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核心素养的培养

2019-05-20 02:58陈丽真
黑河教育 2019年5期
关键词:核心素养教学方法阅读教学

陈丽真

[摘要]语文作为一门语言学科,强调听说读写,其学习过程并不只是单纯地学习语言知识,还应注重其内涵教育。汉语作为目前世界上仍在广泛使用最古老的语言,其内涵之广,文化之深是其它任何一门语言所不能比拟的。因此,语文学科核心素养的培养不能仅仅停留在语言的掌握上,还要体现在人文素养、教育素养、科学素养、创新素养、信息素养、美学素养、实践素养等综合素养的培养上,而且应始终贯穿在语文教学的方方面面,尤其以阅读教学为最重要。因此,要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加强对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

[关键词]阅读教学;核心素养;教学方法;自我体验

小学语文教学在保证教学质量的同时,还要关注对学生语文核心素养的培养,使学生能够主动地学习汉语文化,自主分辨语言错误,主动思考问题所在。阅读作为小学语文教学的重要内容,是对学生进行核心素养培养的重要途径,教师要遵循小学语文阅读教学合理性、高效性、持久性、时代性的原则,有效地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

一、注重学生的主体地位

1.避免教师本位主义思想

有这样一个有趣的段子:在理解一篇文章时,教师说窗帘是蓝色的说明了作者复杂的心情以及当时压抑的环境。但是有学生指着插图说“老师,这个图上的窗帘本来就是蓝色的呀。”这个段子显示出传统阅读教学中教师过于主观的角色形象,阅读教学中教师常常习惯于将自己的思想、理解和思维模式强加给学生,甚至有一些思想并不是教师思考的结果,而是从与教材相关的教辅资料中得来的,这种情况我们通常称之为“本位主义”。阅读并没有固定的思维模式,尤其是小学生阅读,不可过多地讲解对文章语法结构的分析,要重在对文章感情的理解,而且这种理解应当是出自学生自己的思考,而不是来自于教师或其他外在因素。

2.发掘学生思维的闪光点

不同家庭背景、不同生活经历的学生对于同一篇文章可能有着不同的理解,这是由学生自身的思维和体验所决定的。语文核心素养的培养与每个学生的个人素养不可分割,其应当基于对学生个体思维的尊重和对学生个人成长的理解之上。在学生成长的过程中,可能由于不同的经历产生了不同的思维方式,这些思维方式又反作用于学生本身,帮助学生不断成长。作为教师,应尊重每位学生的成长过程,在学生的阅读中起辅助、引导的作用,要激活学生的思维,鼓励他们有新奇的想法。这些新奇的想法是学生思维活跃性的直观体现,方向可能有偏差,教师应做的是帮助学生找准思维发展的正确方向,让学生活跃的思维向着最正确的方向不断前进。

3.放低教师姿态

阅读教学中,教师切勿将自身形象塑造得过于高不可攀,而应放低姿态主动亲近学生,多与学生交流沟通,多了解学生最真实的想法。对于一些难度较大的文章,教师在给予指导的同时,还要帮助学生分析文章特色,与学生及时探讨新知识点,引导学生分享自己的阅读方法,让学生不仅能阅读,还要会阅读、爱阅读,从更深层次上激发学生阅读的主动性与积极性,保证学生在阅读过程中的主体地位,让阅读更有深度和思想。

二、保证学生阅读时的思考空间

所谓“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学和思是相辅相成的。小学语文阅读材料通常情况下难度不大,但是对于细节的刻画和描写却十分深入,这是小学阅读教学的特点所决定的。小学生思维尚不成熟,需要对生活多加观察,这样才能确保学生在生活中不断吸收知识、积累知识。除了知识的积累,还需要个人思想的确立,保证思维的活跃性,因此,在进行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时,教师不仅指导学生理解文章,还要带领学生进行更深层次的思考,将思考作为阅读训练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通常进行阅读教学时,教师十分强调学生对文章的理解,不仅仅是因为阅读的本质就是理解文章,还是因为学生未来面临的考试也是针对文章理解出题。但是不能否认,学生对文章的理解往往是基于他们对于文章内容的思考,而这个思考过程顺利与否,需要在日积月累的阅读训练中形成,这就需要教师在阅读中留给学生独立思考的时间和空间。例如,小学六年级课文《月光曲》中描述了这样一幅画面:“他好像面对着大海,月亮正从水天相接的地方升起来。微波粼粼的海面上,霎时间洒满了银光。月亮越升越高,穿过一缕一缕轻纱似的微云。忽然,海面上刮起了大风,卷起了巨浪。被月光照得雪亮的浪花,一个连一个朝着岸边涌过来。”这幅画面的出现,对于初读此文的小学生来说仿佛是理所应当,但是如果教师引领学生思考,“去掉这样一幅画面,你们想象一下,是否还能够准确地在脑中勾勒出贝多芬弹奏的《月光曲》是一首什么样旋律的曲子?”这样学生在思考的过程中,就会发现在记叙文中加入此段景色描写的重要性,对于理解文章及上下文衔接是十分有必要的。在学生思考时,教师还可以给他们介绍一些基本的文章结构特点,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内容,掌握一定的行文方法。

