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论莒县西大庄墓葬年代及文化属性

2019-05-30 06:50
考古与文物 2019年2期
关键词:故城铜器墓葬

靳 健

(山西大学历史文化学院)

莒县西大庄墓出土青铜器41件,青铜容器包括鼎3、簋4、壶2件,鬲、、匜、盘、 (简报称舟)等各1件(图一)。此外,还发现有山字形器、人首纹大刀、铜戈以及车马器等器物[1](图二)。西大庄墓出土的鼎、簋、壶、盘、匜,均是两周之际中原地区流行的器类及形制。圆肩尖足铜鬲形制独特,与学界通常所称的“淮式鬲”相近。单半环耳、椭圆形腹[2],在山东、关中、中原等地区皆有发现,尤以山东地区发现的这类器物时代较早、数量也较多。由于该墓发现的其他材料较少,因此,随葬的铜器成为判断墓葬年代的主要依据。

关于该墓的年代,发掘简报将其定在西周晚期至春秋初期;王青[3]、刘延常[4]、吴伟华[5]等认为该墓年代为西周晚期;朱凤瀚则认为此墓年代在春秋早期[6]。近来,苏辉从器形、纹饰等方面将西大庄青铜容器与西周晚期铜器进行了对比,认定其年代为西周厉王时期[7]。

标准器断代法是判断器物年代常用的一种方法。但是,标准器只是器物演变过程中的一个节点,不能全面反映此类器物的存续年代范围及变化趋势。因此,若想准确地判断铜器年代,便需要归纳各器类的演变趋势,结合时代明确的典型器群,最终确定其年代。本文拟在上述研究基础上,对西大庄墓葬所出铜器的形制变化及年代再做讨论。

(一)铜鼎

西大庄墓所出的3件铜鼎(图一,1~3),皆为折沿、立耳、浅腹、圜底的蹄足鼎。口沿下饰一周重环纹。该鼎的这些特点很容易让人联想到西周晚期最为常见并延续至春秋早期的立耳半球腹蹄足鼎,这类鼎多在口沿下饰一周纹饰带,例如西周晚期的毛公鼎(图三,2)[8]、函皇父鼎(乙)(图三,3)[9]等。

西周晚期,铜鼎仍保持着相对统一的风格。例如晋侯墓地M31:3鼎(图三,1)[10]、鲁国故城M46:1鼎(图三,4)[11]、叔父鼎(图三,5)[12]等,均是立耳、深腹、圜底、蹄足的式样。

进入春秋早期,此类鼎在延续西周晚期形制的基础上,呈现出鼎腹变浅、底部趋平、足部粗壮的演变趋势。例如虢国墓地M2011:87(图三,6)[13]、 滕 州 后 荆 沟M1:9(图三,7)[14]等铜鼎。这一趋势,也能够在两周之际延续使用的晋侯墓地、鲁故城墓地、梁带村芮国墓地出土铜鼎中得到印证。如晋侯墓地M102∶11(图三,8)[15]、鲁故城M48∶18(图三,9)[16]、韩城梁带村M19∶186(图三,10)[17]等春秋早期的铜鼎均表现出这种趋势。

将西大庄墓3件铜鼎与上述铜鼎进行对比可以看出,西大庄这一组铜鼎腹部宽浅,底部趋平,蹄足较粗,与西周晚期铜鼎特点圜底突出、球形深腹、蹄足瘦高的有着较为明显的区别,而与春秋早期铜鼎形制更为接近。

(二)铜簋

4件铜簋(图一,4、5)形制大小相近。覆碗状盖,盖顶正中有喇叭形捉手,器身子口,圆鼓腹,腹侧有2个对称的半环状兽首耳,无垂珥,喇叭形圈足,圈足底下附加3个扁平小足。器口沿与盖沿均饰重环纹一周,下腹部饰瓦棱纹。

这类铜簋是西周中期偏晚以降非常流行的式样。如周原出土的散车父簋(图四,1)[18]、此簋(甲)(图四,2)[19]、窃曲纹簋(乙)(图四,3)[20]、师簋(图四,4)[21]以及鲁故城M46:2铜簋(图四,5)[22]等。

春秋早期,此类铜簋盖腹折棱不明显,整体显得更加圆鼓,但大体上仍与西周晚期的相似,如晋侯墓地M102:17铜簋(图四,6)[23]。其最为显著的变化出现在耳部及足部——耳部上移,且有上扬趋势;环状耳孔或有缩小,垂珥多省略,总体简化。足部由圈足兽首接足尖外卷的三足向三直短足演变,兽首多简化或省略。如虢国墓地M2011:86(图四,7)[24]、鲁国故城M48:9(图四,8)[25]、齐国故城M1:4(图四,9)[26]等铜簋。

