植根书法文化课程 绽放美育幸福之花

2019-06-11 07:28王伟邹静珠
华人时刊·校长 2019年4期
关键词:美育书法师生

王伟 邹静珠

基于时代发展和人民要求,基于对校情、学情的认识,我们以书法教育为突破口,引领师生走进中华传统文化的殿堂;以科研课题为抓手,撬动学科美育融合,挖掘传统文化育人内涵,开拓了一条以书润心的美育途径。通过一系列举措,把中华传统文化的种子深深植根于师生心田,体验成长感受,绽放幸福之花,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

一、缘起:我们的认识

(一)书法是立德树人的有效途径

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源自于中华民族五千多年文明历史所孕育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部《完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指导纲要》指出,加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是深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和中国梦宣传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构建中华优秀文化传承体系、推动文化传承创新的重要途径;是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重要基础。“字为心画”“书品即人品”“心正则笔正”。在中国文化语境下,“好字”与“好人”是密切相关的。

(二)一笔好字就是一笔巨大财富

学校自1996年建校起,就以书法教育为办学特色,以科研课题为抓手,逐步探索深入研究,通过书法教育成长学生、发展学校。翰墨书香、以书润心的学校特色日益彰显,在广大师生家长和社会各界中拥有了一定的知名度和美誉度。2017年秋,学校由分校变更为独立建制。面对崭新的机遇和挑战,本着快速凝聚人心,打造一支具有共同价值取向的教师团队,深化学校内涵,挖掘发展动力的目的,在专家高屋建瓴的指導和全校集思广益的基础上,扩大中华传统文化的外延,将单一的书法育人扩展到“以文化人”,让师生在享受艺术之美中提升人文素养和生命质量,获得成长体验和幸福感受。

二、行动:我们的举措

第一阶段:以书法为突破口,引领师生步入传统文化殿堂

鲁迅先生说:“我国的书法艺术是东方的明珠瑰宝,它不是诗却有诗的韵味,它不是画却有画的美感,它不是舞却有舞的节奏,它不是歌却有歌的旋律。”学习书法是美育的有效手段。建校伊始,就有具有书法特长和兴趣的老师自发在班级开展书法教学实践,由此拉开了学校书法特色教育的序幕。在草根式、小范围试点研究的过程中,学校领导敏锐地捕捉到书法在育人方面的重要作用,逐步增加实验班级,每个年级成立一个书法班,学习毛笔书法。由于效果显著,逐渐在全校推广,每个学生都能享受到学习书法的乐趣。近5年来,硬笔书法越来越受到师生的重视和喜爱,书法教育成绩愈加显著。我们认识到,教会孩子写一笔好字,正是帮助孩子系好人生第一粒扣子的有益尝试和有效途径之一。

在师资方面,学校采用“外聘+自培”模式:一方面聘请本市书法名家、儿童书法教育者进校充实师资力量;另一方面,为本校教师延聘名师,拜师学艺,提高书法艺术修养和书法教学水平。

第二阶段:以书法为支点,撬动学科美育融合

“春艺书院”和“无锡市硬笔书法协会春星分会”的先后成立,“江苏省书法特色学校”“全国写字实验学校”称号的相继获得,标志着学校的书法教育上了一个新台阶。前期书法艺术涵养的积淀,以及书法教育对学生核心素养的促进作用,触发了各学科教师美育意识的觉醒与美育能力的提升。以学校先后开展的科研课题《村校学生素质养成教育》《书法特色教育的学校品牌建设研究》等为抓手,打通书法与各个学科之间的关系,将书法元素渗透在各学科教学之中,进一步挖掘书法内涵;强化“提笔就是练字时”的意识,以多种形式的活动,让每一位师生、每一门学科、每一次书写都是一次美的学习和美的展示;适当挖掘并传播自身学科的美学元素,做到各学科和谐共振。

第三阶段:以书法为圆心,深化传统文化育人内涵

首先,重视翰墨书韵文化环境建设,全力营造校园文化氛围,让学生每天在潜移默化中感知书法文化,品味传统文化。学校的楼梯、廊墙、橱窗等都围绕书法特色布置,教室里也有展示学生优秀作品的板块,处处传承中国书法文化经典,润养师生胸怀。学校借助改扩建契机,新设书法展厅、书法体验中心、书法专用教室、书画长廊、书画苑,打造一所具有书法艺术元素的墨香校园。其次,通过成立书法、国画、剪纸、楹联、篆刻等社团,将书法学习引向多元化、品质化的更深层次,触摸“非遗”等优秀传统文化,发现美、感受美、学习美、表现美、创造美。再次,将国家课程、地方课程、校本课程相结合,扩大优秀传统文化外延,深挖优秀传统文化内涵,搭建活动平台,为学生创设尽可能多的展示自我的机会,培养他们对传统文化的认同和热爱,培养由内而外的自信,激发对生活、对美的热爱。

三、成果:我们的探索

(一)开拓了一条以书润心的美育途径

基于学校“正诚”校训,实践一个目标:“端端正正写字,堂堂正正做人”。双笔(软硬笔)齐头并进,努力做到“软笔不软,硬笔更硬”,整体提高学生的书写水平,同时发展学生的审美能力,提高文化修养,锤炼意志品质,做顶天立地的中国人。

