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众文化对大学生日常生活审美的负向影响

2019-06-17 01:22厉昌晓
卷宗 2019年13期
关键词:日常生活大众文化审美

摘 要:日常生活是现代大众生活的主要构成部分,本文择取“大众文化”的简单侧面,立足于大学生日常生活中常见的大众文化现象,就二者之间的关系,浅析大众文化对大学生日常生活审美的负向影响。

关键词:大众文化;日常生活;审美

要定位大学生面向的大众文化范围,我们需要对“大众文化”进行界定,“只有那些不是只为满足日常生活的需要而出现,而是为创造日常生活的虚幻需要而出现的东西,才可以称之为大众文化。一般来说,日常生活中的大众文化包括趣味、形象、行为、物品、语言、环境等多个方面。简而言之,是指日常生活中的流行形象、流行行为、流行物品、流行语言、流行环境等等现象。”“它首先是一种新的价值观念,然后才是一种物质形态”[1]由此得知,大学生日常生活中的“大众文化”不是基本的生活必需品,并且不是一些固定的、实体性的物件,它是一种抽象的、不确定的东西,是为了满足大学生的精神需求,往往是业余性的、消费性的、娱乐性的需求,而这种抽象的追求,最终会潜移默化或深远持久地影响甚至改变大学生的正确审美姿态。下文从审美取向的盲目性、消费层次型审美、虚荣心审美三个方面展开论述。

1 审美取向的盲目性

由于大众传播媒介的发展和不断地更新换代,网络、电视、电影、报纸、杂志、书籍等各种传播媒介的交替使用,加之手机功能的多样和复杂,大学生面对庞大的信息资源。而这多种多样的信息往往是根据通俗大众的口味筛选的,为满足公众的眼球和猎奇心理,或许并不全然适合大学生的包纳范围。“当代大学生的思想还没有完全成熟,存在一定程度上的盲目性和片面性,在信息时代的冲击下容易向错误思想倾斜,导致不能对事物产生正确的审美观念,审美能力的发展仍然不稳定、不全面。”[2]于大学生而言,对大众文化的选择欠缺全面的思考,在阅读浏览信息的时候,感性思维会占据上风。很多新闻或事件的陈述方式会影响学生的判断,甚至会影响学生的情绪。如各种娱乐性软件的流行和使用,导致大学生审美的盲目性,这些软件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甚至改变了大学生群体的生活方式。就拿“抖音”来说,作为时下特别火爆的一款社交APP,几乎成为大学生打发业余时间的必备工具,学生们不仅要刷“抖音”上的视频发现新奇的故事和搞笑的段子,还要精心经营自己的“抖音”,花时间去创造一些娱乐的段子,而不管是自己制作还是观看APP上的短视频,都要耗费非常长的时间,在刷视频的过程中,还会受其音乐的感染,于是再花时间去听、去学抖音红歌,学会了之后想去KTV专点这些歌曲一展歌喉……。由此可见,日常生活中的大众文化影响是具有连锁负面影响的。再者,大学生往往缺乏审美个性,导致自己以明星或他人的穿着打扮作为模仿对象,衣着、包包、妆容,种种,都在“复制”他人,盲目地认为这样的装扮就是最美的,却忽视了合适的问题,当然,这种模仿现象或许只是暂时的盲目,在经过不断地学习和体验之后,一定能夠形成自己的独特的审美个性。

