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课背景下应用型院校的教学问题及应对策略

2019-06-11 00:23王颖
教育与职业(下) 2019年1期
关键词:应用型院校教学问题应用价值

[摘要]文章阐述了微课在应用型院校教学中的应用价值,分析了微课背景下应用型院校的教学问题,进而提出应用型院校要提升微课利用频率,促进微课与院校教学的深度融合;提升微课应用能力,扩大其在教学中的应用范围;强化微课资源建设,填补各区域的教学水平鸿沟;创新微课应用模式,提升院校教学质量。

[关键词]微课 应用价值 应用型院校 教学问题

[作者简介]王颖(1980- ),女,土家族,湖北宜昌人,南宁师范大学,副教授,硕士。(广西 南宁 530022)

[课题项目]本文系2017年度广西高校中青年教师基础能力提升项目“广西少数民族装饰符号活化及应用”的阶段性研究成果。(项目编号:2017KY0396)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3985(2019)02-0080-04

一、微课在应用型院校教学中的应用价值

1.推进院校课程建设。随着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学生自身观念和周围环境均发生了重大变化,传统的人才培养和教学模式已不能满足学生发展的需要。应用型院校要根据应用型高等教育特点,从科学技术层面优化课程建设。微课凭借简短精练的特点,可以轻松与传统课程体系进行融合。应用型院校能够便捷地调整微课数量及引入位置,将课堂教学的重点难点以自主学习、在线学习等方式呈现给学生,促进专业课和文化课的融合。微课可以帮助教师将更多精力放在重點内容的研究突破上,增加教师课程安排的灵活性。

2.提升教师教学水平。应用型院校将微课应用于教学,可以加速教师的个人成长,推动教师的专业发展。首先,微课的应用与研究打破了不同区域间教师交流的局限,促进了全国范围内教师的交流和沟通;同时,还打破了传统教学模式师生间信息交流的闭塞,促进了师生之间基于微课平台的交流互动,有利于教师将学生反馈纳入教程进行完善,促进教师的自我发展和成长。其次,优秀的微课课程教师需要做大量的准备工作,涉及课题选取、教学安排、教案配置、素材搜集以及视频拍摄和后期制作,这对教师的教学水平和信息化工具的应用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从而促使教师不断提高和完善自身的综合素质。最后,通过微课资源库的建设,教师要转变自身角色,由教学的执行者变为教学课程的研究者和制作者,这种反复的应用和制作过程,能够显著提升教师的教育教学水平。

3.强化教学资源建设。经过多年努力,我国的教育资源建设取得了较大的成绩,但教学资源在实际应用中成效较低,这主要是由于学校对信息化教学积极性不够,教师无法在教学活动中有效利用优势资源,还有部分学生受传统学习模式影响,不能及时利用网络资源进行自主学习。微课的应用可以将现有教学资源与教学活动相结合,将微课教学资源引入传统教学模式,可以提高信息资源的实用性和高效性,这是强化我国教育信息资源建设的重要新途径。

二、微课背景下应用型院校的教学问题

1.微课应用频率不高,不能实现与教学的深度融合。首先,虽然大部分教师认为微课的应用很有必要,但在教学中只有部分教师经常使用微课。大部分教师将微课应用于日常教学的热情不高,且对微课认识不足,仅停留在浅显层面,不能将其高频率、高效率地应用于课堂教学,这主要是由于教师受传统教学模式影响,不愿探索新的教学模式,没有深刻认识到微课的重要性,自然也无法发挥其优势。其次,微课的设计和制作要求教师具有一定的现代技术和信息工具应用能力,但教龄较长的教师对新事物的接受程度有限,这也是导致微课在实际教学中应用频率较低的重要原因。

2.微课开发能力偏低,限制了其在日常教学中的应用。目前,大部分教师还无法自主开发、设计和制作微课资源,基本以直接使用网络已有微课资源为主,难以充分发挥微课在课堂教学中的优势。与传统多媒体课堂相比,微课是对技术要求较高的新兴教学资源,其对教师的综合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尽管由教师亲自设计和制作的微课资源能够在实际教学中顺畅应用,但是大部分应用型院校尚未形成系统科学的培训体系,教师难以提升自身的信息化技术应用水平,以致教学质量难以得到显著提升。

3.微课资源不够集中,无法弥合各区域教学水平差异。我国应用型院校日益重视微课,但微课资源在不同地区间的分布差异较大,北京、上海、江苏等省市拥有更多的微课资源,而其他地区,尤其是偏远地区对微课资源建设还不够重视。就资源的规范性而言,微课资源没有形成专题化和体系化,各地区和各学校之间没有建立统一规范的网络教学资源共享平台,以致资源分布零散,不方便利用。虽然网络上已出现一些网络共享平台,但其实际应用情况不如人意,这主要是由于我国的微课资源建设仍处于起步阶段,资源质量参差不齐,不能满足教学的实际需要。此外,全国各地的微课资源缺少有效的共享机制,容易造成优秀资源的浪费,且教育行政部门对微课建设还不够重视,没有推动共享平台的建设,从而间接影响了教师的应用热情,这势必无法弥合各区域应用型院校之间的教学水平差异。

