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床医学检验质量控制的影响因素探讨及应对措施

2019-07-04 11:14
中国继续医学教育 2019年18期
关键词:标本样本检验

临床医学检验结果是临床疾病诊断以及疗效判定的主要依据,检验质量控制成效,将直接影响疾病临床诊疗进展与结果;对此,加强质控干扰因素分析,寻求最佳方式,主动规避影响因素意义重大。但检验质控实践复杂且繁琐,涉及到检验前准备工作,标本采集、处理与设备应用等各方面;对此,完善各项制度的同时,还需设立标准化、规范性的临床医学检验质量控制系统,优化临床医学检验标准,加强对检验人员的专业而培训,提高检验人员的主观认识与责任意识,就显得尤为必要,以确保患者诊疗方案科学且准确,从而为医疗服务质量持续改进助力,促进医疗工作现代化发展。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将2018年3—9月我院收治118例被检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检验项目包括血液分析、尿沉渣检查、粪便分析与生化检查等。将全部随机为分两组,每组各59例。对照组中,男性31例、女性28例,平均年龄为(39.5±4.7)岁。研究组中,男性33例、女性26例,平均年龄为(39.7±3.5)岁。两组患者的一般资料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对照组展开常规检验方式,包括样本采集、送检与检验报告出具等。

研究组在其基础上,加强风险防控,方法如下。

1.2.1 设立检验质控体系 加强检验人员培训,提高其专业水平与职业素养,严格围绕相关标准,展开标本采集、送检与检验等工作。定期清洁检验仪器,并加强检验记录与留样保存。规范样本检验流程,确保检验结果准确度[1]。

1.2.2 规范采集样本 涉及以下几方面:(1)检验前做好受检人员叮嘱工作,要求其控制饮食,戒烟戒酒,尤其是抽取血液样本前6 h,不能剧烈运动,且保持空腹状态。(2)采集的脑脊液样本,应当在1 h内立即送检。痰液标本采集,可在生理盐水漱口后,再指导咳痰。(3)采集尿液标本前,需保持外阴清洁,避免经血、精液等杂质混入。选择脓性、外观异常的粪便标本,且在采集标本前3 d,严格控制饮食,尤其是含铁元素、动物蛋白等食物。

1.3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19.0软件对数据进行分析处理,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n,%)表示,以P<0.05表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118例患者,共计检验150次,检验失误30次(20.00%),见表1所示。

表1 检验失误情况

3 讨论

3.1 影响因素分析

3.1.1 患者自身因素 患者自身饮食、药物、生理等因素,都会影响检验结果精确度。在临床检验中,应当对患者各病症、年龄与性别等,正常值进行对比[3]。基于饮食因素角度分析,标本采集前未按照医务人员叮嘱控制饮食,会致使尿液标本中的糖分升高,血液标本中的乳酸含量增加,检验质量与结果直接受到干扰。基于患者心理因素角度分析,情绪波动较大,血压会出现不同程度变化;对此,在采集标本前控制情绪与运动量尤为关键。尤其是在药物影响因素方面,严重干扰检验结果,如检验前服用左旋多巴时肌酐,检验出的AST将升高,尿液标本中的葡萄糖测定结果偏低。药物进入机体后,将直接出现生物学、理化等方面的效应,直接干扰检验结果精确度[4]。

3.1.2 标本采集 标本采集过程中,存在采集部位与时机不当、留取器皿不合格、患者情绪不佳等失误因素,其中采集部位与时机不当失误因素占据较大比重,甚至出现了标本混乱等现象。临床医学检验流程与模式相对固定,但细节问题较为普遍,包括药品试剂检查不到位,以及试管与注射器清洁度、采血针密封性、血液标本溶血或污染、记录准确完整性、标本采集操作规范性等问题,都是医务人员应当加强注意的[5]。

3.1.3 标本存储 检验样本存放时间越长,检验结果精确度,以及检验价值越低,尤其是超过2 h,且不能及时送检的检验样本,对防腐操作与冷藏条件有着严格要求。且各样本的存储方式不同,存储时间长短要求不同,还需加强此方面的关注,确保操作控制到位。

3.1.4 样本送检 细胞在存储过程中,样本运送与处理时间过长,将会出现蒸发、代谢、温度与化学等变化,直接影响样本质量。在样本送检过程中,出现标本混乱、丢失与污染等情况,样本整体的稳定性、安全性直接降低。

3.1.5 实验室影响 样本分析工作复杂且繁琐,涉及样本处理检验等环节,对检验人员的专业水平提出了更高要求。尤其是在样本处理检验阶段,易存在样本变质或污染、样本丢失、样本混淆等失误因素,其中样本混淆失误占据较大比重。在检验方式方面,易存在数据处理不当、检验设备故障、标记失误等失误因素,其中标记失误现象相对普遍[6]。尤其是阳性检验结果,应采用传统手工复核方式,发现其中的药物等干扰因素。

3.2 临床医学检验质量控制提升对策

3.2.1 加强实验前的基本信息管控 医学检验前,做好受检人员信息资料收集、整理工作,确保检验内容需求、资料整理方式,以及采集流程、抗凝剂应用符合标准。在受检人员等待检验,以及样本收集的过程中,要求附带医疗嘱托,与收件人员相关信息,在其基础上展开信息核心,确保检验流程的严谨性、精确性。发现患者信息有误的区域,及时更改并记录在单子档案[7]。在整理受检人员信息资料时,要求严控操作规范、规程,减少信息失真的人为因素影响。空腹采血项目,严格要求其饮食习惯,尤其是影响血糖血脂的食物,应当严格杜绝。运动后采集的标本,检验结果会出现不同程度偏差;对此,严格要求受检人员处于静止状态[8]。采样结束后,第一时间送检,控制样本送检的时间与质量,避免样本变质,影响检验结果。

