静息心率与颈动脉斑块及其稳定性的关系

2019-05-20 10:54付建平王雪静
广西医学 2019年8期
关键词:静息颈动脉斑块

李 燕 付建平 王雪静

(哈励逊国际和平医院急诊科,河北省衡水市 053000 ,电子邮箱:1916046982@qq.com)

1945年,Levy等[1]首次报告了静息心率增快与心血管死亡存在相关性。Framingham研究同样证明静息心率为心血管疾病死亡的独立危险因素[2]。Polly等[3]以猿猴为研究对象,发现快心率组动脉硬化的发生率高于慢心率组,而心血管疾病与动脉硬化密切相关。颈部血管作为评判全身动脉硬化的“窗口”[4],能够更有效、方便地预测心血管疾病的进展。为此,本研究分析静息心率与颈动脉斑块及其稳定性的关系。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纳入2017年3月至2018年1月在我院住院的219例患者,其中男138例,女81例,年龄(59.56±9.66)岁,均为脑血管疾病患者。纳入标准:年龄≥40岁,并签署知情同意书。排除标准:(1)既往有心肌梗死、心绞痛、脑卒中、甲状腺疾病病史者;(2)基础心律为非窦性心律(例如心房颤动、心房扑动)、房室传导阻滞者;(3)近1年正在使用β受体阻滞剂及影响心律药物者。根据入院时静息心率测量值,采用四分位分组法将研究对象分为4组:A组54例,静息心率<67次/min;B组55例,67次/min≤静息心率<76次/min;C组52例,76次/min≤静息心率<82次/min;D组58例,静息心率≥82次/min。 4组基线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4组基线资料比较

1.2 观察指标

1.2.1 血压及静息心率:测量前在安静环境下在有靠背的椅子安静休息至少5 min。测量时取坐位测量血压,肘部置于心脏同一水平,气袖下缘在肘窝以上2~3 cm,将听诊器体件放于肱动脉搏动处上准备听诊。根据Korotkoff法,首先听到的响亮拍击声为收缩压,随后拍击声有所减弱,最后声音消失即为舒张压。休息5 min后嘱受试者平卧于平板床上,采用日式心电图机记录十八导心电图,在Ⅱ导联测量5个RR间期的秒数,取平均数除以60即得静息心率。

1.2.2 生化指标:研究对象均空腹8 h以上,于晨起采集肘静脉血5 mL于乙二胺四乙酸真空管内,在室温下经5 000 r/min离心10 min后取上层血浆,在4 h内检测甘油三酯、总胆固醇、HDL-C、LDL-C、空腹血糖、尿酸及肌酐。

1.2.3 颈动脉斑块:采用Philips公司IE33型超声诊断仪进行检测。研究对象取仰卧位,头后仰,偏向对侧,探头从颈根部延颈动脉走形检测双侧颈总动脉、颈外动脉、颈内动脉,记录有无斑块、斑块数目、性质、大小、位置。斑块定义:局部隆起突出于动脉管腔>0.5 mm或超过环绕颈动脉内-中膜厚度值的50%,或内-中膜厚度>1.5 mm[5]。根据声学特征将斑块分为:(1)低回声斑块(脂质成分为主);(2)中等水平回声斑块(纤维成分为主);(3)强回声斑块(钙化为主);(4)混合回声斑块(有两种以上的组织成分混合或伴出血)。将中等回声和强回声斑块归为稳定斑块,低回声和混合回声斑块归为不稳定斑块[6-7]。

1.3 统计学分析 用SPSS 13.0 软件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以(x±s)表示,组间比较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计数资料以例数(百分比)表示,组间比较采用χ2检验。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模型进行影响因素分析。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 果

2.1 4组颈动脉斑块检出率比较 分别比较4组颈动脉斑块检出率及不稳定斑块检出率,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A组的颈动脉斑块检出率及不稳定斑块检出率高于B组,而B组、C组、D组颈动脉斑块检出率及不稳定斑块检出率均依次升高(均P<0.05)。见表2。

表2 4组颈动脉斑块检出率比较[n(%)]

