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民航强国背景下的中国民航区域合作策略研究

2019-06-13 06:04中国民用航空局信息中心
民航管理 2019年5期
关键词:航空机场国家

□ 中国民用航空局信息中心 朱 诺/文

随着新时期我国对外开放战略的不断深入,我国民航“引进来”的质量和“走出去”的步伐实现了同步提升。按照新时代民航强国战略的要求,我方应统筹考虑中国民航区域合作的策略,加强我方资本输出、管理输出、技术输出、产品输出、标准输出和服务输出,进而实现航空产业链整体“走出去”,这是促进我国产业结构优化调整和成熟产业转移,提振经济发展活力和对外综合实力的必然需要。因此,本文从我国民航发展基础、重点合作国家和领域、所需政策支持等三个方面进行了我国民航区域合作策略的研究,希望能为我国民航对外策略提供帮助。

我国民航业发展基础和未来重点合作领域

改革开放40年来,中国民航业实现了蓬勃的发展。从2005年开始至今,我国航空运输总周转量始终排名世界第二位,成为当今世界名副其实的航空运输大国,在中国经济社会发展和世界民航事业发展的进程中,扮演着愈来愈重要的角色。同时,伴随着航空运输量的增长和航空安全水平的提高,中国在国际民航的话语权和影响力不断增强,更积极地参与国际事务,打造了多个合作交流平台,更主动地维护国家和行业利益,中国民航正从“跟跑者”向“并跑者”甚至“领跑者”转变,正向“引进来”和“走出去”两者并重的国际合作新常态迈进。

目前,我国民航在基础设施建设、安全运营管理、机场的设计和咨询、航空公司运营等方面具备了一定的国际竞争力,北斗卫星导航、航行新技术、机场配套新设备、国产民机制造等方面的能力也在逐步增强。可以预见,未来中国民航将在资金、管理、技术、产品、标准和服务等方面影响着世界民航的格局和发展走势。因此,我方可充分发挥相关领域的优势,积极开展对外合作,实现航空产业链整体“走出去”。

(一)民航基础设施

机场规划与设计。我国的机场规划设计单位几十年来参与了国内百余个机场的选址、规划、设计和改扩建工作,在总体规划设计、航站楼设计、飞行区设计等方面都具有明显的竞争优势。机场工程建设与咨询。我国企业在机场航站楼、场道、设备安装工程等专业领域积累了丰富的建设和咨询经验,具备承担机场飞行区工程总承包、航站区工程及附属设施总承包的施工能力。

据不完全统计,我方企业自2003年以来共承接国外机场规划设计、机场工程建设与咨询项目超过50项,主要分布在非洲、东南亚、东北亚等部分民航不发达地区及国家。

(二)新技术与新设备

机场设备与材料。输出我国技术成熟的机场安检设备、工程检测设备、特种车辆等;参与航站楼的弱电系统、行李处理系统的设计和安装;加大出口在民航基础设施建设过程中需求巨大的钢材、水泥、沥青等基建材料,缓解我国产能过剩问题,推广近年来我国在民航领域突破的新材料(如E MA S)等。安全保障系统与新技术。重点推荐我国的北斗卫星应用系统、基于性能导航(P B N)程序设计等;参与民航不发达国家的民航事故分析,如航空事故调查、失效分析等。自2008年以来,以航科院、民航二所、昆船逻根为代表的中方企业,其新设备与新技术已经在安哥拉、坦桑尼亚、肯尼亚等十余个非洲国家,及部分东南亚、东欧国家成功运用。

表1:2008年以来我国部分新设备与新技术输出情况

(三)机场运营管理

我国机场在长期的经营过程中积累了大量的运营管理经验,形成了一整套严格的管理标准体系。我国机场可通过收购、参股或特许经营项目融资等方式参与国外机场的运营管理,输出我国的技术标准和管理理念。我国的民航科研院所在国内积累丰富的机场运营管理咨询经验,可为国外机场的发展规划提供咨询。我国的民航院校可在外设立培训机构,为合作方培训专业技术人才,如2010年由中航技、南航大和南非试飞学院共同投资组建了南航艾维国际飞行学院,培训飞行人员超过250人。

