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大学生科技创新意识现状及培养路径研究
——以安徽高校为例

2019-06-13 09:35夏晓昀
长春教育学院学报 2019年5期
关键词:学术科技活动

夏晓昀

近年来,我国教育事业发展突飞猛进,随着高等教育从精英化向大众化的转变,学生的创新能力也受到了不同程度的影响。2013年五四青年节,习近平总书记在同各界优秀青年代表座谈时指出:“创新是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源泉,也是中华民族最深沉的民族禀赋。”在校大学生是科技创新的主体,是科学技术的掌握者、运用者及创造者,而“在国家创新体系中,高校处于创新链条的高端,是知识创新和技术创新的引领者和开拓者”[1],《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中明确指出:“鼓励本科生投入科研工作,在创新实践中培养他们的兴趣和探索精神。”因而,培养大学生的创新意识及实践能力成为目前高校培养人才的一项重要课题。如何激发他们的创新意识,构建稳定、高效和可持续科技创新能力平台,提升高校人才培育水平和社会竞争力,也成为广大教育工作者关注的问题。

本文以在安徽高校内开展的《高校大学生科技创新意识现状调查问卷》为基础,提出高校大学生科技创新意识及能力培养路径的建议。问卷以网络为作答的形式,调查对象为在校本科生,共收集有效问卷600份。

一、高校学生参与学术科技创新活动现状分析

(一)目前学校学术科技创新活动宣传渠道通畅,但部分教师引导不足

在被调查的学生中,没有听过学校有学术科技创新类活动的占总数的8%左右,在了解渠道方面,涵盖相关职能单位、社团组织、教师、网络平台等多方面,能看出学校在科技创新活动的宣传上已经做到了多渠道、广覆盖。但是在调查中发现,在了解渠道中,“班主任”这一项所占比重最低,他们的引导缺失可能存在多方面的原因,如辅导员侧重于关注班级安全稳定,忽略了学生创新意识的培养,或者本身了解这些活动的渠道并不通畅,多数的活动通知都是越过班主任由班委直接下发的。然而,在班级学习氛围、学生创新创业意识培养等方面,班主任及导师要发挥重要的引导和支持作用,因此,在宣传渠道上要多发挥班主任的作用。

(二)学生主观上具备参与学术科技活动的意愿,但实际参与率较低

1.大学生对自身发展的认识。学校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学术科技活动的宗旨是为了培养他们的综合素质,以更好地适应社会的发展需要,因此,首先调查学生主观上对自我发展的意愿,才能更有针对性地进行引导。在被问到“您认为在哪些方面表现突出的高校毕业生最受欢迎”以及“您认为自己大学阶段的主要发展目标”两个问题时,大部分学生能够认识到要在大学里提升自己的综合素质、锻炼多种能力,其中包括团队协作能力、创新创造能力,而这些能力恰恰是在参与学术科技活动中培养的,可见,学校只要做出积极的引导,采用合理的方式,就能吸引学生参与到学术科技活动中。

2.学生主观具备参与意愿,但实际参与率较低。调查发现,学生基本都能做到积极关注学校的学术科技活动,但近一半学生没有参与过任何学术科技创新活动或者研究,原因是多方面的,可以从学校、教师、学生本人几个方面分析。

第一,学生对学术科技活动内涵的理解上存在偏差。“大学生学术科技创新活动是以学生为主体,兴趣为导向,由相关教师指导和学生自主学习、实践相结合的创新学术活动和科技活动”[2],而学生存在一些理解上的偏差,认为这样的活动需要在专业领域有发明创造或者是重大的科技成果等,多数学生对自身的能力表示信心不足,69.27%的被调查者不曾参加活动的原因是“自身能力不足,缺乏参与活动的知识储备”,这也导致他们对学术科技活动敬而远之。科技创新活动宗旨是期望他们能在参与的过程中挖掘潜能,激发学习的积极主动性和创造力,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提出新的想法和问题等,而不仅仅是要求必须有科技发明成果等。