(二)构建起一套传统文化课程体系

秉承“让每一个孩子成为最好的自己”的办学理念,通过书法学习,引领师生爱上书法,通过书法素养的提升,热爱艺术,热爱传统文化,逐步构建起传统文化课程体系。

1.国家课程重氛围营造

各学科内容都有优秀传统文化元素,借助学科教学研究,不同学科老师发掘学科中的文化元素和美育元素,营造传统文化氛围,实施全科美育。语文学科是传统文化的主阵地,古典诗词、历史事件、人物故事等无不闪烁着家国情怀、伦理道德的智慧光辉;数学学科中的结绳记事、祖冲之、圆周率等内容展示着古老文化的魅力;英语学科不但学习异国文化,更要弘扬中华文明;美术、音乐、体育、科学等学科都深入挖掘,丰富营造。课间音乐、伴餐音乐、午休音乐、静堂音乐等,一首首古典诗词改编的歌曲在校园循环播放,让中华传统文化如空气般环绕学生周围,耳闻、目睹、浸润、濡染、吸纳、倾吐。

2.地方课程重技能培养

为切实保障书法教育实效,学校在地方课程中开设软笔书法课,由专业教师授课。每天开设15分钟的午间习字课,组织全校学生练习硬笔字。每天有“晨诵、午读、暮赏”时段,大家一起吟诵诗词,阅读美文,积累经典,涵养性情,提升艺术修养。

3.校本課程重感受体验

学校开设文化艺术社团课程,包括书法、国画、剪纸、楹联、篆刻、写作等,将每周四中午固定为社团活动时间,打破班级和年级界限,实行分层走班学习,让每个学生依照自身爱好和真实学情参与学习,在学习中感受和体验中华传统文化的魅力。学校还不定期邀请剪纸大师、书法名家、儿童文学作家等来校讲座,大大激发了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兴趣和喜爱。

4.生活课程重浸润拓展

结合传统节日,组织学生走出课堂,参与生活,了解相关的传统文化和习俗。重阳节到敬老院慰问、春节进社区“献福送春联”、清明节祭英烈做青团等,挖掘节日文化内涵,培养学生服务社会,学会做人。根据学生特点,我们设计校园艺术节、读书节、数学节、科技节、体育节五大主题节日课程,每一个节日都是师生及家长展示美、创造美的时刻。在入学仪式、成长仪式、毕业典礼上,赠送书法作品、吟诵自创诗歌、学生个人作品展览等,都洋溢着浓郁的文化氛围,展示着师生的审美情趣。“童心献礼十九大”“好家风伴我成长”等传统文化作品征集(比赛)活动,更是弘扬了社会良好风气和家庭优秀传统。

(三)探索了一种促进学生综合素质发展的评价方式

为充分发挥评价的促进和引领功能,我们探索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评价体系。我们为每个孩子精心设计“春艺书院博客”,作为宝贵资料,记录学习书法的完整过程,展示进步和成长。我们制订“春艺之星”书法星级激励机制,授予相应的荣誉称号。我们进行“星”少年和“正诚”少年评选,使学生无论是在单一方面还是综合方面都能获得肯定,感受成功的喜悦和成长的幸福。

(四)架设了一座文化自信的交流桥梁

近年来,学校在各项交流活动中弘扬中国传统文化,“推动中外文化交流”,把和平、友谊的种子传播到省内外、国内外。江苏南京、灌云、徐州、广西柳州等地的教育代表团来校考察书法教育,英国、韩国、日本等国家的一些地区和学校与我校学生交流书法作品,学校足球队和韩国人学校进行友谊赛,学校老师去韩国人学校传授扎染、剪纸等非遗文化。在多元化的交流活动中,“弘扬中国精神、传播中国价值”,彰显中华传统文化的无尽魅力。

四、延续:我们的思考

(一)教师的文化素养更待提高

教师要做传统文化的引领者,首先要提高自身素养,增强文化底气。要加强教师对优秀传统文化的认同感和归依感,提高教师自身的人文素养,提升教师的课程开发能力及国家课程的实施水平。

(二)学校的文化建设深度营造

要更深层次地挖掘传统文化元素,与学校环境设计和文化建设相结合,全方位的营造更有感染力和熏陶性的文化氛围,构建翰墨书香文化校园,培养既有民族气节,又有国际视野的新一代接班人。

我们将顺应时代发展需求,以神圣的使命感深入研究探索,让学生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滋润中成长,实现“让每一颗星星都闪光”的育人目标。

让我们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种子,播种在全体师生的生命里,让它生根长叶,蓬勃发展,绽放出幸福之花。

(无锡市新吴区春星小学)

猜你喜欢
美育书法师生
浅谈美育对特殊儿童的影响
广西高专学前教育专业美育课程教学改革探索
首届“接班人”杯广西中小学师生书法作品展示
首届“接班人”杯广西中小学师生书法
诗书画苑
美育教师
麻辣师生
书法等
图说书法(三十九)
曹隽平师生书法展作品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