(四)航空公司

一是成立合资航空公司。中国企业可与国外当地企业成立合资航空公司,或有重点的投资当地航空公司并保证中方的话语权,并积极引入国产飞机运营航线航班。二是收购或兼并国外公司。发挥资本的纽带作用,通过收购、兼并或者股权投资等方式成立航空公司,参与市场运营。三是我方企业在非洲成立分公司。积极推行民航强国的国际化战略,我方企业可在国外成立分公司(或海外基地),建立“海外桥头堡”,实现中国航班在该桥头堡的集散作用,完善相应的航线网络构建。

(五)民机销售、维修及备件

大力推介我国国产化的民用飞机,如以新舟60、新舟600、新舟700等“新舟”系列、ARJ21为代表的支线飞机,以C 919以及未来的C 929为代表的大型客机,以运-12系列、AG系列、小鹰500、海鸥300为代表的轻型公务机等。在民机销售的基础上,建立我国航空产品在海外的后勤保障基地,实现销售、维修、备件及培训一体化的服务保障体系。截至2018年底,“新舟”系列飞机共交付108架,国外交付60架;运-12系列飞机共交付207架,国外交付112架。此外,中航工业拟在南非建设训练中心,在坦桑尼亚和刚果建设两个产品支持办公室,在肯尼亚、津巴布韦和刚果建设三个备件仓库。

(六)航空经济

航空物流园区建设。积极支持中国企业参与境外航空产业园、航空物流园区的建设,充分发挥民航产业链强大的资源集成能力,实现民航产业资源价值的最大化。航空运输配套类业务。包括油料储运、航空维修、配餐等航空运输保障服务业;航空培训、航空金融、航空展览、模拟驾驶、航空租赁、通用航空、专业人才培训等民航其他相关业务。航空物流及综合保税。提供集物流仓储、物流配送、运营外包、大数据分析等为基础的智慧物流服务;积极开展保税仓储及物流、国际配送及中转、国际采购、转口贸易、商品展示等业务。总部经济与商贸服务业。包括企业总部与制造基地、研发基地等分支机构和新兴经济形态;打造海外金融平台,开展国际投行与投资、金融信息咨询等方面的业务;积极拓展能源、旅游、房地产、酒店餐饮、文化娱乐、医疗卫生、教育等民航外部产业合作。

全球民航发展现状及重点合作地区策略选择

(一)未来主要的合作市场分析

从全球市场格局来看(2017年),亚太地区仍是全球民航的重点地区,市场份额达到38.2%,其中中国、日本和印度为运量较大的国家;北美和欧洲约有小幅度的下降;北美市场份额约为22%,平均增速为5.7%,其中美国、加拿大运量较大;欧洲市场份额约为26%,平均增速为9.7%,英国、西班牙、德国为运量较大的国家;中东地区也有较大的提升,市场份额约为5%,平均增速5.6%,阿联酋、卡塔尔为其重点市场;南美、非洲市场份额分别为5%和3%,占比相对较小。

从未来市场发展情况来看,ICAO、IATA、ACI、世界银行、波音和空客皆对未来全球航空运输市场持乐观态度,未来20年航空旅客运输量变化约在4.3%左右,其中以亚太、欧洲和北美仍是未来的主要市场,市场份额约在87%左右,其中东亚(含中国)、东南亚市场份额和增速皆呈现较快发展,南亚的市场增速有望超过10%(尤其是印度);而以中东地区为代表的新兴市场需求强劲,阿联酋、卡塔尔和土耳其等国家的市场增速相对较快。

为了满足未来航空运输市场的发展趋势,提升航空枢纽的供给侧保障能力,新一轮的枢纽基础设施建设已经如火如荼的展开,且围绕着枢纽建设而展开的基础设施建设、新技术和新设备的推广应用、机场运营管理、航空经济等方面的需求也会逐步的增加,这就为我国民航产业“走不出”提供了一个很好的契机。

(二)重点合作国家的策略分析

为了更好的分析各个地区和国家的未来发展潜力,本研究选取GDP、人口数量、旅游人数、进出口贸易额等5大指标,对主要国家进行了旅客吸引度的测算(部分预测数据采用了联合国、世界银行以及F A A的预测数据)。从吸引力的变化情况来看,美国、中国、日本以及西欧等国家仍是吸引力较大的国家;但是以印度为代表的南亚国家,以缅甸、印尼等为代表的东南亚国家和以阿联酋、卡塔尔为代表的中东地区国家吸引力不断增强,美国、德国、法国、英国等传统的民航强国吸引力呈下降趋势;到2028年左右,中国将超越美国成为旅客吸引力最强的国家。

