动态生成,基于初中数学课堂教学的应然策略

2019-06-03 09:11徐勇
数学教学通讯·初中版 2019年12期
关键词:动态生成初中数学课堂教学

徐勇

[摘  要] 初中数学课堂教学不是静止的,而是不断变化的.新课程要求教师改变以教为主的教学方式,树立起学为中心的教学思想.让学生在主动的学习中自由地探究新知.其中最主要的变化,就是以学生为主体的动态生成.文章结合实际,浅析初中数学课堂教学动态生成策略,激发学生兴趣,奠定动态生成基础;创新内容方式,创新动态生成形式;主动拓展延伸,强化动态生成实效.

[关键词] 初中数学;课堂教学;动态生成

传统课堂教学中,教材、教师一直处于课堂教学的中心,在一定程度上忽视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忽略了课堂的动态生成. 其实,对于初中数学教学而言,不仅是让学生学到数学知识与技能,更重要的是让学生学会用数学思维思考问题. 因而,在具体教学中,教师需要主动搭建平台,引导学生自主合作探究,以便在让其课堂教学变得轻松的同时,也能有效推进课堂教学精彩生成.

激发学生兴趣,奠定动态生成基础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习更是如此.列夫·托尔斯泰曾这样说过,教学中的成功,不是对强制方法的有效使用,而是能够有效地激发学生兴趣. 数学课标(2011版)也曾强调:“教学是为了更好地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传统教学中,大多是“教师讲、学生听”模式,课堂教学形式是僵化的. 虽然这在一定程度上符合应试教育的需要,能够进行大容量的“灌输”;但由于缺少学生之间的互动,其理解却浮于表面,停留在浅层次,最终出现“一听就会、一做就错”的现象. 要改变这一现状,真正提高课堂效率,最根本的方式,还是要转变理念,从学生主体出发,尽可能营造一个较为“真实”的学习情境,在唤醒学生生活体验的同时,还能有效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以便奠定课堂教学动态生成基础.

比如《图形的变化》这一课,如果按部就班,直接呈现简单图形,教师枯燥讲解,学生必然不感兴趣. 毕竟他们正处于青春发育期,对周边的一切充满好奇与兴趣. 如有可能,教师可以充分整合学生生活资源,利用周边自然情境,引导他们在探究动态生成过程中,了解图形变化性质. 具体教学中,教师可以从天空流星入手,先呈现相关流星视频,接着引导学生讨论关于流星话题,在充分激发学生兴趣后,话锋一转进行提问:“现在我请一个同学用数学语言来描述一下流星的运行轨迹?”由于学生之前已经接触点动成线的相关知识,所以很快就能回答出来. 接着教师再次提问“硬币在桌面上旋转,最终会形成什么图形?”顺其自然引入“面动成体”相关知识,这自然而然激发了学生探究的兴趣.

接着,教师顺势引入学生探究活动.主要有两个,一个是让学生自己动手,用三角板,尝试分别绕直角边与斜边进行旋转,结果会有什么图形出现?另一个探究活动,就是分别绕梯形上底边与下底边进行旋转,结果又会形成什么样的图形. 通过学生动手实践,积极探索,对其答案充满了期待,究竟是圆锥体,还是圆锥与圆锥的结合,或者是圆柱体,等等. 其中有个学生,用直角梯形旋转出圆台体,不仅激发了学生继续探究的兴趣,而且还能帮助学生建立对空间立体图形概念,助推点线面图形理解更加深入. 通过这种方式,不仅让学生通过动手实践,激发兴趣,从中享受到探究快乐;而且还能丰富课堂教学内容,推进课堂教学动态生成.

创新内容方式,创新动态生成形式

出于应试教育的需要,传统教学中,教师往往是自导自演,自己提问题自己讲解,而学生只是在一遍又一遍重复中被动接受. 这样的教学,固然能够有效提高学生解题能力,但是对于他们创新思维培养,探究能力提升却没有多少帮助,这与课标精神是相违背的.毕竟课堂的主体是学生,学习的主人是学生,学习的最终成效也需要在学生身上体现,因而教师必须转变理念,从学生实际出发,通过采用更为活泼的教学形式,主动创新丰富教学设计,以便能够让学生通过自己实践、体验感知等方式,重新建立数学知识体系. 通过这种方式,不仅有助于学生对数学知识的自主理解,而且还能培养数学思维,丰富其情感;更重要的是通过教师积极评价,能够让其课堂不断实现动态生成.

