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样让学生“读懂”自己

2019-07-15 14:14黄河清
中学教学参考·理科版 2019年6期
关键词:问题导学学习策略

黄河清

[摘   要] 人们做任何事情,外因都要通过内因才起作用.学习也是如此.要让学生学会分析“内因”,读懂自己,需要教师有明确的要求和一定的方法.

[关键词]问题导学;学习策略;读懂;自己

[中图分类号]    G633.6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6058(2019)17-0001-03

《孙子·谋攻篇》中说道:“知己知彼,百战不殆.”意思是说,在军事纷争中,既了解敌人,又了解自己,百战都不会有危险.将这句名言运用到学习上,给我们的启示就是:学生学习上的“知己”更为重要.知己,就是要让学生了解自身的学习特点,熟悉自身的认知规律,遵循学习的基本准则去开展学习活动.但是,如果认真审视一下学生的学习状况就会发现,很多学生都存在一个很大的问题,就是缺乏对自身的真正了解.我们仅举几点.

其一,学生不清楚自己存在的问题.很多学生从来没有尝试过用实证研究的方式去分析自己,没有努力了解自身的学习特点、思维状况、所遇困难,造成他们学习上不知道朝哪个方向努力、应该改变什么,从而被动学习.其结果就是没有明确的学习目标和方向,学习效率难以提升.

其二,学生不懂得怎样有效听课.不少学生缺乏有效的课堂学习策略,对怎样听课、怎样发现问题、怎样进行课堂交流等并没有清晰的思路,听到哪算哪,使自己在课堂学习这个主阵地上与其他同学相比就落了下风.

其三,学生缺乏课后复习的策略.一些学生不重视课后复习,也不知道怎样去复习,常常本末倒置,很多知识、方法还没弄懂就急急忙忙去做作业,发现问题再回头看课本,事倍功半.同时,做作业时,也没养成良好习惯,拖拖拉拉,边做边聊,没有达到速度训练的要求;有的学生答案不离手,依赖性太强,等等.

其四,学生很少与教师主动交流.怎样让教师对学生有更深入的了解,求得教师更多有针对性的指导,学生是否主动与教师交流就非常重要了.事实上,教师教学任务非常繁重,一名教师要上两三个班级甚至更多班级的课,每天都是上完一节课就赶下一节课,来去匆匆,加上目前中学的自习课时间寥寥无几,如果学生不主动,他们与教师的交流就会成为一个大问题.

如果學生缺乏对自身学习状况的了解,他们的学习能有怎样的针对性?因此,学生需要改变,要加强对自身学习情况的科学分析和实证研究,“读懂”自己.只有这样,他们才能提升学习的针对性,更好地提高学习效益.

怎样才能让学生更好地“读懂”自己?

一、做好学情分析表

每个人的已有知识、经验、能力、学习方式、心理结构都是不一样的,引导学生认真做好自身的学情分析表,了解他们自己的学习特点、优势所在、突出问题,对学习情况有较全面的掌握,就能为改变学习方式提供重要参考依据.

学情分析表要着重做好三个方面的工作.

一是问题统计.要注意引导学生将自己重要考试、测验、作业中的问题记录下来,了解哪些知识掌握比较牢固,哪些方法尚未充分理解,哪些问题解答中总是出错.这些就是学生学习状况的真实写照,也是我们分析学情的重要依据.通俗地说,就是要做好“错题分析”,建立好“错题本”.因为,我们所做的大量练习,从某种程度上讲,就是为了找出我们自己还“不懂”、“不熟”的东西,然后加以强化.

二是归因分析.引导学生通过解答中的错误,分析产生错误的原因以及与此有关的知识背景和方法,了解他们自身认知中存在的问题和知识缺陷,为有针对性地解决、完善知识结构提供依据.

三是改进策略.引导学生根据上面的分析判断,明确他们自己在今后学习中需要注重解决的问题和努力的方向.同时,也可以据此征得教师的帮助指导,让教师对学生的弱项进行诊断,提出具体的改进策略,这样,就能大大增强学生学习的针对性.