4.微课应用模式陈旧,提升教学效果的程度有限。虽然微课具有各种优势,但是大部分学生认为微课应用对自己学习知识的帮助有限。首先,微课应用于课堂教学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但没有充分发挥其营造学习氛围和推动师生互动的作用,教学效果的提升程度十分有限。其次,教师对微课缺乏深入的认识,应用模式过于单一,仅将其应用局限于课堂,没有充分发挥其辅助课前教师准备和课后学生复习的作用。同时,微课应用方式过于呆板,教师应积极创新不同应用场景下的应用模式,不断丰富微课的教学活动参与形式,提高教学质量。

三、微课背景下应用型院校的应对策略

1.提升微课利用频率,促进微课与院校教学的深度融合。第一,以奖励的形式促进微课应用。应用型院校应根据教师表现客观评价其教学质量和水平,从精神和物质两个层面适当地给予激励,以提升教师创新微课教学的工作热情和积极性,如公开表扬或通告教学成绩优秀的教师、颁发荣誉证书、带薪培训机会或生活物资等。教学质量评价要从不同角度评价教师的微课应用情况,做到客观公正。

第二,以应用形式促进微课建设。首先,要将微课作为可持续发展的资源,承载教师在教学中探索和发展的优秀教学经验,为教师在互联网时代的专业更新提供新路径。其次,微课作为以视频为载体的教育教学资源,具有应用场景的广泛性,要将其应用于翻转课堂、MOOC等信息化教学,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和差异化学习能力。同时,还可以将其应用于传统教学,创新发展新的教学模式,为学生提供更具多元化和选择性的学习资料。

第三,以比赛的形式促进微课建设与应用。首先,教育行政部门要引导、组织、建立和管理本地区统一的微课应用交流平台。教育行政部门要通过实际调研,了解本地区的经济发展情况和人才需求,向各应用型院校发布微课研究课题;要通过竞争申报选择实力雄厚的学校组建经验丰富的微课建设团队,根据本地区网络学习资源共享及应用需要,科学地设计并制作微课资源。其次,各应用型院校要积极开展基层教师微课制作比赛,将优秀资源上传至微课应用交流平台,并给予教师相应的物质奖励,这不仅可以丰富微课资源库,也可以促进微课在各院校的应用普及。

2.提升微课应用能力,扩大其在教学中的应用范围。第一,教师和学生要转变固有思维。教师应摒弃传统教学缺乏针对性的课堂教学策略,尽可能地保证每个学生都掌握知识点。学生要及时通过移动设备学习微课资源,且可以通过网络平台与教师进行相互交流或提出相应建议。教师要对不同途径的反馈进行整理、总结和反思,有方向性地改进微课,并提高其课堂教学质量,从而实现教师和学生之间的良性互动。这种课堂教学和在线学习相结合的混合学习模式,可以有效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

第二,提升教师信息技术素养。由于微课视频的时间限制,教师要精心准备每一个制作流程,在视频制作时要凝练教学内容,突出重點和难点,条理清晰地由知识点的引入贯穿到结论的得出,每一个重要的知识点都不能被忽略,这对教师的信息技术素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师应不断提升自身的专业素养,熟练掌握信息技术的具体应用。

第三,推进微课平台和资源库建设。首先,教育部门和应用型院校应联合建立微课共享平台,以实现各地区教师之间微课建设的沟通与交流,便于教师之间分享优质的教育教学资源、开展热门研究课题、探讨和交流科技前沿动态,这不仅可以提高教师的教学水平,也可以推动整个行业的发展。其次,建设和发展微课资源库,将优秀的教学资源分享给教师和学生,可以实现学习资源的有效流通和传播。教育行政部门要对微课资源库的规范性和安全性进行监督,应用型院校要积极宣传和鼓励微课的开发制作,从而促进优秀教学资源的不断开发,推动微课的应用和发展。

3.强化微课资源建设,填补各区域的教学水平鸿沟。第一,多方位推进微课资源基础建设。首先,要充分发挥政府的调控职能,以教育行政部门为中心,以其他各部门为依托,结合各地区的实际情况拟订发展规划,稳步推进网络教学资源的建设进程。其次,基于地区之间发展不平衡的现状,教育行政部门要注重发展的公平性,平衡各地之间微课建设水平的差异。再次,教育行政部门要时刻关注教学资源建设的进度和成效,及时发现并解决实施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并从政策和经费层面给予大力支持。最后,教育行政部门要设立负责平台建设的组织机构,派遣专人指导网络教育资源建设。

