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维导图在中国古代文学教学中的应用研究

2019-07-21 14:52龙灿字
活力 2019年9期
关键词:中国古代文学思维导图应用

龙灿字

【摘要】思维导图具有图形的直观性、突出核心知识点的集中性与无限向外延伸新思维的发散性等特点,将之应用于中国古代文学教学中的课前预习、课堂学习、课后复习三个阶段,不但符合大学课堂注重知识拓展、个人专业素养提升的需要,解决了古代文学课程知识面广、课日寸紧张的问题,而且在一定程度上发挥了学生的个性与创造性,帮助他们实现知识的自我建构,培养了他们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的能力。

[关键词]思维导图;中国古代文学;应用

一、思维导图概说

思维导图(Mindmap)的概念最早由英国心理学家、教育家托尼·巴贊(Tony Buzan)提出,它“是放射性思维的表达,因此也是人类思维的自然功能”,简单地说,就是用关键词、线条、图像等元素将人的思维过程清晰地呈现出来的一种知识结构图。因此,思维导图又被称为“心智图”“脑图”或“心灵图”。与文字相比,它是更加直观、可见的图形;因每个人都有着独特的思维方式,故更具个性色彩;每一个知识点(或信息)成为中心主题后,都会随着思维的延伸向外发散,形成无数个次中心主题,这些次中心主题又可以进一步发散出它们各自的分支,以此类推,这种发散和衍生无穷无尽,因此,思维导图包含的信息量更大,但又重点突出、层次清晰。

正由于思维导图具有以上特点,因而它可以运用到整理复杂的知识(或信息)、开拓创新思维、提高学习(或复习)效率、发挥主观能动性、开展合作性学习等多个方面,在美、英、日、德、新加坡等国家,思维导图已经得到了教育工作者的普遍关注。这一学说进入中国后,也产生了较为广泛的影响,许多教师和教育教学研究者均从理论、实践两个方面人手展开了积极的尝试和研究。从具体应用和实践研究情况看,思维导图学说多被应用于中小学阶段的文理科教学中,帮助学生汇总、理解并记忆、复习课堂内容,而在大学阶段,思维导图或被应用于大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提高,如吉顺育的《思维导图在大学生自主学习中的应用研究》,或用于理工科等专业课程教学,如张苏雅拉吐的《思维导图在大学物理教学中的应用》等,或用于基础课如大学英语、大学语文的课堂教学中,如《基于思维导图的大学语文文言文阅读教学实践》等,但尚未见到思维导图在中国古代文学课程教学实践中的应用研究成果。

二、思维导图应用于古代文学教学的可行性分析

从大学生的学习特点和古代文学课程特点来看,思维导图的应用有利于培养他们的综合能力,解决古代文学课程在实际教学中存在的一系列问题,提升教学效果。

到了大学阶段,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体,他们自由支配的学习时间增多,但学习的内容会相对更广更深,知识的专业性更强。因此,大学阶段的学习不仅注重知识的积累和扩展,而且注重学科前沿动态的把握和个人专业素质的提升。以上特点决定了我们的大学课堂应是专业性与开放性并存、自主性和合作性兼具的课堂。

中国古代文学是各高等院校中文专业的必修课程,也是核心课程,特点之一是课程内容时间跨度大,从先秦到1919年“五四”白话运动之前,作家作品众多,流派林立,文学观念复杂纷繁;此外,它的学科跨度大,涉及了历史、哲学、美学、艺术、宗教、政治、经济等众多其他学科领域的知识。不难得知,如果要准确把握古代文人及其作品的个性、情感、成就,教师就必须在教学中补充许多教材之外、学科之外的知识,例如,鉴赏左思的名句“离离山上苗,郁郁涧底松”,就必须结合九品中正制这一人才选拔制度和当时的社会环境来进行,理解关汉卿的《窦娥冤》《救风尘》等杂剧作品中的抗争性,就要先看看如《元史·刑法志》之类的资料,了解元代社会和法律的不公,这些是属于中国古代文化史的知识。再如,如果不了解禅宗,就领悟不了王维山水诗的空灵静穆之美,如果没有版本意识,就无法展开对《红楼梦》的研究,等等,更不用说还有大量随着新材料的发现而不断涌现出来的新的学术观点,这些都是学生鉴赏文学作品,学好这门课程所必须掌握的知识。如此丰富、多元化的知识,仅由教师在课堂中讲授的话,一来会受到课时的限制,二来“满堂灌”的教学效果也并不见得会有多好。

如果结合将思维导图应用于古代文学教学:学生课前查找资料,整理思路,绘制思维导图,课堂上教师以思维导图辅助教学,通过全体讨论补充、调整思维导图,课后学生即可自行进一步补充思维导图,也可结合思维导图进行知识的巩固;这样既能解决课程知识量大、课时紧张的问题,学生又能通过形象直观的思维导图迅速把握新知识的重难点,并与旧知识联系起来,从而取得更好的学习效果,同时还在一定程度上发挥了大学生的个性和创造性,培养了他们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的能力。

以下将对思维导图在古代文学课程教学阶段的具体应用做出粗浅探讨。

三、思维导图在课前预习阶段的应用

课前预习是为了让学生通过自主学习,对即将学习的新知识进行整体感知,并发现自身存在的问题或不足,从而在接下来的课堂学习活动中有的放矢地展开学习和研究。但在这个阶段,如果学习者只是简单地浏览新知识或标记几个知识点的话,这一学习活动就没有起到起到实质性的作用。因此,笔者在向学生列出预习目标和预习阶段所需收集的课外资料清单的同时,还指导学生将绘制思维导图的活动融入其中。具体实施分为两个层面:第一层面,教师以某个阶段的文学史或某位作家为中心主题绘制“学习目标思维导图”,如讲授诗人李白之前,绘制了如下思维导图(见图1)分发给学生。

第二阶段,学生通过预习教材,查阅清单中的资料(“李白”章课外拓展资料清单见图2),把握知识点,提炼关键词,整理思路,将“学习目标思维导图”完善为“课程内容思维导图”。此时,学生对于新知识的感知已经有了较为系统和全面的认知,为下一步课堂的学习打下了扎实的基础。教师可根据预习内容的广度、难度,适当安排小组合作或个人独立完成等不同的学习方式。

这一阶段的学习活动培养了学生搜集信息、加工信息、自主学习及初步解决问题的能力。

猜你喜欢
中国古代文学思维导图应用
新形势下关于《中国古代文学》课程创新的几点改革
思维导图在初中物理概念课教学中的应用
思维导图软件辅助初中数学教学的应用研究
巧用思维导图提高初中英语课堂教学有效性的探究
高中英语阅读文本中融入思维导图的研究
GM(1,1)白化微分优化方程预测模型建模过程应用分析
煤矿井下坑道钻机人机工程学应用分析
气体分离提纯应用变压吸附技术的分析
会计与统计的比较研究
边缘化背景下的中国古代文学教学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