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学院校教材供应现状调查与分析

2019-07-22 05:19张丽芳吴小南
关键词:医学院校市场化供应

张丽芳,吴小南

(1.福建医科大学教务处,福建福州350122;2.厦门医学院,福建厦门361000)

教材供应市场化是经济社会发展和高等教育改革的必然要求,同时它满足了学生个性化发展需求,提高了教材供应管理效率,已成为教材供应管理改革的必然趋势[1-4];它包含教材供应职能市场化、教材供应方式市场化、遵循价格和供求关系规律三层涵义[5]。近年,许多高校的教材供应管理也纷纷选择了市场化之路。但医学院校教材供应现状如何,面对市场又如何选择与应对?笔者对医学院校的教材供应状况进行调查,旨在了解其教材供应市场化水平,并为教材供应市场化改革提供决策依据和建议。

调查采用电话访谈法,主要包括独立设置医学院校与综合性大学医学院(部)两类,调查的高校分布在中国大陆七个大区域,所有院校均为省级重点建设高校及以上级别(含省重点建设高校、211、985等)。调查共收集23所高校信息,其中独立设置医学院校12所(简称“A类”),综合性大学医学院(部)11所(简称“B类”)。电话访谈的对象是所在高校负责教材管理的相关人员,访谈的内容包括学校教材供应管理机构设置、教材供应方式及教材管理软件运用情况等。

一、医学院校教材供应市场化现状

(一)教材供应管理部门设置

教材供应管理机构设置是教材供应管理模式的关键,决定着该校教材供应管理的运行机制。有8所院校的教材供应职能归属校办出版社、社会企业或学生服务联合体,经费来源为自筹或部分自筹;其余15所院校教材供应职能归属教务处(占65.2%),其经费来源全为学校拔款(表1)。

(二)教材供应方式

大部分学生自愿购买教材(含“全部自愿”和“一年级统一派发必修课、指定选修课教材,其余自愿”)供应方式的院校有18所(占78.3%),至今仍实行大部分强制学生购买教材(含“全体统一派发必修课、指定选修课教材,人手一册”和“全部必修课统一派发,选修课自愿购买”)的院校有5所(占21.7%);9所院校不再“预收教材代办费”(占39.1%),11所院校按市场价与学生结算教材款、教材采购价与学生结算价之间没有差价,12所院校未将教材折扣差额全部返还学生(表2)。

(三)教材管理软件运用情况

在教材管理过程中,有9所院校运用了教材管理软件(含单机版),占39.1%;14所院校未运用任何教材管理软件(占60.9%)。

二、医学院校教材供应市场化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市场化改革有待进一步深化

调查显示,一部分医学院校已经实施了教材供应市场化管理,34.8%的院校将教材供应的职能社会化,由校办出版社或社会企业来承担教材供应工作,并承担全部或部分运行经费;78.3%的院校实行市场化的教材供应方式,尊重学生意愿,采取大部分以上学生自愿购买教材方式,并有47.8%的院校按市场价与学生结算教材款,教材采购价与学生结算价之间没有差价。教材供应市场化改革已经在一定范围内开展。但仍有相当一部分的医学院校实行“统购统销统收统支”的计划型的教材供应方式,由教务处承担教材供应职能,按“人手一册”的方式供应教材,学校留存一部分的教材折扣差价。A类院校在教材管理机构设置、经费来源及供应方式等教材供应管理市场化程度总体低,调查的12所院校中仅有2所(占16.7%)实行市场化供应,7所为学生全部或大部分自愿购买(占58.3%),而B类院校这2组数据分别为54.5%和90.9%。

表1 23所医学院校教材管理部门机构设置

表2 23所医学院校教材供应方式

(二)市场化改革主动性有待进一步增强

根据《关于进一步规范高校教育收费管理若干问题的通知》(教财[2006]2号)文件要求,学校不能强制学生购买教材,而应尊重学生自主意愿,同时不得在缴纳学费时合并收取代办费。《关于严禁直属高校在经济往来中违规收受回扣的通知》(教财[2004]36号)要求,学校为学生代购代销的物品应让利于学生。面对国家政策要求,各校反应不一。本次调查的院校中,实行“全部自愿”购买教材的仅8所,其中A类院校2所,多数学校实行部分自愿购买教材,甚至有1所大学表面上看似“一年级新生统一派发必修课、指定选修课教材,其余年级学生自愿购买”,但实际上高年级的同学被要求若在校内购买教材的话,就必须全班同学所有课程教材都要在校内购买,导致高年级的同学都不愿在学校订购教材。面对市场化的趋势,主动寻求教材改革的高校仍占少数,实行全面改革的更少。一些高校一步步被“逼”走上改革之路,不少高校选择被动应付,仅仅是折扣差价、预交款、选修课等个别环节的调整或尝试。他们有的调低预收款,有的调整返还折扣,有的虽然没有将教材差价全部返还给学生,但也不敢轻易开支。

