程子木,王 丹,管清盛
美国教育专家埃斯萨把儿童生活环境解释为学校、家庭、社区这三个同心圆,其中最核心的是家庭及其成员,中间是学校和小伙伴,最外面是社区和社会协助。无论是家庭教育还是学校教育,其共同目标都是为了促进儿童健康快乐地成长,并将孩子培养成社会需要的人才。学校加强与家长的沟通,开展家校合作,是学校教育工作的一个重要方面,也是培养全面发展人才的必然途径,家校合作为儿童的身心健康发展提供了一个良好的保障。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教育法律法规的相继制定,我国家庭教育法制逐步明确、规范、专业。从《全国家长学校工作指导意见(试行)》(2004)《全国家庭教育指导大纲》(2010)《关于进一步加强家长学校工作的指导意见》(2011)到《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2011),相继对家庭教育提出要求,这些规范性文件对家校合作的顶层设计不断完善。对比《关于全国家长学校工作的指导意见》(全国妇联教育部2004),《关于进一步加强家长学校的指导意见》(2011)阐述有关家长学校的任务更加细致、明确和具体。其主要任务是:“引导家长树立正确的儿童观和育人观;组织开展形式多样的家庭教育实践活动,增进亲子之间的沟通和交流,使家长和儿童在活动中共同成长进步;通过多种形式为家长儿童提供指导和服务,帮助解决家庭教育中的难点问题,提升家长教育培养子女的能力和水平;增进家庭与学校的有效沟通,努力构筑学校、家庭、社区三结合的未成年人教育网络,为儿童健康成长营造良好环境。”
R小学于2005年7月批准筹建,是一所现代化新型学校。目前有1100多名学生,教职员工180余人。有的家长学历高,有自己的教育理念,支持和参与学校活动;有的家长“望子成龙”,愿意参与学校活动,为孩子教育尽最大努力,但由于文化水平有限、平时工作忙及教育方式较简单等原因,在教育子女这一方面还有待学习;还有一小部分家庭个体原因,导致这部分孩子不能形成良好的生活和学习习惯。
笔者采用访谈和问卷的方式对R学校的家校合作情况做了调查。本次问卷为家长卷,旨在调查R小学家校合作状况。调查问卷包括封闭式和开放式,共16个问题,主要围绕家长参与家校合作的态度、方式、效果,以及家长参与学校教育的认知、观念、态度、效果。向小学三年级两个班,五年级三个班共发放家长问卷300份,收回281份,回收率93.66%,有效问卷共278份,有效率98.93%。
此次调查问卷和访谈的目的是为了深入了解目前小学家校合作的现状以及存在的问题,从而提出相应的、切实可行的建议。
1.教师与家长沟通现状。家校合作的基本形式是教师与家长的沟通,对于问卷中的“作为家长您会主动与教师交流孩子的情况吗?”一题有58.73%的家长选择会主动沟通。与这个问题相对应的是“教师会主动与您交流孩子的情况吗?”有73.01%的教师会主动与家长沟通。数据显示,在沟通中教师比家长更积极主动,通常家长略显被动。
图1 家长和教师沟通的方式
如图1所示,R校家长与教师之间最为常用的沟通方式是微信或QQ,生活在“互联网+”的时代,此种方式已成为沟通工具的首选。其次,家长与教师采用频率较高的沟通方式是电话,省时省力、方便快捷,又能解决问题。但是坚持电话、微信联系的同时,需要探索更多行之有效的沟通方式,加大家校合作的力度和实效。图2显示一学期中家长与教师之间沟通的次数,沟通次数为0次和一次的比例竟然达到50%。
图2 一学期家长与教师交流的次数
多选题目“作为家长,您与教师沟通交流的主要目的是什么?”了解教师及家长的沟通内容,如图3所示。纠正行为习惯、提高学习成绩、培养正确思想为目的的比例较大,这组数据对家校合作活动的内容方案选择和确定有重要的作用。
图3 家长主动和教师沟通交流的目的
2.家长与家校合作的认识和态度。调查数据显示,100%的家长对“您孩子所在的学校有家校合作活动吗?”这个问题是肯定的,说明R校的家校合作活动落地有声。98.41%的家长对学校的家校活动表示支持。一组数字很值得关注,“您孩子所在的学校有让家长们提出建议或者意见的平台吗?”72.72%的家长认为有,其他人认为没有。统计图显示,家长对加强家庭与学校的合作态度积极,支持学校开展家长参与活动并且乐于参与其中。由此可见,绝大部分的家长认为开展家校合作是非常必要的,学校应真正了解和掌握家长群体的需求,进一步完善学校的制度、措施。
3.家长对家校合作的建议和意见。100%的家长都认为孩子的教育依靠家庭和学校,两者密不可分,缺一不可。作为家校活动的参与者,他们在活动中遇到以下问题。(如图4)
图4 家长参与活动中遇到的问题
目前,家长在家校活动中只是旁观者和参观者,他们有如下的建议和意见。首先,希望学校定期开展家长学校,注重其有效性、前瞻性,做到长效、公开、多样。讲座要根据实际用途确定主题,如小升初、青春期、叛逆期、特殊事件。此外,家长座谈会、社会实践活动、开放日、家长课堂多形式多维度展开。其次,希望学校设立交流互动平台,利用线上平台上学校公布学期计划、介绍学校校史、大事件等。再次,希望邀请家长参与学校活动之前,介绍活动的目的、内容、流程等。关注家长们的参与度,家校活动不是个别家长的活动,要有广度和深度。学生展示时也不能突出个别学生,每一个孩子都要有机会,关注个性的发展。最后,学校要避免形式化,家校合作要实效促进孩子发展,不给家长带来负担。在家校合作活动中注重提升学生的素质,学习知识和训练思维为一体,帮助孩子树立正确的人生观,照顾整体孩子的参与度。
