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见儿童游戏中的学习
——谈“游戏精神引领下集体活动的新思考”

2019-07-03 03:33浦晓玲
好家长 2019年5期
关键词:集体材料游戏

文 浦晓玲

一、对集体活动的再认识、新理解

游戏背景下的集体活动研究是幼儿园日常教育活动、教研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成立专题研究小组,我们对“游戏背景下的集体活动”进行了深入的探讨和解读,我们一致认为,要做好“自主游戏背景下的集体活动” 研究,首先得改变我们思想上的传统认识,形成对“集体活动”的再认识与新理解。

(一)内容更贴近幼儿的需要

“游戏背景下的集体活动”与传统的“集体活动”有着本质上的区别,传统意义上的集体活动内容基本来源于老师的预设,有一定的计划性和预见性,而“游戏背景下的集体活动”的内容则来源于幼儿,幼儿既是发现者,也是思考者,既是实践者,也是交流分享者。

(二)组织形式更加灵活多样

传统的“集体活动”在师幼角色方面分割得十分明显,幼儿多处于被动学习状态,教学流程比较固定,教学方法也比较单一,而“游戏背景下的集体活动”并没有很多禁锢,它可以存在于幼儿一日生活的各个环节,组织时间也可根据内容可长可短,组织形式上也没有非常固定的模板,谈话式、操作式、分组讨论式都可以。

二、对集体活动的再思考、新做法

(一)观察发现集体活动的生发点

有效观察是幼儿教师的一项重要技能,随着《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的颁布与实施,教师通过观察能客观地评估幼儿兴趣与需要,对有效拓展幼儿经验,促进幼儿的学习与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那么何为有效观察呢?

1.首先解决观察什么

我们的观察点应聚焦在:幼儿兴趣点、幼儿矛盾冲突、幼儿解决不了的问题等方面。在观察的广度上,我们可以从学习型区域活动拓宽至一日生活各环节。

每一个年龄段的幼儿发展情况不同,所以教师也可以根据幼儿年龄段的不同来确定观察的主线,侧重开展不同的研究方向。

2.其次思考怎么观察

定“人”观察:以“人”为观察主体,在集体活动形成前,我们可以关注某一幼儿的连续行为,从而形成有效的支持性的集体活动策略。

定“区域”观察:在研究过程中,我们发现美工区、生活区会产生许多幼儿与材料之间的互动故事;而建构区、益智区以及科学区因为材料本身的探索意义比较强,因此这些区域都是我们能形成有效集体活动的来源。

定“材料”观察:以某种材料为观察重点,发现与不同幼儿之间的互动情况,继而发现幼儿学习的轨迹与问题,通过一些支持性策略形成有效的集体活动。这里的“材料”更多的是指比较低结构、多变的、玩法多样化的、易让幼儿产生探索兴趣的材料,如:纸、豆子等。

3.最后考虑观察方式

对教师来说,在幼儿的游戏过程中,观察的方式是可以多样性的,但是如何选择正确的观察方式是值得推敲的。个人观察中,我们可以通过录像、照片、文字记录等方式进行;小组观察中可以通过现场讨论、教师口述等方式进行。

(二)判断梳理集体活动的内容

有了素材,我们就必须要进入到选择、判断和梳理的环节,以便找出更具有典型性与代表性的集体活动,我们罗列出了集体活动内容的不适宜性和适宜性的几点思考:

1.下列情况均不适宜采用集体活动进行

个别性的问题:幼儿能力发展具有个体差异,个别幼儿关注的问题可以生成个别活动;少数幼儿关注的问题则可以生成小组活动。

可以通过调整材料与环境设置来解决的问题:区域活动是幼儿在与环境材料、同伴的作用下,基于自身原有基础不断成长的过程。作为教师,首先应该分析幼儿出现问题的原因所在,本着“跳一跳摘到苹果”的原则,观察了解该操作活动难易程度的适宜性,再分析该活动材料的适宜性。如果可以通过调整材料结构来促进幼儿更好地完成任务,那么就无须采用集体活动的方式来解决。

