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常成人腰椎间盘的DWI初步研究

2019-06-20 10:56郭家川
中国中西医结合影像学杂志 2019年3期
关键词:椎间盘腰椎间盘成人

郭家川,刘 英

(1.四川省医学科学院 四川省人民医院放射科,四川 成都 610072;2.四川省骨科医院放射科,四川 成都 610041)

DWI是一种检测水分子在组织结构中扩散运动的新技术,具有无创性,现在越来越多地应用到全身各个器官的检查中[1-3]。DWI能够通过平均ADC值对腰椎间盘髓核进行测量,对退变作出定量分析,为临床提供客观的诊断依据[1,4]。目前国内外对正常成人腰椎间盘髓核的ADC值研究较少,尤其是对正常成人ADC值的系统观察更少。本研究应用1.5 T MRI定量测量正常成年人腰椎间盘髓核ADC值,并分析腰椎间盘髓核平均ADC值随年龄及节段的变化规律,为MRI诊断腰椎间盘退行性变提供客观的理论依据。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收集2016年7月至2017年6月在四川省人民医院及四川省骨科医院行腰椎MRI检查的成人健康志愿者56例。纳入标准:自愿签署知情同意书的健康成人(年龄18~60岁)。排除标准:①有腰部疼痛病史;②从事重体力劳动或运动员;③常规T1WI、T2WI检查腰椎间盘有膨出或突出者;④有腰椎滑脱或畸形者;⑤无法完成MRI检查或MRI图像有伪影影响测量者。其中1例有腰椎滑脱、1例未成功行DWI、1例运动伪影较大被剔除。符合纳入及排除标准的志愿者共53例,其中男30例,女23例;年龄18~60岁,平均(38.15±12.87)岁。按照年龄将志愿者分为3组,分别为18~30岁组20例、31~45岁组16例与46~60岁组17例。

1.2 仪器与方法 使用GE 1.5 Tesla超导型Singa Excite MRI扫描仪及相控阵脊柱线圈。患者取仰卧位,头先进。扫描序列及参数:脊柱矢状位快速自旋回波(FSE)序列 T1WI(TR 440 ms,TE 13.8 ms)、快速恢复快速自旋回波(frFSE)序列 T2WI(TR 2 000 ms,TE 103.4 ms)、短时反转恢复(STIR)序列 T2WI(TR 2 840 ms,TE 53.7 ms);采用 SE 序列平面回波(EPI)成像行多次激发DWI。矢状面扫描,TR 3000ms,TE 66.8 ms,扫描层数9层,层厚5 mm,层距1 mm,矩阵256×256,FOV 32 cm×32 cm,NEX 4~8次。b值设为500 s/mm2,在椎体前方设置宽度20~30 cm的预饱和带,以减少腹主动脉搏动对测量的影响。

1.3 ADC值的测量方法 将符合标准的腰椎间盘DWI数据传至后处理工作站,通过Functool 2软件可直接得到ADC图(图1)。在矢状位ADC图像上分别测量各椎间盘髓核ADC值。测量时应选择矢状位中心层面图像的椎间盘中央部位,ROI大小为50 mm2,形状为椭圆形,尽可能地位于髓核,避开周围的纤维环。所有图像数据测量工作均由2名影像诊断医师采用盲法完成,取平均值。

图1 男,32岁,正常志愿者 图1a T1WI示各腰椎间盘呈均匀稍低信号 图1b T2WI示各腰椎间盘呈夹心饼样高信号 图1c DWI示各腰椎间盘呈高信号 图1d ADC伪彩图示各腰椎间盘髓核与纤维环分界清楚

1.4 统计学分析 采用SPSS 17.0软件进行统计学处理,计量资料以±s表示,并给出其95%可信区间。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比较L1~5各腰椎间盘髓核平均ADC值的差异,以及不同年龄段腰椎间盘髓核平均ADC值的差异,以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正常志愿者不同解剖层面腰椎间盘髓核平均ADC值的比较(表1) 53例共265个腰椎间盘,其平均 ADC 值为(1.73±0.24)×10-3mm2/s,95%的可信区间为下限1.71×10-3mm2/s,上限1.76×10-3mm2/s。不同解剖层面之间的腰椎间盘髓核平均ADC值差异无统计学意义(F=0.57,P=0.68)。

表1 正常志愿者不同解剖层面的腰椎间盘髓核平均 ADC 值 (×10-3mm2/s,±s)

表1 正常志愿者不同解剖层面的腰椎间盘髓核平均 ADC 值 (×10-3mm2/s,±s)

解剖层面 个数 平均ADC值 95%可信区间下限 上限椎间盘L1~2 53 1.70±0.23 1.64 1.76 L2~3 53 1.72±0.20 1.67 1.78 L3~4 53 1.75±0.20 1.69 1.80 L4~5 53 1.77±0.23 1.70 1.83 L5~S1 53 1.73±0.32 1.65 1.82

