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员干部做好群众工作要有科学的思维方式

2019-07-21 14:52赵娜
活力 2019年9期
关键词:群众工作党员干部

赵娜

【关键词】党员干部;群众工作;科学方式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要求党员干部:“增强政治本领,坚持战略思维、创新思维、辩证思维、底线思维,科学制定和坚决执行党的路线方针政策,把党总揽全局、协调各方落到实处。”

当前,在某些地区和某种程度上,干群关系仍然比较紧张。干群关系紧张,究其原因,从政治上看,是党员干部与群众在地位关系上的失序;从经济上看,是党员干部与群众间利益分配格局上的失衡;从表现形式上看,是党员干部在做群众工作中行为的失范。要改变党员干部群众关系紧张现状,除了理顺干群的政治地位和经济利益分配格局外,还要通过对党员干部素质本领的提升,使党员干部在处理社会矛盾,做好群众工作群众上,具有科学的思维方式和方法。

一、党员干部做好群众工作要牢固树立执政为民的战略思维

战略思维是对全局性、长远性、根本性问题进行谋划的思维方式。具有战略思维,就要胸怀大局、着眼长远、把握大势。

任何政权都离不开群众的信赖、支持和拥护。坚持执政为民,就是要不忘初心、砥砺前行,就要坚信党的根基在人民、党的力量在人民,坚持一切为了人民、一切依靠人民,充分发挥广大人民群众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不断把为人民造福事业推向前进。

人民是历史的创造者,是推动时代进步的决定性力量。历史反复证明,辜负了人民必将被人民所抛弃。党员干部任何时候都不偏离执政为民这一原点,任何时候都主动运用战略思维分析问题,自觉站在群众立场处理问题,才能为党的长期执政夯实底气打牢根基。

党员干部做好群众工作,最首要的是要敬畏群众,要常记权力是人民群众给的,是代表人民群众意志的,是用来为群众谋利益的。敬畏群众,不是对群众视而不见、敬而远之、退避三舍,而是要到群众中去,以为群众多办事、办实事、办好事,来赢得群众的信赖、支持和拥护。树立牢固的为民观,就是要做到决策的民主化、科学化、法制化。在具体的工作中,对于群众提出的合理诉求,能够解决、容易解决、职权范围内可以解决的,必须依法合理抓紧解决。对于大多数群众反映强烈、不解决则影响群众正常生活的,而当下又不具备解决条件的,要向逐级向上反映,通过国家和各级政府的法律、政策的调整,创造条件来逐步解决。

二、党员干部做好群众工作要牢固树立和谐双赢的创新思维

创新思维是指超越陈规、与时俱进、开拓创新的思维方式。党员干部做好群众工作必须要牢固树立和谐双赢的创新思维。

我国正处于改革深水区、社会转型期,呈现利益主体多元化,利益格局多样化。这种背景下,各类公共事件日趋复杂,协调各种利益更为困难。面对相互交织的个别利益和普遍利益、少数利益和公共利益、短期利益和长期利益,处理好了,党和政府公信力能倍增;处理不好,则可能让党和政府公信力蒙尘。

党和政府的权力来自人民也必须服务人民。可以说,除公共利益之外,党和政府没有其他的利益,这是党的性质和政府的天然属性和根本宗旨。

要充分认识到,党的利益与人民利益是一致的。树立利益的双赢观,就是要正确处理好最广大人民群众根本利益、现阶段群众共同利益和不同群体特殊利益的关系,坚持个人利益服从集体利益、局部利益服从全局利益、眼前利益服从长远利益等基本原则,达到利益格局的合理化和和谐双赢。

党员干部要做好群众工作,必须尽职尽责、全心全意去为它们工作。

要以群众利益为导向干事创业,真正把群众放在心中最高的位置。群众路线是根本路线,依靠群众是我们党的制胜法宝,我们应时时、处处把群众当亲人,倾听群众所想所思,解决群众所盼所急,用我们干部的辛苦指数去换取群众的幸福指数,让群众的呼声变掌声。

三、党员干部做好群众工作要牢固树立矛盾转化的辩证思维

辩证思维是指运用唯物辩证法观察事物、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科学思维。

党员干部提高辩证思维能力,就是要承认矛盾、分析矛盾、解决矛盾,善于抓住关键、找准重点、洞察事物发展规律。

坚持辩证思维,既要看到“两点”,更应看到“重点”。问题矛盾扑面而来,决不能眉毛胡子一把抓,要分清大小难易、明确轻重缓急、摸清内在规律,才能牵得住“牛鼻子”、找得准突破口。