二、做好训练题的“资料库”

学习与训练有一个难度控制的问题,特别到了高三训练,我们要进一步了解自己的解题能力及水平,如何区分这些问题的“难”“易”,这需要一些参照,也需要我们建立一个有不同程度问题的 “系统”,使这些问题有较好的实验数据支撑.因此,引导学生平时注重积累相关信息、资料就非常重要了.现在很多学校都实行月考制度,每次月考后教师对试卷会有一个讲评,教师会对每道题学生的失误率、错因都有很好的分析,教师要求学生注意听并注重记录,因为这是建立自己资料库的良机.三年积累下来,学生的题目库一定比较丰满,这对学生平时的复习和高考冲刺有很好的支持.学生能够了解哪些原来自己不够清楚现在已经解决了的问题,也能够发现那些过去的难题现在已经“不难”了,当然也会找出那些过去不懂现在依然没掌握好的知识.这样,学生学习就有更强的针对性和指导性.

三、做好学习品质分析

学习品质是影响学习的重要因素.怎样引导学生对自身的心理特征和个性品质进行测量,教育心理学已经有了很多研究成果,我们可以学习借鉴.例如,瑞士心理学家卡尔可契创造的“画树测验”就是一种简单有效的测量方法.其做法是:请被测试者在纸上画一棵“树”,不用考虑绘画技巧、树种和构图等各种因素,只要求画一棵心目中的树,然后对照卡尔可契提出的理论对自己画的树进行分析,了解自身的人格特征.

四、主动寻求与教师进行“一对一交流”

教师是学生学习最丰富的外在资源,他们的经验、看问题的高度、指导学生时画龙点睛的能力,常常能给学生及时的点拨和帮助,也能给学生提出更有针对性的要求.这需要学生更主动、更大胆地与教师交流.可从两个方面下功夫.

1.学生要努力跟上教师的教学思路

每位教师讲课都有各自的风格,学生要学会主动了解教师的教学特点.比如课堂上教师喜欢怎样设置问题让大家思考,他是喜欢组织大家讨论还是自问自答.如果是前者,学生就要积极去参与,在与同学的讨论和教师的评价引导中去深刻理解;如果是后者,学生就要超前思考,努力悟出教师为什么会这样想,其合理性是什么,想不明白就要设法与教师讨论,真正明白教师的意图所在.因为,教师的每一个教学设计都有他想达成的目标,跟上教师的思路,学生就能更好地掌握教师教学所希望学生能学习与训练的东西.

2.学生要努力让教师更多地了解自己

教师对学生的了解同样也存在很多困难.主要体现在,是否了解学生真正的学习需求,而不是靠“判断”来假想学生的学习需求.例如,学生在解题时遇到困难向教师请教,如果学生是这样问:“老师,这道题怎么解?”教师就会耐心地为你讲解,可能还会用不同的方法引导你领悟解法的本质.但效果可能并不好.因为,教师讲题时,很有可能从自己思考问题的习惯或高度出发,告诉学生解题的“难点”和解决问题的“最好”办法.但也许这并不是学生最需要的.因为学生在解题时可能以“向东走”的思维方式去思考,遇到的是“向东走”的困难.但教师可能以“往西去”的思维去帮助学生解决问题,并没有能解决学生心中之“惑”.因此,学生应该改变问法,应该问:“老师,这道题我是这样想的,但遇到这些困难,应该怎么办?”这样,给教师一个明确的指向,教师才能迅速尝试从学生的思维角度去思考,寻找原因,帮助学生解决问题,这样的指导才真正符合学生的认知需求,才是真正的解“惑”.

可见,学生要征得教师更多的指导,一要主动大胆,二要讲究方法.这样,学生才能“站在巨人的肩膀上”,对自己有更全面的了解,也才能在学习上更为主动.

学生坚持用上述这些“实证”的方法去研究自己,他们就能更好地“读懂”自身,更好地“有的放矢”,使学习更为有效、高效.

(责任编辑   黄桂坚)

猜你喜欢
问题导学学习策略
应用型本科层次大学生网络在线学习策略及实践
高中生数学自主学习策略探讨
问题导学课堂模式在高中生物教学中的应用
“问题导学”模式下的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研究
浅析问题导学在高中地理教学中的应用
“问题导学”教学模式下引导学生提问的策略探究
一种使用反向学习策略的改进花粉授粉算法
多媒体教学条件下学习策略剖析
基于微博的移动学习策略研究
自主学习策略在写作教学中的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