也。诗者,吟咏情性也。盛唐诸人惟在兴趣,羚羊挂角,无迹可求。故其妙处透彻玲珑不可凑泊,如空中之音、相中之色、水中之月、镜中之像,言有尽而意无穷。”

在上述文字中,严羽间接指出了妙悟的对象,即兴趣。兴,就是形象,有着具体的实实在在的所指。在《诗经》中“兴”的手法是指以自然景物引起全诗,在唐诗中,诗人多追求兴象玲珑、诗境明朗。如王维的山水田园诗是融入绘画、音乐、书法等多种艺术,创造非同一般的兴象与诗境。趣是指的诗人的精神风貌、审美趣味和吟咏性情。严羽把妙悟作为自己最推崇的诗论,吸取了古人与同时代人的许多文论精华,严羽是妙悟说的集大成者,他的妙悟与我们今天所说的感觉、直觉体验、主观灵感、情感想象和潜意识等都有相通之处。

妙悟的对象兴趣是对古典美学中兴象韵味概念的进一步探索和探究。钟嵘的滋味、司空图的味外之味都需要读者发挥想象,并融入情感地悟,皆有相通之处,写作必须有灵感现象皆是相关联的。

妙悟的对象是向外的,这一点与禅悟稍有相似。妙悟与禅悟一样都是采取直觉、非逻辑思维地把握世界的方式,在悟的时候,无论诗人还是读者都强调整体浑然地把握,而不做理性的逻辑分析,不作判断推理。这是一种很符合文艺美学理论的审美活动。

妙悟说主要体现在诗歌的创作和审美上。诗人在创作过程中有时会有审美感受突然来袭,即灵感或直觉,需要诗人好好地把握。审美主体常会在不经意间被某一情景或事物触动,从而灵感大发,豁然开朗,感悟顿发,文思泉涌,佳作即刻就成。在审美欣赏过程中,审美主体往往因直觉的突发性,在瞬间感悟到艺术作品中的艺术魅力。在诗歌创作中,诗人苦思冥想不一定有好的收获,往往是情景事物突然入目入心,诗人心领神会,诗篇就一挥而就。曹子建七步成诗,看到豆和豆萁,诗人立刻想到二者“本是同根生”的关系,联想到亲兄弟目前同室操戈的紧急现状,顷刻间,一首借物喻人的千古名诗就出炉了,且意味深长,充满哲理,让人回味无穷。孟浩然的《过故人庄》:“故人具鸡黍,邀我至田家。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开轩面场圃,把酒话桑麻。待到重阳日,还来就菊花。”诗人被看到的这一系列景物触动了心灵,加上细致的观察和敏锐的感受,眼前的景物中充满诗情画意,勾勒出一幅恬静温馨、生机勃勃的乡村欢聚图。所见所闻形之于诗,体悟出悠远而宁静的纯美诗境。

当诗人直接面对具体的景物时,只有在灵感与直觉中欣赏,才能感悟到它的美。严羽说:“诗有别材,非关书也;诗有别趣,非关理也。”这里关于“别材”的含义,历来有多种不同的说法。有些批评者认为严羽主张诗人有特殊才能(别才),诗歌创作需要天生的写作才能,不是通过后天的博览群书就可以得来的,与自身的文化修养、艺术底蕴关系并不大。

严羽所说的别材应该指客观条件方面的创作材料,就诗歌的审美特性而言,审美对象应该是特别的材料。把别材理解为主观方面是不全面的,正确的理解是写作需要将诗人的才能与客观材料有机地统一起来并默契地协调好。沧浪认为诗歌有独特的对象内容(别材),他明确提出:“诗者,吟咏情性也。”吟咏情性,就是诗的别材,诗歌的创作应该从感性而多彩的生活出发,而不能从书本或理论出发。诗歌在形式上在表现对象上和其他文体有相对的区别。他提出别材说可以明辨诗歌表现对象的特性。社会生活中的一些事物或情景只有用诗歌这种抒情文体才可以表达出来,其审美属性多源于对性情的吟咏。如宋诗的弊病在于大多以书本为诗材,以典故为诗材,从而出现了缺乏性情与兴致的弊端。

严羽提出:“诗者,吟咏情性也。”严羽认为诗歌贵在于吟咏性情,诗人应该借诗歌抒发自己的感情。唐诗之所以在中国诗坛上具有至高无上的地位,是因为唐代的诗歌注重“兴趣”,即情韵、神韵及人生意味,又有言有尽而意无穷的意境美。其实创作主体或审美主体,应该心领神会地通过情感达到一种象外之象、景外之景境界与状态,从而把握住诗歌中的画外之音,言外之意和意境中的“言有尽而意无穷”的意境。比如杜甫的很多诗句,就是在情景交融中体现其意境,诗中融入了诗人主观上的国仇家恨,连花鸟也动容,作者的悲愤之情溢于言表。

