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拉伯语跨文化交际人才培养模式研究

2019-06-19 03:50
长江丛刊 2019年13期
关键词:阿拉伯语阿拉伯跨文化

/宁夏大学阿拉伯学院

随着经济全球化进程不断加快,各国间经济联系日益密切,我国统筹国际国内两个大局,顺应地区与全球合作潮流,提出“一带一路”倡议。构建“一带一路”要创新合作模式,加强“五通”,即政策沟通、道路联通、贸易畅通、货币流通和民心相同。“民心相通”是“一带一路”倡议顺利推进的人文基础和重要保障,要贯彻“民心相通”,就要加强语言沟通,让“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理解、支持我国的提议和做法。“一带一路”倡议目前已获得64个沿线国家的加入与支持。位于西亚和北非的阿拉伯国家处于“一带一路”西端交汇带,在促进我国与沿线各国的合作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因而中国与阿拉伯国家交流与合作的需求与日俱增,对阿拉伯语人才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目前,我国已有很多高等院校开设阿拉伯语专业,培养了大量具有较强语言技能和广泛科学文化知识的阿拉伯语人才,在教育、科研、经贸、文化、旅游、新闻出版、外事等部门从事教学、研究、管理和翻译工作,为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和加强对外交流与合作做出了积极贡献。但由于各个高校的地区需求不同,其培养阿拉伯语人才的目标和宗旨存在差异,部分高校如果只注重培养学生的语言技能,忽视其交际能力的培养会导致学生在面对对象国文化时,交际信心不足,专注度不强,使学生在经贸翻译、文化交流等方面遇到阻碍,从而对我国与阿拉伯国家间的经贸合作、文化交流与创新产生消极影响。

一、阿拉伯语人才培养模式的类型与现状

近年来,随着“一带一路”倡议的提出和全面实施,我国各高校结合培养出了大批优秀阿拉伯语人才,为促进我国与阿拉伯国家合作交流做出了积极贡献。目前,我国的阿拉伯语已进入新的发展阶段,培养一批“熟悉党和国家方针政策、了解我国国情、具有全球视野、熟练运用外语、通晓国际规则、精通国际谈判的专业人才”已成为各校阿语专业亟需深入研究的重要课题。

(一)我国部分高等院校阿拉伯语人才培养模式的类型与现状

北京开设阿拉伯语专业的高校较多,如北京大学、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北京外国语大学等,其阿拉伯语人才培养的主要类型是高层次复合型人才。上海开设阿拉伯语专业的院校是上海外国语大学,其主要培养多科性、国际化、高水平的复合型人才。

我国南方地区开设阿拉伯语专业的院校如广东外语外贸大学、中山大学,其人才培养的主要类型是有能力胜任外交、外经贸、国际文化和科技交流、教育、信息产业、国际旅游等工作领域的复合型国际通用人才。西北地区开设阿拉伯语专业的院校有很多,如西安外国语大学、北方民族大学、宁夏师范大学、西北民族大学,其阿拉伯语人才培养目标主要是根据社会发展的需要,培养具有深厚语言功底和翻译技能,从事教学、外贸、科研等工作的高级阿拉伯语人才。西南地区开设阿拉伯语专业的高校如四川外国语大学,主要培养具有扎实语言基础的高级专门人才。东北地区开设阿拉伯语专业的高校如大连外国语、黑龙江大学,其人才培养类型主要是以语言技能为主,外贸科技翻译为辅,同时注重培养学生的交际能力。

从我国开设阿拉伯语专业的高等院校数量和其办学理念来看,我国阿拉伯语教学已取得较大发展。但是,我国阿拉伯语人才培养仍存在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不强等问题,需进一步改进。

(二)宁夏大学阿拉伯语专业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调查

为了更好的了解宁夏大学阿拉伯语专业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笔者抽样选取阿拉伯学院两个班级作为本研究的调查对象。填写本次问卷调查的学生共有41人,收回有效问卷41份。

如图1所示,有31.71%的学生认为自己与阿拉伯人交往能力较强,53.66%的学生认为自己交往能力一般,说明大部对自己跨文化交际能力缺乏自信。

如图2所示,有31.7%的学生非常热爱阿拉伯文化,但仍有半数左右的学生认为学习阿拉伯文化是语言学习的要求,所以不得不学习,有21.95%的学生把阿拉伯文化当成课外知识了解,可见学生对阿拉伯文化的学习比较被动,学习态度相对消极。

图1

图2

图3

图4

如图3所示,34.15%的教师在阿拉伯语教学中,对基础语言知识和文化背景的讲解并重,56.1%的教师更注重对语言知识的讲解,对文化背景讲解较少,容易导致学生文化背景知识欠缺,在实际交际中出现语言语文化脱节的现象。