为了更好的确定未来我方的对外区域合作策略,结合未来各个国家的吸引度,现将各区域分为航空发达地区、航空较为发达地区和航空不发达地区,制定相应的对外合作策略和合作领域。

其中,以美国、加拿大、英国、法国等为首的航空发达地区,应采取“突出重点,积极拓展”的策略,在双方的适航审定、航空运输拓展、航空公司合作、新技术和新设备的输出等方面加大拓展力度,争取实现“引进来”和“走出去”同步拓展;对于澳大利亚、新西兰、部分欧洲国家等国家应加强基础设施合作、资本输出、航空经济、航空运输等方面的合作;对于日本、韩国应采取“有守有攻,有破有立”的策略,加大航空自由贸易区、航空运输、航空公司等方面的合作,减小其对我方远程洲际航线的中转影响;对于中东等发展强势的地区,为了保护我方的基本利益,在新技术、新设备和产品等方面进行一定范围的合作,但是在航空运输、航空公司等方面要持谨慎的态度(尤其是航权方面);对于东南亚、中亚、非洲和南美洲等航空运输不发达的地区和国家(部分国家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重合),应采取“一揽子”的策略,集合航空产业上下游,从源头的资本输出、基础设施设计和建设,到运营过程中的航空公司运营、民机销售、新设备和新技术,再到航空经济保障、机场运营管理、备件维修等方面实现整体“走出去”,部分国家和地区可以率先实施航空自由化、航空经济合作示范区的“试点工程”。

表2:我方的对外区域合作策略及合作领域

所需要的政策支持

(一)组织保障

为充分保障国家对外区域航空合作整体战略的实施,加强推进我国航空产业链全方位走出去,建议相关单位建立跨行业跨部门的沟通交流机制,负责统一规划对外区域航空合作方案,协调解决实施中的相关问题,制定相应的配套政策。

(二)政策保障

优化政策环境。促进对外投资合作便利化,进一步简化审批程序,完善信贷、外汇、财税、人员出入境等政策措施。利用政府间定期磋商、交流机制,加大双边沟通和磋商力度,推动政府、企业间双向交流与合作。

建立和完善海外投资促进和保护机制。加快与合作国家签订投资保护协定,保护我国对外投资者的根本利益,保障我国投资者与投资对象国企业享受国民待遇或最惠国待遇。加快与有关国家签订避免双重征税协定,避免税收摩擦,减轻企业税负。

加强适航准入。在我方适航标准未得到广泛认可前,我方应积极加强与其他地区和国家的适航准入(尤其是市场潜力较大的非洲、东南亚和南美地区),商签适航协议,一揽子解决国产民机进入潜力市场的适航准入问题。

加大航权的政策支持。我方应积极协调推动在航空政策方面的开放力度,包括与更多国家签署双边航空运输协定、航空自由化试点等政策,为我国航企营造宽松的运营环境。

为航线运营提供优惠政策。对国内航空企业开辟重点合作地区的航线,应在航权和航班时刻上优先保证,并在相应的国内航班时刻衔接方面给予支持。加大政府补贴力度,设立航线补贴专用资金,对 “一带一路”航线、国际远程洲际航线实施补贴。

(三)资金保障

为对外航空合作项目提供资金支持。安排相应比例的无偿援助、无息贷款、优惠贷款,支持国产民机出口、机场及配套设施建设、维修中心、备件库、航校等保障体系建立。

充分利用现有投资平台推进合作项目。充分利用国家年度援外计划、外经贸发展专项资金、中非发展基金和民航发展基金等平台,支持对外航空合作的项目。

金融企业提供优质融资支持。应充分发挥政策性金融、商业金融的协同优势,创新金融支持模式,支持社会资本和民间资本进入,加大区域航空合作规划的金融支持力度。

(四)人才保障

加大对航空专业技术人员的培训力度,着重培养适航审定、飞行员、空乘、地勤等专业技术人员。从专业技术与培训、专家委派、研修合作等方面,加强人力资源交流合作。重视我国对外合作复合型人才的培养工作,为区域航空合作提供智力支撑。

猜你喜欢
航空机场国家
“闪电航空”来啦
展开大兴机场的双翅
用于机场驱鸟的扑翼无人机
能过两次新年的国家
留宿机场
新机场与城市未来
把国家“租”出去
奥运会起源于哪个国家?
达美航空的重生之路
航空漫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