3.2.2 加强实验室管理 针对于检测试剂的质控,需围绕仪器使用特征,选用相匹配的试剂展开检测。尤其是进口仪器,尽可能的选用进口试剂,以满足检验要求。规范展开复溶调配工作,避免长时间放置出现变质情况,确保检验结果。检测中心的试剂种类多样,可借助计算机技术,提高试剂管理水平,确保试剂处于最佳应用状态,以提高工作效率。利用计算机系统加强管理,为检测人员掌握试剂动态提供依据,以减少人为因素影响,确保临床医学检验成果。

针对于实验设备的质控,尤其是检验中心的精密仪器设备,可借助计算机技术,展开设备管理工作,全方位检测医学设备,确保设备处于最佳工作状态。尤其是日常设备检验与控制期间,应当做好设备维护、检测工作,及时掌握设备工作状态,严格记录检验结果等信息,为医学检验提供价值参照。

检验前不仅要检查设备性能,更要关注药品试剂保质期,尤其是一次性医疗器材,应当严格按照规范进行消毒与清理,防止样本失活或混淆。

3.2.3 加强制度管理 根据质量检验过程,严格加强质量管控,切实发挥制度管理价值[9]。进一步完善管理体系,优化监测科工作体系,要求每个工作人员都明确工作责任,以及检测标准,确保医学检测正常展开。作为管理人员,应当根据检测要求加强监管,处理存在与潜在的医学问题。完善奖惩机制,提高其责任意识,确保医学检测高效性、准确性[10]。加强对检测人员实践的全面监管,确保各操作步骤符合要求,确保医学检测的规范性。完善检验质控体系,转变相关人员职责理念,纠正敷衍了事的工作态度。优化质控管理流程,做到工作有据可依。加强各部门职责明确,实现各部门相互协调合作,通过上行下效方式,确保信息无障碍沟通。为了提高患者就医体验,积极听取意见,完善服务方式与技能水平,进一步提高医学诊断管控成效。

3.2.4 加强检验报告管理 医学检测报告种类多,各项目检测时间不同,需展开针对性的管理,以推动诊疗进程。在医学检测期间,要求检测中心充分利用计算机技术,做好电子备份工作,确保医院信息网络共享。作为主治医生,应当加强信息反馈,掌握病人基本情况,放置报告检测失真与丢失等情况出现。计算机系统的利用,能比对各种检测资料,为医生信息掌握参照,以有效分析病情,确定诊疗方案。国内医学技术迅猛发展,推动了检测方式革新步伐,检测数据查看途径更加便利,更利于病情确诊[11]。除此之外,患者能够通过登录医院网站,了解自身检测资料,确保了医疗服务质量。

3.2.5 加强人员培训 检验工作相关的医护人员,其业务水平,直接关乎检验工作质量,为提高其专业水平、职业素养,确保临床诊断精确度,需根据工作个体差异,展开有效的培训,对系统检验方式,实施查缺补漏。加强医护人员的交流、学习与经验分享,不断提高自身专业水平。医院定期展开培训考核,以提高医护人员专业知识、技能与综合素养,保证临床医学检验质量。医护人员应当灵活应用工作领域内的现代科技与信息技术,规范展开技术操作的同时,为医学检验信息化管理助力。

3.3 检验质控注意事项

医院检验科应当明确掌握影响检验质量的因素,并采取合理措施规避,同时在实践中,应当注意以下几点;一是做好检验前准备工作,规避药物、患者行为等因素,对检验结果的影响。作为医护人员,应当详细告知检验注意要求,讲解原因与重要性,减少受检人员抗拒、反感心理。二是采集标本时,要求受检人员情绪稳定,尤其是儿童,在采集标本前,加强心理建设,防止因多动或害怕心理影响血液采集质量。同时患者疾病、年龄不同,还需根据受检人员实际情况,合理展开样本采集计划。三是样本处理检验期间,应当尽可能的规避人为因素影响,减少样本丢失等错误出现。四是在检验过程中,应尽可能的规避主观问题,如检验设备方式不当失误因素,定期加强医疗设备检查,及时更换存在问题的医疗设备,并引进先进的检验设备,进一步保证检验质量与成效。

本次研究结果显示,送检样品质量,与标本采集、存储、送检、实验室检验是主要影响检验质量因素,同时失误原因较多,包括患者行为不当、药物影响、留取器皿不合格、样本混淆、数据处理不当等,其中检验准备失误占据较大比重,其次是样本采集失误。对此,落实加强对受检人员医学常识宣教、组织医护人员展开检验知识技能相关培训、定期进行业务考核等针对性应对措施意义重大[12]。风险管控措施的实施,完善了检验质控体系,实验了检验工作有据可依,同时转变了医护人员职责理念,使其本着为患者服务的原则,主动规避实验室管理、受试者自身因素,对临床医学质量控制的影响,深入推进了医疗改革。

综上所述,临床医学检验质量控制,主要受实验室管理因素,与受试者自身因素影响;对此,设立标准化、规范性的临床医学检验质量控制系统,优化临床医学检验标准,加强对检验人员的专业而培训,就显得尤为必要,以确保患者诊疗方案科学且准确,促进医疗工作现代化发展。

猜你喜欢
标本样本检验
不明原因肝损害的32例肝组织活检标本的29种微量元素测定
巩义丁香花园唐墓出土器物介绍
COVID-19大便标本采集器的设计及应用
用样本估计总体复习点拨
规划·样本
电梯检验中限速器检验的常见问题及解决对策探究
随机微分方程的样本Lyapunov二次型估计
关于锅炉检验的探讨
小议离子的检验与共存
期末综合复习测试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