教师应当注意一个问题,文章的思考固然重要,但切勿本末倒置,思考应以文章为基础,在此基础上进行合理的思维训练,切勿过于宽广。因为学生的思维有限,过多的思考会让学生的脑部陷入疲劳,会极大影响授课效率,而且长时间进行跨度思维训练會让学生觉得阅读训练过难,丧失阅读的信心和兴趣。同时,课堂教学时间有限,大量的阅读思考训练会占用很多的时间,影响了教学进程。

三、鼓励学生提出问题

在传统的教育教学中,教师往往占主导地位,导致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一直处于被动接受的状态中,不仅降低了学习效率,还压抑了学生的思维发展。教师的课上讲解不可能面面俱到,对于文章的理解也不可能做到分毫不差,而学生的理解未必就一定是错的,小学生凭借超强的思维发散能力,有时甚至可以提出一些教师都不曾想过的问题并作出解答。小学语文阅读教学过程对小学生来说,是一个通过自身思维理解文字的过程。正如上文所说,学生的思维由于其生活环境、家庭背景、成长经历因素的影响,致使每位学生的思维都不尽相同,遇到同样的文章也会不由自主地从各自的角度去理解,因此,学生对于文章的阅读与理解,既是个人思维的结果,也是个人思维成长的重要途径,更是学生自我体验、张扬个性、发散思维的过程,而教师不妨给与这个过程更加便捷的途径,让学生能够在遇到困难、遇到瓶颈、遇到问题的时候找到一个可以依靠的“臂膀”,不仅不应该阻止学生在阅读过程中的提问,还应该鼓励学生多提问,训练学生通过发散思维思考文章,运用自己思想理解内容的能力。学生“思疑”、教师“解惑”能让阅读课堂变成师生沟通交流的平台,不仅能在阅读的过程中帮助学生提升自身的思维逻辑能力,同时也能加强教师与学生之间的沟通交流,便于教师及时掌握学生的思想动态,并根据所掌握的信息对阅读教学内容作出及时调整,让阅读课堂更加贴近学生的思维,诱发学生进行思考提问,如此进入良性循环,从而保证阅读课堂教学的高效率,不断提升教学深度和学生的体验感,最终达到让学生阅读思维训练得到最优化的目的。例如,在《鲁滨逊漂流记》一课中,教师可以鼓励学生从多方面对文章的内容进行提问。学生相继提出“鲁滨孙登船是否有买保险”“鲁滨孙回到社会之后能否正常生活”“在正常社会中不能生存的话是否他会回到岛上”等问题,这些问题看似与正常授课毫无关系,但是却能帮助学生更加深刻地获得阅读体验,进而提升他们的阅读兴趣,帮助学生主动、积极地投入到阅读教学中去。

总之,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过程中,教师与学生是不可分割的两个方面,而在这个过程中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应当以学生的思维为根基,以阅读课程的内容为辅助,让学生在学习、理解、思考中不断完善自己的思想,在阅读中提升自己的语文能力,不仅把语文阅读看作一门课程去学习,还要把阅读作为自己学习的良师益友,在阅读中找寻乐趣,让学生在华美的阅读中不断进步和成长。

参考文献:

[1]李作芳.浅谈阅读教学中小学语文核心素养的培养[J].教育理论与实践,2017,(14).

[2]熊建峰.语文教学要为核心素养而教[J].小学教学,2016,(09).

[3]邱欣华.在小学语文课堂中培养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J].教师博览,2017,(08).

(责任编辑 付淑霞)

猜你喜欢
核心素养教学方法阅读教学
教学方法与知识类型的适宜
谈阅读教学中的快乐
阅读教学中的“追问”略说
我的教学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