倾听少数派的声音,让螺旋不再沉默

2019-07-21 14:52王溪园
活力 2019年9期
关键词:互联网

王溪园

【关键词】沉默的螺旋;少数派;互联网

不久前,在微博上刊登了这样一条新闻:国外某航空公司将允许宠物狗登上飞机,乘客在购票前将得到相关提醒,您是否愿意与宠物狗搭乘同一航班呢?这原本是一个“互动”性质的新闻,以往类似这样的新闻都会有几方不同的意见相互碰撞,但是这条新闻的舆论走向却有些出乎人们的意料。起初,有相当一部分网友留言表示不愿意与狗同乘飞机,但是在每一条这样的留言下面,都会有大量的“爱狗人士”对留言者进行声讨。于是我们就发现了一个非常具有代表性的现象——不同意的声音越来越少直至彻底消失。这起新闻事件本身的对错我们暂且不论,它背后所隐藏的传播学原理非常值得我们探讨。

一、沉默的螺旋

“沉默的螺旋”这个传播学的经典概念非常适合来解释这种现象。这个概念由德国传播学者诺尔·诺依曼在20世纪70年代提出的。简单来说就是:大多数人在依据自己的态度做出选择时会有一种趋同心态。当一个人的意见偏离其他群体成员或周围环境的看法时,个人就会产生孤独和恐惧,所以他们会放弃自己的意见,逐渐保持沉默,直到最终改变支持方向,与主流群体或者优势意见保持一致;反过来,当人们在观察周围环境时,注意到自己的个人观点正在传播并被他人所接受,他们就会在公共场合自信地表达自己的观点。这就是一个舆论形成、变化和强化的过程。一部分人倾向于畅所欲言,而另一部分人倾向于保持沉默,就好像是一个螺旋式的过程。随着时间的不断推移,原本分歧的意见也会在这个过程中演变成为某一种观念占主导地位。

这个理论里面有两个值得关注的地方:第一,在这个螺旋式的过程中,媒体扮演了重要的角色。受众想要了解信息,除了亲眼所见的,只能在很大程度上利用大众传媒创造出来的意识,才能了解和解释世界。如果媒体只关注多数的意见而忽略少数派的声音,那么无疑将会加快这个螺旋演变的过程。如果媒体能够多分一些注意力给少数派,那么他们的压力就会减小很多,沉默螺旋的效应会相对减弱。

第二就是,沉默的螺旋之所以发生,是因为人们害怕自己被孤立。“从众”是我们社会化的一种方式,从我们年纪还很小的时候,当我们看到团体的成员做了某件事情,大脑会因为我们跟从他们的脚步而奖励我们,一旦决定跟大家做一样的事,就会觉得自在多了,而不是被排挤的那一个。但也可能因此会让我们染上坏习惯,或是不断地重蹈覆辙,因为你所尊崇的行为并不一定是正确的。对孤立的恐惧就像是离心力,加速了沉默的螺旋。

二、沉默的螺旋与“互联网+”

互联网似乎是一个完美的地方,我们可以找到非常多样化群体的不同观点。联网还提供了一种匿名设置,可以说,在匿名设置中,对孤立的恐惧会减少。互联网媒介有能力将人们从对社会孤立的恐惧中解放出来,因为在不想服从多数群体压力的情况下,退出在线讨论是很容易的。

首先,在以计算机为媒介的通信中,物理隔离已经存在,而且不会造成进一步的威胁。其次,大量的影响是通过非语言的暗示来传达的,如眼神交流和手势,但是经过计算机会排除许多这样的暗示。最后,也是最重要的是,所有参与者看起来都有平等的机会在讨论中施加影响,也就是说人们在网上论坛的感觉比在線下更平等。除此之外,互联网还迅速而显著地增强了开发、共享和组织信息的能力,实现了更平等地获取信息。

但这些并不意味着网络环境中就不会出现“沉默的螺旋”。因为即使在网络环境下,当主流观点与自己不同时,人们也不太可能畅所欲言。人们有可能在网络环境下更频繁地表达自己的观点,但意见仍有可能被压制。

无论是微博的分组功能,还是微信的朋友圈,归根结底仍然是人们出于对孤独的恐惧而建立的群组。也就是说恐惧本身并没有消失,只是被现代化的科技手段隐藏得更深。但就算是这样,网络论战也仍然时有发生。再加上强大的“粉丝经济”,某些意见仍然会受到强大的压制。而且由于网络“匿名性”的特征,这种压制会来得更为迅速。

三、倾听少数派的声音

如果任由这种螺旋效应发展下去,这种潜移默化往往会带来很大的社会效果。如“老人变坏”“老人摔倒了扶不扶”“熊孩子”“医患关系”“富二代”“女大学生”等字眼几乎每一次出现都会被人们贴上负面的标签。

要想减轻沉默螺旋的影响,唯一的解决方案就是尊重少数派,聆听反对者的声音。在当下这个信息流动越来越快的时代,能做到不从众并且做自己很难,做到不从众做自己并且发出自己的声音则更难。大数据时代,精准推送具有极强的瞄准性和针对性,受众思维容易固化,缺乏与多维思维碰撞的耐心与勇气。在这种情况下,媒体特别是官方媒体需要发挥更大的作用。

现在,传统媒体与新媒体之间的较量日益升级,如何让两者形成良性的互动是当下一个重要的课题。很多自媒体为了追求流量,会故意用激烈的言辞来渲染新闻的某一个方面,或者掩盖部分事实真相。作为传统媒体,就必须肩负起守住大众传播阵地的责任。在公共利益面前,给那些被简单粗暴对待的少数派发声的机会。这不仅是在弘扬社会主旋律,传播正能量,更是因为多一种反对的声音就是多一分理性;多一分辩驳就是多一份真相。

猜你喜欢
互联网
互联网+背景下数学试验课程的探究式教学改革
基于“互联网+”的京东自营物流配送效率分析
互联网+医疗保健网的设计
试论网络大环境下音乐作品的法律保护问题
浅谈大数据在出版业的应用
浅析互联网时代维基百科的生产模式
“互联网+”环境之下的著作权保护
“互联网+”对传统图书出版的影响和推动作用
从“数据新闻”看当前互联网新闻信息传播生态
互联网背景下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项目的实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