比如《展开与折叠》这一内容,其教学目标是对正方体的展开图形与圆锥、圆柱的展开图形进行综合研究. 如果教师直接讲解,由于内容较为抽象,学生即便能够理解,也是浮于表面.对此最好的方式,就是把课堂还给学生,放手让学生自己探究,通过动手实践操作助推理解. 具体来说,可以先给学生呈现一个正方体盒子,并在其左上角放一个樱桃.然后对学生提问:“如果有一只贪吃的蚂蚁,它想从盒子右侧底部开始,向上爬,去吃樱桃,那么蚂蚁怎样走,才能用最短的距离,最快的速度,吃到樱桃呢?”通过这种情境创设,很快就能激发学生探究欲望,有学生认为可以直接往上爬,也有学生认为需要拐弯,等等,答案多样.

对此,教师并没有及时给予答案,而是放手让学生通过分组形式进行探究.待学生探究出结果时,教师这才通过多媒体展示正方体的展开图,让学生动手通过测量进行验证猜想. 在这一节课中,教师并没有讲解多少,而是通过情景创设,创新探究形式,引导学生自主讨论、积极探究,通过猜想验证方式,让学生结合展示图,从中得出蚂蚁、樱桃之间构成的直线才是最短的,而不是直接往上爬,或者拐弯往上爬. 待学生对此知识有所认识时,教师再次分别呈现圆柱体、圆锥体,长方体等多种立方体,让后再次引导学生进行猜测验证,假如“蚂蚁分别在这些立方体中进行爬行,同样也是从右下角往上爬,到左上角,那么又该怎样做?”这时学生已经不需要进行猜测讨论,而是通过画相关立方体展示图,然后从中寻找最短路径.

主动拓展延伸,强化动态生成实效

得法于课内,得益于课外.叶圣陶曾这样描述教与学:教师并不是重复讲解,而是根据学生反馈进行点拨启发;学生并不是死记硬背,而是进行畅所欲言讨论. 这需要教师转变理念,把课堂空间还给学生,通过他们自主合作探究,并且进行积极实践与探讨,在有效助力他们理解文本内容的同时,进行有效巩固拓展延伸. 通过这种方式,不仅能够帮助学生进行有效沟通新旧知识之间的联系,而且还能通过学生拓展反馈了解他们掌握情况,以便对其中的问题进行及时修正. 不过这里教师需要注意的是,针对训练拓展一方面紧扣课堂教学内容,不能离题万里;另一方面拓展适度,不能喧宾夺主.

针对“两条直线相交只有一个交点”这一内容,在学生对课堂内容有所了解的基础上,可以让学生通过小组合作的方式,围绕以下问题进行自主探究:两条直线相交,最多几个交点;三条直线相交,最多几个交点;四条直线相交,最多几个交点……十条直线,乃至n条直线相交,最多有几个交点?这个探究较典型,是从特殊到一般的规律探索.在探索过程中,以课堂教学为起点,逐步拓展延伸到课外,不仅能够有效帮助学生理解课堂教学内容,并且进行适度延伸拓展,从中理清特殊到一般之间的规律,在重新帮助学生进行知识建构的同时,也能从中有效培养学生的问题探究能力. 不过这里需要注意的是,针对学生探究,应该适可而止,不能从两条开始,逐步递增,这样虽然会增加学生探究内容,但是会失去探究意义,并不能帮助学生从中提取相关规律.

在学生探究过程中,尤其是遇到障碍时,教师更要及时给予鼓励,比如说:“再想一想,有没有其他交点”“我相信你们,可以从直线交点上考虑……”等等,以便有效激发学生兴趣,鼓励他们通过不同角度进行探究. 针对这种形式的探究,学生在自主合作中,很容易遗漏交点,因而在探究过程中,需要教师不停地提醒,或者点拨学生思考,还有没有交点. 学生只有在每一次探究中找准交点数量,才有继续探究的意义;否则极有可能给学生误导. 这样学生边探究,教师边在行间巡视点拨,以便通过语言鼓励,启迪他们思维. 学生在这过程中,也能对其课上所掌握的方法进行有效实践,并且对其课外活动进行自主探究,从中了解奇妙的数学变化,以便能够在数学课堂中更加自信地展示自我.

总而言之,针对初中数学课堂教学动态生成,前提是学生的思维动态生成,而不是课堂教师的动态生成. 这需要教师转变教学理念,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积极引导学生通过自主、合作与探究的形式,参与课堂教学活动,以便有效推进课堂教学动态生成,在活躍学生思维,不断创新“学”的同时,也有效丰富课堂教学形式,提升课堂效率.

猜你喜欢
动态生成初中数学课堂教学
基于新课程理念下的语文教学策略探微
品德课堂“动态生成”资源的运用策略
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例谈数学教学中的“顿悟”
初中数学高效课堂的创建策略
学案式教学模式在初中数学教学中的应用
培养团精神,开展合作学习
且行且思,让批注式阅读融入课堂教学
把“三个倡导”融入课堂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