注:与A组比较,aP<0.05;与B组比较,bP<0.05;与C组比较,cP<0.05。

2.2 静息心率与颈动脉斑块稳定性的关系 以颈动脉斑块稳定性作为因变量,以静息心率水平、年龄、性别、收缩压、舒张压、总胆固醇、甘油三酯、HDL-C、LDL-C、空腹血糖、尿酸、肌酐、高血压病史、糖尿病病史为自变量,进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赋值见表2。结果显示,静息心率≥82次/min、年龄大及LDL-C水平高是颈动脉斑块稳定性的危险因素(均P<0.05),见表4。

表3 变量赋值情况

注:其余变量为连续变量。

表4 颈动脉斑块稳定性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

2.3 不同性别患者静息心率与颈动脉斑块稳定性的关系 以颈动脉斑块稳定性为因变量,以静息心率水平、年龄、收缩压、舒张压、总胆固醇、甘油三酯、HDL-C、LDL-C、空腹血糖、尿酸、肌酐、高血压病史、糖尿病病史为自变量,分别在男性及女性患者中进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变量赋值同2.2。结果显示,在男性人群中,静息心率≥82次/min、年龄大及LDL-C水平高是颈动脉斑块稳定性的危险因素(均P<0.05);在女性人群中,仅年龄及LDL-C水平高是颈动脉斑块稳定性的危险因素(均P<0.05)。见表5。

表5 男性及女性患者颈动脉斑块稳定性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

3 讨 论

静息心率作为反映心脏搏出量的指标,与心血管疾病的发生密切相关[8-9]。一项荟萃分析结果表明静息心率升高引起的脑卒中风险远远高于心血管疾病[10];研究表明静息心率对于颈动脉硬化的影响大于对主动脉硬化的影响[11]。本研究进一步探讨静息心率与颈动脉斑块的关系。

本研究结果显示,静息心率≥67次/min时,随着静息心率水平的升高,颈动脉斑块与不稳定斑块检出率呈升高趋势(P<0.05),提示静息心率水平的升高可能与颈动脉斑块的形成及稳定性有关。静息心率对颈动脉斑块形成的影响机制目前尚不清楚,但可能与以下因素相关。静息心率主要受交感/副交感神经支配,交感神经占主导地位时引起静息心率增快,静息心率可通过影响血液流型、速度和壁面剪应力而导致血管内皮功能障碍,从而促进炎症反应、动脉粥样硬化、血栓形成[12-13],因此心脏固有调节的反应性静息心率可能在动脉粥样硬化形成中起一定作用。但静息心率<67次/min患者颈动脉斑块的检出率反而高于67次/min≤静息心率<76次/min患者,这可能与该组人群年龄偏大有关。有研究结果显示,随着年龄增长心率趋向于减慢[14]。

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静息心率≥82次/min是颈动脉斑块稳定性的危险因素(P<0.05),静息心率≥82次/min者颈动脉斑块不稳定的风险约为静息心率<67次/min者的1.120倍,这与Wang等[15]的研究结果相似。此外,在男性人群中,静息心率≥82次/min是颈动脉斑块稳定性的危险因素(P<0.05);而在女性人群中,仅年龄及LDL-C水平增高是颈动脉斑块稳定性的危险因素(均P<0.05),静息心率与颈动脉斑块稳定性无关(P>0.05)。其他学者也发现,在男性人群中快静息心率为颈动脉斑块形成独立的危险因素,而女性人群中却无此关系[15]; 一项关于女性健康的研究也表明静息心率与女性人群卒中风险无关[16]。这也更好解释了为什么男性人群脑卒中发病率远远高于女性。

总之,静息心率水平的升高可能与颈动脉斑块的形成有关;静息心率增快者尤其是男性,颈动脉斑块不稳定的风险增高。本研究存在一定的局限性,如样本量少,缺乏颈动脉斑块基线数据而无法分析颈动脉斑块基线情况等。

猜你喜欢
静息颈动脉斑块
颈动脉的斑块逆转看“软硬”
一篇文章了解颈动脉斑块
CCTA联合静息心肌灌注对PCI术后的评估价值
microRNA-146a与冠心病患者斑块稳定性的相关性
精神分裂症和抑郁症患者静息态脑电功率谱熵的对照研究
有颈动脉斑块未必要吃降脂药
三维超声在颈动脉内膜剥脱术前的应用价值
脑微出血与颈动脉狭窄的相关性分析
首发抑郁症脑局部一致性静息态MRI对比研究
静息性脑梗死患者的认知功能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