第二,专业教师指导力度不足,缺乏有效的技术支持。目前高校教师对学生科技创新活动的指导还比较有限。在平时的了解中我们发现,高校教师重点还是放在教学以及自身的科研工作中,指导学生开展学术活动方面则很有限,这与学校对教师的考核机制等管理制度相关有密不可分的关系。建议可以在这一方面加强制度建设,鼓励更多的专业教师加入学术科技活动的队伍中。

3.学生课余时间活动较多,占用了大部分精力。目前,为了丰富学生的课余文化生活、提升他们的综合素质,开展了多样的活动,在为学生提供了展示自己的平台、锻炼能力途径的同时,却也占用了他们课余的大部分精力,加上繁重的课业和考证、考研等的需求,使得很多学生没有精力参与学术研究以及科技创新活动,这一点从下图中可以看出。

学生课余时间的主要活动

学生对学术科技创新活动的参与热情较低,说明目前我们在学术科技活动的组织管理和实施形式上存在一定的欠缺,不能很好地吸引学生参与进来。

4.学生在参与活动的方式及渠道方面存在信息不对称。学生对科技创新类活动的关注度较高,而在被问到“是否曾经在大学里想过要通过某种方式培养并提高自身的创新能力”时,15%的学生表示“想过并已经在实施”,80.97%的学生表示“想过,但没有找到有效途径”,说明在实际的参与过程中,很多组织者并不了解如何能够找到需要的同学加入自己的团队,很多项目可能因此就被扼杀在了萌芽阶段,另一方面,存在部分学生不清楚怎样加入一个团队,这表明学生对参与渠道的了解信息不准确,建议建立专门的平台解决这个问题。

5.学校学术氛围不浓厚,未将创新教育纳入教学体系。良好的学术氛围能够更好引导学生参与到活动中,而传统的应试教育模式、课程体系的限制、教师指导的缺失、学生认识的误区等,都会影响到学校学术氛围的营造。目前学校科技活动的实施,基本是在活动开始前以学校相关职能部门通过学院团委、网络平台、校园海报等渠道发布通知的方式开展,形式上暂时也只是停留在短期活动,时间紧、要求短期出成果,并没有与学校教学体系产生关联,在培训方面也只是在活动开展之前组织相关讲座培训,并没有将创新教育纳入教学内容中,因此限制了活动水平和效果。

(三)学生参与学术科技活动以突击型为主,多数不能长期研究并实现成果转化

由于学术科技活动开展的时间限制和要求以及学生在不同年级的课业要求不相同,造成学生即使参与了活动也难以坚持下去,并真正将研究转化为现实的成果。例如,学生在校经过一年的学习,在知识的储备以及思维的训练方面有了一定的积累,到了二年级可能才开始尝试参与到学术科技活动中,经过一段时间的研究,项目有一定成果时,学生已经进入到大学三年级,又进入了考研以及实习的阶段,很多研究项目也就不了了之。因此,短时间突击完成的研究不仅限制了学术科技成果的水平,更使得成果无法产生实际的意义。如果能够建立良好的校企合作平台,为项目成果的转化提供可能性,或者是为参与学术科技活动的学生找到实践的场所甚至是与未来的就业相关联,则能在一定程度上解决这些问题。

二、高校大学生科技创新意识培养路径建议

(一)搭建“一个资源库”和“一个平台”,为学术科技活动提供保障

在调查中,有81.32%的被调查者认为“有必要建立专门的科技创新类学生社团或协会,可以提供更加明确的参与渠道和支持”。因此,在组织机构方面,建立专门的学术科技活动指导委员会以及科技创新类社团组织,对学术科技活动的开展进行指导。搭建“一个资源库”和“一个平台”。“一个资源库”是指专业指导教师资源库,涵盖一批学术水平较高并且热心于指导学生的教师,按照学科门类为有兴趣参与的学生牵线;“一个平台”是指为有意愿参与活动的同学搭建平台,学生可以在平台中自主选择申请加入某个项目团队,或者在平台上选择团队需要的专业人才,使信息实现对称。而在制度建设方面,要考虑将学校的学术科技类活动进行整合,将活动前期准备、组织实施、过程管理、项目管理、经费保障以及激励机制等方面制度化,使学术科技活动不再是零散实施而是更加系统,制度上保障活动的顺利开展。