第二,保障微课开发模式的多样性。微课资源的开发涉及与教学相关的各种内容,且需要视频拍摄和后期剪辑等技术的配合,优异的微课课程包含了经验丰富的师资团队和专业视频制作团队的共同心血。因此,应用型院校要探索更加多样化的微课开发模式。首先,可以对已有的教学网络视频资源进行二次修改和加工,将微课元素适当地添加到视频中,使其成为符合微课教学需求的课件资源。这种模式可以快速地开发微课资源,但其质量还有待提升。其次,从选题到最后的视频制作完成,需要严格遵守微课的制作标准和制作过程。这种模式的微课资源质量优异,但需要投入大量的人力和物力,制作较为困难。因此,可以在前者的基础上,尽可能地发展后一种开发模式。

第三,搭建微课应用平台。首先,微课资源共享平台要具备完善的功能模块,操作简单便捷,允许用户自行下载和上传微课资源,且要设立微课制作者与使用者之间的交流模块,便于微课制作者及时进行总结,对微课资源进行修改和完善。其次,要保证微课资源共享平台使用界面简单直观,并根据专业、学科和年级对资源进行筛选和分类,便于使用者在最短的时间内找到需要的资源,从而保证平台的时效性和人性化。

4.创新微课应用模式,提升院校教学质量。应用型院校将微课应用于课堂教学,既可以丰富教学组织形式和教学方法,又可以增加学生的学习热情,激发其学习兴趣,提升课堂教学效率。为探索创新微课应用模式,教师应全面认识微课与传统课程之间的关系。首先,教师应在课前对教学内容、学生特点等进行前期分析;其次,教师要在课中从课题、知识点讲解与归纳等方面引入微课,并展开详细讲解;最后,学生要在课后利用微课巩固课堂知识,回顾重点难点,提高学习效率。

第一,将导入新课和激发兴趣作为目的。教师要以情境创设模式为基础,以导入新课程和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为目的,合理地选取课程内容题材,铺垫好重点难点讲解的基础。不同学科之间要根据知识特征,引导和鼓励学生进行自主思考,提高其对新鲜事物的接受能力,培养其知识创新能力。微课具有灵活度多变的特性,可以从视觉和听觉两方面营造环境氛围,起到良好的辅助作用。

第二,将促进学生掌握教学重点难点作为目的。教师要将教学内容中枯燥难懂、不易掌握的内容,以微课的形式配合图片、动画等进行呈现,生动形象地讲解教学重点以及难点。这种模式有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提高其课堂注意力,促进其对重点难点的理解和掌握。教师应将教学重点进行设计,并开发成微课应用于课堂教学,从而实现枯燥知识的可视化、情景化和趣味化;还应根据学生特点,对其难以正确理解和把握的难点部分进行有针对性的指导,并辅以不同的课后微课教学,做到有的放矢。

第三,将完成任务和解决问题作为目的。教师要以创新教学思维为基础,以完成任务和解决问题为目的,以实验探究演示为主导,引导学生探寻并经历获取知识的整个过程,着重培养其独立思考、动手操作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教师要以学生为主体,以对核心内容的演示为辅,帮助学生快速高效地掌握教学中的重点难点;学生则可以根据自身掌握情况,决定观看视频的时间,实现个性化发展。应用型院校在培养学生掌握课堂知识的同时,还需要鼓励学生主动参与教学活动,提高其实践能力。应用型院校普遍存在教学时间短、实验设备配置不足等问题,教师要尽量给予每个学生动手实践的机会,这不但可以提高学生主动学习的兴趣,也可以提升其实验探究能力。

[参考文献]

[1]梅辉,韦琴,张军林,等.微课在本科院校实验教学中的应用——以“基因工程实验”为例[J].黑龙江畜牧兽医,2016(7).

[2]林玥茹,石伟平.高职院校教学工作诊断与改进的必要性、难点及对策[J].教育与职业,2018(4).

[3]董显辉.德国双元制职业教育企业培训内容与学校教学内容的协调机制[J].职教论坛,2017(18).

[4]韩叶秀.全面质量管理视角下应用型院校教学质量保障体系的完善[J].教育与职业,2018(5).

猜你喜欢
应用型院校教学问题应用价值
新常态下应用型本科院校创新创业教育体系的构建
硬笔书法教学问题及解决对策
企业金融管理应用价值分析
本科英语专业翻译教学改革与实用型翻译人才的培养
浅析给排水工程课程教学设计
应用型本科院校人才培养方案的理念与框架设计
试论应用型院校教学与科研评价一体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