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语文以读促写的有效途径

2019-06-11 08:36陈晓东
课外语文·上 2019年2期
关键词:读写结合写作教学阅读教学

【摘要】阅读与写作是初中语文的两个重要组成部分。在当前的初中语文教学中,读写分离的现象依然十分普遍。读写结合是基本的语文教学方式,也是提高学生阅读和写作水平的有效方式。初中语文以读促写的有效途径包括三个方面:一是研读文本,积累写作素材;二是深悟文本,学会作文立意;三是依托文本,学习表达技巧。

【关键词】读写结合;阅读教学;写作教学

【中图分类号】G633 【文献标识码】A

阅读和写作是初中语文教学的双翼。《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在第三部分“实施建议”中明确指出:“要重视写作教学与阅读教学、口语交际教学之间的联系,善于将读与写、说与写有机结合,相互促进。”著名特级教师余映潮认为:“阅读中的读与写是‘与生俱来的依存关系,语文教学的最为明显的本质的特点就是读写结合。”对于课标提出的“读写结合”教学策略,在实际的语文教学中并未得到有效实施,读写分离的情况相当普遍。

在阅读教学过程中,教师除了引导学生分析理解文本的思想内容、赏析精彩的词语句子和段落,还要充分利用文本,引导学生从中学习写作知识,为提高学生的作文水平奠定坚实的基础。以读促写的主要途径有三种:

一、研读文本,积累写作素材

教育部统编初中语文教材选用的文章均是文质兼美的典范之作。有的文本语言优美,如朱自清的《春》、刘湛秋的《雨的四季》;有的文本情感真挚,如史铁生的《秋天的怀念》、朱自清的《背影》;有的文本耐人寻味,如让·乔诺的《植树的牧羊人》、莫顿·亨特的《走一步,再走一步》;有的文本给人知识,如茅以升的《中国石拱桥》、竺可桢的《大自然的语言》;有的文本让人明理,如梁启超的《敬业与乐业》、孟子的《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以上这些都是写作的好材料。我们可以引导学生充分挖掘文本,积累写作素材。

挖掘文本时,可以引导学生按照“美景”“爱心”“修养” “求知”“尊师”“奋斗”等主题分类概括。例如“爱心”可以进一步分为:热爱祖国的赤子之情,如艾青的《我爱这土地》;热爱家乡的游子之情,如王湾的《次北固山下》;关注人类苦难的博爱精神,如杜甫的《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亲人间的浓浓亲情,如莫怀戚的《散步》等。

挖掘这些材料,可以帮助学生建立起自己的写作素材库,提升学生的精神境界,提高他们对社会人生的洞察能力。学生写作时,巧妙化用文本素材,可以使文章内容充实、富有文采。

二、深悟文本,学会作文立意

立意,就是确立文章的主旨。古人云:“意犹帅也。”主旨是文章的灵魂,直接决定着文章思想境界的高下。统编初中语文教材中的文本立意,都是值得学生借鉴学习的,充分体现了教材编者“立德树人”的指导思想。从《诗经》到唐诗,从《春秋》到《儒林外史》,从鲁迅到舒婷,从莎士比亚到聂鲁达,每一位作者都拥有深厚的人文情怀,每一篇文章都充满正能量。阅读文本,与这些大师进行心灵的对话,可以培养学生高尚的人文情怀。例如,从《望岳》中,可以领略到杜甫“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的豪迈情怀;从《秋天的怀念》中,可以体悟到伟大的母爱;从《济南的冬天》中,可以欣赏到大自然的美好。

文本的主旨为学生写作时的立意提供了很好的范例。事实上,任何一个作文题目,都能从文本中借鉴立意方法。因此,语文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深入领悟文本的思想情感,学会作文立意。

如何引导学生向文本学习立意呢?笔者认为,关键在于联想与迁移。

所谓“联想”,是指学生在拿到作文题目时,要根据题目类型联想到学过的课文。例如,遇到写景类作文要能联想到朱自清的《春》、老舍的《济南的冬天》和刘湛秋的《雨的四季》;遇到亲情类作文要能联想到史铁生的《秋天的怀念》、莫怀戚的《散步》和泰戈尔的《金色花》;遇到动物类作文要能联想

到郑振铎的《猫》、康拉德·劳伦兹的《动物笑谈》和蒲松龄

的《狼》;遇到写人记事类作文要能联想到鲁迅的《阿长与〈山海经〉》、杨绛的《老王》和李森祥的《台阶》;遇到游记类作文要能联想到梁衡的《壶口瀑布》、马丽华的《在長江源头各拉丹冬》和马克·吐温的《登勃朗峰》。