从总体造型来看,西大庄4件铜簋与春秋早期铜簋形制相仿,耳部、足部特征完全符合这一演变趋势。器耳上移且略微上扬的特征是春秋早期铜簋与西周晚期铜簋之间一个比较明显的差别。从纹饰来看,西大庄簋口沿下的重环纹宽大粗糙,下部瓦棱纹寥寥几条,显示出一种简化的风格。这种风格在共出的其他器物上也有所反映。值得一提的是,西大庄铜簋的形制与登封告城M3:180铜簋(图四,10)[27]较为相像,唯后者腹部较直,较西大庄铜簋宽矮。根据共出的其他器物判断,告成M3年代约在春秋早期偏晚阶段[28]。西大庄这4件铜簋的相对年代应稍早于告成M3铜簋。

(三)铜壶

2件铜壶(图一,10、11)形制、纹饰、大小略同。圈顶盖,子母口,长颈,鼓腹,圈足。颈部有一对兽形耳。盖顶饰涡纹,外缘饰鳞纹,盖口沿饰重环纹一周,颈部饰夔龙纹,腹饰波曲纹,足饰垂鳞纹。

这类铜壶自西周中期偏晚阶段开始流行,发现数量较多,演变趋势较清晰。西周晚期此类铜壶体量较大,制作精美,如著名的幾父壶(图五,1)[29]、三年壶(甲)(图五,2)[30]、番匊生壶(图五,3)[31]、应侯壶(图五,4)[32]等均高达60厘米左右。至春秋早期,铜壶体量及精致程度普遍下降,多高约三四十厘米。除此之外,形制上最显著的变化在耳部和腹部。西周晚期,铜圆壶具有颈部细长、腹部极度倾垂的特征。至春秋早期,铜壶腹部内收,鼓腹倾垂程度明显下降,两耳最外侧之间的距离接近腹部最大径,整体更显均衡。

西大庄2件铜壶均高36.9厘米,颈部较粗,圆鼓腹内收明显,腹部最大径约等于两耳最外侧之间的距离。其总体特征与虢国墓地M2011:215铜壶(图五,5)、M2011:62铜壶(图五,6)[33]、河南罗山M2006:53铜壶(图五,7)[34]、邾君庆壶(图五,8)[35]及杨姞壶[36]相似。在纹饰布局方面,西大庄铜壶下腹不施纹饰的做法体现出简化风格,与西周晚期布满纹饰的风格有所不同。

(四)铜盘、匜

西大庄墓所出的铜盘、铜匜(图一,6、8),铜盘立耳,浅腹,圈足;铜匜瓢形浅腹,流口平直且较窄,尾部有龙形鋬,腹下接4个扁足。两器均在口沿饰有一周重环纹。

西周晚期铜匜均为长流、深腹、龙形鋬、腹下承四较高的兽形扁足形式。口沿普遍饰有一条纹饰带,腹饰瓦棱纹。例如1963年扶风县齐家窖藏铜匜(图六,1)[37]、史颂匜(图六,2)[38]、中友父匜(图六,3)[39]、莱阳中荆乡前河前村铜匜(图六,4)[40]、应国墓地M95:32铜匜(图六,5)[41]等。

春秋早期铜匜形制承袭西周晚期,其演变趋势主要体现在腹部变浅,流口变平,如晋侯墓地M102:13(图六,6)[42]、鲁故城 M48:4(图六,7)[43]、齐故城M1:6(图六,8)[44]等铜匜。春秋中期偏早阶段,如上郭村M12:3(图六,9)[45]、侯马上马M1287:6(图六,10)[46]等铜匜同样表现出这一趋势,继续向浅腹、平流的方向演化。而纹饰方面则出现省略现象。

西大庄铜匜腹部较浅、流口窄而平直的特点与上文所举春秋早期铜匜一致,铜匜腹部不施瓦棱纹同样体现出简化风格,故其年代约为春秋早期。铜盘与铜匜为一套水器,纹饰风格一致,年代相当。

(五)铜甗

铜甗(图一,12)为分体,由甑和鬲(报告称鼎)组合而成。甑为方唇、敞口、立耳、斜鼓腹,口沿下饰两道凸弦纹。鬲为方唇、敞口、束颈、鼓腹、蹄足,双附耳与器壁有横圆柱相连。鬲口沿部分刻有铭文“齐侯作宝□□□……子子孙孙永宝用”,表明这件铜甗与齐国有关。