如图4所示,17.07%的学生希望增加语言知识方面的教材,26.83%的学生希望增加文化方面的教材,53.66%的学生希望增加跨文化交际方面的教材,说明在阿拉伯语教学中,跨文化交际方面的教材相对比较匮乏。

根据以上调查结果,笔者了解到宁夏大学阿拉伯学院教师比较注重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但由于学生个人对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和阿拉伯风俗习惯、社会制度、思维方式、文化特点等的学习重视不够,课程设置不完善等,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有待加强。

二、跨文化交际的概念及其重要性

关于“跨文化交际”的概念,语言学家们众说纷纭,至今在学术界没有统一定论。孙有中认为跨文化交际能力即尊重世界文化多样性,具有跨文化同理心和批判性文化意识,掌握基本的跨文研究理论知识和分析方法,理解中外文化的基本特点和异同,能对不同文化现象、文本和制品进行阐释和评价,能有效和恰当的进行跨文化沟通,能帮助不同文化背景的人士进行有效的跨文化沟通。钟华和樊葳葳认为,跨文化交际能力可分为交际能力(包括语言能力和语用能力)和文化创造力两大部分,而语用能力和文化创造力又可合称为社会文化能力,所以,跨文化交际能力也是语言能力和社会文化能力的总称。王得杏认为“跨文化交际”这一术语既指本族语者与非本族语者之间的交际,也指任何在语言和文化背景方面有差异的人们之间的交际。笔者认为跨文化交际能力是指语言学习者与目标语人群的无障碍交流,其重点在于如何运用所学语言知识与该语言使用者进行愉悦的创造性交流。

跨文化交际能力是阿拉伯语学习者必须具备的重要能力,语言学习的终极目的是能够在实际生活中熟练运用,促进人与人之间的相互交流与合作。就个人交往而言,跨文化交际能力的缺失导致阿拉伯语学习者与其他文化的民族交流时缺乏自信,情绪紧张,难以克服偏见,造成语言与文化脱节、孤立语言知识的现象,在文学作品、地理杂志、时政新闻、旅游等方面的翻译中不能合理运用“归化”和“异化”翻译理论,给双方的文化交流、融合与创新带来难以跨越的阻碍。

在国际交往中,跨文化交际能力的缺失可能会导致各国在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交流产生障碍,从而终止其更进一步的合作,而较强的跨文化交际能力在解决各国之间的敏感问题上有十分重要的作用,以艺术家的身份进行交流与谈判,在很大程度上增加了双方的文化认同感和亲切感,减少两国之间的敌意,实现文明对话与和平对话。

三、如何使用跨文化交际培养阿拉伯语人才

我国各高校培养的部分阿拉伯语人才交际能力不强,新环境适应期长,在我国与阿拉伯国家的合作交流过程中所起作用甚微,这是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不强的体现。因此,加强我国高等院校运用跨文化交际理论培养阿拉伯语人才极具意义。

(一)培养阿拉伯语人才的目标转型

目前,我国阿拉伯语人才培养目标主要是为了满足国家经济、文化发展需求。因此,如果部分院校比较注重加强学生的基础语言技能和经贸翻译能力,忽视学生语言交际能力的培养,就会导致学生交际能力不强,影响交流效果。

高等院校要解决目前阿拉伯语人才培养中存在的问题,必须加快人才培养目标转型。阿拉伯语人才培养目标转型的关键是将掌握单一语言技能的人才转化为具有较强创新能力的高层次人才,这要求改变部分高校重视加强学生语言技能,忽视其综合素质培养的现状,尤其是对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使学生学会欣赏和接受他国文化,在交际中灵活应变并随时调节自身行为,善于观察和发现异文化在价值观、思维方式、风俗习惯等不同层面的文化现象和特征,克服思维定式,消除偏见,培养并提高学生对阿拉伯文化的适应能力和调节能力,使其在与阿拉伯人交往中遇到困难时,能快速分析并作出判断,最终顺利解决问题,并形成客观、平等、尊重、包容的文化态度,顺利在各个行业工作,为服务我国社会发展和“一带一路”倡议的实施作出更多贡献。

(二)跨文化视角下阿拉伯语课程建设

课程建设是学校教学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主要包括师资队伍建设,教学内容和教学质量建设,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建设,教学条件建设,教学管理建设等五个方面,课程建设的各项内容彼此既相互促进又相互制约。”阿拉伯语课程建设服务于提升教学质量和实现人才培养目标,也是阿拉伯语人才培养目标转型的抓手和落脚点。