2 “消费层次型”审美

“大众文化是以大众传播媒介(机械媒介和电子媒介)为手段、按商品市场规律去运作的、旨在使大量普通市民获得感性愉悦的日常文化形态。”[3]大众文化无法摆脱它的“商业性”和“娱乐性”等基本特征。因它依赖市场而产生,目的是为了迎合大众,生产出符合大众文化消费口味的商品或理念,最终目的是为了获得经济效益。而这种大众文化在一定程度上会导致大学生群体走入“审美”选择的误区,就是用消费的高低来衡量自己审美层次的高低。消费高自然就觉得审美层次高,消费低就觉得审美欠缺,身份掉价。比如,昂贵奢侈用品的购买,大学生虽然是一个较为“弱势”的消费群体,但他们有着对“品牌”的狂热喜爱,名牌包、名牌化妆品、名牌衣服、名牌首饰,但凡是名牌的,用昂贵的价格买的,他们就觉得非常上档次,这无疑是一种审美的消费型误区;再如,时下始终备受争议的话题——整容,当然,整容潮流并非源自大学生的带动,但在大众社会风潮的带动下,整容的风吹拂着大学生的脸,不断成为公众关注和批评的对象,例如,2017年4月《春城晚报》记天津市一家医院的医学整形外科为应对越来越多的大学生整形美容热潮,开设“大学生就业整形专场”,大学生毕业生想改变自己的外形为自己的面试加分,《华西都市报》评论此种行为是在屈从于职场那套异变的“潜规则”和“恶趣味”。此处,笔者并非全然否定大学生整容,毕竟个人的选择和需求不同,很多大学生认为自己确实存在想用整容或整形的方式让自己变美的真切需求。笔者以为,大学生在选择整容时应当考虑自己的经济状况,不要因为一些错误的审美需求而使自己负债累累,让家人背负经济上的巨大压力,再者,个人认为,大学生对自己的不美的看法往往是受到大众文化打造的审美标准的影响,换言之,在没有引进整容技术之前,大学生们完全不会考虑完全改变自己的容貌去变美,至多不过是化妆修饰罢了。因此,大学生整容不可怕,可怕的是用这种高消费的行为去回应自己的审美。更重要的是,这种审美很可能是一时的,就像前几年的“网红脸”,流行一时,最初觉得好看,如今大众都不怎么喜欢了。因此,不要觉得消费的档次越高,大学生的审美体验就越高,往往保持本真,理性审美才能够长久地把握流行。

3 带着虚荣心的审美

不久之前,有个国外学习的同事回国,提到国外消费问题,她表示非常得不满和愤慨,她抱怨为什么去国外旅游的中国人动辄花费上千万去购买德国生产的各种生活用品、化妆品、衣服,不厌其烦地提着大包小包穿梭于国外的大街小巷,将一次旅行完全变成了一次货物运送的体力劳动。笔者看来,这些购物者除了想用国外生产地道“真”货外,更多的是想拿回国炫耀,他们想用这些外国的物品来提升自己的审美档次,这无疑是一种带着虚荣心的审美,这种审美实际上就是一种附庸风雅的行为。

虚荣的审美不断为大学生带来“自信”,比如说,大学生用各种美颜相机拍摄自己的日常,为自己的审美带来一种美化感。大学生往往是被大众文化“设计陷害”的审美者。他们生活在一个虚拟的审美世界中,在拍照媒介日益开发精致的软件时代,大学生不再满足于使用元像素拍照,他们喜欢用“美颜相机”、“轻颜相机”、“Faceo激萌”、“美图秀秀”……等种种可以磨皮、美白,加以不同程度修饰的拍照软件,于是,在不断地虚幻的美的享受中,美的真实性被磨灭。最终,在一系列“美颜”状态下,很多女大学生已然无法面对自己的“真实面目”只能在不断地修饰中寻找自信,更为扭曲的是,很多男生都在这样的风潮中也渐渐迷失自己。除在虚幻的美感中将自己迷失,大学生还喜欢追求一种浮于表面的生活享受,去独具特色的主题餐厅消费,宁愿花很长时间排很长队伍也要去买限量销售的食物或产品。大众文化生产商家正是利用大学生的虚荣的审美心理,推出各种不同的营销手段,刺激大学生消费,赚取高额利润。

综上所述,大学生日常生活中存在的大众文化,是一些开放式的、混杂式的、社会化的文化,会潜移默化地对大学生日常生活审美产生一些负面的影响,因此,在校园生活中的大学生应当提高自己的审美水平,培养高尚的审美情操,选择适合自己的文化,正确理智地对待各种文化现象的出现。

参考文献

[1]叶志良编著.大众文化[M].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2003(2).第127页.

[2]马妮娜.当代大学生审美能力培养的尝试[J].文教资料.2018年第14期.

[3]王一川.大众文化的含义[N].文艺报.2001(10).

作者简介

厉昌晓(1990-),男,山东省莒县人,现任职于四川外国语大学重庆南方翻译学院国际传媒学院,专职辅导员,助教,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

猜你喜欢
日常生活大众文化审美
中国当代大众文化的观察与反思
中国社会现代转型与大众文化的内在逻辑
当前大众文化审丑异化的批判性解读
浅谈德育在学科教学和日常生活中的渗透
实现高中化学生活化教学的途径
“诗意地栖居”与“看上去很美”
发扬艺术之光,让美术涤荡灵魂
气排球的大众文化属性探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