总体来看,西大庄铜甗的形态,与山东地区常见的一类口部收束、鬲部圆鼓且有附耳的铜甗差别明显,如鲁国故城M48:15铜甗(图七,6)[47]、临沂凤凰岭铜甗(图七,7)[48]。西大庄铜甗甑部特征更多的保留了西周晚期铜甗的特征。如甗(图七,1)[49]、应国墓地M95:82铜甗(图七,2)[50]、莱阳中荆乡前河前村墓铜甗(图七,3)[51]等的甑部特征,便与西大庄M1:12铜甗相似。

两周之际,中原地区分体铜甗的演变趋势为:由分裆明显逐步过渡为平裆鬲,足跟加宽,鬲耳部更多采用附耳加横圆柱的形式。就西大庄铜甗鬲部鼓腹平裆、足跟尤为宽阔的特点而言,与晋侯墓地M64:120(图七,4)[52]、虢国墓地M2011:166(图七,5)[53]等铜甗鬲部相似,显然与春秋早期的风格更为接近。此类铜甗鬲部的形制在春秋中期仍然可见,如海阳嘴子前M4:87铜甗(图七,8)[54]。

(六)铜

(七)铜戈

2件铜戈(图二,1、2)形制、大小相仿,锋部折角明显而呈三角形,上刃平直,长胡,直内,阑侧三穿。其与晋侯墓地M93:138(图八 ,1)[60]、韩城梁带村 M28:60(图八,2)[61]、虢国墓地M2011:525(图八,3)[62]、临淄齐故城M1:10(图八,4)[63]等铜戈相似,反映出西大庄墓出土铜戈与其他器类在年代上的一致。

(八)细密化风格的纹饰

约在春秋中期,铜器风格发生了一次较大的转变。由西周晚期延续下来粗糙、疏朗的纹饰,如波曲纹、重环纹、瓦棱纹等,逐渐向精致、细密的风格发展。两周之际流行的两两相对的螭龙纹,逐渐勾连、缠绕起来,形成春秋中晚期最为流行的蟠螭纹及蟠虺纹。西大庄墓车构件上装饰的相互缠绕的龙纹(图二,4)正是这一时期纹饰风格变化的体现。另外,在纹饰细节方面,这一时期出现细短阴线填充于龙纹主体的现象,与较早时期龙纹主体饰单阴线不同。西大庄墓出土辖軎及车构件上的龙纹均饰此类细短阴线(图二,3、4)。上述特征反映车构件及车軎的时代可能较晚,但考虑到此类纹饰仅出现于车构件及车軎之上,且车軎上顾首夔纹省略垂冠(图二,3)的现象于春秋早期较常见,因此,将西大庄M1年代定为春秋早期为宜。

西大庄墓的形制为长方形土坑竖穴墓,墓向20度,墓圹口大底小,墓壁较直,有熟土二层台。该墓虽遭破坏,但其形制仍能反映一定的葬俗。目前学界普遍认为此墓为莒国贵族墓葬,但是也有学者指出该墓与典型莒国墓葬在葬俗方面存在差别[64],主要体现在典型莒国墓葬墓向一般为东西向,多置器物坑(库)存放随葬品,墓底常置腰坑并殉狗,部分墓葬有殉人现象,如沂水刘家店子[65]、莒南大店[66]等墓葬。葬俗反映着人们的观念和习俗,“与器物相比,这种物化的精神观念在其传统文化中根深蒂固,具有极强的文化稳定性”[67]。西大庄墓与典型莒国墓葬的葬俗差异明显,反映其文化内涵可能不同于莒。有学者根据墓中所出铜甗的铭文,认为该墓为齐国流亡贵族的墓葬[68]。从葬俗来看,齐国墓葬墓向分东西向和南北向,比例相当;墓底设腰坑、坑内殉狗的习俗较为常见;部分墓葬设置壁龛或器物坑放置随葬品,如昌乐岳家河[69]等墓,显然与西大庄墓有别。相较而言,西大庄墓的葬俗与中原及鲁国等地区的姬姓周人墓葬更为相近,以长方形竖穴土坑、南北墓向、熟土二层台为主要特征,少见其他因素。如虢国墓地[70]、鲁国故城乙组墓[71]等墓葬。鲁国故城甲组墓中有29座置腰坑、殉狗,较为特殊,有学者认为墓主人与夷族有关[72]。从器物组合来看,该墓出土器物中鼎、簋、壶、盘、匜、戈等属于周式青铜器,甗与齐国联系密切,鬲 则有一定的地方特色,其文化因素以周文化为主,并能够与葬俗相对应。因此,单就这一座墓葬的文化属性来看,显然与周文化的联系更为紧密。

