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澄城刘家洼芮国遗址东I区墓地M6发掘简报

2019-05-30 06:50陕西省考古研究院渭南市博物馆澄城县文化和旅游局
考古与文物 2019年2期
关键词:素面龙纹墓葬

陕西省考古研究院 渭南市博物馆 澄城县文化和旅游局

刘家洼芮国遗址位于陕西省澄城县王庄镇刘家洼村西1.5公里处,地处鲁家河两岸黄土台塬上,南距澄城县城约22、西南距西安市约150、东北距韩城梁带村约60公里(图一)。鲁家河系洛河一级支流长宁河上游的一段,穿遗址而过,将遗址分为东西二区。遗址墓葬因2016年11月底被盗而发现。自2017年初始,陕西省考古研究院与市县相关文博单位联合组成考古队,对该遗址进行了系统的调查、勘探与发掘,取得了重要收获[1]。

收获之一就是新发现了四处春秋时期的墓地。特别是沟东Ⅰ区墓地,发现了2座带两条墓道的“中”字形大墓,东西并列分布(编号M2和M1)。从2017年4月至2018年底,考古队对该墓地进行全面发掘,已完成包括2座大墓在内的70座墓葬的清理。虽然有部分墓葬遭到盗扰,但仍出土了大量重要的文物。今选取2017年发掘的中型墓M6简报如下。

一、墓葬概况

(一)墓葬形制

M6开口于①层耕土下,打破生土,开口距地表约0.25米。为长方形竖穴土坑墓,南北向,方向22°。墓口略大于墓底,墓口长4.40~4.50、宽3.30米;墓底长4.32~4.36、宽3.16~3.28米,深7.60米。在墓室中部发现一盗洞,编号D1,平面圆角长方形,南北长0.90、东西宽0.50、自地表向下5.70米深,幸未扰乱墓室。

墓壁斜直,在东西两壁二层台以上发现工具痕迹,平行分布于墓壁上,呈“斜条”状,长0.40~0.50、宽约0.01米。墓室东北角发现脚窝,分布于北壁东端与东壁北端,两边对称,各9个,上下间隔0.50~0.60米。脚窝较规整,形状为马蹄形,宽0.12~0.14、高0.12、进伸0.10~0.12米。墓室四周为活土二层台,紧贴于墓壁。北二层台宽0.12、东二层台宽0.14、西二层台宽0.12、南二层台宽0.14、残高0.76米。墓底较平整,为红生土,略坚硬,含大量白色料姜石。填土为红褐色花土,土质较硬,未发现明显夯打痕迹,内含少量料姜石。

(二)葬具与葬式

葬具为一棺一椁。均已腐朽,仅存朽迹,为白色板灰。因在棺、椁坍塌前,未进入於土,致椁盖板、棺盖板、人骨及底板叠压在一起,总厚约3~5厘米。

椁盖板保存较差,板灰为浅灰色,可见13块盖板,东西向分布,两端搭于二层台上,中部有明显下塌现象。残长0.38~3.04,宽0.12~0.20米不等。椁侧板、端板,因坍塌腐朽,形制不明。椁长4.22、宽3.08、残高0.76米。椁底板共发现12块,均南北向摆放,长2.92~3.00米不等,宽0.12~0.20米不等。椁下发现垫木略呈井字形,垫木下未发现木槽。

棺位于椁室正中部,根据板灰遗迹,可见大致形制。长2.44、北宽1.0、南宽0.94米。因塌陷严重,棺高度、侧板、端板无法辨识(图二)。

人骨保存较差,严重腐朽,已成骨粉。从朽骨迹象看,葬式为仰身直肢,头向北。墓主头骨左侧发现1件玉玦,提取人骨时,再次发现另1件玉玦压于墓主右侧头骨下,因此推测其面向右(西)。墓主牙齿保存相对较好,共发现6 颗。双手交叉于墓主腹部,下肢平放,骨架朽痕长约 1.78米。墓主头骨、下肢骨部位之上有少量朱砂(封二,1)。根据墓葬随葬青铜矛、戈等兵器,推测可能为男性。

