沙水游戏的生态化推进

2019-07-03 05:37庄新宇
好家长 2019年5期
关键词:沙水沙子河道

文 庄新宇

一、沙水游戏的来源

沙水游戏是一次大自然偶发的天气变化引发的幼儿游戏,更是一次由“幼儿需要”引发的生态式户外沙水游戏。雨后的早晨,幼儿兴致勃勃地来到沙池准备再次开展沙池游戏。突然,有幼儿发现沙池里渗出了水,湿湿的沙子黏合度更好了,更容易搭建了。于是,触发了幼儿在沙池游戏时对“水”的需求。但是沙池游戏时,取水费力又费时,幼儿对“水”的需求得不到很好的满足,怎么办?《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指出:“要以游戏为基本活动,重视幼儿的兴趣与需要,保证幼儿每天有适当的自主选择和自由活动时间。”幼儿的学习是以直接经验为基础,在游戏和日常生活中进行的。要珍惜游戏和生活的独特价值,最大限度地支持和满足幼儿通过直接感知、实际操作和亲身体验获得经验的需要。因此,在教育生态学视野下,结合《基于幼儿生命成长构建幼儿园生态课程》的课程特色,构建了基于幼儿生命成长的生态式户外沙水游戏。

二、沙水游戏课程的生态化实施

(一)选择——确定主题核心

幼儿园生态式沙水游戏是从传统的沙水活动发展到幼儿园生态式的沙水活动,指导思想从单一的二元对立思维逐渐向生态式思想跨越,促使生态式沙水游戏实现对传统幼儿园沙水游戏的超越,包括:空间的拓展、时间的弹性、资源的生态、内容的深化和品质的提升。

地理环境特点:我园地处农村和城市交界处,在环境上更具小城镇特点,将城市与农村特色和谐地融为一体,凸显生态性。

户外场地基础:我园户外活动场地宽阔,环境资源丰富。宽广的硬质地面、平坦的软质场地、铺满落叶的泥土地、干湿分离的玩沙池、四季分明的绿色园林……都是幼儿的好去处。

资源共生共享:生态式幼儿园沙水游戏是户外游戏的有机组成部分,强调空间上的平衡共生,倡导资源共享。我园的沙水区位置特殊,东临野炊区,西靠攀爬区,南设涂鸦区;在沙池区间隔较远处有水井和水池。依据户外场地的特点,结合活动内容和需要,遵循位置的因地制宜、区域的平衡共生、资源的优化整合、自然物的灵活运用等原则,沙水区与其他各区构成了互补、互生的生态关系。

(二)观察——解读幼儿行为内涵

一次雨后的早晨,幼儿兴致勃勃地来到沙池准备开始新的沙池探趣。咦?沙池里渗出了水,湿湿的沙子变得更好玩了。这一发现触发了幼儿对沙池中水的强烈需求,怎样才能将更多的水引入沙池呢?幼儿用铲子、小木棒、碗等挖沙工具开始了他们的挖掘工程。

不久, “河道”挖好了,幼儿们异常兴奋,纷纷找来了铁盒、小碗、水桶等运水工具,在水龙头上接了水,将水一趟一趟地运到河道里。可是很长时间过去了,才运了一点儿水。这时,游戏时间结束了,可幼儿们意犹未尽。于是,我们延长了这次户外游戏时间。没多久,喆畅从攀爬区搬来了一根长长的竹子,准备用它来运水。大家看到后,纷纷效仿,竹子架到水池上,运水更方便了!可是,意外发生了:

1/1-1d淹水处理的产量较对照显著增加,可能的原因一是分蘖期水稻耐淹能力最强,经过短历时(1 d)全淹处理后水稻植株体内抗氧化酶含量增加,使水稻表现出一定的抵抗淹水逆境的能力[14],二是淹水胁迫去除后,稻株出现超补偿效应[15]。具体表现为水稻叶片的光合功能和活力提高,促进光合作用的进行及光合产物的生产和积累,1/1-1d处理的净光合速率(Pn值)较对照增加可以说明这一点。

宇恒:“哇,这里漏水了,漏水了!快关水。”

蓓婕:“啊!那里破啦!”

雨琦:“要不我们去找找别的竹子吧?”

