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美大学开学典礼校长致辞的元话语对比研究

2019-06-10 13:51郑玉荣
重庆电子工程职业学院学报 2019年1期
关键词:哈佛指令语篇

郑玉荣,李 文

(哈尔滨工程大学 外语系,黑龙江 哈尔滨150001)

演讲词的语篇分析一直是国内学术研究的热点。从演讲者的身份来看,主要围绕政治人物,尤其是国家领导人[1];从演讲的场合来看,也多集中于政治外交或商务场景[2]。但开学典礼上的校长致辞,是每一位大学生进入大学校园所上的第一课,其重要性不言而喻。无论中国还是美国的大学校长,往往都会在发言中阐明大学是什么、该校的办学理念,并表达对新生的希冀。其内容上的相似性和呈现上的差异性,使得语篇分析具有了实际意义。

本文选取曾任北京大学校长林建华(以下简称北大校长)[3-5]和曾任哈佛大学校长Drew Gilpin Faust(以下简称哈佛校长)[6-8]的开学典礼致辞各3篇(总6篇),从引导式元话语和指令式言语行为的角度,进行定性定量比较分析,透视中美文化下演讲词的不同表现形式。

1 理论框架

1.1 元话语

元话语这一概念(metadiscourse)最早由Zel ligHarris提出,后经Williams,VandeKopple,Crismore和Hyland的发展,逐渐成为当下语篇内在微观层面分析研究的热点[9]。Hyland[10]认为元话语是作者或说话人与读者进行互动并有效组织语篇的手段。他将元话语分为引导式元话语和互动式元话语。其中,引导式元话语关注的是作者组织语篇的方法,反映的是作者在何种程度上对读者的需求进行了考量。引导式元话语又可细分为过渡语、框架标记语、回指标记、言据标记、和语码注释语,如表1所示。

表1 引导式元话语分类模型

鉴于两位校长的致辞在内容上大体类似,本研究试图通过以上分类模型,分析其在语篇组织上是否有不同的呈现形式及其背后的文化根源。

1.2 言语行为理论

Austin[11]首次提出了“言语行为”(speech act)的概念,认为言语本身就是一种行为。Searle[12]进一步修订和发展了这一理论,将言语行为归为五类:断言行为(assertive)、指令行为(directives)、承诺行为(commissives)、表情行为(expressive)及宣告行为(declarations)。其中,指令行为是说话人试图让受话人做某事,表达的是说话人的愿望。常见的指令行为包括建议、要求和命令等,如“Turn off the lights”。

之所以从指令行为入手,首先是因为校长在致辞中都会表达对新生的希望和要求,而这些要通过指令行为来完成。其次是因为哈佛和北大均为美中一流学府的代表,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两国的主流文化价值。再次是因为哈佛校长是女性,而北大校长是男性。两位的致辞也分别代表了女性和男性语篇系统。Samovar[13]认为,女性在交际中倾向于使用试探性的语言,利用模糊语来弱化语言的力量;而男性的语言则往往更有力、直接、绝对。据此可以假设:相较于北大校长,哈佛校长在向学生提出要求时,语气会更间接和委婉。

2 分析与讨论

经统计,3篇北大校长的致辞共4 424字,平均每篇约1 474.67字;3篇哈佛校长的致辞共4 078字,平均每篇约1 359.33字。根据以上理论框架进行分析,得到以下结果。

2.1 引导式元话语

2.1.1 统计结果

表2 引导式元话语资源统计表

从表2可以看出,整体而言,哈佛校长的致辞中引导式元话语密度更高,每千词引导式元话语的数量几乎是北大校长致辞的6倍。

具体来看,在哈佛校长致辞中,引导式元话语各亚类别下都有分布(如表3)。但在北大校长致辞中没有出现框架标记语、回指标记和语码注释语,过渡语的数量也明显少于哈佛校长致辞,而言据标记出现的次数却是哈佛校长致辞的两倍。