(三)陈器情况

随葬品在棺椁之间、棺盖板上、棺内均有放置,其中以棺椁之间最多。

棺盖板上南、北两端各置2件铜翣(封二,2)。棺、椁之间及棺盖板上散落着大量串饰件,主要由铜铃、铜鱼、石坠、陶珠等组成,共分五组,整个串饰分布呈“日”字形状(图四)。青铜器包括礼器、兵器、车马器及饰件等。礼器8件,均放置在墓葬棺椁之间西南角;车马器共计61件(组),散布于墓室北、东、西三侧;兵器共计53件,分布于墓室棺椁之间东、西两侧;另有铜环、铜泡、合页、带扣等;石圭共29件,集中置于墓室西北角(图五),玉圭2件,位于墓室棺椁之间东侧北部;漆木器主要分布于墓室北、东、西三侧棺椁之间,仅残存漆皮,范围较大,无法辨认器形;棺内随葬品为头骨两侧各置玉玦及其下的1件玉璜。

二、随葬器物

随葬品共180余件(组),按材质分为青铜器、玉石器、骨蚌器、漆木器等。

(一)铜器

1.铜礼器,共8件,有鼎3、壶2、甗1、盘1、匜1件。

铜鼎 3件。均为圆鼎,形制、纹饰相同,大小相次。标本M6:4,敛口,斜折沿,方唇,方形双附耳。腹较浅,中部微鼓,圜底近平,蹄形足接于腹底,内侧齐平,足跟下出小方台。腹中部饰一周凸棱,将腹分为上下两层,上层以三足为界饰三组横C形龙纹,每组两对,每对由两个头向内侧的龙纹头对头地相背排列,每组之间有界线。下层饰一周波带纹,波带纹基本连续,不分组。两附耳外侧各饰一周重环纹。 口 径 35.6、腹深14.8、通高24.4厘米(封三,1;图六)。

铜壶 2件。均为方壶,形制、大小、纹饰相同。标本M6:7,通体圆角长方形。长方形盖,盖顶有方圈足状捉手,盖沿作子口。器口作母口,呈长方形,微敞口,微束颈,鼓腹垂弛,位置偏下,平底微外凸。双兽首耳位于器颈短边两侧,耳上有扁片状衔环。长方形矮圈足底部外侈,下折起台。盖及捉手四侧面均装饰S形云纹,盖顶饰窃曲纹,正中有目。器身颈部四面饰波带纹,其下饰三周弦纹。腹部四面饰交龙纹,四壁图案基本连续;正面上部居中为龙首,下部两龙尾相对分布;侧面则下部居中为龙首,上部两龙尾相对分布。圈足四面饰垂鳞纹。器耳上端作兽首状,配置分枝角,在靠近壶身连接处各有一处孔洞,扁片状衔环外侧则饰以龙纹,作二龙相互咬合状,吐出长舌,配置C字形尖弯角,内侧素面。整体纹饰线条较浅,已无浮雕之感。盖捉手直径10.5×13.3、口径9.9×12.4、圈足直径12.5×16.8、通高31厘米(封三,2;图七)。

铜甗 1件。标本M6:9,长方形连体甗,甑敞口,斜折沿极窄,尖唇。甑部中浅腹,四壁斜直,向下收分。下接长方体四足鬲,连裆处平阔,浅袋足,高蹄形足跟,内侧削平。薄片状双立耳。无篦。器体甑部四壁满饰两层纹饰,上层为两条横C字形龙纹,每面有两个头向内侧的龙纹头对头地相背排列。下层为双首龙纹,作横S状,两首相顾。龙首下均吐出长舌。口径14.3×17.2、腹深16.5、通高21.8厘米(封三,3;图八)。

铜盘 1件。标本M6:11,平折沿,薄方唇。方形附耳较薄。盘侧壁较直,底部平阔。喇叭形圈足下部外侈,底部下折起台。圈足下部等距分布三个薄片状乳足,略呈长方形,不甚规则。附耳外侧饰一周重环纹。盘外侧壁饰一周三组双首龙纹,每组五个(唯一组在附耳下方龙纹排布有误);每个龙纹作横S形,两首向内回顾,吐出长舌;身体中部皆有一目纹。圈足外壁饰一周垂鳞纹,亦分三组。口径约25.5×29.4、腹深3、通高5.5×8厘米(图九,上;图一〇)。

