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案例的跨文化适应问题分析

2019-07-08 03:36赵春石泾秀
神州·中旬刊 2019年6期
关键词:文化圈跨文化交际习俗

赵春 石泾秀

摘要:从搜集来的材料我们发现,在跨文化交际适应过程中,外国人刚来中国时一般会有以下几方面不习惯:1.有的中国人会害怕外国人,一是出于心理上的,二是出于视觉上的;2.中国人和外国人在有些习俗方面会不一样,比如说,饮食习俗、婚嫁习俗。本篇文章主要是运用跨文化适应理论对这些差异进行分析。

关键词:跨文化交际;习俗;文化圈

跨文化交际问题是每一个踏入异国、异文化地区的人都会遇到的问题,它存在于生活、工作、学习的方方面面。有的外国人由于和目的国文化距离差异小,他所遇见的跨文化交际问题就相对少一点。举个例子,如果一个来自东南亚文化圈和一个来自非洲文化圈的人同时在中国生活,东南亚文化圈的人就更能适应在中国的生活。理论上是这样。本文所研究的两个对象,一个是来自非洲的阳阳(化名),一个是来自缅甸的关关(化名),她们在跨文化适应的过程中,一个采用了融合策略,一个采用分离策略,最后也给她们的学习效果带来了很大的影响。本文主要采用朱勇(2018)(1)对跨文化适应有效性因素的划分,从目的语能力和社会文化知识,个体差异以及文化距离三方面来分析跨文化交际者在跨文化交际与适应过程中遇到的问题。

一.影响跨文化适应的因素

(一)目的语能力和社会文化知识

目的语能力是学习者在新环境生存必不可少的一项技能。但有时教学语言和实际生活中的语言并不是一回事,跨文化交际者需要一个适应的过程。在中国,除了普通话之外,还有八大方言。这就给来中国学习的外国人造成了一定的困扰。在采访关关时,她说道“昆明人说话很快,那时候我们都不知道汉语的,我以为他们吵架我这样,不喜欢我什么。后来知道这是他们的文化,他们说话就是这样。两个中国人说的时候我们想跑,因为我觉得要打架然后这样。”可见,拥有目的语能力仅仅是来中国学习汉语的一块敲门砖,而目的语能力的高低决定了你是否能快速适应周围的环境。除此之外,掌握目的国社会文化知识能够提高跨文化交际的得体性、有效性,更能推动跨文化适应的不断深入。两位研究对象都提到了对中国婚俗的一些看法,她们认为在中国举行婚礼很随意,跟自己国家不一样,包括一些婚礼流程,以及大家对婚礼的重视程度。阳阳说“我们国家婚礼,要弄一整天,而且大家都穿得很正式,很漂亮。伴娘是婚礼上最漂亮的。我发现在中国,结婚大家都随便穿。”关关也说“我以前准备参加一个中国朋友的婚礼,我开始买衣服,他们跟我说,又不是你结婚,你穿这么漂亮干嘛。在我们国家,结婚大家都穿上传统服装,如果你在路上看到一个人穿得很漂亮,你知道他肯定是去参加婚礼的。”在中国,婚礼的重要性可能不是体现在宾客的着装上,因为中国婚礼的最大两个目的,一是告知亲朋好友、邻里邻居,一是收礼。现在也有越来越多的新式婚礼不再纠结于某一特定形式,但大多数传统婚礼还是这两个目的。我们不能去评判这种形式是好还是不好,因为人情世故也是中国传统文化中很复杂的一个环节。这也是外国人需要了解的中国文化的一部分。

(二)个体差异

个体差异是指个人对模糊性的容忍、内在动机、灵活性、内向与外向等性格特点都与文化适应能力有着密切关系。本文的两个研究对象主要都是来中国学习中文,一开始的学习动机都很强。阳阳来中国有五六年,对中国生活的适应主要采取融合策略。一方面她保持自己的原有文化,同时她也接受新文化的一些价值观念和行为方式。她会主动结交一些中国朋友,和中国朋友一起玩。因此,阳阳的口语很好。一些中国人生活中常用的口语词“我干了,你随意”她都能够“信手拈来”。关关一开始很想融入中国人的文化圈子,于是刚来中国也是广泛结交中国朋友。但是时间一久,很多问题暴露出来。“我们一起出去玩,男生都照顾我,我发现那些女生嫉妒我这样。因为我是才来的,所以他们都很照顾我。”关关这样跟我描述,这是她个人的想法,真实性也不可考。反正几次集体出游后,关关就逐渐远离了中国人的圈子。她来中国五年了,也没有一个很好的中国朋友。而她的口语就停留在了刚来中国几个月时候的水平,平时也没有太多机会跟中国人交流。关关这种文化适应策略叫做分离,指个体希望保持自己原有的身份文化、文化习惯和传统。

(三)文化距离

文化距离是指自身文化与目的国文化间的差异。一般来说,文化距離越大,个体在文化适应中遇到的困难就越多,反之则困难越少。阳阳在刚来中国时,发现一个很大的不一样。“我发现有很多的中国人是很传统的那种。比如说在我们国家,我发现我们国家跟中国是反的,在这里,女人穿衣服,都是,如果是很短很短,没有人管,但是上面这里有人管。但是在我们国家是反的。如果是这里没有人管,如果是下面,这个就要管。我以前在一个活动,他们请我去做活动,然后我穿了一个很露的,他们就跟我说了,不行不行。所以我就好好好,又换了一个。”这是由于长期生活习惯不同造成的差异,非洲属于热带国家以及非洲大陆长期与外界隔绝,有的人心态还是处于原始社会末期,所以会导致我们看到的,很多非洲人都袒胸露乳,但这在中国是绝对不允许的。这就造成了服饰上面的差异。还有关关提到,“去上海那边的时候,他们不吃辣,吃甜甜的,这个也怪怪的。我们国家差不多泰国一样。到那边的时候我们说放多一点辣椒,他们就(用手比,放一小撮)。放小小的。这个也不习惯。”这是由于饮食风俗不同造成的。中国的饮食习惯各个地区也不一样,就味道来说,都没有一个统一的标准,沿海地区多清淡甜,而内陆地区多咸辣,不同地区的主食也不一样,不同民族吃的也不一样。但总的来说,中国的饮食种类丰富,只要抱着一种宽容的态度,勇于尝试,就会爱上中国菜也不一定。阳阳说她最喜欢的中国菜有“香菇肉、米线、咖喱牛肉”,由此可见,文化距离也是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克服的,只要你愿意。

二.小结

跨文化适应是有不同的过程,根据Kalvero Oberg的跨文化适应理论将其分为四个阶段:蜜月期、沮丧期、调整期和适应期。并不是每个跨文化交际者都会依次经历这四个阶段。当我们出现适应问题时,一是沟通。包括和你的朋友交流,和有相关经验的人交流,看看能不能从他们那儿得到有效建议。二是始终有一颗乐观、包容的心。不同国家有不同的文化,在遇到文化冲突时,我们要尽快调整自己的心态,以尊重不同的习俗与文化。

注释:

朱勇.跨文化交际案例与分析[M].高等教育出版社,2018.

参考文献:

[1]孙淑女.多学科视角下的跨文化适应理论研究[J].浙江学刊,2018 (01).

猜你喜欢
文化圈跨文化交际习俗
圈里事儿
跨文化交际中的“入乡随俗”
中西方价值观差异与跨文化交际的探究
铜鼓文化圈的演变过程
关于创建派出所文化圈的几点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