(三)管理信息化水平有待进一步提升

信息化管理是适应大学扩招、实行学分制等因素增加了高校教材供应难度的需要,也是高校提高教材管理效率、提升管理水平的有效途径,是保障市场化教材供应的有效手段。调查显示,仅39.1%的学校在教材管理过程中运用了教材管理软件(包含单机版),且现行的教材管理系统多数仅具有教材征订、收集、汇总等功能,较为单一;其中教材信息也主要是教材名称、主编、出版社、版次、价格等,没有相关图片信息及内容简介等,为师生选订教材时提供参考价值有限。

三、医学院校教材供应市场化改革建议

(一)政府加大推动,加快改革步伐

高校教材管理是高校教育教学的重要组成,理应伴随着教育教学改革步伐而发展。至今,教育主管部门尚未正式出台高校教材管理改革相关的指导性意见,多数高校也没有真正把教材管理改革作为一项重点工作来抓,这是高校教材管理改革难以全面推开、形成与教育教学相适应的新的体制机制的重要原因[1]。因此,教育主管部门应加大力度,引导及推动高校教材管理改革。

(二)学校主动作为,顺应改革趋势

我国高校教材供应市场化改革总体起步晚,发展缓慢,A类院校相对于B类院校教材供应管理市场化程度总体更低。医学院校教材供应改革存在必要性和紧迫性,高校管理者应提高对教材供应市场化改革的认识,改变对教材管理工作研究少、对学生需求动态了解少、对教材供应趋势洞悉不足、对上级部门检查托词多、被动应付多的局面,积极主动寻求改革方法与路径,努力探索大胆改革,实现高校教材管理的科学管理和发展。

(三)坚持学生本位,保驾改革目标

学生本位观点认为,学生的需要是最基本的,学生的发展是最重要的,学生的权利是最迫切的[6]。在高校教材管理中,改革的动力和根本是学生,一切为了学生的权利和发展需要,而不是经济利益或其他什么。学分制确立了为学生个性化发展需要而因材施教,教材购买自愿的供应方式使之成为可能并为之服务,学生的教育消费者身份应得到合理保护,学生有权选择是否购买教材和购买何种教材。学校应增强服务意识,做好服务工作,根据学校条件而选择市场化方式,如近年不少学校纷纷建立新校区,学校地处郊区,周边商业配套尚不完善,学校可招标教材供应商临时进校服务,为学生提供采购教材的便利,由学生自主向供应商订购教材,并按招标价结算,学校不再留存折扣差价。条件允许的话,可在校内开设书店,与教材供应商的临时供应服务形成互补,以丰富校园文化。教材管理部门应加倍把好教材选用质量关,确保高质量教材进课堂,指导学生科学选用教材,避免盲目性。同时,应关注学生思想动态,多方面了解学生需求,寻求改革发展的内在动力。

(四)加快信息化建设,提升科学管理水平

教材管理信息化是对传统教材经验管理模式的突破和转型,教材管理者应重视高校教材管理网络信息平台的构建[7]。一方面,建立网络化的教材选用、供应、结算、评估、统计系统,进一步优化供应流程,实现教材供应流程化管理,提高教材管理效率,提升管理效率和服务水平[8];另一方面,加快教材信息库建设,广泛收集教材目录及评介信息,应用计算机进行分类存储管理,为教师进行教材选用、编写、研究等提供帮助。

(五)建立评价机制,提升改革效益

教材供应引入市场逻辑,同时应该建立一套评价机制。首先,评价机制应该包括评价标准和考核机制;其次,侧重教材内容和教材使用者的评价,同时兼顾教材供应服务商及高校教材管理者的评价,为高等教育消费者及高校教材的服务者及管理者提供更充分的信息;第三,对供应各环节进行有效监督,促进教材供应服务质量的提高,形成高校教材管理必须注重质量和绩效的压力;最后,利用已建立的评价标准和考核机制,定期进行更新和改进,力争在市场化过程中,实现供需双方的满意度均达到最佳状态。

猜你喜欢
医学院校市场化供应
供应趋紧,养殖户提价意向明显
春节畜产品供应面较为宽松
今冬明春化肥供应有保障
试论二人台市场化的发展前景
离市场化还有多远
关于医学院校医用英语教学的几点思考
解读玉米价格市场化改革
医学院校中小组教学模式的建立和实践
“泛市场化”思想根源及其治理:评《泛市场化批判》
供应信息