三、如何实现妙悟

不是所有诗作都有助于人们的“悟入”,只有那些本身意境浑然天成、韵趣绵延悠远的作品,才能促成人们对其艺术特点的心领神悟,诗作的这种特点正是严羽所赞赏的。《题西林壁》这首诗可谓理趣盎然、妙趣横生而又韵味悠长。诗的最后揭示的是当局者迷旁观者清这样一个道理,后两句是对前两句原因的揭示,题问含蓄,回答巧妙,意味悠长,发人深思。结论的得出可谓是水到渠成,令人有恍然大悟之感。

另外,要想妙悟,并不能对作品进行条分缕析和逻辑推理,而是要熟读、讽咏以至于朝夕把玩的工夫,也就是说妙悟是一种感性而直接的艺术感触活动与过程。从文学批评方法的角度看,不能运用形式主义那种搞文本分析的方法,更不能对之解构。妙悟理论和中国古代文论的思维是一脉相承的,中国古代的文学理论从古到今最大的特点在于,它是一个从文到理的过程,即从大量的著作作品中归纳出原理性总结性的审美特征。与此截然相反的是,西方的文学理论是以哲学体系为基础的一套理论,也就是西方的评论家善于将本来完整的文学作品进行活生生的解构和拆分,以此印证所对应时代流行的文论批评。西方的文学批评可以称为分析式的抽象话语。

联系到妙悟说的内涵就是虽然严羽没有明确的阐述妙悟的具体内涵,但后人可以从古代文论存在的特有形态出发进行历史的感悟的解读。这应该属于是中国感悟式的、印象式的一个诗论话语。同样后人总是用沉郁顿挫一词形容杜甫诗歌创作的特征,虽然这一词最早也是出现在杜甫的口中,但是这一诗学特征主要是源于后人的总结。尽管妙悟的内涵笼统而模糊,但可以依据其所在的理论语境和意义语境来体悟。就好比文学理论中的意境一样,每个读者都可以发挥自己的想象能力和审美能力的自由。依据期待视野和召唤结构的理论,每个人都可以得到独特的审美感受。如果说在解读严羽的妙悟说理论内涵时,运用界定的方法进行机械的分析的话,就将诗歌的艺术美感破坏,读者的审美与想象力也难以发挥。

在詩歌创作中,要想妙悟,严羽并不建议字句的推敲。严羽以后,妙悟说继续得到进一步的传承和发扬。如明代谢榛在《四溟诗话》中强调了妙悟的重要性,而且将悟的内容和对象具体化,如一字之悟、一篇之悟。这样,对于诗人和读者,妙悟都更加好把握和操作。有一类诗歌,由于诗中的某一个字令全诗意境顿出,作者因为妙悟出了那样的字眼,增强了艺术表现力与感染力,读者也因为那样的字眼悟透了全诗,获得了全面的审美感受。贾岛的“鸟宿池边树,僧敲月下门”中的敲,王安石的“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中的绿,宋祁的“红杏枝头春意闹”的闹,三个简单的字眼好比点睛之笔,将言、意、象完美地统一于诗中,且意境全出。诗人们如果没有大量地熟读、精读前人的文艺作品,心中没有丰厚的文化底蕴,没有丰沛的情感与想象就很难悟出并写出这样的好诗。

妙悟说道出了艺术的独特本质,间接提供了新的文艺学与美学研究方法,其对象兴趣更是一种超乎形象文字之外的意蕴和神味。严羽的妙悟说及其诗话理论在中国古代文论史上具有承前启后的作用与很高的学术地位。

参考文献:

[1]郭绍虞.沧浪诗话校释[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61.

[2]钱钟书.谈艺录[M].北京:中华书局,1984.

[3]郭绍虞.中国历代文论选[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79.

[4]强东红,陈春莉.论严羽的妙悟说[J].西安电子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16(1).

[5]金玉生.沧浪“妙悟”论探源[J].昆明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7(29).

猜你喜欢
严羽妙悟意境
A laser-produced plasma source based on thin-film Gd targets for next-generation extreme ultraviolet lithography
诗道亦在妙悟
生辰感怀
墨彩出奇 意境清雅
艺术感言
舞蹈意境的认知与养成
论严羽的诗歌创作特色——试析严羽所自为诗反映的思想风貌
严羽诗论“兴趣说”含义新探
严羽“妙悟”说的内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