2.2 正常志愿者不同年龄段的腰椎间盘髓核平均ADC值的比较(表2) 不同年龄段之间的腰椎间盘髓核平均ADC值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20.46,P=0.00),进一步行两两比较,3个年龄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 P<0.05)。

表2 正常志愿者不同年龄段的腰椎间盘髓核平均 ADC 值 (×10-3mm2/s,±s)

表2 正常志愿者不同年龄段的腰椎间盘髓核平均 ADC 值 (×10-3mm2/s,±s)

年龄组(岁) 例数 平均ADC值 95%可信区间下限 上限18~30 20 1.88±0.15 1.81 1.95 31~45 16 1.75±0.11 1.69 1.81 46~60 17 1.55±0.19 1.46 1.65

3 讨论

腰椎间盘由纤维环、髓核及覆盖椎体上、下缘的透明软骨终板组成[5],其血供来源于软骨终板,神经来源于窦椎神经。椎间盘髓核中水分的含量是判断其功能的一项重要指标,营养物质传递主要依靠水分子的扩散,在椎间盘退变时,髓核中水的含量明显降低。目前MRI是评价腰椎间盘病变的主要方法,包括 MRI常规序列及特殊成像序列(DWI、DTI、T2Mapping)。本研究应用DWI对正常腰椎间盘进行定量测量。DWI是利用分子热运动现象进行功能成像的一种新技术,能无创评价活体组织水分子扩散运动[6],不仅能反映活体组织中水分子扩散运动快慢的信息,还能将这种扩散差异量化并形成图像信号。

DWI是某一固定b值的信号强度成像,随着b值的增加,图像的扩散权重加大,T2权重减小,但图像的SNR降低。研究[7]表明,较高的b值主要反映组织的分子水平信息,较低b值则主要反映组织的血流灌注状态。谢学斌等[8]研究认为,b值为1 000 s/mm2时,既可了解ADC值的变化,又可在ADC伪彩图中显示髓核和纤维环的变化。本研究在预实验中显示b值为1 000 s/mm2时,图像SNR较大。大多数学者[9-10]也认为,信号丢失较多时同样会影响ADC值的测量,b值为400或500 s/mm2时可提高SNR。因此,本实验参考国内外文献[11-13],b值选择的原则是在兼顾SNR的同时尽可能提高b值,选择b=500 s/mm2时,既在预实验中得到了较好的图像,又兼顾了扩散的权重、SNR。

本研究测定的正常成人腰椎间盘髓核平均ADC值为(1.73±0.24)×10-3mm2/s,与谢学斌等[8]研究的结果对比稍小,可能与其研究中正常腰椎间盘T2信号均未降低,而本研究所选的志愿者是指无腰腿痛病史及椎间盘膨出、突出的正常成人,部分椎间盘可能有生理性退变、椎间盘T2信号轻度降低、ADC值亦降低有关。腰椎间盘髓核ADC值与其解剖层面的关系尚有争议[9-11,14]。陈耀康等[14]研究显示椎间盘髓核ADC值与椎间盘的解剖位置无相关性,与本研究结果一致。 而李颖等[9,11]的研究认为,从 L1~2至 L5~S1随着椎间盘位置的下移,ADC值有下降趋势;Kerttula等[10]研究认为随着椎间盘位置的下移,ADC值逐渐升高。这种差异可能与前述研究样本量偏小或研究对象不同有关,也可能与选取的b值不同有关。本研究b值为500 s/mm2,既得到较好的图像质量,又兼顾了扩散权重,得到较真实的ADC值。文献[15]报道,年龄为椎间盘退变的第一要素,20岁后腰椎间盘开始退变,随着年龄增加,椎间盘微环境的稳态被进一步削弱和破坏。本研究发现,随着年龄增长,腰椎间盘髓核ADC值有降低趋势,这与腰椎间盘退变规律相吻合,与Byvaltsev等[1]研究结果一致。

综上所述,腰椎间盘的解剖层面对正常成人腰椎间盘髓核平均ADC影响不大,随着年龄增长,ADC值有降低趋势。应用DWI探讨正常成人椎间盘髓核ADC值范围,可为MRI诊断腰椎间盘退行性变提供客观的理论依据。

猜你喜欢
椎间盘腰椎间盘成人
针刺联合推拿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效果研究
养大成人
经皮椎体强化术后对邻近椎间盘影响的观察
颈椎间盘突出症的CT、MRI特征及诊断准确性比较*
腰椎间盘突出诊断中MRI和CT的临床效果对比研究
16排螺旋CT在腰椎间盘突出症诊断中的应用观察
温针灸配合超短波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疗效观察
椎间盘源性腰痛患者锻炼首选蛙泳
成人不自在
半躺姿势最伤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