表3 引导式元话语亚类别资源分布表

2.1.2 具体分析

过渡语和框架标记语都是语篇层面组织和衔接语言的方法。样本语料中过渡语的使用举例如下:

(1) But I want you to know....It is safe because for the next four years…[6]

(2)现在选的专业与自己的兴趣并不一致…这不要紧。北京大学中的良师益友…[3]

(3) …Albert would have become an engineer.Instead,he devoted himself to…[6]

(4)我认识一个外语学院法语系的学生...本科毕业后,进入化学学院读研究生[3]。

在例(1)中,“but”引出与前文不同的观点,接下来用“because”衔接说明原因。而在例(2)中,同样先陈述异见,却没有出现转折词;接下来解释原因,也未使用表因果的衔接词。类似地,在例(3)中“instead”强调转折;而在例(4)中,学法语的学生却成了化学专业的研究生,在逻辑上有转折,但在词汇上没有任何体现。

此外,在哈佛校长致辞中,框架标记语使用频繁。如2017年的致辞[5],在各段落中用了非常明晰的“first”“the second”“now”等框架标记语来引导读者。有了这些就好像拿到了整个语篇的地图,听众很容易找准节奏,整篇演讲的逻辑显而易见。但北大校长的发言没有出现过框架标记语。

之所以有如此鲜明的对比,是因为 “中国语里多用意合法,联结成分并非必要;西方多用形合法,联结成分在大多数情形下是不可少的”[14]。这种语言表现上的差异,实际上是不同思维模式的结果。

首先,西方人的思维往往是线性的,强调逻辑;而中国人的思维一般是圆式的,重视直觉[15]。美国人往往是首焦点,表达直接;而中国人更注重尾焦点,表达含蓄。因此哈佛校长开篇就用框架标记语交代了要讨论的问题,每一段的首句也是中心句。而北大校长则 “顾左右而言他”,意在呈现出一种“形散神聚”的效果。

其次,美国属于低语境文化;中国是高语境文化[16]。在高语境文化中,大量的信息是隐含的,交际中语言本身的显性信息量相对较少;而低语境环境中,语言本身所表达的信息基本就是说话人的全部意图。所以,哈佛校长在演讲中则尽力明确各种逻辑关系。值得一提的是,哈佛校长演讲中出现的语码注释语也是基于其低语境的文化背景。例如,“Harvard is a research university,which means that…”[5],给出进一步的阐释,其实是照顾了听众的需求,将笼统的概念具体化,使信息更丰满。

最后,美国文化是低权力距离文化;而中国是高权力距离文化[17]。在高权力距离文化中的人际交往,最重要的不是信息的交流,而是双方的社会地位、关系距离。北大校长和学生是上对下的关系,校长被学生视作权威和权力的代表。相较于演讲内容,形式也很重要。但在低权力距离社会中,交际中的话语权并不由双方的社会地位来决定,而是一个动态协商的过程。这也使得哈佛校长在演讲中必须充分体现论据的合理性和逻辑性,以提高说服力。

然而,北大校长致辞中的言据标记远远超过了哈佛校长的致辞,如:

(5)习近平总书记讲过...[5]

(6)老子说:“知人者智,自知者明”...[3]

(7)中国传统文化中“万物一体,天人合一”的理念...[5]

(8) ...a former dean of the Faculty of Arts and Sciences...he said...[8]