根据上述各器类的形制和纹饰特点,笔者认为将莒县西大庄M1年代定在春秋早期较为合理。该墓所出的部分青铜礼器,如鼎、簋、壶、盘、匜等,其形制、纹饰及组合均保留了一些西周晚期的传统。但与西周晚期同类器相比,其演变特征能够体现出时代差异。此外,该墓还发现有铜翣,王龙正等学者生在《周代丧葬礼器铜翣考》一文中根据铜翣连体、简化的特征,认为其年代属于春秋早期[73]。

莒县西大庄M1出土的周式风格青铜器与中原地区春秋早期铜器特征相似,这一点,在晋侯墓地、鲁国故城、梁带村芮国墓地以及其他时代较为明确的出土铜器资料的对比中已经得到了印证,反映出鲁东南地区与中原地区的紧密联系。据此,我们能够在区别西周晚期与春秋早期各类铜器特征方面得出一些认识,作为两周之际铜器及墓葬分期断代的参考:相较于西周晚期的青铜器,春秋早期铜鼎表现为浅腹、平底;铜簋簋耳呈上扬趋势,环状耳孔或有缩小,三足简化;铜壶颈部加宽,腹部倾垂程度下降,呈圆鼓腹;铜匜流口变平,腹部变浅。铜器纹饰的精致程度有所下降,布局出现省略现象,呈现出一种简化风格。部分纹饰开始向细密的方向转变,新的纹饰风格正在孕育中。此外,西大庄墓出土的圆肩尖足鬲和椭圆形腹也为相关器类的演变和年代判断提供帮助。

学界一般将西周晚期与春秋早期归为青铜器发展的一个阶段,一方面是因为春秋早期仍然有大量西周晚期器物沿用,另一方面则是由于不同器类的演变过程不同步。例如在北赵晋侯墓地最晚阶段的M93、M102两墓中,可以观察到铜鼎、铜壶等器类的变化因素,显示出春秋早期特征,而铜簋、铜匜等器类的演变特征则不甚明显,这或许是影响年代判断而引发争议的一个重要因素。因此,为了更好的判明出土器物及墓葬年代,需要结合典型器物群进行分析,全面考察各类器物的特征,在两周之际这样的传统与革新并存的时代中找到确切的时代因素,进而为准确断代提供依据。综合本文对西大庄墓出土铜器群的分析,笔者认为该墓可以作为春秋早期的典型墓葬,可为日后两周之际铜器群的断代提供参考。

[1]莒县博物馆.山东莒县西大庄西周墓葬[J].考古,1999(7).

[2]关于该类铜器的定名,学界有多种说法。简报称“舟”,朱凤瀚先生指出栖霞吕家埠M2此型小罐内存有谷物朽壳,称“小罐”为宜见朱凤瀚.中国青铜器综论[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9:1705。有学者或称为“巵”(苏辉.莒县西大庄西周墓青铜容器的王世判定——附论玦形卷体龙纹[J].南方文物,2014(4)).本文仍按照学界普遍命名,称其为“”。

[3]王青.海岱地区周代墓葬研究[M].济南:山东大学出版社,2002.

[4]刘延常.莒文化探析[J].东南文化,2002(7).

[5]吴伟华.从随葬铜器墓看周代莒国贵族埋葬制度[J].文博,2009(3).

[6]朱凤瀚.中国青铜器综论[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9:1706.

[7]苏辉.莒县西大庄西周墓青铜容器的王世判定——附论玦形卷体龙纹[J].南方文物,2014(4).

[8]《中国青铜器全集》编辑委员会编.中国青铜器全集(第5卷),北京:文物出版社,1997.

[9]王世民等.西周青铜器分期断代研究[M].北京:文物出版社,1999.

[10]山西省考古研究所,北京大学考古学系.天马——曲村遗址北赵晋侯墓地第三次发掘[J].文物,1994(8).

[11]山东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山东省博物馆等.曲阜鲁国故城[M].济南:齐鲁书社,1982.

[12]曹玮主编.周原出土青铜器(第1卷)[M].成都:四川出版集团,巴蜀书社,2005:63.

[13]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三门峡市文物工作队.三门峡虢国墓[M].北京:文物出版社,1999.

[15]同[10]:图四二.

[16]同[11]:151.

[17]陕西省考古研究所等.陕西韩城梁带村遗址M19发掘简报[J].考古与文物,2007(2):图九,3.

[18]同[12]:185-187.

[19]同[12]:420-409.

[20]同[12]:73.

[21]同[9]:85.

[22]同[11]:图版捌拾,1.

[23]同[10].

[24]同[13].

[25]同[11]:图版捌拾,3.