铜匜 1件。标本M6:10,腹部横截面鋬端近圆角方形,流端近椭圆形。腹身似瓢较深,腹壁竖直,下部内圜,底部较平。宽短流上扬微弯曲,下接四龙形扁足,龙首形鋬手。器腹口沿下至流部以鋬为界,两侧各饰三个双体龙纹;流口下壁另单独横置两条相互对称的双首龙纹,中有界线。每个龙纹作横S形,两首向内回顾,吐出长舌;身体中部皆有一目纹。龙纹下自流口底部至鋬部饰三周凹弦纹。鋬与腹口沿连接处有浮雕龙首,配置分枝状龙角,龙首面向腹内侧,鋬整体作卷龙衔沿探水状。四扁足外侧皆浅浮雕龙凤合体纹,上部为凤首,配置长冠、尖角;下部为龙纹,系将口沿下的双首龙纹截取一半而成,龙凤头向一致。腹深6.4、长26、宽12.4、通高12厘米(图九,下;图一一)。

2.铜兵器,共计55件。有戈、矛、镞、甲胄、钖等。

戈 2件,形制、大小相同。标本M6:45,直援圭首形峰。中长援,中部略窄,有中脊。下刃在援末和胡相接处作斜缓的弧线,援体上端一圆形穿。中胡,胡上二长方形穿。长方形内,无刃,低于援上刃,内上一长方形穿。无上阑,有侧阑及下阑。素面。长19.2厘米(图一二;图一六,3)。

矛 1件。标本M6:91,柳叶形矛,尖锋,叶细长,两叶有刃,起中脊,中长骹,骹口呈圆形,骹近叶处有钉孔。骹内残留有木柲朽骸。素面。长21.2、骹口直径18厘米(图一四,1;图一六,1)。

镞 42件,成束集中放置。标本M6:137,条形双翼较窄,中脊凸出,直达前锋,双翼微内弧,刃部锋利,翼脊间有镂空的血槽(喉)。后锋微斜,长出关,关底部较平。近圆柱形铤上粗下细,较长较扁,两侧有范线。长4.9厘米(图一九,3)。

铜构件 2件。形制、大小相同。标本M6:97,空心短管,两端不封口,截面呈圆形。侧面中部有两个贯通的钉孔。素面无纹饰。管内仍残存较多朽木。长3.8、口径2.3厘米(图二一,3;图二四,1)。

甲胄6件,铜钖2件,目前正在修复中。

3.车马器,共计61件(组)。

马衔镳 8组,形制、纹饰、大小一致。标本M6:13,由一个马衔与两个马镳组成一套。马衔由两根两端各带一环的铜条组成,内环近圆形、外环近椭圆形;其中一条的两环呈垂直方向,另一条的两环呈水平方向,内侧两环以一侧、一平的方式套接,内环远小于外环。外侧两环以穿镳。镳身弯曲,一端近勾玉形,另一端逐渐变窄,并向内卷曲形成环状,整体近“6”形。镳器身扁平,正面微凸,可见两棱。镳身反面面近中部有双桥形钮,正面在双桥形钮对应位置及镳身非环状的一端饰有三个兽面纹。衔长10.8、镳长10厘米(图一三;图一六,2)。

车辖 4件,分二型。

A型 3件。标本M6:41,整体呈长条形,兽首辖首较大,侧面镂空形成方穿,底部和背部平直,底部沿键两侧对称分布两条长条形镂空槽。其下有扁长条体键,底边斜平,键正反面中部微凹。辖首作浮雕龙首,配置高出器表的片状分枝角,倒八字眉,巨目宽鼻。兽首长3.8、宽3.1、键长5.2、宽1.5、通长8.9厘米(图一五,2;图一七,2)。

B型 1件。标本M6:15,整体近水滴状,辖首宽大,正面成半圆弧形,可卡在軎上,后有宽厚的背脊,整体近一级台阶状。辖首中部作浮雕兽首,侧部镂空,形成穿孔,截面近梯形。背脊平直。扁长条键位于半圆弧内中部,体较短,近末端有长方形穿。辖首背面近辖键处对称分布两条纵向镂空槽。辖首圆弧外侧中部浮雕兽首配置横C字形角,角尖向上,位于背脊一侧;双层倒八字形眉连接在宽大的鼻部上,双目突出,鼻孔两侧伸出獠牙。其余部分皆素面无纹饰。辖首直径5.3、键长3.3、宽8、通长5.5厘米(图一五,1;图一七,1)。