可以看到,北大校长更喜欢引用政治文化名人的话来作为支撑的论据;而哈佛校长引用较少,且一般引自当代人物。因为在高权力距离和集体主义文化的中国,人们更尊重权威。而在美国的低权力距离文化和实用主义语篇系统下,权威并不具备说服力。恰恰相反,其更强调独立思考能力,鼓励发出属于自己的声音[18]。此外,两国的时间观念也不相同。中国人往往以其五千多年来绵延不断的文化而自豪,是典型的过去取向型文化。他们强调传统,尊重祖先,并认为“观古可以知今”。正因如此,北大校长多次引用中国传统文化。演讲中还有诸如“北大曾是”“历史上”以及“古老的燕园”等表达,透出对北大历史的骄傲和对“老”的敬重,是典型的过去取向。而美国文化对传统和过去的尊重程度相对较低。他们面向未来,欢迎创新和改变,甚至将2017届本科生称呼为 “Class 2021”。在论述观点时也就倾向于摆事实、说逻辑,而非援引名人名言。

2.2 指令行为

在发出指令行为时,哈佛校长主要使用了祈使句、施为动词、义务陈述等请求策略,甚至用到“urge”“must”等词。举例如下:

(9) Talk a lot so others can learn from you.[8]

(10) I urge you to take full part in this rigorous exploration...[7]

(11) We must endeavor to make ourselves a model...[7]

反观北大校长,在谈到指令行为时,表述如下:

(12)我想提醒大家,不要太功利...[5]

(13)我希望大家不怕问题和困难...[5]

(14)旅程中,请永远不要忘记:北大人要志存高远...[3]

在例(12)中的“我想”更多是用在女性话语中,表达试探性;而在例(13)中的“我希望”语气则显然比 “urge”更弱;在例(14)中先用“请”字缓和了语气,然后用“北大人”而非“你”或“你们”。鉴于对象的模糊性,其表达的强度也削弱了很多。

对比发现,作为男性语篇系统的北大校长表达指令性行为时,语气和态度相较于哈佛女校长更加温和、委婉。究其原因,主要在于美国社会权力距离较小,女性能获得更大话语权。在美国8所常青藤大学现任校长中,有4位是女性;而在中国42所“双一流”高校中,仅有3位女校长。可见美国学术领导层的男女比例更为平衡。因此哈佛大学校长虽为女性,但在表达指令行为时态度坚决、掷地有声,可商榷的余地小。北大校长的含蓄可以从儒家文化中的“礼”找到根源。虽然现代所说的“礼貌”与古代儒家倡导的“礼”有着很大的不同,但其中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随着社会显性等级差别的消失,现代礼貌的社会功能主要在于保持和谐的人际关系[19]。为避免冲突,交际双方需要给对方留“面子”,委婉地表达请求,以消除抵触,促成合作。因此,在北大校长的致辞中,对学生提出的希望都尽量弱化语气,维护和谐的师生关系。

3 结语

本文以北京大学和哈佛大学两位曾任校长的开学典礼演讲词为语料,从语篇组织和语用两个方面,对语篇中的引导式元话语和指令性言语行为进行了考察,并从文化层面进行了解释。

研究发现:受高权力距离、圆式思维和过去时间取向文化的影响,北大校长演讲时频繁使用言语标记,引经据典;而在引导式元话语的使用上,哈佛校长使用了更多的过渡语、框架标记语和语码注释语。这与美国的低语境、低权力距离文化及其线性思维模式有关;同样,中国儒家文化“礼”的观念根深蒂固,使得北大校长的表达更为委婉。而由于社会文化中权力距离较小,在发出指令行为时,作为女性语篇系统下的哈佛校长致辞更直接有力。

本研究探讨了中美两种文化系统下演讲者语言使用的差异性,对认识文化思维定势具有一定意义。未来可以进一步扩大语料范围,在相对完善的理论框架下进行深入研究。

猜你喜欢
哈佛指令语篇
被哈佛开除的奥运冠军
新闻语篇中被动化的认知话语分析
以开放的心灵走进《哈佛中国哲学课》
ARINC661显控指令快速验证方法
杀毒软件中指令虚拟机的脆弱性分析
中断与跳转操作对指令串的影响
哈佛演讲:从5亿到7000亿
一种基于滑窗的余度指令判别算法
从语篇构建与回指解决看语篇话题
语篇特征探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