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班区域活动游戏化的支持性策略研究初探

2019-07-03 03:33王梦玉
好家长 2019年5期
关键词:区域材料游戏

文 王梦玉

区域活动是教师根据教育目标和幼儿的发展水平,有目的、有计划地创设活动情景、投放活动材料,让幼儿按照自己的意愿和能力,以操作摆弄为主进行的一种自主学习活动。《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中明确规定:幼儿园要“以游戏为基本活动”。这就要求教师要根据幼儿年龄特点和发展规律,不断更新观念,改革区域活动的实施方式,用适合幼儿的方式进行组织安排,将区域与游戏融合、统整,让幼儿在玩中学、学中玩。

一、区域内容产生呈多元化

(一)来源于园本特色

根据幼儿的兴趣特点,我们在大班的区域活动中创建了七个区域,分别是美工区、建构区、生活区、语言区、科学区、数学区和表演区。结合本园早期阅读的课题内容,我班借助故事、绘本中的人物来命名我们的区域。我们将美工区命名为“阿罗彩色工坊”,名字出自绘本《阿罗有支彩色笔》。幼儿通过绘本故事,知道了主人公阿罗凭着一枝彩色笔,创造了一个天马行空的奇幻世界。幼儿都想化身成为富有想象力和创造力的阿罗,所以我们便一起把美工区命名为“阿罗彩色工坊”。结合缤纷的绘本世界,我们还命名了其他区域如:巴布工程馆(建构区)、大卫生活馆(生活区)、大脚丫歌舞团(表演区)、一休之家(科学区)等。幼儿在有趣的区域里玩得不亦乐乎,有效激发了他们的探索激情。

(二)来源于主题活动

主题活动和区域活动是幼儿日常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我们主要根据主题的目标、内容与要求,来确定区域活动开展的内容,并注重从幼儿的生活经验出发,选取他们熟悉的事物进行探索,从而获得新知识。在大班主题活动“丰收的季节”中,为了抓住季节特点,我先带领幼儿走进大自然,在切身观察和感知中,幼儿对美术创作兴趣也达到了制高点。一些幼儿用手指点画创作了秋天的树林,一些幼儿用橡皮泥捏出色彩斑斓的毛毛虫,还有的幼儿用采集的树叶拼贴成了一幅幅美丽的树叶贴画……最后,我和幼儿一起把栩栩如生的作品布置到了主题墙上,让大家共同欣赏,有效激发了他们创作的欲望并获得了成功的喜悦。

(三)来源于幼儿创意

区域活动的特点是自由、自选、自主。幼儿是区域活动的主角,教师应大胆放手,创造机会让幼儿自主生成活动,充分发挥幼儿在活动中的主体性。一次点心时间,有幼儿提问:“老师,我肚子里有哈密瓜种子,它们会在肚子里发芽吗?”抓住此次教育契机,我把问题抛给了幼儿自己,引导幼儿自主寻找问题答案并生成新的区域活动“种子在哪里发芽”。我们一起商讨了土培、水培、沙培等不同的种植方法并进行了实验,幼儿大胆预测发芽结果并做好记录。在等待种子发芽的过程中,幼儿迫不及待想解决自己发现的问题,不仅有效提高了他们参与的主动性,也激发了他们的探索欲望。

二、区域环境创设按意愿化

《纲要》中指出:“教师应为幼儿的探索活动创造宽松的环境,让每个幼儿都有机会参与、尝试与支持。”因此,在创造区域环境时,教师应尊重幼儿的意愿,提供一个自由、开放、多样化的区域环境,以培养幼儿的自主性和创造性。

(一)创设幼儿自主的活动空间

首先,我班在区域位置的安排上做了合理的调整,以保证每一个区域活动都有自己独立的空间。比如,考虑到建构区、表演区这些较活跃的区域既要满足幼儿自由开放活动的意愿,又不会对其他区域的幼儿造成影响,我们将此类区域设置在较宽敞的角落,让幼儿有较大的活动空间;而益智区、语言区则为幼儿创设了较为封闭的空间,让幼儿能静下心来操作和阅读。像这样将关系密切的区域放在一起,将主动和主静的区域分隔开来,就为幼儿的游戏化学习提供了有利条件。

其次,为了让幼儿在区域活动中获得平衡发展,避免出现幼儿只选择自己喜欢的区域进行游戏,我们为幼儿设置了区域记录表。幼儿每天记录自己参加的区域游戏,每月限定幼儿每个区域的活动次数,从而保证幼儿能参与每个区域活动并获得均衡发展。幼儿可以在美工区进行绘画的创作,也能在数学区提高思维能力,还可以在表演区大胆展现……幼儿在这样自由、开放的环境中尽情活动,各项能力获得了发展,游戏的积极性也越来越高。