车軎 2件。标本M6:38,筒状中空,外端封闭,内端口微敞,无折沿。横截面近椭圆形。近内端两侧面有两个对称的长方形纵向穿孔以纳辖。侧壁满饰纹饰,纹饰以两侧辖孔处为界可分作两组,每组分两层,均饰有折身双首龙纹,龙吐出长舌,纹饰呈中心对称。近内端的一层两龙首居中分布,近外端一层龙首则分布于两侧。顶面无纹饰。顶端径4.1、口径4、长8、辖孔长1.9、宽7厘米(图一六,7;图二一,1)。

銮铃 4件,形制、大小相同。标本M6:14,双轮铜銮铃,铃体较大。铃首作椭圆形,球形铃体中空,内置圆形铃丸,正面中间有一圆孔,外有放射状排列的三角形镂空8个,作车辐形,背面仅中间有一小圆孔。球体中间有一周脊棱,四面各有一连接外轮的短梁,外轮断面作等腰三角形,下面的短梁与铃柄相接并竖于铃座之上。铃座上小下大略呈梯形,与柄部相接的顶端有中脊,左右侧壁位置偏靠内,与前后壁及顶壁相接处形成类似扉棱;铃座中空,底部为长方形銎口。铃座四面中部各有一个钉孔,一侧面近底部另有一个圆孔。底座素面无纹饰。铃首直径10、高15.5厘米(图一五,3;图一七,3)。

铜鸟 3件,形制、大小相同。标本M6:82,整体作鸟形。鸟首高举,头顶有鸡冠状冠,两目圆睁,短喙。鸟身圆滑,侧有双翅,两翅后张,高出鸟体。扇形短尾上扬。未刻画鸟足,鸟体正底部有一短柱,下接长方形薄片状榫,用以插在衡端饰上。榫底部有近水滴形穿孔。颈部可见两周阴线,下有一层羽毛状纹饰,羽翅上也有阴线羽纹。高6.9厘米(图一八;图二四,6)。

车衡端饰 1件。标本M6:80,整体用铜管连续直角弯折两次构成,体大致呈反Z字形,铜管两端不封闭,横截面呈八边形。铜管前端开口处有水平槽,其上饰兽首,配置内卷角与倒八字形眉相连,宽鼻大目。铜管前端近兽首处、中部转折处、后端近开口处有三个自上至下贯通的长条形穿孔,应系纳铜鸟之用。长14.8厘米(图一八;图二四,8)。

车衡端饰构件2件。 标 本 M6:79,薄片状,前部呈圭首长条形;后部作较窄较短的长条状,类似柄部,有条形穿。侧部斜,略成台状。长13.2厘米(图一八;图二四,7)。

铜鸟、车衡端饰和车衡端饰构件,应是组成一个整体。

铜合页 4件,形制、大小相同。标本M6:28,由折页和柄部两部分构成。折页近方形,由长方形铜片对折而成,中间为空槽可以夹物;折曲处呈圆筒状,内置轴。柄部由带套筒的铜片套于折页内轴上,外侧为一扁筒形圆环,环径约相当于折页宽度1/3,柄部可围绕轴作近120°转动。折页正反面均满饰镂雕纹饰,上部饰简化大冠勾喙凤纹,下部饰兽首纹,额顶双角上折外卷,与凤鸟纹驱赶合体借用,套索状眉呈倒八字形弯曲,圆睛、宽唇上卷,口两侧外卷胡须。通长5.4、宽3.4、厚1厘米(图一六,4;图二〇,1)。

铜策首 1件。标本M6:167,体上端呈短管状,下端有四棱锥状刺,銎内存有柲的朽骸。通长4.7、刺长1.4、銎长3.3、径1.2厘米(图一九,1)。

铜踵饰 2件。形制大小相同。标本M6:42,整体呈J形,圆角方形套管。套管端部侧面有两个贯穿的钉孔,末端上部有方形凹槽,底端封闭,向上翘起,向后翻折。套管底面中部、底面末端折角处也有钉孔。翻折上的顶端饰兽面纹,锈蚀较严重,细节不可辨。出土时,套管内尚存留较多木辀残留。通3.6厘米(图一六,5;图一九,2)。

