预防性护理方案对老年骨折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临床影响

2019-07-12 07:08赵化玲
反射疗法与康复医学 2019年11期
关键词:预防性下肢血栓

赵化玲

(山东省曹县人民医院,山东菏泽 274400)

老年患者出现骨折症状时,往往长时间无法实现下肢活动,从而导致其下肢深静脉血流速度减缓,易形成血栓对血管造成阻塞,继而影响静脉血液的回流过程[1]。目前,如何降低老年骨折患者发生下肢深静脉血栓的事件概率,成为护理学范围内重点关注的问题之一[2]。该文以在2017年3月—2018年3月为研究时段,旨在探析预防性护理方案对老年骨折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临床影响。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对该科室收治的老年骨折患者96例进行研究,并以红蓝双色球法将其均分为两组(n=48),其中,对照组男25例,女23例,年龄58~78之间,平均年龄为(65.5±3.2)岁;观察组男 22 例,女 26 例,年龄 60~79之间,平均年龄为(66.1±3.4)岁。参与研究的患者及家属均获知情权。将两组患者的一般资料进行比较,表明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对比价值。

1.2 护理方法

将常规护理方式应用于对照组患者,内容包括健康宣教、康复注意事项等;观察组则在对照组基础上给予预防性护理方案。

(1)心理疏导:老年骨折患者大多会存在焦虑、烦躁等负面情绪,不利于后期康复。护理人员在预防性护理过程中,需注意以适当的言语开导患者,耐心回答患者的问题,缓解其负面情绪,使患者以积极的心态面对康复过程。

(2)生活护理:护理人员可结合患者的病情和个人喜好制订准确的饮食指导计划,饮食摄入以低脂肪、高纤维素为主,患者可增加水果和蔬菜的摄入量,以降低血液粘稠度,每日的饮水量保持在2~3 L为佳;为避免老年骨折患者因久卧不动形成下肢静脉血栓,护理人员可将患者的身体太高至床面20°角,并定时协助患者更换体位,以确保患者下肢静脉血液回流顺畅。

(3)康复锻炼:护理人员可根据患者的病情恢复程度制定准确的功能康复训练,有最初的踝关节屈伸运动渐渐过渡到直腿抬高运动,以循序渐进的方式增加患者的锻炼强度。对下肢深静脉血栓的预防性护理,还可以适当采用器械或药物干预,通过气压、弹力袜等下肢功能锻炼医疗器械,可增加下肢静脉血液的回流速度。当患者的血液高凝程度较深时,护理人员可在医嘱下采用阿司匹林或肝素等抗凝药物对患者实行正确处理。

1.3 观察指标

护理后,对两组患者在护理期间出现的足背屈时的腓肠肌疼痛、下肢皮温升高、下肢肿胀、浅表静脉怒张等情况进行统计,以评估其下肢深静脉血栓的形成概率。统计结果经影像学检测确认。深静脉血栓形成率=深静脉血栓发生例数/总例数×100%。

1.4 统计方法

根据SSPS 19.0统计学软件对收集到的老年骨折患者病例进行分析处理,数值变量资料采用t检验,以(±s)表示,腓肠肌疼痛、下肢皮温升高、下肢肿胀、浅表静脉怒张等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以[n(%)] 表示,P<

0.05 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护理后,对照组的深静脉血栓形成率为16.7%,观察组的深静脉血栓形成率为2.1%,观察组患者的腓肠肌疼痛、下肢皮温升高、下肢肿胀、浅表静脉怒张等深静脉血栓的形成率与对照组相比略低,经χ2检验,组间对比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χ2=4.413,P=0.035),见表1。

表1 两组患者腓肠肌疼痛、下肢皮温升高、下肢肿胀、浅表静脉怒张等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率对比

3 讨论

下肢深静脉血栓属于骨折常见并发症,而在深静脉血栓的形成过程中,血液高凝状态和静脉血管内皮细胞损伤发挥着重要作用[3]。老年患者发生骨折后,因各项身体机能下降,后期恢复速度较慢,在骨质疏松严重和长期卧床情况下,骨折部位的修复时间被延长[4]。在这一前提下,患者下肢静脉血流速度变慢,且易引起应激反应导致机体凝血功能下降,最终形成深静脉血栓[5]。该次研究显示,患者在接受预防性护理后,下肢深静脉血管的形成率与对照组相比大幅度下降,这是因为护理人员通过心理、饮食、生活方面的准确预防护理措施,达到了缓解负面情绪、促进患者下肢血液静脉回流速度的作用。

综上所述,在老年骨折患者中应用预防性护理方案,可准确预防其下肢深静脉血栓的形成,减少腓肠肌疼痛、下肢皮温升高、下肢肿胀、浅表静脉怒张等症状的出现概率,临床效果良好。

猜你喜欢
预防性下肢血栓
下肢下垂体位对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患者影响的meta分析
防栓八段操 让你远离深静脉血栓
血栓会自己消除么? 记住一个字,血栓不上身!
血栓最容易“栓”住哪些人
2015款奔驰R400车预防性安全系统故障
微表处在沥青路面预防性养护中的应用
馆藏唐卡保管与预防性保护
钬激光治疗下肢静脉曲张的临床观察
微创旋切术治疗182例下肢静脉曲张的术后护理
腰交感神经节射频治疗糖尿病下肢病变的研究进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