宇恒:“这个能用吗?太短了,不能用。”

宇琦:“那我们再去找找。”

(在探索过程中,因竹子破裂,幼儿们决定再去找找其他可替代的材料。园区的每一个角落都成为他们的材料库,每一种自然物都变身为他们的游戏工具。)

管子太重,搬不动了,怎么办?怎么总是漏水?为什么水会倒流……问题接踵而来。这时,老师适时提醒幼儿:“你们能找到其他材料支撑管道吗?” 幼儿们你一言我一语:“桌子、轮胎……”于是,有的幼儿从野炊区搬来椅子,有的孩子滚来轮胎,架在管子下面,解放了大家的双手,之前的难题也迎刃而解。

幼儿引水入河道时,因水量过大,河道口的沙子被水冲走了,河道两边的干沙也慢慢滑入河道。怎么办?于是新的探索又开始了。

整个过程中,游戏引发问题,问题生发活动,活动回归游戏,我们从幼儿的游戏出发,及时把握幼儿学习的生长点,促进了幼儿的学习与发展。

我们觉得必须“要研究教师在沙水游戏中观察支持和基于儿童经验需要的课程生发”。我们始终坚持“闭上嘴、张大眼、竖起耳朵,追随儿童的学习方式,回应儿童的需求”,当有人倾听幼儿的心声时,力量的天平就会向幼儿倾斜。

幼儿在游戏时,我们会给幼儿的探究留出空间,仔细观察幼儿在做什么,然后去好好地理解他们,最后给予回应,满足幼儿的需求。

我们“相信儿童的力量”,因为幼儿在游戏中会不断地发现问题,提升自主的学习能力、问题的解决能力和实验的研究能力。

要相信幼儿的自主学习能力。在游戏中,教师做到放手退后、耐心等待。当幼儿尝试运用不同的工具反复探究、发现、试误时,教师鼓励幼儿敢想敢做敢尝试,验证答案。同时,当幼儿游戏未尽兴时,教师又将时间进行微调,充分尊重幼儿游戏的兴趣和需要,做到弹性作息。

相信幼儿的问题解决能力:教师能及时捕捉和发现问题,但不急于告诉幼儿答案,而是给幼儿留出讨论空间,引发幼儿的相互交流、分工合作,尝试解决问题。而幼儿在解决问题过程中,也跳出了沙水区固定的空间,而是与周边的“涂鸦区”“草坪区”“器械区”等产生了共生共享的联结,实现了沙水游戏在空间设置上的超越,使生态沙水区无限延伸。同时,幼儿在找寻材料时已经能够动用一切可用的资源,主动地向保育员阿姨、厨房阿姨等人寻求帮助,幼儿的交往能力得到了很好的发展。

游戏中,师幼关系的重塑、教师角色转变、幼儿经验的重组等,进一步凸显了幼儿的主体地位,使幼儿更加自主、自由地进行游戏探究,让幼儿真正成为游戏的主人。

(三)支架——推进幼儿深度学习

信息性支架。让幼儿观看网络搜索历年抗洪救灾视频,幼儿发现解放军叔叔将袋子装好沙后用沙袋来抗击洪水。接下来,他们便自主到园区各个角落去寻找可以装沙子的材料,小组合作并寻求帮助……然后教师带领幼儿进行小组讨论,通过删选留下了具有一定透水性且牢固的材料。

概念性支架。幼儿因袋子里装泥还是沙而引起了争论,为了一探究竟,我们生成了科学活动“有趣的溶解”。在对比实验中,幼儿发现:沙子不溶于水且遇水不变形,而泥虽然也不溶于水但遇水会分解。于是幼儿选用沙子来灌沙袋,他们将沙袋一个个都装满了沙子,并兴奋地将沙袋整齐地排列在河道的入水口,加固河堤。

程序性支架。我们与幼儿一起商量加固河道两边干沙的方法,并建议幼儿运用数学活动中学到的测量知识。幼儿开始分工合作:先用树枝、管子等工具测量河道宽度,再依照测量结果进行剪裁,最后大家一起合作铺设河道。

(四)拓展——生发幼儿联动思维

在沙与水的不断交错碰撞中,在幼儿的不断探索尝试中,又生发了许多有趣的游戏:快乐沙画、沙水建构、沙水滑梯、奇趣管道。在自主自由的游戏和探究中,幼儿的建构力、探究力、交往力、创造力与学习品质都得到了提升。同时,教师的观念也实现了从单一的二元对立思维到联通的、多元的生态学思想的转换。

一沙一世界,一水一天地。当童年遇见沙水,收获的是快乐,收获的是野趣,收获的是成长!游戏还在继续,我们将继续支持幼儿,让他们在生态式沙水游戏中智玩、慧学!我们将继续引导教师将理念转化到教育实践中,不断强化教师的教育价值观,从幼儿的需求和经验出发,以游戏精神为原点,以“幼儿的生命成长”为理念导向,立足园本、立足儿童,在观察中寻找幼儿的需求,支持幼儿的生命成长。

猜你喜欢
沙水沙子河道
关于河道治理及生态修复的思考
生态修复理念在河道水体治理中的应用
浅谈幼儿园户外沙水游戏的有效开展
中班幼儿沙水游戏的有效开展
一粒沙子的历史
沙子为什么会"唱歌"?
河道底泥脱水固化处理处置技术的研究
沙水初体验 乐享沙世界
探究在沙水游戏培养幼儿探索意识的途径
河道里的垃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