(二)将创新教育纳入教学体系中,使其正规化、常态化、规模化

在被问到“认为学校是否有必要开设创新创业类的相关课程?”时,有84.8%的被调查者选择了“应该开设”,而在开设频率上,以“一学期开设一次”和“作为选修课程开设”为主,分别占到被调查对象的41.2%和40.4%。因此,建议在校选修课程体系中加入创新类课程,以提升学生的创新意识、训练学生的创新思维,也能使学校的创新教育正规化、常态化、规模化。同时,在平时的课堂教学中,要对传统的单向授课教育方式进行改革,注重实践教学,在教学模式上采取更加灵活的方式,倡导对学生科学思维的启迪开发,在保证课堂秩序的前提下强调学生的个性发展,从而带动学校科技创新教育的发展,也有助于营造学校的科技创新氛围。

(三)改革考核体制、建立激励机制,鼓励更多的教师和学生参与到学术科技活动中

在学术科技活动中,教师的参与不仅能为学生提供研究可行路径和研究方向、研究思路,也能为学生提供相关的研究课题内容,在被问到“增加以下哪些因素,会使您想参与到科技创新活动中?”52.92%的被调查者选择了“有兴趣的项目课题”,是选择比例最高的一项,32%的学生选择了“优秀指导教师选择平台”,因此,应当充分发挥专业教师在学生参与学术科技活动中应有的作用。可在工作业绩考核上适当加大教师指导学生参与学术科技活动的考核比重,相应设置优秀指导教师等奖项,或者将教师对学生的指导换算成为教学科研工作量,鼓励更多的专业教师参与到其中。在学生层面,通过物质奖励、综合测评加分、素拓学分、推荐免试研究生等方面建立学生参与学术科技活动的激励机制,在一定程度上激发学生的参与积极性。

(四)整合学校活动资源,举办高品质的活动以创造学术科技氛围

“为了增强大学生科技创新工作的活力,必须加强对学生科技创新类活动载体的建设,提高学生课外学术科技竞赛与活动的组织水平”[3]。目前,学校在学生活动数量和质量上都已经实现了突破,校园文化生活丰富多彩,但是从另一个角度看,过多的活动也会分散学生的精力,且并不利于校园文化的建设。因此,学校可以适当整合同类活动资源、提升活动品质,将活动办成精品,实现品牌化,努力营造崇尚创新、追求创新、勇于创新的校园文化氛围[4]。

(五)建立长期稳定的校企合作,为学术科技成果的转化提供平台

在被问到“增加以下哪些因素,会使您想参与到科技创新活动中?”时,超过47%的学生选择了“与企业合作提供实习深造的机会”,将近35%的学生选择了“提供科研成果转化平台”,可见,建立校企合作可以很好地推动学术科技活动的开展,同时也可以增加研究成果的实用性。因此,在开展大学生学术科技活动时,学校不但要为学生提供各种支持,还要积极争取更多的社会资源,引进相关企业的资金支持、实践机会、成果转化平台等,为提升学生参与学术科技活动的积极性和能力的培养提供途径。

猜你喜欢
学术科技活动
“六小”活动
“活动随手拍”
学术是公器,不是公地
行动不便者,也要多活动
如何理解“Curator”:一个由翻译引发的学术思考
对学术造假重拳出击
三八节,省妇联推出十大系列活动
科技助我来看云
科技在线
科技在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