4. 丧仪器 铜霎,4件。棺盖板上南、北端各出土2件,残损严重,整体修复中(封二,2)。

5.串饰件,主要是组成串饰的铜鱼、铜铃。

铜铃 29件。形制基本相同,大小有别。形制较大者17件,较小者12件。均为上小下大,两侧及顶上合范印痕明显,器体都有不规则孔。铃体横断面呈合瓦形,下口呈凹弧形,整体呈梯形。平顶上有横置的桥形半环纽。腔内多保存有铃舌,内有系铃舌的绳穿。标本M6:36,形体较大,半圆形钮残,素面。通高6.9、瓦口长4.7、宽3.3厘米(图一六,6;图二〇,2)。标本M6:1-3-A1,形体较小,素面。通高5.5、瓦口长3.1、宽2.5厘米(图二〇,3)。

铜鱼 110件。形制基本相同,部分已残。鱼体均呈柳叶形,燕尾形尾,无鳍,鱼眼呈椭圆形,制作粗糙,素面。标本M6:1-3-B1,长7.3、宽1.6厘米(图二一,2)。

6.其他铜小件,共32件。有铜环、铜泡、带扣、饰件等。

铜环 2件,形制、大小相同。标本M6:16,环形,断面呈圆形,素面。内径4.2、外径5.3厘米(图二二,1)。

铜泡 22件,可分为二型。

A型 体形较大,17件,形制、大小基本相同。标本M6:23,正面弧形隆起,背部内凹,直径处有一横梁。素面。厚5、面宽3.5厘米(图二二,2、3;图二四,2)。

B型 体形较小,5件。形制与A型相同。标本M6:18,厚6、面宽1.7厘米(图二二,4、5;图二四,4)。

铜带扣 9件。形制、纹饰有别,大小相当。标本M6:154,略呈方形,正面微隆起,背面内凹。兽面,双角略呈逗号形内卷,两耳外上折,双目呈圆睁状,宽唇上翻,獠牙外撇,背有窄横梁,连接两耳中部。长3.8、宽2.9、厚4厘米(图二三,1、2;图二四,3)。

(二)玉石器,主要是石圭、玉圭、玉玦、玉璜、石坠。

1.圭 31件。石圭29件,玉圭2件。根据圭体宽度,可分二型。

A型 圭体宽度约2厘米,刃部不明显,厚0.4~0.6、长8~13厘米。标本M6:54(图一四,2)。

B型 圭体宽2~3厘米,刃部较明显锋利,厚度约0.6、长20厘米左右。标本M6:64(图一四,3)。

2.玉玦 2件。形制、大小相同。标本M6:98,圆形,一侧有小缺口。外直径2.3、内直径9、厚5厘米(图二三,4)。

3.玉璜 1件。标本M6:163,弧形,一端整齐,近端处有一圆孔,另一端经打磨修整。宽1.8、厚3厘米(图二三,3)。

4.石坠 可分为四型。

A型 有穿孔无刻槽。似坠饰,上两边较长,下两边较短。上端有一圆孔。正面凸起,背面稍平。标本M6:1-3-C74(图二五,1、2)。

B型 无穿孔有刻槽。四边基本相等,背面长径有一刻槽。标本M6:1-3-C49(图二五,3)。

C型 穿孔、刻槽均有。似海贝形,上端有一圆孔。正面凸起,背面稍平。标本M6:1-3-C41(图二五,4、5)。

D型 穿孔、刻槽均无。

(三)骨器

1.小腰 3件。标本M6:168,两端呈束腰竹节形,中段为细圆柱形状。长2.4厘米(图二六,1)。标本M6:169,两端横截面呈八面形,粗细一致。中段为细圆柱状。长3.1厘米(图二六,2)。

2.骨泡 5件,形制大小基本相同。正面微隆起,背面平齐,中间有一小孔。素面。标本M6:159,外径2.2、内孔径3厘米(图二四,5;图二六,3)。

三、结 语

刘家洼墓葬中极少随葬陶容器,M6亦然,我们主要依据随葬铜礼器对墓葬年代试作分析。3件附耳铜鼎,形制、纹饰基本一致,大小相次,整体与韩城梁带村M28:107[2]、登封M3:18、M3:6[3]等附耳鼎相似。但该鼎蹄形足明显,足跟下渐显方台接地,为春秋中期时代特征,因此该鼎年代当春秋早期偏晚或早中期之际。连体方甗,通体低矮、横宽,鬲裆近平,亦与登封告城M3方甗近似,为春秋早期偏晚。匜,浅腹,宽流上卷明显,与河南郏县太仆出土的铜匜[4]最为接近,年代为春秋早期或略晚。而春秋中期的匜,浅腹,流弯曲度更大且低,如闻喜上郭村M4:6[5],两者尚有一定差别。方壶,与虢国墓地M1820:19[6]、梁带村M28:98[7]相似,年代为春秋早期。

