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问题解决活动中培养计算思维

2019-07-19 06:06金婧
中国信息技术教育 2019年12期
关键词:邀请函工具算法

金婧

计算思维作为信息技术学科的核心素养之一,出现在新修订的课程标准中。本文以计算思维的“形式化”“模型化”“自动化”特点为依据,以《计算机解决问题的背后》一课为例,进行计算思维培养的教学设计与实践,探索总结以运用计算思维的方法进行问题求解为主线的教学程式。

● 设计背景

在新课程标准修订中,信息技术学科核心素养中引入了“计算思维”这一核心内容。这使得我们的教学不能仅仅关注技术工具、操作技能,还要深层次理解这些技术工具,知道它们的工作方法和应用流程,处理好人与技术工具的关系。计算思维作为一个学科的思维方式、思想方法,要让学生从无到有、再内化为一种自然的思维方式是一个难点,需要学生经历在各种情境中运用学科思维方式、已有知识和技能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

● 设计思路

《普通高中信息技术课程标准(2017年版)》必修模块1“数据与计算”包含数据与信息、数据处理与应用、算法与程序实现三个部分,涉及数据、信息、算法、程序在内的学科核心概念。本节课内容来源于“算法与程序实现”这部分,内容要求为“从生活實例出发,概述算法的概念与特性,运用恰当的方法和控制结构表示简单算法”,其中渗透计算思维的“形式化”(如抽象出算法解决问题的一般过程)、“模型化”(如用结构化程序表示算法)、“自动化”(如通过计算机自动化实现算法)。这部分内容强调简单算法的学习,并非要求系统掌握专业编程知识,其中,对问题的抽象或形式化描述是算法的基础。

本节课授课对象是高一学生,尽管他们已经能够利用计算机解决一些基本问题(如文章编辑、绘画和简单的多媒体处理等),但对利用计算机解决问题的完整过程了解不够;多数学生只是具备操作技术工具的技能,而对其工作方法和应用流程不了解,对解决问题的算法不甚明白。高中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趋于成熟,能够对自己的思想观点进行论证,能有条理地对各项经验加以说明。

基于以上思考,本节课以培养学科思维方式为素养目标,将教学定位在以运用计算思维的方法进行问题求解为主线,以知识和技能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自然引入作为支撑,将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等主要流程贯穿于教学活动中,引导学生在问题情境中学习技术工具,理解学科方法,利用技术工具和学科方法解决问题(如上页图1)。

● 教学实践

1.创设情境,提出问题

结合我校的学生生活和学习情况,从参与国庆晚会筹备工作入手,引出制作邀请函的问题需求(如图2)。如何快速处理大数量的邀请函?从表面上看这是一个很简单的问题。在人工处理过程中,人动用了眼睛与手,其中的思维过程一闪而过。而计算机不同,对这些数据的处理过程看不见摸不着,怎么来完成这一任务呢?其实,计算机解决问题的关键,就是要把人解决问题的思维过程用计算机语言描述,即为大脑思维的每一步“拍照”。这是重点也是难点。从效率角度来思考,学生自然想到根据需要运用数字化工具解决,由此引导学生联系到计算机优于人工解决问题的“自动”与“批量”。

2.协作探究,构建方案

这部分由三个层层递进的小活动组成。

活动一:人是如何解决问题的?从制作一张邀请函开始,引导学生进行问题分析,得出完成一张邀请函的步骤。一张如此,大量邀请函又如何?通过观察,学生提取问题的基本特征,抽象关键要素——“固定主文档”与“可变数据源”,分析要素间的关系——“插入与合并”。这样,从人解决问题的一般过程类比过渡到计算机解决问题,帮助学生在信息活动中能够采用计算机可以处理的方式界定问题,体现出计算思维活动的“形式化”。

活动二:建立信息处理模型。适时抛出三个阶梯性问题:①邀请函模板如何制作?②人员信息应做何处理?③如何合并?引导学生思考并分析:完成上述生活中的实际工作,需要分解为哪些具体步骤?学生在活动一的基础上分组互动,有逻辑地分解解决步骤,这样有助于学生从计算机解决问题的角度理解与分析,找出计算机等工具能识别的且能自动执行的本质性操作——列出对应的抽象模型,以建立可以支持自动化的解决方案(如上页图3)。这其实就是让学生感受到算法思想。

活动三:绘制流程图。根据活动二中的分解步骤可知,第1步和第2步学生可以借助软件工具完成数据的预处理(word图文编辑制作邀请函模板,Excel管理人员数据),第3步到第6步可不可以依靠计算机自动完成呢?如果可以,要让计算机解决问题,必须明确地告诉它要处理的具体对象和每一步准确的处理过程,否则计算机就无法工作,所以我们往往先用流程图描述算法(如上页图4)。这样,将活动二中算法思想从文字语言转变为可视化表达,是为了让学生形成与强化思维方式。这一部分引入“画程”软件,一方面让学生能够借助快捷的数字化工具表达自己的思想,另一方面也是引导学生以流程图描述算法,为以后程序语言设计的学习做好铺垫。整个环节是形成解决方案的过程,体现思维的“模型化”。

3.体验功能,验证方案

在这一环节,学生并没有亲自编写程序代码,但根据前面活动建立的操作解决步骤,学生通过“邮件合并”功能的尝试使用,实现了邀请函的批量生成,也体验了“程序的过程与方法”。在完成合并之后,将具象的软件操作过程与前面的分解步骤进行比较分析,找出之间的对应关系(如上页图5),在这种抽象化的对比中验证之前解决步骤方案的可行性,消除计算机程序的神秘。掌握“邮件合并”的操作并不是重点,而是借“邮件合并”的使用让学生去理解计算机等技术工具是如何工作的。让学生不只停留在对工具的使用的掌握,还探究方法背后的学科思维。进一步地,让学生继续思考类同工作模式,将本节课内容带入生活,理解其他应用原理及意义。

4.课堂小结,知识升华

将“方法—算法—指令”的概念与“建模—流程图—程序”的表达方式做一个对照性梳理,进一步加深理解利用计算机解决问题的过程与方法,促进对计算机解决问题的思维方式的形成。“从软件的研究者到未来的软件的开发者”的鼓励也进一步激发学生学习算法与程序设计的热情,为后续课堂做好铺垫。

● 结语

国际教育技术协会和计算机科学国际教育技术协会(ISTE)和计算机科学教师协会(CSTA)指出的计算思维是一个用来解决问题的过程。因此,作为一个学科的思维方式、思想方法,应该让学生经历在各种情境中运用学科思维方式、已有知识和技能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本文中的教学实施正是基于以上观点进行的尝试,教学中借助于数字化工具的使用来理解数字化工具的本质特征,让学生在体验计算机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分析、探究、实践从应用和操作层面去理解利用算法进行问题求解的基本思想、方法和过程,进而理解信息社会思考与解决问题的方式,逐步形成计算思维。当然,让学生从无到有、再内化为一种自然的思维方式,这一计算思维培养之路还很长,信息技术教师还需要在教学中做更深入的研究和实践。

猜你喜欢
邀请函工具算法
波比的工具
波比的工具
邀请函
Travellng thg World Full—time for Rree
准备工具:步骤:
王子的邀请函
“巧用”工具
山寨邀请函
学习算法的“三种境界”
算法框图的补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