2.下列情况适合采用集体活动形式开展

经过阶段性的研究,现在我们已经能比较明确地分辨集体活动与个别活动、小组活动的区别与转化的必要性,更能抓住集体活动产生的价值与意义。

共性问题的出现适宜开展相关集体活动。根据游戏需要生成集体活动,大多数幼儿关注的问题,可以生成全班性集体活动(可以是教学活动,也可以不是教学活动)。

个别幼儿在活动过程中产生的、对其他幼儿具有启示性的亮点可以采用集体活动模式;集体活动对后续游戏活动有激发、延续、拓展作用的,也可以采用集体教学形式。

对于开放性操作材料和活动方式,集体活动是提供幼儿经验分享与交流的必要平台。如果幼儿在区域活动中出现了百花齐放的操作,或是异曲同工式的行为,同样也可以在集体活动中进行经验交流,拓展彼此的思路,使幼儿的固有模式得以打破,从而促进幼儿养成求异思维和接纳性的开放式认知模式。

(三)集体活动的组织策略

从集体活动的组织策略来看,它并没有固定的一种模板,教师可以根据当天幼儿的活动情况,以多种方式来形成并实施集体活动。

1.形成领域性的集体教学活动

在游戏过程中,幼儿总是会先发现问题,再通过思考慢慢解决问题。教师通过组织集体活动,给予幼儿经验的汇总以及提升。例如,中班在生活区开展剥蚕豆活动时,幼儿通过生活区剥蚕豆的活动,引发了科学活动“蚕豆的统计”,幼儿通过数数、排序、统计等有趣的游戏,发现了豆荚中豆子的不同秘密,从而引发了幼儿对豆荚数量以及自然科学的探索兴趣。

2.形成游戏经验的口头分享

游戏过后,我们常常会组织幼儿进行一些游戏活动的反馈,这也是集体活动的一种。如:小班幼儿在区角游戏中,对剪刀的功用产生了兴趣。教师发现这些情况后,便结合剪刀在生活中的不同用途以及班级不同区角中的不同用途进行了经验上的拓展,帮助幼儿理解剪刀的不同使用功能。

3.形成辩论式的集体活动

幼儿在游戏时,有时同伴之间会产生对某一事件或者某一问题的不同看法,幼儿便会使用辩论的形式来展开讨论,形成集体活动。例如,大班的幼儿在读写区阅读了一本绘本《糊涂的蝙蝠》,幼儿阅读完之后,因为每一个人视角不同的关系,幼儿产生了不同的观点,从小范围的争论,慢慢扩大,引发了全班幼儿的争论,因此教师便提供了一个集体活动的平台,让幼儿通过辩论的形式解决问题。

4.形成竞赛式的集体活动

在游戏过程中,幼儿对感兴趣的话题会自发组织竞赛,在活动中不断实践与验证,并不断优化方法,从而形成一种竞赛式的集体活动,这类集体活动完全是由幼儿自己来确定规则并具体实施的。在我们中班组织的玩纸片活动中,幼儿对纸片怎样变得很长进行了探索。由于方法很多,激发出了幼儿的竞争意识,所以后期全班幼儿都进入了纸片比长短的活动,并以此开展了一次竞赛式的集体活动。

5.形成小组探索式的集体活动

大班幼儿的探究能力、思考能力都很强,当他们遇到一些困难时,幼儿会自发形成探究行动小组,通过“发现问题——分组实践——汇总经验”的方式形成集体活动。如大班幼儿在户外建构中搭建了车子,但车子的其中一个零件不太稳,于是,幼儿便自发形成小组进行探索,最后通过展示交流,寻找到了搭建车子最优化的方法,幼儿的能力也得到了很大的提升。

综上所述,如何让集体活动变得有意义,取决于教师在幼儿游戏活动中是否能够捕捉到有价值的教育信息,当捕捉到信息时,首先要考虑怎样的教育策略能够使教育功能最大化;其次考虑能否用非集体活动的形式解决,以减少幼儿的消极等待时间;再次要考虑如果必须采取集体活动的形式,那么怎样的教育模式更加适宜。

我们要充分尊重和保护幼儿的好奇心和学习兴趣,最终达到深入理解幼儿,服务幼儿成长,使之在原有基础上获得更好的、富有个性的发展,而非指导幼儿成长、代替幼儿成长。

猜你喜欢
集体材料游戏
我为集体献一计
土木工程材料的认识和应用
新材料赢得新未来
警犬集体过生日
最美材料人
数独游戏
疯狂的游戏
爆笑游戏
材料
动物集体卖萌搞笑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