(二)给予幼儿充足的活动时间

《纲要》指出:“幼儿园一日活动时间安排应有相对的稳定性与灵活性,既要有利于形成秩序,又要能满足幼儿的合理需要,照顾到个体差异。”为了使幼儿的区域活动更游戏化、自主化,我们给予了幼儿足够的活动时间,保证每个幼儿每天都能参加到区域活动中。另外,对时间安排也进行了调整,除每天安排的集体区域时间外,其余的只要是非集体活动,幼儿都可以自由进出各区域,幼儿可以在自然角观察小植物的变化,也可以在区域中继续未完成的游戏探索,使区域学习变得更自主、更有效。

(三)投放幼儿感兴趣的活动材料

《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研究表明:“游戏材料与幼儿发展之间存在双向关系,有效激发着幼儿游戏时的参与性。”除了教师有目的地投放材料,我们还会发动家长、幼儿一起收集材料,并且引导幼儿尝试进行自主分类。另外,大班幼儿对各种材料已经开始了初步的再创造,根据这一特点,我们在材料的投放上更注重其操作性、多样性及趣味性。我主要投放了两类材料:封闭式材料和开放式材料,通过引导幼儿与材料的互动,从而激发其创造性思维和提高其动手能力。

封闭式的材料投放主要体现在数学、科学这类严谨的操作活动中,需要教师以教学目标为依据投放材料。如在数学区投放了纸牌、棋类等封闭式材料,并将此类操作活动设计成了具有竞赛性的规则游戏。幼儿在和同伴的竞赛规则中,能刺激他们为了获胜而不断重复游戏,在重复的游戏练习中,幼儿的能力也得到了提高。

开放式材料的作用主要体现在艺术领域和表演领域等创意区域活动中。在美工区活动中,教师可以投放各种低结构的生态材料,如:毛线、沙子、棉花、树叶、竹筒、纽扣等,引导幼儿大胆想象并进行创作。表演区可以结合主题的开展投放一些废旧的材料,引导幼儿根据自己的需要进行穿搭表演,不断提高创造力。

三、区域指导过程显开放化

“多给幼儿一点空间”是我们在教育过程中常说的一句话,但在具体指导中,教师往往掌控欲太强,这会不自觉地将教学变成一种灌输,使幼儿学习变得被动。为了打破被动灌输式的指导方式,教师应注重以下三方面:

(一)活动前的材料指导

材料指导是为了激发幼儿兴趣,教师应注重如何触发幼儿与材料之间的兴趣,并找出碰撞点。在游戏开始前,教师可以有目的地引导幼儿观察和认识材料,尤其是对新材料的认识,并展开讨论说一说其名称和多样的玩法,帮助幼儿深入了解操作材料的多用性,从而激发幼儿操作时的创新能力。此外,在商讨材料运用的过程中,幼儿的社会性和交往能力也会有所提高。

(二)活动中的观察指导

教师在活动中观察幼儿的游戏是为了评估他们的兴趣、特点和需要,以便有效促进他们的能力发展。在区域活动的观察和指导中,教师不应急于用自己的标准衡量幼儿,而应该学会观察幼儿在游戏中的行为和表现,学会等待,让幼儿带着种种问题与设想,自己寻找答案、解决问题,有助于培养幼儿的独立性、自主性与合作性。像这样通过自己的探索所获得的经验远比教师直接给予的经验更深刻、更有价值。

(三)活动后的评价指导

《纲要》指出:“教育评价是幼儿园教育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了解教育的适宜性、有效性,调整和改进工作,促进每一个幼儿发展,提高教育质量的必要手段。”教师有效的评价指导能让幼儿及时看到自己的进步与不足,不仅可以提高下一次游戏的质量和水平,还能激发其参与活动的兴趣与信心,从而鼓励幼儿继续学习,在活动中取得更大进步,促进幼儿的全面发展。

综上所述,为了紧跟课程游戏化的步伐,我们将继续把游戏化的支持性策略渗透到区域活动及其他各项活动中,为幼儿的快乐学习、自主探索提供更多的机会,并真正通过游戏的形式渗透教育内容,促进幼儿身心全面健康地发展。

猜你喜欢
区域材料游戏
土木工程材料的认识和应用
分割区域
新材料赢得新未来
最美材料人
区域发展篇
数独游戏
疯狂的游戏
爆笑游戏
材料
第八章直接逃出游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