综上可知,该墓出土铜器均应是春秋早期偏晚特征,纹饰也是春秋早期常见的龙纹、垂鳞纹、窃曲纹等,未见春秋中期才出现的蟠螭纹、蟠虺纹等纹饰。可见,该墓所出铜器年代集中且基本一致,当为春秋早期略晚或早中期之际,墓葬年代或与其基本一致。

刘家洼遗址东I区墓地,初步判定为春秋早中期包括芮国国君在内的一处贵族墓地。M6开口面积约15平方米,铜器组合为三鼎列鼎制,根据以往两周考古发现情况,随葬三鼎墓主人多为士一级贵族,M6墓主人身份亦当如此。其距离M1芮国国君墓葬北墓道仅15米,或为芮国宗亲或近臣等贵族。

M6出土器物无论是器类、器形还是纹饰均承袭西周晚期以来关中地区的铜器风格,与同时期梁带村墓地、上马墓地、虢国墓地等相同,差别较小。礼器以鼎为核心的重食组合的特点亦非常鲜明,并且遵循食器+酒器+水器的组合礼制,是周系墓葬的一般特征。

此外,该墓葬除具备周墓基本特征以外,也有一些现象值得关注。第一,随葬铜器虽然遵从以鼎为核心的重食组合特点,但食器中只有鼎、甗,无簋和鬲。其它保存完整、随葬簋或鬲的墓葬仅各有一座。另外簠、盉等器类也极少见。总体感觉,器类相对较少,这或许是本地特点或与墓葬等级较低有关。

第二,随葬圭的数量多且尺寸大。西周墓葬中即有随葬玉石圭,数量一般1~2件,长度在20厘米以下,且贵族墓出土比例明显高于庶民。东周时期,不仅单个墓出土圭的数量增加,随葬圭的墓葬级别也在扩大,由诸侯一级墓葬的大型墓到卿大夫乃至士一级的墓中均有,这一转变由春秋早期开始,中期后普遍。M6出土玉石圭总数达21件,多数超过20厘米,这在春秋早期却是极少见的,即使同时期的梁带村和虢国墓地也无此例。

附记:刘家洼墓地考古发掘工作得到了国家文物局、陕西省文物局、渭南市文物旅游局及澄城县政府的大力支持,澄城县文化和旅游局、良周文管所为发掘工作提供极大帮助与支持,王庄镇政府、刘家洼及良周村委会亦为发掘工作提供了便利。中央民族大学研究生李丽、耶文静参与该墓发掘。在此一并致谢。

项目领队:种建荣

参与发掘:种建荣 孙战伟 石 磊

马金磊 郑怀璋 刘百乾

邱学武 王云峰等

现场保护:邵安定 宋俊荣 贺丽娜

周珊珊等

影像资料:赵汗青

执 笔:种建荣 孙战伟 石 磊

[1]陕西省考古研究院.陕西澄城刘家洼遗址考古取得重要收获[N].中国文物报,2019-1-25(8).

[2]陕西省考古研究院等.梁带村芮国墓地——二〇〇七年度发掘报告[M].北京:文物出版社,2010.

[3]郑州市文物考古研究所.河南登封告城东周墓地三号墓[J].文物,2006(4).

[4]河南郟县发现的古代铜器[J],文物参考资料,1954(3).

[5]山西省考古研究所.闻喜县上郭村1989年发掘简报[M]//三晋考古(第一辑).太原:山西人民出版社,1994.

[6]中国科学院考古研究所.上村岭虢国墓地[M].北京,科学出版社,1959.

[7]同[2].

猜你喜欢
素面龙纹墓葬
李蕾作品
北朝至隋代墓葬文化的演变
天降大福喜成双
传统龙纹图样的现代平面设计研究
瓷器上的龙纹
寄秋声
素面
扬州胡场汉代墓葬
唐宋墓葬里的“四神”和天关、地轴
浙江临安郎碧村宋墓 一座平凡墓葬的启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