阿拉伯语课程设置主要包括以下方面:(1)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教师应具有双语教学能力、渊博的中国文化和阿拉伯文化知识,同时,还应具有跨文化交际实践经验。学校可以挑选部分优秀青年教师,为其提供去阿拉伯国家学习、进修的机会,聘请相关阿拉伯语专家、外籍教师和具有丰富文化知识和跨文化交际体验的教师。(2)改革教学内容。文化因素对跨文化交流的全过程产生重要影响。因此,除了增强学生的语言能力,使其理解阿拉伯语和汉语在表达习惯上的差异,以及翻译过程中的文化错位和文化空缺,应适当加入文学作品、文化知识、阿拉伯国情和民俗习惯、历史、文化、政治、经贸等相关内容。(3)作业设置多样化。教师的作业设置除了提高学生写作能力和背记能力的基本语言练习以外,应关注创建文化认同的训练,如设置一些与阿拉伯文化等相关、需要学生深入思考的讨论题、对话练习题,提高学生在交际中的文化敏感度和宽容度。(4)改善教学条件。学校应配备先进的多媒体设施,除了以相关书籍作为参考文献以外,教师还可以通过音频、视频、图片、PPT放映等多种教学手段丰富课堂形式,以更加多样的方式提高学生中阿文化差异认知、应变能力和思维转换能力,促进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的提高。(5)设置创新学分。重视输入与输出的协同作用,使学生可以通过参加阿拉伯演讲比赛、书法大赛和外语文化节等各类竞赛、科研课题,发表与阿拉伯传统习惯、社会风俗等方面相关的论文,假期社会实践等多种途径获得创新学分,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扩展学生的交际系统和他们对语言、文化和学习之间的转换意识,增加跨文化交际体验。(6)加强课程建设。学校应更新教育理念,以学生的发展需求和培养目标为导向调整课程结构,坚持通识性和创新性相结合的原则,开设内容开放、形式多样、活动交互的网络课程,如阿拉伯风俗习惯、文化概论、跨文化交际等课程,培养学生对文化敏感度和跨文化交际能力,推动学生内在创新品质与外在创新能力的发展。

(三)加强阿拉伯语教学环节

教学环节通常包括课堂教学、课外辅导、社会实践、毕业论文撰写等。教学环节是否连续及其衔接是否科学合理,不仅影响着教学质量的高低,而且直接影响着学生整体素质的高低。”加强阿拉伯语教学环节包括以下方面:(1)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教师应关注学生的情感因素,认知因素和行为因素,积极创设各种跨文化沟通语境,在课堂上组织一些以学生为主体的练习活动,为他们提供阿拉伯语对话表演、辩论、讨论、阿拉伯语诗歌朗诵、讲阿拉伯故事等多种形式的口头训练机会,并通过“文化导入一文化对比一文化体验”的模式将教学活动与培养学生的跨文化意识相结合,使学生了解跨文化交流中两种文化的冲突点,把它们剥离出来,并找到解决文化冲突的方法和途径。”(2)加强课外辅导,教师给学生进行课外辅导时,提供相关课外阿拉伯语阅读材料作为辅助,如阿拉伯语短片小说、故事、剧本等都是了解阿拉伯文化与风俗习惯最生动丰富的材料。”同时,引导学生探索语言现象的本质和教材隐藏的文化背景,让学生通过文化对比,对阿拉伯文化中隐蔽较深且外表上不易被察觉的部分有更加深刻的认识。(3)加强社会实践。社会实践在培养学生的交际能力和处事能力方面发挥着积极的促进作用。学校应鼓励学生假期去外贸公司等部门实习,作为志愿者参加中阿博览会、中阿经贸论坛等大型活动,增加与阿拉伯人交流的机会,在实践中锻炼和提高自己的跨文化交际能力。(4)毕业论文撰写形式多样化。学校和教师应鼓励学生对毕业论文的撰写内容、形式进行创新,不局限于文学和语言方向,从翻译实践研究,文化对比研究,科研项目等方面都可以尝试研究,增加对交际的体验和反思,提高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

四、结语

综上所述,从跨文化视角培养阿拉伯语人才符合当前国际化大背景和我国的发展形势,各国在经济、教育、科技、文化等方面的发展与竞争,在一定程度上取决于是否能与不同语言和文化背景的人们进行无障碍交流与沟通。高校由培养掌握语言技能和翻译技巧的人才转化为培养具有较强跨文化交际能力的综合素质人才实现阿拉伯语人才培养目的的转型,同时,高校阿拉伯课程建设不仅要重视语言基础和经贸翻译类课程,对文化类和交际类课程也应给予更多重视,此外,加强教学环节,使用多种教学手段,注重学生交际能力的培养,也是阿拉伯与人才培养的重点。

猜你喜欢
阿拉伯语阿拉伯跨文化
跨文化的儿童服饰课程初探
第五届中国—阿拉伯国家博览会
40年后《阿拉伯的劳伦斯》片头为编剧正名
阿拉伯小镇的露天集市
浅析阿拉伯语语音学习难点及解决方法
石黑一雄:跨文化的写作
The Significance of Achieving Effective Cross—cultureCommunication in Foreign Trade Business
阿拉伯文学选读课程“五读”教学模式初探
从社会语言学视角论阿拉伯语对西班牙语的影响
汉阿语气形式对比的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