[26]齐国故城遗址博物馆,临淄区文物管理所.山东临淄齐国故城西周墓[J].考古,1988(1):图二,5.

[27]郑州市文物考古研究所,登封市文物局.河南登封告成东周墓地三号墓[J].文物,2006(4):图五,1.

[28]同[6]:1578.

[29]同[12]:84-88.

[30]同[12]:662-667.

[31]同[9]:132.

[32]保利艺术博物馆.保利藏金(续)[M].广州:岭南美术出版社,2001:150.

[33]同[13]:彩版三六-2、3.

[34]信阳地区文管会,罗山县文化馆.河南罗山县发现春秋早期铜器[J].文物,1980(1).图片采自:《中国青铜器全集》编辑委员会编.中国青铜器全集(第5卷),北京:文物出版社,1997.

[35]枣庄市政协台港澳侨民族宗教委员会,枣庄市博物馆.小邾国遗珍[M].北京:中国文史出版社,2006:84.

[36]同[10].孙庆伟先生曾论及杨姞壶与虢国墓地M2011:62、215及罗山铜壶的形制具有春秋早期特征。见:孙庆伟.晋侯墓地M63墓主再探[J].中原文物,2006(3).

[37]同[12]:260-262.

[38]图像采自:同[6]:1326.图一一六七,11.

[39]同[12]:45.

[40]李步青.山东莱阳县出土己国铜器[J].文物,1983(12).图像采自:同[6]:1398.图一一·一〇六,7.

[41]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三门峡市文物工作队.平顶山应国墓地九十五号墓的发掘[J].华夏考古,1992(3).

[42]同[10].

[43]同[11]:图版柒玖-4.

[44]同[26].

[45]山西省考古研究所.闻喜上郭村1989年发掘简报[C]//三晋考古(第一辑).太原:山西人民出版社,1994:145.图七,4.

[46]山西省考古研究所编.上马墓地[M].北京:文物出版社,1994:67.图五四,3.

[47]同[11]:151.

[48]山东省兖石铁路文物考古工作队编.临沂凤凰岭东周墓[M].济南:齐鲁书社,1987:图五,1.

[49]同[12]:1364-1365.

[50]同[41].

[51]同[40].

[52]上海博物馆.晋国奇珍:山西晋侯墓群出土文物精品[M].上海: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2002:148.

[53]同[13]彩版三五-4.

[54]烟台市文物管理委员会,海阳县博物馆.山东海阳县嘴子前春秋墓的发掘[J].考古,1996(9).图版三五:5.

[56]马玺伦.山东沂水发现一座西周墓葬[J].考古,1986(8).

[57]临朐县文化馆,潍坊地区文物管理委员会.山东临朐发现齐、、曾诸国铜器[J].文物,1983(12).

[58]张光明.山东淄博南阳村发现一座周墓[J].考古,1986(4).

[59]上海博物馆,陕西省考古研究院.金玉华年——陕西城出土周代芮国文物珍品[M].上海:上海书画出版社,2012:215.

[60]同[10]:32.图四八,1.

[61]同[17]:彩版一二四,2.

[62]同[13]:图版二五,4.

[63]同[26]:25.图三,5.

[64]张叶亭.沂沭河流域商周青铜器研究[D].西安:陕西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0.

[65]山东省文物考古研究所,沂水县文物管理站.山东沂水刘家店子春秋墓发掘简报[J].文物,1984(9).

[66]山东省博物馆等.莒南大店春秋时期莒国殉人墓[J].考古学报,1978(3).

[67]宋玲平.关于文化因素分析方法在青铜文化研究实践中的思考[J].中原文物,2006(6).

[68]同[64].

[69]山东省潍坊市博物馆,山东省昌乐县文管所.山东昌乐岳家河周墓[J].考古学报,1990(1).

[70]a.中国科学院考古研究所.上村岭虢国墓地[M].北京:科学出版社,1959.b.同[13].

[71]同[11].

[72]张学海.试论鲁城两周墓葬的类型、族属及其反映的问题[C].//中国考古学会第四次年会论文集.北京:文物出版社,1985.

[73]王龙正,倪爱武等.周代丧葬礼器铜翣考[J].考古,2006(9).

猜你喜欢
故城铜器墓葬
北朝至隋代墓葬文化的演变
费县故城勘探报告
殷墟妇好墓铜器铭文研究
Archaeological Discovery Confirms the Ancient Past of Yin County
刘朝中
山东日照地区出土汉代铜器鉴赏
郑韩故城北城门遗址航拍图
若使梦至故城
铜器天艺 尽在婆娑斑斓中
扬州胡场汉代墓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