调查和访谈中,教师和家长们提出了R小学校若干家校沟通方式,有家长委员会、家长学校、家长开放日、打电话、手机软件(QQ微信飞信等)、家访、社团、家长会、校报、学校网站、家长志愿者。同时,为了丰富沟通方式,提出以下建议:家长课堂助教、一日督导、参与事务管理(校服、教辅等)、家长园地(布告栏)、家长接待日等。
通过访谈工作20年的班主任,针对题目“20年前的家长和现在家长对比”,他们认为,“20年前的家长支持教师工作,家长本身懂教育的不多,但是尊重信任并依赖教师,家长们淳朴、热情。现在的家长文凭高了,更关注孩子的学习,乐于参与学校的教育教学活动。但教师们感觉沟通不容易,首先要和家长沟通,在教育孩子上统一意见,让家长理解教师的做法。班主任既要有教育理念还要家长认同和支持”。还有的教师这样说:“学校是家校合作的中介,学校应该创设平台,促进家校合作。征求家长需求的同时,不要过于夸大家长的无理要求。否则会适得其反,给教师们的工作带来压力。”“有些家长要求更换教师,要求自己的孩子参加学校的各种活动,向校长抱怨教师。不尊重教师职业的专业性。”所以教师们认为家长和学校的教育理念一致,会达成教育合力。家长要完全信任学校和教师,在这样的基础上合作才有效。访谈R校德育主任时,他表示“家长教育孩子时与教师存在教育观念不同。有的家长教育观念过于超前,比如追求欧美国家的教育理念。有的家长过于落后,不能和教师站在同一出发点。因此,有效家校合作还与不断探索和研究”。
问卷调查结果及访谈显示,98.41%的家长都对家校合作持积极态度,家长们的热情都很高,但他们不知道如何履行自己的职责和权利,如何配合学校的工作,如何与学校达成合力。76.78%的家长表示“了解一些”家校合作,他们把家校合作简单地理解成为积极配合教师工作,做好教师交代的事情。家长们通常在与教师和学校的交往中并非积极主动而是采取一种被动、等待的态度。学校教师有一定的教育教学经验,在师范院校学习了一定的教育理念。家长和学校对家校合作的概念认知有一定的差异。
1965年美国颁布《初等和中等教育法案》到2007年《不让任何孩子掉队》,在法律层面细化、强化并重新赋权家长参与。(parent involvement)中国停留在有条款非法律层面,仅有“计划”“大纲”“指导意见”。我国虽然对家校合作问题提出了若干建议,但缺少明确的权利和义务方面的规定,还未上升到法律高度,家校合作要顺利进行,需要国家相应的法规政策强有力的支持。完善法律法规,明确双方的权利和义务,确定双方任务。引导家长树立正确的儿童观和育儿观,从根本上教育和引导家长更新家庭教育观念,而非单纯对育儿知识和方法的传授;由以往家长对子女的单向灌输转变为通过亲子活动促使家长和儿童间的双向互动,形成多元化的家校合作活动。
学校是家校合作的主导,制定家校合作的计划、方案、活动细则。应积极、主动邀请家长参与,争取达到双赢的效果。家校合作的目的不仅停留在促进学习成绩上。班主任或者校长应介绍学校的校史,通报学校的办学理念、教育特色、培养目标、管理方式、师资情况等,并对家校合作提出指导性的建议。家长向班主任介绍孩子的家庭表现、性格特征、社会活动、特长、兴趣爱好等情况。通过相互交流,缩短学校与学生间的相互适应期,有效开展个性化教育。中国人愿意聊家常,不避讳介绍自己的家庭情况,可以建设中国特色的家校合作关系。学校与家长由单项沟通转变为双向交流。以尊重、平等为前提,定期或不定期,正式或非正式的举办各种家校活动。
家庭是孩子的第一所学校,家长是第一人教师,是孩子学习的榜样。然而一部分家长仅仅发挥着监护和养育功能,有些家长充当孩子学习的辅导者,与教师协同工作的合作者没发挥出应有的作用。家长过于注重加分,考试。不重视学习方法指导和学习方向引导。2015年《人民日报》一文《培养合格家长刻不容缓》文章指出“广大家长要全面学习家庭教育知识,不断更新家庭教育观念,不断提高自身素质,重视以身作则和言传身教,努力拓展家庭教育空间,推动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社会教育有机融合。”在家校合作过程中,家长应该知情和征求意见的权利,发挥其主体作用。
作为孩子的父母,他们认为学校是教育的主导力量,对学生的发展起着重要的引领作用,希望加强家校合作;作为教师,他们非常希望能够从家长那里得到支持和帮助。总之,用家庭教育的优势来弥补学校教育的不足,让学校教育指导家庭教育,家庭教育支持和强化学校教育,即双方优势的相互利用和相互补充。减少家长和学校对家校合作概念的认知差异,达到有效合作。如今学校教育标准化,学校课程模式化,而家庭倾向于孩子特性发展和个性完善。如何在规范中追求个性发展是进一步研究的课题,还需教育工作者的不断探索和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