所谓“迁移”,是指学生能把课文的立意方法运用到自己的作文中。譬如,写景类作文如何立意?学生可以借鉴朱自清的《春》,通过写景来抒情,作者依次描绘了春草图、春花图、春风图、春雨图和迎春图,充分表现了春的美好可爱、生机勃勃,从而抒发了对春的热爱赞美之情。再如,写亲情类作文,学生可以借鉴朱自清的《背影》,选取父亲过铁道买橘子的背影,表现浓浓的父爱。我们可以引导学生思考:在你的生活中,父母有什么难忘的细节令你感受到了他们的挚爱?或许是天冷时为你到校送衣服时的眼神,或许是放学时在校门口守望你的身影,或许是在你伏案学习时悄悄放在书桌上的一杯牛奶……这样,学生自然就会为自己的作文立意了。

三、依托文本,学习表达技巧

统编初中语文教材所选的文本多为古今中外的经典篇目,其写作方法值得学生认真学习并运用。笔者对这套教材做了系统梳理,共总结出以下二十种写作技巧:

1.朱自清的《春》的写景技巧。

2.莫怀戚的《散步》的以小见大的写法。

3.毛泽东的《纪念白求恩》的对比手法。

4.郭沫若的《天上的街市》的联想和想象。

5.光未然的《黄河颂》的抒情方式。

6.鲁迅的《阿长与〈山海经〉》的欲扬先抑的写法。

7.宗璞的《紫藤萝瀑布》的首尾呼应。

8.毛泽东的《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的新闻写法。

9.茅盾的《白杨礼赞》的象征手法。

10.茅以升的《中国石拱桥》的说明文写法。

11.闻一多的《最后一次讲演》的演讲词写法。

12.梁衡的《壶口瀑布》的游记写法。

13.梁启超的《敬业与乐业》的议论文写法。

14.鲁迅的《故乡》的记叙顺序。

15.鲁迅的《故乡》的人物描写。

16.曹文轩的《孤独之旅》的环境描写。

17.鲁迅的《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的驳论文写法。

18.余光中的《乡愁》的诗歌写法。

19.刘禹锡的《陋室铭》的托物言志。

20.张岱的《湖心亭看雪》的白描手法。

对于以上写法技巧,我们可以在阅读教学的过程中加以梳理。其中大部分写法可以进行随文写作训练,让学生在练笔中掌握技巧,提高写作能力。如果只梳理不训练,往往就是纸上谈兵。例如,鲁迅的《故乡》对杨二嫂的外貌描写极为传神:

我吃了一吓,赶忙抬起头,却见一个凸颧骨,薄嘴唇,五十岁上下的女人站在我面前,两手搭在髀间,没有系裙,张着两脚,正像一个画图仪器里细脚伶仃的圆规。

这段描写巧用比喻,抓住了人物“瘦”的特点,给读者留下了深刻印象。笔者在教学时,引导学生品读这段话,体会到描写人物外貌要抓住特征的写法,并让学生现场描写一位同学的外貌,不写名字,让大家判断写的是谁,由此培养学生抓住特征描写人物外貌的能力。

总之,在初中语文阅读教学中,我们不能单纯地分析文本,而是要有读写结合的教学思想,以读促写,在阅读过程中引导学生随文学习写作知识和进行作文训练。以读促写巧妙地让文本成为学生写作的后花园,大大降低了写作的难度,循序渐进地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与此同时,随文写作还能有效地加深学生对文本的理解,从而实现阅读与写作的双赢。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S].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

[2]余映潮.余映潮讲语文[M].北京:语文出版社,2008.

附 注

本文系2017年度河南省基础教育教学研究项目研究成果(课题名称:初中语文读写结合方法研究。课题编号:JCJYB17011702)

作者簡介:陈晓东,1976年生,河南省驻马店市泌阳县花园中心学校语文教研组长,中学语文高级教师,2015年河南省中学语文优质课大赛一等奖获得者,豫人名师工作室成员。研究方向为初中语文教学。

(编辑:龙贤东)

猜你喜欢
读写结合写作教学阅读教学
谈阅读教学中的快乐
民族预科生写作教学的对策探究
结合实践再探指导写作之最佳策略
浅议群文阅读下的“读写结合”
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读写结合的教学策略探究
积累,为学生写作增光添彩
架设作文桥梁,探寻写作源泉
浅论高中语文写作中对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
读写结合,分散指导,坚持“下水”
阅读教学中的“追问”略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