由于少数党员干部学识、经验、能力有限,在做群众工作中,不可避免会有纰漏、出毛病、犯错误。出现问题不要紧,关键在于我们是不是能够做到“吾日三省吾身”,正视自身的问题。当前,我国的社会矛盾绝大部分属于人民内部矛盾。但若是处理不当,人民内部矛盾会被激化,进而危害社会稳定。树立矛盾转化观,要求党员干部与群众发生矛盾,首先要在自身找问题。即使问题出在群众,我们也要在解决群众矛盾时,掌握相关的化解艺术和方法,做到多反思自己的能力不足,多注重提升自己的本领,使矛盾转化、减弱、消弭。切忌漠视矛盾,推卸矛盾,激化矛盾。

四、党员干部做好群众工作要牢固树立角色平等的法治思维

法治思维是基于法治固有特性和对法治的信念来认识事物、判断是非、解决问题的思维方式。

党的十八大报告中首次提出“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这是对领导干部治国理政能力提出的一个更新的要求。

2013年11月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再次强调法治思维:“坚持依法治理,加强法治保障,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化解社会矛盾。”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领导干部都要牢固树立宪法法律至上、法律面前人人平等、权由法定、权依法使等基本法治观念,对各种危害法治、破坏法治、践踏法治的行为要挺身而出、坚决斗争。”。

做好群众工作,党员干部要守住合法性底线。凡事要问是否合法。将坚守“合法性”确立为领导干部谋划处事的“底线”。“合法性”是法治的核心内容;要求行为合法是法治的基本要求。从“是否合法”作为出发点来思考和处理问题,无疑是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的基本特征和基本要求。要以公平正义为标准——良法之治。法治是规则之治,更应当是良法之治。而“良法”的标准就是“公平正义”。法治只有通过立法公正、执法公正和司法公正才能真正实现。要以人为本,对人权的尊重和保障。要坚持法律面前人人平等。“平等性”既是法的内容属性,也是法的适用原则。

五、党员干部做好群众工作要牢固树立民意可信的底线思维

底线思维,是指从最低要求出发而争取实现最高目标的一种思维方式。底线是由量变到质变的一个临界值,一旦量變突破底线,即达到质变的关节点,事物的性质就会发生根本的变化。

处理好社会矛盾,做好群众工作,就是要使党员干部相信群众、依靠群众、教育群众,防患于未然,化风险为坦途,变挑战为机遇,掌握主动,追求工作的最佳结果。

坦率、真诚,是所有良好人际关系的基础。党员干部能否以坦诚之心面对面、膝碰膝、心贴心的与群众交朋友、问计策、解难题、造福祉,制定政策能否实事求是、处理群众问题能否客观公正、为群众办事能否求真务实,群众的眼光是雪亮的,群众的口碑是评判党员干部为民的标尺。群众的口碑,社会的舆论是公众意见的汇集,又是公众情绪的反映。树立民意的可信观,要求我们在群众工作中,既要尊重群众正确的舆情和判别,把群众的声音化作工作的导向;还要以群众看得见、摸得着、信得过、感受得到的方式,以群众可以接受的传播方式,来传播党的主张和正能量的声音,提升群众对党和政府的信任。要深入对方内心去体验他的情感、思维、意志,以更好地理解他人;同时也并把自己的体验传达给对方,以影响对方并取得反馈。把自己当成群众的角色,把自己的心换做群众的心,才能想群众之所想,急群众之所急,盼群众之所盼。才能设身处地有的放矢地去解决群众的实际困难。

坚持用底线思维处理好社会矛盾和做好群众工作,要防止担心捅娄子、遇到问题绕着走,面对矛盾心发慌这种不良倾向。要树立人性的情理关,使党员干部既要坚守党性,又要讲求人性。要尊重群众的人格、维护群众的尊严、理解群众的情绪,并宽容少数群众的偏执。要学会以情感人、以理服人,坚决杜绝群众工作中容易出现的不顾及群众尊严、人格,严重伤害群众的感情的问题。

猜你喜欢
群众工作党员干部
同心战“疫”,市人大机关党员干部在行动
党员干部之“三不”
党员干部拒腐防变要用好“五心”
家属上阵监督廉洁过节
积极探索新形势下开展群众工作的形式与方法
互联网环境下做好群众工作的几点思考
新媒体时代怎样做好群众工作
用法治思维创新群众工作
做好群众工作 促进企业和谐稳定发展
农村群众工作需巧用新媒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