捕捉切入点让读写结合精彩纷呈

2019-06-27 00:18姜艳
读天下 2019年12期
关键词:切入点开展读写结合

摘 要:教师在小学语文读写教学中要考虑阅读和写作的融合度,把握住两者的切入點,这样才能更有效地设计教学环节,促使学生提高学习效率,让阅读和写作的能力都有所提高。

关键词:切入点;开展;读写结合;教学活动

一、 梳理信息,概括文本大意

在鼓励学生展开初步阅读时,教师就要鼓励学生尝试梳理文章中的信息,概括文章的段落大意。这样能让学生找到自己和作者的思维对接点,并以此为切入点深入探究下去,思考要如何才能更好地构思写作内容。教师要鼓励学生思考作者如何构思作品,并尝试在自己写作时运用相似的方式构思文章,整理文章的脉络,进而提高写作能力。

如在学习《三打白骨精》后,教师可以组织学生尝试整理文章的线索,概括文章的大意。学生发现,作者将孙悟空打白骨精的事件分成三部分,虽然每个部分都有相似之处,但是却也有不同的地方。学生在整理归纳中发现,每一次打白骨精,白骨精就会更加狡猾,孙悟空也会受到师父的更多指责。这样便促使学生理清了文章的脉络,搞清楚了文章讲述的是什么内容。在此基础上,教师鼓励学生展开思考,想一下自己在写作时应该如何安排文章的脉络。如有学生在作文中写了“植树”这个主题,便将植树过程中遇到的种种困难一一描述,从挖坑到施肥,最后到捕捉害虫,种植的难度变得越来越大,而该学生却一次次战胜了困难。这样学生便合理地安排了文章的结构,不仅写清楚了植树的全过程,而且还写了自己如何不畏艰险,战胜了越来越大的困难。这样安排文章结构,显得层层递进,同时也让文章的条理变得十分清晰。在尝试梳理文章信息的过程中,教师要将切入点放在整体感知上,鼓励学生阐述阅读体会,梳理文章的背景信息,并概括文章内容。这样能让学生的感知体验变得更为细腻,促使学生写出更具有逻辑性、条理性的文章。

二、 抒写体会,引导细腻体验

要写好作文,必须有细腻的情感,然而小学生的生活经历不够丰富,接触的人和事也不是很多,很难对事物产生更为深刻的认识。针对这个问题,教师可以采用读写结合的方式,把握住文章中的情感点,让学生说说自己在阅读文章时获得了怎样的情感体验,尝试表达自己的情感。这样就能促使学生在自己创作时尝试融入情感,写出更具有情意的文章。如《天游峰的扫路人》是一篇耐人寻味的文章,教师可以让学生在阅读课文后说说自己在文章中读到了什么,有怎样的体会,是否被文章中的人物所感动。学生围绕自己的情感波动进行写作,抒写了自己的内心体会。如有学生提出:“在《天游峰的扫路人》这篇课文中,我看到了一个乐观开朗的老人。虽然岁月沧桑,在老人的身上也留下了印记,但是老人却丝毫都不在意,依然在青山绿水之间寻找着自己对于大自然的那份追求。”在这样的写作中,学生写出了自己的理性思考。除了针对文章内容抒写阅读情感以外,教师还可以鼓励学生写一写在自己的生活中是否曾经遇到过扫路人这样的人,这些人在自己的生命中留下了怎样的印记。

三、 赏析经典,模仿写作特色

在小学语文课本中有不少经典的课文,教师在指导学生阅读这些文章时,可以把握其中有写作特色的地方,鼓励学生围绕特色点进行赏析,并尝试在自己创作时运用这些写作技巧,进而让自己的作文变得更精彩。如《三亚落日》是一篇优美的散文,在学习了这篇课文后,不少学生都对其中的比喻和拟人句感到记忆犹新。教师在指导学生读写结合时,就可以围绕这些部分展开教学。教师鼓励学生总结一下比喻和拟人的特点,并思考作者如何选择喻体。“作者为何不选择烧红的烙铁之类的事物作为喻体呢?”学生认识到:“在选择喻体时也要将情感融入进去,所写的比喻句要符合整篇文章的情绪。”这样,学生就进一步了解了如何才能更好地进行创作。在学生积累了相关的知识点后,教师鼓励学生在写作时运用自己总结到的知识点进行写作。如有学生选择“松树”作为自己的描写对象,在作文中便运用具有情感性的事物来进行比喻,如“好像一个顶天立地的英雄一样”“身穿一身绿色的戎装,身体笔直,如同正在站岗的哨兵”等。这些比喻不仅十分合适,而且还写出了作者对松树的情感,展现出了松树坚强、挺立的状态。教师可以鼓励学生分析经典作品如何选择词汇,如何安排句式,如何合理运用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同时,教师也要鼓励学生积极展开学以致用的写作活动,在实践中学生能更好地掌握这些知识点,进而提高语文基本能力。

四、 多元反思,完善思路结构

在阅读和写作中,如果学生只是一味地练习,缺乏思考点,则很难得到长足的进步。教师可以在学生读写结合后组织学生进行反思,围绕自己写过的文章进行修改,尝试完善写作的思路,调整作文的结构,让自己的作文得到升格。如在学习《爱之链》后,教师组织学生展开仿写活动,找到生活中感人的小故事,然后尝试将其写下来。在学生完成写作后,教师又组织学生展开了反思活动,思考自己构思的文章和课文的结构有什么不同,课文如何埋设伏笔。学生发现,文章具有故事中的人物虽然不知道,但是读者却知道的特点,其中的人物和事件相互之间有因果关系。学生又对比自己的作文,发现自己的文章显得比较平铺直叙。学生便参考这种结构特点修改了自己的文章,原文中“我”在帮助小女孩的过程中,发现她是自己表叔的孩子,修改后变成“我”帮助完小女孩后回家,回家后发现小女孩坐在家中,原来是表叔的孩子。这样便让故事变得更具有曲折性,促使文章的情节更具有可读性。在尝试反思和修改之后,学生提高了自己的写作能力,开始懂得合理设计伏笔,用首尾呼应等手法进行创作,写作能力得到提高。在反思练习中,学生能尝试展开比较和辨识,并在归纳概括中掌握更多的写作技巧。通过修改作文能提高学生的作文水平,教师可以组织学生展开自评和互评,这样也能让学生逐步提高语言建构能力,让思维变得更加深刻、灵活,同时也富有独创性。

总之,读写结合是一种很具有实用性的教学方法。教师在指导小学生展开读写结合的学习时,要注意按照学生的学情把握好切入点,找到突破口,这样才能让学生的训练有更好的效果,从而提高学生语言建构和应用的能力。

参考文献:

[1]张宁生.找准切入点,读写两相融[J].考试周刊,2011(90):61-62.

作者简介:

姜艳,四川省巴中市,四川省巴州区平梁镇福星小学。

猜你喜欢
切入点开展读写结合
找寻“切入点”,巧解“数学题”
例举高中数学解题切入点的找寻
试分析交通企业管理中政工工作的开展
如何在初中体育中有效开展健美操教学
结合实践再探指导写作之最佳策略
浅议群文阅读下的“读写结合”
基于人本理念背景下的事业单位政工工作的开展
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读写结合的教学策略探究
读写结合,分散指导,坚持“下水”
选好切入点新闻报道才有鲜活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